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怒成“心”“奴”,贪念求“今”“贝”
在一个朋友家里,我曾看到一幅韩国人送给他的字:“一笑一少,一怒一老”,使我至今印象深刻。天底下的人,除非他故意说谎,没有一个人是不怕老不怕死的。在古代,秦皇汉武把天下征服了,进一步便要求长生不老。世上只听说过彭祖活了八百岁,人世上活过一百岁的便成为人瑞。女人怕老,男人也怕老。有人看到报上“花甲老翁”的名词,就问我:“花甲怎能就称老翁?”有几个人肯承认自己老?然而我们经常在使自己老,每发一次脾气,就使自己愚蠢一些,也使自己老一些。
中国造字很有意思,“怒”字即是一发怒,心就成了奴隶,随它指使。由生理上,爱发脾气的人是“肝火旺”,科学家也验过发脾气时的血液,发现血液中有毒素。按照哺乳年龄,人类该活一百五十岁,但实际上连一半都不到,皆是自己因发怒担忧而慢性“自杀”所致。
“怒由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世上多少事起于这一念怒火。现今许多年轻人犯罪,常是一时之怒造成,不但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怒气从哪发生?都是“贪”字所致。人生在世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名利”,永远患得患失,既患得之,又患失之,一直在得失中讨生活。
“贪”字由“今”“贝”组合,指出是求“现在的好处”。虽然有些人的境界较高,从不在乎“利”,但是他们很在乎“名”。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曾在静坐之中觉得自己已经到达了很高的境界,所以兴冲冲地写了一个偈子,最后两句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送给住在对江的好友佛印看。佛印却在背面写上“放屁”交来人带回,苏东坡看了非常生气,立刻过江找他理论,却见佛印的庙门上,贴着一个字条:“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孔子也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但是如果“不以其道得之”,却不是他所愿意取得或去除的。留名要留万世名,谋利要谋万世利,名利不要只顾眼前或自己一家人,浅近之利可以说是害。尽量减少功利及近利。所谓“伟大”即是指超越时空的长远,这样的富与贵,才是孔子所说的必须以其道得之。
我们如今有很多人赤手空拳地起家,看多了名利,便把荣华富贵当做过眼烟云。只要把“小我”、“为我”之心减少,即可宠辱不惊地出将入相。假使能如此,便能够不生气,不但不老,且可长生。
长生不是勉强去追求的,皇帝的巨大财富也不能多买一天的日子,人生本来就要上山下山,起起伏伏,真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痛苦自己找,快乐处处有
如果怕老,只要你不“生气”。只要不“贪”,便不容易“生气”。积极的话,更要“笑”,但不要“皮笑肉不笑”,而是要“意解心开”地笑。根据报道,目前国内每十人当中就有一个人精神有问题,这便是因为太紧张。
痛苦其实都是自己找的,快乐也是自己找的。“心花开”的笑也是要自己在生活中找的。
陶渊明曾说:“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读书是最容易得到快乐的事。
像《老子》,我每十年看一次,并且背诵下来细细咀嚼,因为经历增加,所以每次都有新的领会,产生更多的快乐。平时看见一朵美丽的花,听到叶落声,或是注意到今夜有清朗的明月,都可以使自己很快乐。
“布施”、“法布施”与“同喜布施”
另外一个更“便宜”的方法,便是“布施”了,以钱财布施于人是财布施;如目前的张老师、马偕医院等社会工作帮助人们,都是“法布施”。还有“同喜布施”是更惠而不费的方法,比如任何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都要不吝惜地真心去赞赏。如果把别人的成就德行都当做自己的喜事来欢喜赞叹,那么便可不费吹灰之力获得很多的快乐。
如果常“笑”,面色便带喜气;如果常“怒”,面色便带愁云。“相随心转”,心开朗,相也开朗;心狭窄,面相也狭隘,你不必学“麻衣神相”也可以由脸相来看一个人。我的初中训导老师,管人很严格,但永远面带笑容,使学生不觉得受管束,因为“笑”可以感染。问题是中国女人不太笑,也最擅长“蒙娜丽莎”式的微笑。中国人“不会笑”的原因,是礼教教女人要端庄,做父母及师长的人则都要“不苟言笑”,以为这样才自重。其实,自重不自贵,自知不自矜。老子早已明示这个道理,我们不只要有“知人之明”,而是更要有“自知之明”。若人都“自贵”而不自重,天下便大乱;若人都“自重”,天下便太平。
人生在“生老病死”诸苦之外,还有许多自己找来的苦。不可避免的痛苦来了怎么办呢?我们不妨以“很可能还会更坏”来自我安慰,更须积极地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看待不如意的事。福祸两者相因的道理,老子早已说过。
人说“祸不单行”,是因为往往人不能静下来,小孩遇挫折就哭天喊地,大人则怨天尤人,一样是静不下心来,便使祸事连连。如果我们清早一下床就摔了一跤,一定要自我留神,先定下心来,一天中都不发脾气,那么就不会再出麻烦了。
平常心是道
平时生活里,健康时多,生病时少,但人们在健康时不感激,病时才想着不生病多好。在平安时可能还觉得无聊平淡,但有意外时,才会想到若平安有多好。事实上,最平常的“水”、“空气”,这些最平淡的东西才是真正最宝贵的。我们只要不追求出色、神奇、名利的话,内心便会“安”,“怒”便少了,“笑”便来了。平常心即是“道”。
应该常想到:我们何德何能,享受目前这种生活成果?假如我们像基督教徒们那样,每一顿饭、每一件事都感谢:“我做得太少,得的太多。”生了感激之心,“贪念”便少了。
一笑一少。
一怒一老。
不发怒,多笑笑,便不会老。在此祝各位青春不老!
驻颜无术 养生有道
朋友们问我驻颜何术,当我告以驻颜无术时,他们则责备我藏私。事实上,驻颜是无术,岁月移转,绿鬓朱颜暗中更换,除去神仙,谁也挽不住似水流年。
我看来比较年轻,也许是由于我使人觉得年轻,那是因为我自己从未觉得衰老,也不怕衰老。假如造物主要我挑选,是做二十年前愚蠢的我,还是做现在不太糊涂的我?我绝非矫情的,将选做现在的我。虽然我并不喜欢衰弱老大,但是我却更喜欢智慧聪明。
一个人看来比较年轻,使人觉得年轻,不是由于外来所加的力量,而是由于内在的心情,忘记老!忘记老和不服老是不同的,不服老是自知老了而强装小,结果更显老。忘记老,是没有那份闲心去忧虑老之将至,或是处心积虑地防老。
譬如说,我不会再像年轻时雄心万丈,目空一切,但是我现在仍然不肯装腔作势地教训青年:“年轻人,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你们是社会的主人翁,你们应该负起责任,你们应该这样,你们应该那样。”谁说的?我依然是主人翁,我还未了尽我的责任,为什么我一方面装老,一方面恋栈?
譬如说,我不会再像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不懂人情冷暖。但是我仍然不会老奸巨猾地推托敷衍;我仍然相信世上好人比坏人多,我仍然相信是非公道自在人心;我仍然相信事在人为,而且人定胜天;我仍然相信我年轻时所相信的一切真理。
譬如说,我不会再像年轻时冲动任性,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讲侠义,论恩仇。但是现在我仍然不会哀乐无动于衷,喜怒不形于色。我仍然“敢”爱我所爱,恨我所恨,是我所是,非我所非。即使我不再容易激动,不再好趋极端,但我仍然不会模棱两可,首鼠两端。
譬如说,我不再像年轻时好标新立异,好与众不同,好赶时髦,好凑热闹。可是我仍然欣赏新奇进步,仍然承认一代比一代强。我虽然能逐渐了解欣赏古老原始和质朴的淳美,可是我依然赞叹独创一格、别开生面的更异改革。
譬如说,我不会再像年轻时把长于己者都看做老朽,少于己者都当做无知,我所崇拜的只是权威偶像。我现在虽然承认年龄代表着智慧,权威代表着苦修。可是我依然坚决否认今不如古,后不如今。而且我诚恳、真心地盼望着,并且也确切地相信着,下一代将会高明过我。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比我强,而是因为我已经、而且还正在努力为他们垫高他们的立足点。使他们眼界更高,视野更广。我很喜欢和年长者在一起,他们给予我许多教训和智慧;我也很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他们启发我的幻想,助长我的魄力,挹注给我青春的气息。我和他们在一起时,完全忘记了他们的老大与年轻,当我忘记别人的年龄时,连自己的也一同忘记了。
譬如说,我不再像年轻时漫无节制地使用我的体力和精力。从前每当我初学一门东西时,总是日以继夜,废寝忘餐。一本好书,一位好朋友,一场跳舞,一番牌战,我都心甘情愿地熬到天明,执著恋栈。可是我现在仍然为遇到一位知己而欣喜若狂,为学一样新事物而全神贯注,为读书有所会意而涕泪长流。我认为活着就得“活”着,若只为了穿衣吃饭而生存,虽然他只有二十多岁,却已入土大半截。
我喜爱人生,即使十有九违天下事,人生还是可喜的;我喜爱人群,即使百无一可意中人,人总是善良的居多。我始终相信人之好善无不如我,人之恶恶,亦无不如我,尽管人人不与我尽同。也许就因为我这些本性难移的小毛病太多了,使我忘记衰老,使我自觉年轻,于是我也就使人也觉得我年轻了。
我有时遇到些年轻人徒有年轻的仪表,他们的趣味、思想、希望,都如暮霭沉沉,我便替他们的大好年华心疼。有时遇见一些年老的人,他们的白发,常被那发自内心的青春气息给掩盖了,他们是那样地有风趣,有机智,体贴蕴藉,温厚高雅,使人忘记了他们的年龄而只觉其妩媚风流。
神仙不可求,驻颜本无术,我们忘记衰老时,便会青春常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