我们往往把佛陀当做一个信仰对象,一个求助中心。咦!佛陀不是我们信仰的对象吗?继续往下看,很多寺院也定位于信仰场所,以为只要给信众提供礼佛敬香的殿堂即可。感觉也没错啊!
带着这些疑惑,想要知道自己的知见究竟哪里出问题了?原来,佛陀是我们信仰的对象,寺院是信仰场所好像都没错,只是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佛陀本该是我们见贤思齐的榜样,寺院本该是成就僧众安心办道,证佛所证,并能引导信众走入佛门,听闻正法的场所。如果不能起到表法的作用,殿堂不过是建筑、佛像不过是雕塑而已。这样的寺院,可能给信众什么样的教育,可能给社会什么样的引导呢?
所以正确的信仰,必须要认识佛陀,如果没有佛陀悟道说法,建立僧团,就没有佛法在世间的流传,我们也就没有机会闻法、修行、解脱。可以说,不了解佛陀,是不可能建立正信的。
佛也曾和我们一样,是芸芸众生之一。虽然贵为王子,却依然受制于老病死。为了找寻生命的出路,他29岁时,毅然放弃奢华的生活,走上修行之路。其后通过6年苦行,历尽艰辛,克服无数磨难,最终在菩提树下彻底证悟无上佛果。
学佛,其实就是以佛陀为榜样,闻佛所言,学佛所行。所以说,佛陀的整个修行过程,对每个佛弟子都具有借鉴意义。
佛陀为什么要放弃王位而出家?他选择这条道路,究竟要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是呀,佛陀出家前是凈饭国的太子,名乔达摩•悉达多。自出生以来,就在王宫过着奢华安逸的生活,但这种享乐并未使太子沉溺其中。当他发现,人生其实都在老病死的控制下,尤其是死神,可以瞬间推翻我们追求的种种结果。太子想到,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宝贵的生命拿来追求这些?我应该去追求超越生死的涅槃之道。通过思维抉择,他生起了坚定的求道之心。
反思一下自己,为何出家?是否了知自己被老病死所控呢?
面对道理时,好像明白自己是被生老病死所控,也发愿要解脱。因为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可是面对境界时,却是津津乐道,充满贪真痴。宁愿掩耳盗铃,对生老病死视而不见,就像鸵鸟把头埋入沙子那样,用一个安全的假象,让自己甘于现状。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
如忽闻同学往生时,也会生起紧迫感,警醒自己珍惜时间:因为人间路上无老少,无常的炸弹随时会在我们身边响起,正如古人所说:看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可是事过境迁时,却依然故我,还是感觉死亡离我很远,无常的紧迫感又抛之脑后,过起了安逸的生活。
导师告诉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前进的方向在哪里?否则,就在不知不觉中把出家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忘却出家的本怀,僧人的使命。这样的话,不过是出一家又入一家,是从个人的小家进入寺院的大家庭,进而把对家庭的执着转向对寺院的执着。虽然执着对象变了,但执着本身没变。可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家。
所以我们要知道,出家的重点,不仅在于剃发染衣的形式,也不仅是出世俗的家,关键是在内心断除执着,出五蕴的家、生死的家、轮回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