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佛法:我的管理模式

贫僧的管理理念就是在大雄宝殿里,在禅净法堂里,在典座斋堂里,在出坡作务里,在人我和谐里。

 

我的出身,家父是单传,据说他出生二十八天,我的祖父就去世了。在他十余岁的时候,我的寡祖母也去世,只剩他孤苦伶仃一个人。我出家的生活就和他的单传一样,出家人都有同门、同宗,济济多士,但我的师父和我的师兄都早逝,尤其我人又来到台湾,更是孤单一人。感谢因缘际会,开创佛光山之后,出家的弟子就有一千三百余人,还有入道的教士、师姑百余人。台湾的寺庙都很小,一时之间,有了这么一个像丛林的大寺,就经常有人来追问我怎么管理?贫僧没有学过管理,也不懂得管理,只觉得大家志同道合,为佛教、为社会大众奉献服务,重视因果,在公开、公正、公平、公有之下,就会相安无事了。

 

在四五十年前,管理学科就已经有人注意,有所谓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学校管理、图书管理、医院管理、工厂管理等等。有一位出家的徒众是香港大学管理学系毕业,贫僧看到他自恃高学历毕业,有些骄傲,就告诉他,管钱,钱不讲话,随便你用;管物,物也不开口,随你搬动;管人,就难了;但管人也还不太难,最难的,是要管自己的“心”啊!你会管“心”吗?

 

贫僧童年失学,不但没有进过学校念书,连学校都没有见过,曾经有一次台湾大学邀我去讲“管理学”,当然我不敢应允。虽然佛教也有管理学,像丛林两序大众、四十八单职事、清规戒律等,这些我都没有做过深入研究,哪敢对人讲管理呢?

 

后来,曾经担任过“教育部长”的张其昀先生,他在阳明山创办了“中国文化大学”,并且在一九八○年找我去担任印度文化研究所所长。他致辞时说:“整个华冈就是一个大丛林,在此欢迎我们的住持星云大和尚回来。”我听了以后心有所愧,虽然在佛光山开山,但也不敢自认是住持。因为一个住持,要对丛林四十八单职事、清规戒律相当熟稔,所谓住持三宝,我想贫僧还不够条件。

 

前几年,台湾大学副校长汤明哲教授要来对我做一次访问,我和他并无交往,但贫僧对别人的要求一向不愿意拒绝。他来了就问:我对你们感到很奇怪,我们在家人有周休二日,有年节放假,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增加休假的时日;我们在家人每个月有数万元的收入,但仍然感到不够,希望再增加一些薪水。听说你们有一千多名出家人,没有假日,没有薪水,晚上还要加班,挑灯夜战,为什么有这种力量呢?

 

像这样的问题,过去不曾有人问过我。听他这么一问,忽然感觉它确实是一个问题。我回答说,你们在家人是过“有”的生活,有假期、有待遇、有财物、有家庭、有妻子儿女。有,是有穷有尽、有限有量,当然会嫌不够。我们出家人过的是“空无”的生活,无假日、无薪水,心甘情愿为社会大众服务,没有指望报酬,因为没有这个欲望。因为“无”,所以无限无量、无穷无尽。他是台湾大学的名教授,对我这样的回答,我不知道他内心的反应是如何了。

 

说起佛光山的管理学,贫僧觉得,只要上下大众同甘共苦,只要心平,又何处不能自在呢?当然,我也经常告诉僧信弟子“不比较、不计较”,不把人我是非得失放在心上,日子就会很平安地度过。我写过一首《十修歌》,就是希望对修道者有所勉励,后来渐渐也为大家所传唱。

 

“一修人我不计较,二修彼此不比较,

 

三修处事有礼貌,四修见人要微笑,

 

五修吃亏不要紧,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内无烦恼,八修口中多说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国净土乐逍遥。”

 

我也主张要有“老二哲学”的思想,所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我们观看历史,历朝的第一代皇太子被害的为数居多,如隋朝的太子杨勇,如唐朝的李建成等,多为出头遭忌而牺牲。如果每个人安于“老二”,懂得“无我”,对做人处事,也就会心安理得了。

 

我也觉得佛门里教我们的发心、忍耐,是非常有用的。发心就有力量,发心就会心甘情愿,发心为佛教服务、发心要广度众生、发心为常住工作、发心肯吃亏耐劳……,能发心,还有什么得失计较呢?

 

忍耐,更是重要。不仅出家人,世间每一个人要想生存、生活,都要能忍。能忍,就知道人我的关系,就知道情绪安定的重要。人家跟我来往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要我去认识、接受、负责、担当、处理和化解,都要有忍的智慧、忍的力量。

 

因此,贫僧很早就写了一首《剃度法语》,告诉要求入门的弟子,假如你要问我怎样做一个出家人,对出家人的看法是什么,这首《剃度法语》就不光只是唱一下而已,你必须好好思量。这是身为佛光弟子必须实践、奉为圭臬的座右铭:

 

佛光山上喜气洋,开山以来应万方。

 

好因好缘多好事,青年入佛教争光。

 

发心出家最吉祥,割爱辞亲离故乡。天龙八部齐夸赞,求证慧命万古长。

 

落发僧装貌堂堂,忍辱持戒不可忘。

 

时时记住弘佛法,莫叫初心意彷徨。

 

为僧之道要正常,不闹情绪不颓唐。

 

勤劳作务为常住,恭敬谦和出妙香。

 

清茶淡饭要自强,粗布衣单有何妨。

 

生活不必求享受,超然物外见真章。

 

善恶因果记心房,人我是非要能忘。

 

深研义理明罪福,慈悲喜舍道自昌。

 

朝暮课诵莫废荒,念经拜佛礼法王。

 

无钱无缘由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

 

十年之内莫游方,安住身心细思量。

 

任他天下丛林好,我居一处乐无疆。

 

这些法语里,贫僧没有更改传统出家精神的意涵,一个出家人本来就要依止一个常住,好好安心办道。

 

在佛光山,因应社会结构的改变,到最近十年,才改为五点半早觉。在此之前,全山大众早晨四点半起床,五点礼佛做早课,六点钟过堂,七点钟在教室听讲学。四个半小时后,听板声十一点半过堂用斋,饭后跑香,稍微休息一个小时,下午一点半到三点半继续上课。然后出坡服务一小时,四点半盥洗、用药石(晚餐)。晚上七点自修复习,九点钟晚课拜愿,晚上十点,在钟鼓声之下养静睡眠。星期六、星期天,人来客去,除了上课以外,还要分班去接待客人参观、服务三餐,为大家典座行堂分食。

 

有时候,外请的老师只有在星期六、星期天才有时间前来授课。老师经常一来就是一整天的课程,甚至把晚上自修的时间,都用来讲学。解门之外,行门修持有:抄经、打坐、朝山,二六时中,佛声不断。

 

虽然外面也有人批评我们,但贫僧常有一个想法,想问批评我们的人:你们能每天在教室里面坐六到八个小时上课吗?你们能每天三餐过堂,成年累月一饭一菜吗?饭前饭后念《供养咒》、《结斋偈》,至少要花一小时吃一顿饭,你们能做到吗?你们能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晚上十点钟休息吗?你们能每日早晚功课,随着钟鼓板声作息吗?你们能为常住出坡辛劳而不埋怨吗?但佛光山所有的贫僧们,每天为佛教、为大众服务,尽管如此忙碌,忙得很开心,忙得很有意义,每个人几乎都笑逐颜开,天天好似过年。

 

如果我是贫僧的话,佛光山所有的徒众一千余人,他们也应该都叫贫僧。其实,你问他们有钱没有钱,可能他们说没有,但你问他们生活得欢喜不欢喜,他们必然会告诉你生活得非常欢喜安然。不然,为什么要出家做“贫僧”呢?

 

不仅如此,为了树立佛光山的宗风思想,维护山门纲常纪律,贫僧也为徒众立下“佛光山十二条门规”,作为四众弟子修道的准则。这十二条门规是:

 

一、不违期剃染;

 

二、不私建道场;

 

三、不夜宿俗家;

 

四、不私交信者;

 

五、不共财往来;

 

六、不私自募缘;

 

七、不染污僧伦;

 

八、不私自请托;

 

九、不私收徒众;

 

十、不私置产业;

 

十一、不私蓄金钱;

 

十二、不私造饮食。在佛教里,这些规矩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佛光山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教团,佛光人不能只为个人求安乐,所有行为,都要想到团体、大众,都要顾及团队精神,要有“大我”的观念。大众依共同法则、共同制度、共同所信、共同所依,共同的自由,作为行事的准则,这就是所谓“集体创作,制度领导,非佛不作,唯法所依”。

 

后来,跟随贫僧的徒众、信徒渐渐增多,想到台湾大学的师生都自称“台大人”、文化大学的华冈师生也称“华冈人”,因此,凡与佛光山有缘的人,都应可以称为“佛光人”。为了建立大家的共识,于是贫僧又陆续写了《怎样做个佛光人》十八讲,让僧信大众对于佛光山的宗旨、目标、道风、守则,有一个深切的认识。十八讲的内容,可以参阅《人间佛教系列·佛光与教团》。

 

我也告诉徒众,凡事要抱持着“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信徒”的精神行事。

 

所谓“光荣归于佛陀”,指的是虽然佛光山大众人多共事,但是个人不可争功、不可执着,要随喜随众,一切的光荣都是集体创作、仗佛光明而有。

 

“成就归于大众”指的是,佛光山创办的佛教事业,都不是我们个人能力所及,一切都是全体大众共成的。

 

所谓“利益归于常住”,在佛光山,一切都依佛陀建立“六和僧团”的理念而行事。“六和”是指戒和同遵(法制的平等)、利和同均(经济的均衡)、见和同解(信仰的一致)、身和同住(和乐的相处)、口和无诤(语言的亲切)、意和同悦(心意的开展)。在佛光山常住里,虽然个人不富有,但也没有人为生活忧心,无论衣食住行、生病、旅行参学等,一切都有常住照顾,因为不私蓄、不占有,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佛国净土了。而“功德归于信徒”,则是说信徒在这里发心、修行、奉献、护持,一切的缘分、功德都应该有他们一份。

 

纵观以上种种,虽说我是“贫僧”,但除了金钱,这许多的思想、理念、制度,甚至三好、四给、五和、六度……都是我的财富法宝。若要问贫僧的管理理念是什么,实话说,贫僧的管理理念就是在大雄宝殿的规矩里,在禅净法堂的法制里,在典座斋堂的发心里,在劳动出坡的作务里,在人我关系的和谐里,在佛法正信的悟道里。我希望佛光山人能在适当的贫穷中,过清贫的生活,这就是中道的管理学。除此之外,贫僧还有什么管理理念呢?所谓“有佛法就有办法”,有了佛法,又怎么会去怨天尤人、慨叹自己的得失呢?

 

本来世间不是以有钱、无钱来论贫穷富有,贫还是富,是在心理上的感受。行文至此,对于自古以来在大陆丛林流行的“贫僧”两个字,其实贫而不贫,自然也就理所当然了。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佛法:我的管理模式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