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学佛:美化

出国考察游历的人士回来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触:我们需要美化。可是说起美化,我们总有些趑趄不前,因为美化使我们联想到两件事,第一美化是要花钱的,第二美化是并非急需和实用的。如此联想,美化便多少带有一种奢侈浪费的气息,我们是个提倡节俭实惠的民族,我们又是穷怕了的,所以大家潜意识里,认为美化虽然不算罪恶,至少也接近罪恶的边缘。

美化既不会由大众做基础去推行,于是便由少数暴发户垄断了。这些暴发户,把房子布置得如同好莱坞的中国布景,把自己打扮得如同戏台演员,金玉绫罗家私装饰,闯进眼帘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金钱、金钱、金钱。而他们却自诩已经糅合了古今中外之美于一身。其余的绝大多数人,则尽可能地在衣食住各方面,充分表露出邋遢、委靡、肮脏,以标榜俭朴无华的德行,不耻恶衣恶食的土风,还有那破落大家的不羁气派。

这两种人在花钱和审美两方面,都有根深蒂固的病根。暴发户一定要花大价钱买贵东西,不贵不过瘾,他们不是购买货物的本身,而是购买它们的价格。他们家中的一草一木,阿猫阿狗,都要有个名堂,说得出渊源家谱。他们把钱成把地送给外国商人,或孝敬古董贩子,将一些无法糅合、铜臭遍体、毫无个性的高价商品,填塞充满每一个角落空隙里,使人如同置身于一个用黄金美钞装点的博物馆中。他们的衣服首饰也是一样,只要求花样翻新,价格出众,来自海外;不管颜色款式,一股脑儿往身上堆。他们的饮食也吃的是钱,大鱼大肉,鱼翅海参,不管吃来是否受用,只要摆在盘子里的代表着金钱,便也就踌躇满志了。连看病吃药也都挑选最贵的,认为便宜的医药治不了病,他们相信美化是金钱买来的,钱可以买得一切。

这种美化是金钱买来的风气,由朱门一直吹进柴扉,深深地印入一般人心中,于是大家被引入另一极端的观念中,认为美化既非生活必需,又是非钱莫办,便把它列入了浪费奢侈一流,在提倡节俭的大帽子之下,凡是可以使生活美化的东西,一概列为奇技淫巧,美感便这样被我们打入了十八层地狱。一般人挑最便宜的买,只要便宜,不管质地,不论实用,更遑及美观?于是墙角空隙中填满了用之不得、弃之可惜的破铜烂铁。其实常常只要再多花少许钱,多用几分心思,便可置办比较实惠、比较美观的什物。但是大家贪便宜地宁可将就凑合,于是粗劣俗丑的商品,便在节俭德性的掩护下,盘踞在一般家庭中。我们在人家家中看见的是美女月份牌,跛脚的八仙桌,缺了嘴的痰盂,七歪八扭的门窗,剥蚀尘封的墙壁,刺目的印花窗帘和桌布。在公共场所看到的是褪色的乌黑建筑,摇摇欲坠的楼梯,痰唾碎屑满处的地面,当街开盖的粪车,污黑刺鼻的沟渠,流着鼻涕不穿裤子的小孩,整日穿着睡衣睡裤的大人。在这些龌龊一片中,突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现一位描眉打鬓,脂粉盖脸,头发烫成洗衣板子,满头满手珠光宝气,身上紧绷着绣花绣珠的亮光缎子,脚上踩高跷似的拐着高跟鞋的女人,在此情此景的强烈

对比之下,我总有欲哭无泪的悲哀。再加上无论贫富平等共有的一切习惯,说话像打架,寒暄像叫操,横冲直撞像奔丧,另外再陪衬上高声播送毫无音乐气氛的无线电。这些声声色色,成人安之若素,孩子生于斯,育于斯,教于斯,将更不知美化为何物了。

我们的确是有根基的大破落户,让我们翻阅一番祖宗的旧账吧!我们的建筑庭园闻名世界,我们的陶瓷刺绣驰誉全球,我们的装潢意境幽远,我们的诗歌情致雅逸,我们的人物雍容中节,我们的礼仪泽被八荒。而今呢?我们臭沟人家绕,杂草满阶生,在机器的噪音、烟煤的浊气、尘灰盖天、杂屑满地中,不是奄奄泄沓地活着,便是嚣张暴戾地动着。我们忘记了竹篱茅舍苔痕侵阶的幽美,窗明几净纤尘不染的洁美,蝉鸣树间、蛩泣隅角的静美。我们却以为凡是美都是金钱买来的,其实一切的美,都是清高的心情融化出来的,而这种心情却可以培育。

当一个人精神颓废意志消沉时,我劝他先把自己打扮起来,我不能想象一位蓬头垢面、连睡衣都不肯换下、鞋子都不愿穿上的人,会对身外人,身外物,还有多少兴趣与感情?许多人向我诉苦抱怨,不是说受人歧视,便是说了无生趣。我毫不同情地告诉他们:活着是为自己,活着也靠自己,生趣弥漫天地间,抓来就属于我,丢掉便连自己也成了行尸走肉。我们能把自己的心美化了,自己的环境美化了,箪食瓢饮,茅茨土阶,都会变得生意盎然,妙趣横生。把脸洗净,头发梳好,衣服熨平,房屋理好,桌椅揩净,内心的烦躁不平怨艾,将会随之平息,声音也就放低了,待人也谦和了。人人如此,家中将充满蓬勃朝气。家家能如此,社会将孕育着祥和瑞气。

每逢我看见委靡自卑的人,每逢我遇到无情无理的事,每逢我听到悲惨凄楚的命案,我便不自禁地千万遍地在心底喃喃自语,我们需要美化,我们需要美化之迫切有如穿衣吃饭。美化不需要金钱购买,我们只要勤快些就可以做到。把粪车藏起,把沟渠疏通,把噪音取消,把垃圾归拢,把屋子身上拾掇干净整齐。节俭不能做懒惰的挡箭牌,不羁不能做自私的护身符。美化是生活的态度,美化是生活的必需,我们必定要生活美化,我们才能振作,才能图强,才能自信,才能自尊,才能无愧于祖宗,才能交待给后世。

如何美化人生

什么是真正的美?美有不同的层次。

生物的两个基本要求,第一是求自己的生存,第二是求种族的延续。无论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最基本也是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如何生存下去,其次才是如何让种族延续下去,所谓“食色,性也”:食,是为自己的生存;色,则是种族的延续。

动植物为满足这两大基本欲望,于是用各种颜色、姿态使自己美丽,为的是适应生存。花,用漂亮的颜色招蜂引蝶以传播花粉,绿叶则有光合作用,结实的果子在让鸟儿啄食之后,再散布种子,这是生命的延续。

至于我们人类呢,不只具有上述基本要求,并还提升至“爱美”,因为是形而上的,所以发展成文化和文明,而文化与文明的最大力量就是美化人生。这是美的境界的提高,也是人之异于禽兽的一点。

谈到“美化”,又可以分成很多层次。

第一,是仪容的美

有人爱谈道德,不敢提“美”,一提到美,似乎就觉得这玩意儿离经叛道;避免谈如何美化仪容,是因为他们认为,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涵。殊不知,内涵是需要时间的,但我们看人,第一眼看的就是外表,尽管艺术家们个个不修边幅,故作名士派,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都学得来他们的洒脱不羁。

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天生丽质的人并不多。众所周知,明星们若不打扮,真是判若两人,又有人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有人会问:“佛”的道德如此之高,如此之富有内在美,为什么还要金装点缀呢?可见,连道德高尚的佛,也是重衣冠的。

所谓“目有同好也!”几乎每个做太太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和先生并肩走在街上,迎面来了位姿色动人的美女,先生看得张口结舌,看得眼珠子就要掉下来了……太太们看在眼里,忍不住火冒三丈,醋劲大发。每当有朋友向我抱怨这种事时,我就安慰她:这不过是一时之间“物我两忘”的忘神而已,反正擦肩过后,就再也看不到了,有什么好生气的?

欣赏美女,就像欣赏花一样,我们忍不住对上天造物之妙,感到欢喜和赞叹。

《论语》有个故事,说孔子到了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很美,但名声不好。有一次,孔子、卫灵公和南子三人出游,孔子原以为卫灵公会和他同坐一车,未料,卫灵公竟和他的美丽夫人同车,孔子因此大为不悦,为卫灵公之薄于德而厚于色,大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南子对孔子产生好奇心,想见见这位老夫子,因此而有“子见南子”之事。可见,孔子也是不能抗拒美色的,子路为此大不高兴,且有责备孔子之意,认为孔子有如此高的道德,却仍禁不住美色的诱惑而兴起见美人的念头。当时,子路的脸拉得有多长,是可以想象的。对此,孔子亦有辩解,林语堂将之译为英文,译得很好,他说:“孔子答道,假若我有不好的居心,让上天罚我,让上天罚我。”

没有人不好美的,而美化容貌,也有一定的步骤,那就是,第一,要做到“清洁”。试想,西施虽是个美人,但如果她身上有臭味,那大家不都掩鼻而疾走吗?女人的头发,尤其要注意,几天不洗,就有臭味了。第二是“整齐”:一个人若蓬头散发,或脚穿脏破的鞋子,总令人不悦,头脚的整齐,相当重要。第三是“调和”。首先,我们应该要了解自己的长短处,所谓“美化”,是为遮盖我们的短处,彰显我们的长处,切忌盲目追求时髦。如果一个人有一双漂亮的腿,那么,她穿迷你裙,相信更可以显出身长玉立。假使腿不美,可千万别穿迷你裙。还有,脸形和发式不合,也不好。《论语》中曾有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大意是,孔子将“素以为绚兮”解说为“先素事而后绘”,用白话来解释的话,就是:“先打了粉底霜后,再画彩色。”你说,妙不妙?把脸洗干净后,扑上粉,然后再上颜色,的确是每一个小姐太太都知道的化妆程序。可是,身为女性,只知道美丽的容貌和衣装是不够的;如果不懂得“礼仪”,那么反而会把“美”整个破坏掉!所谓“礼仪”,也就是“合宜”:合,是合理,宜,是事宜,这其中其实并没有太多道德学问。

有一回,搭乘电梯,门一开,我看到一对情侣,男的是潇洒挺拔,女的是娇丽动人,我心里正暗叹“好一对璧人”的当儿,却见他们动作粗鲁地抢快冲进电梯,害得我差点挤不出来,那举止,真是把他们天然美化的形象,在刹那间,整个丑化了!我叹道:“好可惜啊!”心里直觉他们真是“暴殄天物”!

所以,一个人不仅要美容,还要美仪。

我们中华民族原是礼仪之邦,可是,我痛心地告诉大家,我们现在是最不懂礼仪的民族。你们看:马路上,车子横冲直撞;坐在车内,看到老弱妇孺也不会让座。东方的礼仪失去了,西方的礼仪又不见得有,真变成一个无礼的国家。

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小姐们的服饰装扮真可说走在时代尖端,甚至和欧美国家不相上下。服装方面,固然没有话说,但很遗憾的是,我们在礼仪方面,并没有美化。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第二,要“美而韵”

有些人,实在很美,但没有味道;影星林青霞和胡茵梦就美而有韵。

韵味和我们的容貌一样,是需要培养的;即使是天生具有韵味的人,也应该注重后天的培养。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那就是,曾是我们心目中的美人,数年不见,再见面时,不禁觉得她变俗了。

这儿所说的“韵”,是内在的聪明、才华,加上读书与教养,而形之于外的神韵和气质。

有时候,我真希望美人不要开口。有一回,我瞪大眼睛看一个美丽的女人,正看得目不转睛的时候,她突然开口说话了,其声音之大、说话之粗、用词

之不当,让我眼睛睁得更大!假如一个人的“韵”,是得自天生,那么,记得要培养,至于怎么培养呢?那就必须多看、多听、多想和多读书。文学与音乐等,任何美好的东西都要去接触,去吸收,然后,在我们心中酝酿、消化后,再化为己有。

古时,唐太宗看房玄龄,愈看愈妩媚,可是,房玄龄是个老臣,并不是年轻的美女,皇帝觉得他妩媚,足见他是有韵味的。我也常喜欢盯着一个老朋友看,她虽然不加修饰,但给我一种妩媚和可爱的感受,觉得她好像古陶塑成的陶器,常看得她浑身不自在,她反问我:“我有什么好看的!?”我说:“你仿佛是一只古陶!”“怎么?将我比喻成古陶了?”“要知道,古陶器比细瓷器有韵味,而且耐看!”我这样回答她。

金钱、势力与名位,往往使人变俗,因此,如何使人内心干净、内心才华不致被污染,不致变得俗气鄙陋呢?人人可以装成绅士淑女的模样,可是,这算美化到家了吗?有许多人雅得俗不可耐,这是因为不真。

第三层次的美,就是要“美而真”

美,应该是为“真”加工,使美的境界更高。有的人说“青春无丑妇”,又说“青春本身是美,是真”,将青春的美加工后,可以使吹弹得破的皮肤媲美刚出生的婴儿,这是为了留住“真”,而不是反“真”而行。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赞成摩登小姐染发的原因;美国人染发,是因为她们皮肤白皙,配什么颜色的头发都配得过,可是,我们是黄种人。黄皮肤除了黑头发之外,我想不出有更相配的颜色!不仅人如此,建筑物和风景区也一样,将风景区改为观光区,破坏“真美”之后,实在就不可“观光”了!自然的青山绿水,实在较之人工的亭台楼阁还要真,还要好。

美,还要“真”;美不是对“真”的伤害,而是加工。我们再看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当孔子说“绘事后素”后,子贡立刻接着说“礼后乎!”孔子大喜,认为子贡是真正懂得诗了。

美在“真”之后,而礼在“本质”之后。我最不喜欢参加追悼会了,怎么说呢?因为我觉得,丧礼中,最哀恸的除了孝家和读祭文的人之外,参加丧礼的来宾,一转过头,还不就欢天喜地!?这不禁使人联想起孔子说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留学生每次回国探亲,吃得都大喊吃不消!亲友们轮流宴请,深以为不这样做,就是无礼。至于结婚吃喜酒一事,据我所知,目前的规矩是,去参加的话,红包二千元,不去,则包一千元,这根本就是商业行为!其实,在从前,大家之所以办喜事,最大的用意,是要帮助办喜事的家里;送吃的给喜家,送礼物给新人们,好帮着他们促成这件大事。

“真”以外,还要提升至“美而善”

人整天面对的是人与物,对人,要爱人,对物,应爱物,这就是“至善”,也是“仁民爱物”。

“仁”字,是二人,一个人如果只爱自己,就不算“仁”,必须有对象,才是“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广“仁”,便是“善”,凡事慈悲、同情、谅解和宽恕,就是“仁”,不嫉妒,不猜疑,与人为善,也是“仁”。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到人做好事,却往往吝于夸奖,一个人太和善,倒反容易被误解是沽名钓誉,我们总是吝于付出“同喜布施”。捐钱,是财布施;教人方法,是法布施;与人同喜,就是同喜布施。既没钱、又没法,我们只能做到“同喜布施”,这也是最惠而不费的。假如我们有仁爱之心的话,我们不应该吝于付出同情,以及更多的同喜与谅解,不要太多的疑惑和猜忌,这就是美化的更上一层——“善”。

有一种现象:太太漂亮,夫妻感情不见得好;而太太长得不好看,夫妇感情却意外地融洽。有人不免觉得纳闷:有个漂亮的太太,还不懂得当做“宝”!可是,有时候,“美”是很肤浅的;事实上,不管是美是丑,多看几年,到头来还不是差不多,内在的美,才是“善”;容貌平凡的太太,之所以反被当成“宝”,是因为她没有恃宠而骄的美貌,所以愈发谦虚平和,而吸引人的,就是她的善良。

善良的人,有一股神采,那是一种因内在光华而形显于外的风采。使内在美化,就是善。一个女人要有仁爱心,不要抱怨,也不可以骄傲。世界上,没有比谦虚更美好的事了。

谦虚,是一切的美德。

对所有一切,我们都应心存感激,对生活感到满意,总觉自己比别人幸运,得到太多,如此会更加虚怀若谷。

肤浅的美,很容易使人生厌!善,不只是对人,还要对物;小时候,我的家人教我,碗里不许留一粒米饭,因为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片丝寸缕亦不准糟蹋,因为来之不易。

爱物,是爱惜物力、人力。一个人真正有好的行为,就不能慷他人之慨,不能因为自己不用出钱,就大大地浪费能源。做到了“美而善”之后,还要往上提升。

真美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

“自然美”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天”字代表自然,“人”是自我,为善能做到不觉自己在做善,就能领会“自然美”的个中真义。

一旦自己觉得“善”了,那不算真善,必须要自己也感到做来是如此的自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用一个名词来概括,那就是“祥和”。“祥”是安详、吉祥与美善;“和”则是调和、和谐与温和。

“乐极生悲”、“盛极必衰”,所以要持盈保泰。但是“否极泰来”、“剥极必复”。

世上没有一件事是永远的好,也不会永远的坏。一切是“天命”,是自然。任何事有开始,必有结束。我们人,既然生了,就会老、会衰、会死,在座的各位,经过一百年之后,就没有一个会留在这世上,因此,争什么呢?有什么看不开的?我们难道连这点聪明都没有吗?几百年之后,我们的骨头不知要腐烂成什么样子,可是我们仍忙于争名夺利,为小事东奔西走,甚至拿刀动杖的,这又何苦来!?

花朵不能长好,月亮不能长圆,我们只须自问:我们的行为,有没有对不住人?对人与物,不要去污染、破坏及践踏它。

日日都是好日

阿拉伯有句俗谚说得好:“不要埋怨玫瑰生刺,应该庆幸从荆棘丛中,长出玫瑰来。”

尽管世上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百无一可意中人”,但要知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英文有句话:“可能还有比这更坏的!”只要不挑剔,便会觉得事事都还过得去,如果能够觉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那么日日都是好日了。爱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物、每一个时间,凡事退一步想,而且乐天知命,就会有个至善尽美的人生。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学佛:美化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