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人活着, 目的或者价值应该是什么?
答: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能被告知的, 应该自己去思考、体悟。
就我自己的亲身体验而言, 我从出生到慢慢长大, 能够健康正常地活下来, 一是依靠其他人的关爱, 二是自己的求知。如果没有母亲的哺育爱护, 没有其他人的劳动生产供我衣食和生活所需, 我是无法生存的。 如果我自己不卖力地学习走路、 说话、 认识和接触世界, 我也无法成长。 所以我知道, 活着, 是因为关爱和求知。
如果把关爱的范围扩大, 由己及人及众生, 那就是慈悲了。如果把求知的深度延展, 由物而心, 那就是智慧了。
问:佛是建议人生少经历, 越简单越好, 还是多经历, 多看世态炎凉?
答:人一生的经历, 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 缘灭即散。 因缘到了, 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 想留也留不住。 见多 识广也好, 阅历简单也好, 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 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 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 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 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问:每一个生灵的住世都有时间限制, 那么这个限制是如何确定的?谁来决定这一切?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长好还是短好?
答:根据佛法, 众生一期寿命的长短是由自己造作的业决定的, 非由某个凌驾千一切之上、 拥有生杀予夺权力的恒一的神灵来 决定。
像杀生就会影响到寿命, 依杀业本身力量的大小, 短寿的果报会在今世、 来世或更久以后显现。 投生到哪一道、 寿命几 何, 乃至生活中种种经历, 都是业的体现。
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长好还是短好呢?轮回六道中, 人道是三善道之一, 能够待在善道里 , 时间还是长些好, 起码暂时不用受三恶道的罪苦。
其次 , 投生为人, 有能力取舍善恶, 创造善业的缘起, 不像三恶道的众生, 无力无暇行善积福, 恶性循环, 大多数生生世世都在由恶到恶中流转。做入的寿命长些, 行善积福的机会就多一些。 当然, 如果不知珍惜, 把这宝贵的人身用来造恶, 活得越长, 造恶越多, 那又另当别论了。 修行者对这种人会生起更大的悲悯, 因为现在这个被浪费着的人身一且失去, 想再有修福修慧的机缘, 遥遥无期。
问:如果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孤独的, 离去的时候也是孤独的, 为什么不让他们中间经历的过程也—如既往地孤独?为什么让他们经历亲情、 友情、 爱情?为什么要体会陪伴的美好和离去的哀伤?
答:中间经历什么, 看各人的因缘。 比如严重自闭症患者, 在 生死两头间, 也一直是孤独的。 这样的人生经历是他们自己的因缘, 而没有这种因缘的人则不会经历这些。 同样, 经历亲情、 友情、爱情, 也是由千相应的因和缘都具足了。 生生世世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 因果相续演到今天 , 又有了新的剧情发展。
问:人在世间走一遭的意义是什么?是来考试?赎罪?还是来修行?
答:人在世间走一遭, 是来消受以前持戒修福的果报。 虽说人 这一生, 福祸相倚、 苦乐参半, 福报、 恶报都有显现, 但总的 说来, 在轮回中能有苦乐参半、 罪福同受的机会本身也是一种福报, 因为如果投生饿鬼道、 地狱道, 连一刹那感受乐的机会都难得。
福报现前时, 要懂得珍惜。 说珍惜, 一方面是要能领会做人的好, 心里因而常有欢喜和感激;另一方面 是知道善用这现前的福报去积植德行, 福慧双修。 然而, 我们往往是既不能 领受自己生命中的好, 只枉自在满心烦恼中消耗自己的福报; 也不知趁现在有能力取舍因果的时候断恶行善, 以福养福。 福 报现前时, 愁苦;福报耗尽了, 更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