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曰生
幼时读书,读到草菅人命时,老读成草“管”人命,父亲发笑着说:“人命管不得的呀,那是读白字了。”他又若有所思地说:“人命也菅不得的,可怜生为现代的中国人,人命真是草菅不如了。”
那已是几十余年前的事,中国正是军阀割据的时候,今天张三杀过来,明天李四杀过去。革命党的人头如切瓜样被砍下来,新闻记者一句话说错了,准保天桥(北京枪毙人的地方)见。父亲身受巨创深痛,很年轻时便茹素长斋,在那杀人如麻的世界中,他连蚊蝇都不杀一只。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在他熏陶之下,我产生一种强烈的尊重生命的观念,不但尊重自己的,并且尊重别人的;同时尊重一切有生命者,甚至连花草在内。所以当我学插花时,看到专家们用刀剪把花木砍斫削剃如同碎剐的情形,我心疼得再也学不下去了。这些婆婆妈妈的习惯,有时自己想起来都怪可笑的,可是我却坚定地相信,有一天——早晚一定有这么一天,世上不但不再有杀人以自利的事,甚至择肥而噬的肉食也将成陈迹。
每当我听到别人用死亡咒人时,心中总是打寒栗;每逢看到杀伤的消息,死刑的宣判,便为之抑郁竟日,饮食无心。我在人命微贱的环境中长成,更经杀人盈城盈野的抗日战争,听到的看到的是比野兽比原始人更惨酷野蛮的残杀暴虐。照理说,我应该被锻炼得坚强一些,可是自从我自己做了母亲以后,我却对生命更珍惜宝贵起来。以前重视生命,还是纯理论的,基于同情的缘故;等到有了自己的儿女,经过孕妊、分娩、哺乳、抚育、教养以后,才切身体验到一个生命成长的不易。那些被屠杀的人,也都是他们的母亲用心血抚育长大的宝贝儿女,也曾经是因为擦破一点皮而使母亲心疼怜爱的孩子们。后来步入中年,眼见亲旧凋零殂谢,更深深了解死者不可复生这句粗浅话的意味哀痛深长。
我并不惧怕死亡,死是一种自然的必然的事,人力无法挽回,活着而担心恐惧死亡几十年,到头来,仍然不免一死,那是自然。我虽不怕死,却很珍惜生。死虽然不可怕,至少它是个不可知的陌生境界,面对着那个不可知的未来,自然不免踟蹰;生尽管苦多于乐,但是这个人间却为我们所熟知,所以不免流连,流连到不得不离去时,所以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以说宁可放走十个真犯,不可冤枉一个疑凶。
但是这个世界却是个血腥的世界,特别是人命微贱的东方。我们不但勇于杀人,而且勇于自杀;我们不但为了生存而杀,而且为了斗气、出风头、消遣等而杀。曾经有一幅漫画,画着一头狮子,蹲在山顶上,俯视下面尸横遍野的战场说:“他们又不吃,为什么杀这么多呢?”
自古至今,战时的杀人盈城血流漂杵固不必说了,就是那些个人的恩怨相残,简直把杀人当做斩草。史册上连篇累牍的记载,都是杀气腾腾。自己死了,拉着还可以活下去的殉葬,甚或为了使自己活得更舒服些、更奢侈些、更体面些,而不惜大肆地屠杀。春秋战国那些愚昧幼稚几近疯狂的忠孝节烈固不必说,便是名标青史的大将功臣,他们的记功碑凌烟阁,还不是要用千万的头颅去奠基,湖海的鲜血去彩绘?无聊的文人,慷他人之慨地去歌功颂德,仿佛那些被迫糊涂送了命的死人,连蝼蚁也不如,仿佛他们之所以辛苦地被父母生育抚养,就是为了伟人的丰功大业去牺牲。
对于别人的死亡,一般人永远抱着看热闹的态度,爱看热闹的人唯恐天下不乱,因为别人的痛苦死亡,可以为自己带来刺激的舒适。于是大家对于有权的人把政敌杀了,有力的人把弱者杀了,失恋的人把情人杀了,流氓地痞把良民杀了都视作等闲,只要杀的不是自己。因为我们不永远年轻动心的“情”
“情”这个字,原本就是从“心”、“青”。它的意思就是永远“年轻”、“新鲜”的“心”。爱情是不分年龄、性别,不讲理性的,男人与女人遇到而动心后,麻烦就来了!动心的若只有单方,另一方可拒绝制止,若不幸是双方都“来电”,那“情”就一发不可收拾。
古人教训我们“发乎情、止乎礼”,就是要用“礼教”来规范“情”。如果丈夫爱上了别人,你去责备他是没有用的。捉奸、告之于法律、诉之于人情、申诉你们当年如何共创事业、备受多少辛苦……这些全没用处。他对你不念旧,事实上他对新的外遇也许过不多久也会变。
外遇发生了,最重要的是当事人如何处理。通常人们都会批评女方许多缺点,而身为“罪犯”本身的男人却有很多借口。花花公子也就罢了,最怕的是老实的人出了问题,结果就更严重。
避免外遇,要使先生内心满足
如何避免外遇呢?一个吃饱了的人,面对满桌的佳肴,最多只能好奇地浅尝辄止。当一个人恋爱时,眼前只有恋爱的对象,看不到别人。当一对夫妇感情恩爱时,丈夫对别的女人可以视而不见。
为夫为妻者,都不要相信小说里的结尾:“结婚以后就开始快乐地过一生”。其实,结婚后麻烦事正开始呢!夫妇双方都要时时刻刻“相感而生情”,使对方感到自己的责任,即使看到闲花野草,也会因明白事关严重而及时刹车。太太能使丈夫如此,就是很成功了。
“物必自腐向后虫生”,这句话或许不合科学,但很合“爱情”。如果做太太的竟日蓬头垢面、大呼小叫,只对客人才温柔体贴;而做丈夫的则如梁实秋所说的“又懒、又脏、又馋”,当年的公子佳人形象都不见了;这时候的第三者一出现就会发生问题。
“去到一个男人的心里,要先经过他的胃。”但现在饭馆这么多,“先喂饱他的肚子,自然就抓着心”这句美国谚语也就要修正了,因为要喂饱肚子太容易了。
我个人有一个策略。我对我的丈夫说:“如果你爱上别的女人,你认为她比我强,你和她在一起比较快乐的话,那么请你让她和我见见面。如果她比我强,‘优胜劣败、物竞天择’,我绝对让位,自己扫地出门;假如她不如我,我会很难过地想:我丈夫当年怎么会选上我?难道我也是这样的吗?这样低级趣味的丈夫,我怎么能忍受他这么多年?那么,我们也就再见了。”也就是说如果有这种情形,我绝不会争,也不要赡养费。
爱他就装聋作哑,不爱他就早日拔牙
如果你愈留恋、愈依赖,男人就愈作威作福;你愈坚决,立下最后一道界限,他在采取行动时也得考虑一下:值不值得这么做?
如果今天原谅他,明天再接受他,结果他第一次还觉得惭愧,第二次就觉得那有什么关系,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累犯”了!
如果你真的很爱他,我劝你装聋作哑。除非他亲自告诉你,你最好假装没有那回事,等他倦鸟归林。这样做很痛苦,但是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如果他已经告诉你,他不再爱你了,你不要吵也不要闹,就像送儿子去娶媳妇一样!——让他走!
如果你为了现实原因,为了权、名或利而不愿离开的话,也要装聋作哑。即使日后先生的外遇已结束了,也要绝口不提。千万不要捉奸、泼硫酸,因为男女的情感丝毫不能勉强。
我们不能用金钱来买爱情,也不能用爱情买爱情。千万不要有一个很不正确的想法:“我爱你,你为什么不爱我?你好可恶!”爱情就这么奇妙,它来了,它走了,都是这么莫名其妙。
它还会再来吗?“情”者,“青”“心”也,它一定还会来的。所以失恋者不要绝望。
就像“牙齿”一样。如果能修修补补,真牙比假牙好。可是如果蛀牙已经伤害整个身体健康时,那么与其让它腐烂,不如趁着年轻早日拔掉。——牙疼不算病,疼起来要人命。
心事二:现代女性在追求美貌的同时,常常虚有外表,忽略了内在。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气质呢?
气质是世间最不容易伪装的——气质是你的善良、智慧及对人性的了解,蕴乎内而发乎外,也就是由年龄经验累积的。其中第一个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关心别人”。
关心他人与累积知识,就能变化气质。
一个平凡但真诚帮助别人的人,我们会觉得她散发可爱的光辉。而一个美丽但骄傲的女人,我们都会对她起反感。内心柔和,外表才会柔和。
第二便是要“多读书”。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一个虽然很好的人,若是与他无话可说,他仍然是个很俗的人。
在学校要读书,出了学校之后,特别是家庭主妇,一定要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做学生时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而念书,毕业后念书便是为自己。
书,是别人一生的经验与智慧的精华,我们能细嚼慢咽地将其消化为我们的精神血肉,变成我们的气质。变化气质,说难很难,说简单很简单,全看自己怎样自我培养。
心事三:现代人常要和人相处,但处人的困难我们要如何克服?
处事容易,处人真难。人与人相处时,都把一个“我”搁在中间。“我”的见解、感情、利害都摆在第一位,每看到与自己见解不同时便排斥,利害有冲突时便要反攻,攻击别人的短处以表自己没有这些短处……这就是人与人之间起冲突的原因。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冲突,便是“名”、“利”、“情”,男人还要加个“权”。不愿意别人比自己更有名、更有钱……这就是“嫉妒”,而起因则是因为欠缺“自信”。如果自信自己的能力、智慧都不次于旁人的话,就不会轻易嫉妒人。
老子说:“不自见(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当意见,这样才会重视别人的意见,当然就愈来愈聪明;不要老是觉得自己是对的,道理就愈来愈明显,好比有个人念太行(xíng)山,别人告诉他应该是太行(háng)山,他偏要坚持己见,别人后来不说话了,因为心里想:“好!让你一辈子不认识太行(háng)山好了。”自己不以为是,接受别人的意见,别人因此也接受我的意见,我的意见这才有机会伸张;自己有优点自己拼命宣扬,别人就没有机会来赞扬你,这是多笨的事!自己愈谦虚,别人自会看到你的功劳,不过这种谦虚不是自称无能或愚笨的那种假谦虚;自己满意于自己的了不起,别人自会掉头而去。不自满,朋友才会长久。老子的这几句话是我们要常常记住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恕道
我们对别人要有“恕道”。将心比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善者,使我们警惕,依然是我的老师,这样就是真正的恕道。再加上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你不但没有困难,连烦恼也会没有。
心事四:择偶难,现代人没有媒妁之言,都凭自由恋爱,那么要怎样选择终身伴侣呢?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现在女的也怕选错行,男的也怕娶错娘。现代人择偶,确实是一大问题。
其实,天底下的人外表尽管千差万别,彼此的内在差别并没有多少。换来换去其实差不了多少,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毛病。
什么叫“选择”呢?其实就是“来电”不“来电”罢了!尤其是年轻人,一“来电”便觉得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等到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时,已经结婚了。
择偶没有标准,男女抗拒力有别
同样逛服饰店,朋友买了一件穿了很出色,你却没有看中它,而事后才问:“这么漂亮,在哪儿买的?”幸而是衣服,如果是丈夫,那就糟了!
所以,“择偶”并没有标准。过去的标准是男人的家世、身高、学问要比女人高一点——“有女攀高门”,而现在,这些已经不那么讲究了。但是,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以貌取人”。十有九的人,常被对方的容貌欺骗了。尤其是女人,最禁不住男人赔小心。
女人对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可以完全不买账。而男人对自己不喜欢的女人,却仍会抵挡不了。这正是男人比女人弱的地方。我常劝告已婚妇女,不要对丈夫苛责,因为现在有太多太多的年轻女孩子要成功而富有的“速成丈夫”(instant husband),因为现在什么东西都喜欢速成的。
求好丈夫于孝子之门
我们在选择对象时,不要看他“对自己如何”,而要看他“对别人如何”。看他对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如何,假如你选中了一个人,要这样观察他,不要因为他对别人都不好,只对自己体贴而沾沾自喜。只要一结婚,他对你也会一样不好。
过去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现在可以说“求好丈夫于孝子之门”。孝顺父母的孩子多半有情感,有情感的人会念旧,比较不容易变心。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并没有一定的择偶标准。只要注意观察,你就可以不挑上一个自私自利、忘恩负义的人。
心事五:异性之间能够有真友谊存在吗?交异性朋友会疏远同性朋友吗?
勿因交往异性朋友或结婚而抛弃同性朋友
假如你不把异性朋友当做男朋友的话,你也可以与异性相处得很好。但女孩有个毛病,在谈恋爱时就把所有的朋友都抛掉了,婚后都把婚前的朋友疏远,以丈夫的朋友为朋友,这是女人很大的缺点。
我认为交异性朋友而不疏远同性朋友,则不容易产生问题。异性朋友间,一不小心就越过界限,就有了危险。只要自己能完完全全控制自己,而且多了解对方与自己时,双方可以保持长久的纯友谊。
心事六:男人和女人的思想和看法常常不相同,究竟差异性在哪里?女人要如何防范呢?
女人与男人交往之道
女人与男人交往之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许多男人告诉我:真是没法子和女孩子们打交道,和女孩子才喝过一杯咖啡,就以为向她求婚了;才请她吃顿饭,就几乎要跟你结婚了。而女孩子则觉得和男孩子在一起,不是毛手毛脚,就是嘴上不干不净。这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男女都在找寻“另一半”,合意的时候就想“合”在一起,这是生理上共同的因素。心理上的因素则不太相同,男人“脑”子里比较脏,尤其是一些年老的男人,所以西洋人有一个名词:“脏老头”(dirty old man)。
我认识一个七八十岁的外国老头,整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四处风流,他却自称为“罗曼蒂克的高龄公民”(romantic senior citizen)。男人天生喜欢吃女人的豆腐,尤其是上了岁数的男人,心理动机更不好。女人是感性的动物,而男人却是兽性的动物。男人看女人,衣服往往只是外表,他们会用“X光”似的眼光透视进去,而女人则绝少会用X光的眼光看男人。
女人在和男人交往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要被对方的外表欺骗了。交往一定要有防备和界限——防微杜渐。天下的任何大事都开始于细微的小事。而男女交往可截长补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与知识,这是与异性交往的好处,但是不要予对方以可乘之机,男人常常会自作多情的。
心事七:我的女朋友年过三十未婚,因此受到很大的社会压力,她应该如何排解?
愿意为他洗臭袜子才结婚
从前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现在已经没这个现实必要了。结不结婚,女孩子不要放在心上,父母也不要放在心上。女人如果没有遇到一个自己甘心为他洗臭袜子的人,千万不要结婚,你可以自由快活地过日子!
没有对象的女人,我们应该鼓励她,但是不要告诉她一些婚姻失败的例子,只要告诉她,萧伯纳说:“要结婚的就结婚吧,要独身的就独身吧,反正将来都会后悔的。”
心事八:职业妇女在兼任家庭主妇时忙不过来,精疲力竭怎么办?
兼顾工作与家务时,要把分内的、当前的事做好。哪怕是一件小小的事,也要尽力做好。当我们怀着敬业的心做事,我们会喜欢自己,也更会觉得自己很重要。要是什么事都马马虎虎的话,结果别人会不高兴,自己也会不愉快。
家庭主妇平时在家不要一整天邋里邋遢的,就算是为了自己,也要头光脚亮地收拾得干干净净。职业妇女不论职位高低,也要注重仪容,完成职分。中国人最需要实行的是“敬”,只要你“敬业”,就会有难以想象的“奇迹”出现!
两者兼顾的要诀:“敬业”
“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美国人如此自问,是因为日本人敬业。一个日本女人在丢纸屑时,都会把它折得好好的,中国人会认为那是不可思议的笨事。
中国人太聪明,以至于一切马马虎虎,这就是“不敬”。我们的一辈子要过得很像样,就是要尊敬自己的生命,尊敬自己的作为与周围的环境。用尊敬的态度来处理人生事务,那么所有的美德你就都具备了!
就是做一个小“螺丝钉”,也不要小看自己,因为掉了一个小螺丝。一部大机器也会动不了。
心事九:叶曼女士,你刚才提到你已经到了“不逾矩”的年龄,那么你是如何做到“从心所欲”的境界呢?
原则需要个人自己去体验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已经到了孔子所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至于我是否已经不逾矩,我不敢夸口。要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我何人也?不敢望孔子之项背。不过,我是高山仰止,尽力而为。至少,许多愚蠢的事情都不做了,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为别人的欢喜或虚荣而做的事,我也不再做了。
比如应酬,从我先生退休起,我就由宴席上退下来。我从小吃长素,参加满桌荤菜的酒席,对我是痛苦的事。
很多事情是经历过才能懂得的,我能告诉各位的只是原则,路要你们自己走,栽跟头也要你们自己去经历。碰得鼻青脸肿后,才能看到我现在所看到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事十:叶曼女士,你已经有七十岁的事实,真让我们不敢相信。因为你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精神抖擞,打扮得光洁又时髦,那么你是如何维持美容之道的呢?
我的时髦,其实只是因为腰身已粗,适合宽松的款式,没想到正好迎合了潮流而已。
年轻的秘诀:吃长素、忘记年龄、好奇心、好读书
我比起一般人而言,是显得年轻些。原因之一,是大半生吃长素。从八岁到二十二岁以及最近的三十年,我都吃素,不吃素时也吃得很清淡。有人担心我营养不够,但我并没有面呈“菜色”。
第二,是我常忘记自己的年龄。每当我和老同学相聚时,依旧打打闹闹,丝毫没有“老太婆”的样子。人老不老,不在年龄多少。“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如果你对社会上的一切都有所感,你会很年轻。假如对一切都木然而无动于衷,只想到自己过去的光荣,那么一定老气横秋。
第三,我有旺盛的好奇心。在我年轻时,我学插花、跳舞、桥牌、麻将……每一桩都正式地去学,学过之后再去学另一样。这也使我显得年轻。
第四,我好读书。我从来不寂寞,只觉得时间不够,而且在读书时并不用浏览的心情。当我读到打动我心的地方,我立刻把书合起来,好好地、细嚼慢咽地把它变成我自己的东西后,再翻开来继续读下去。
美容的秘诀:早上运动、晚上按摩
这些习惯好像都不属于老年人,而我却都具备了,所以我没有老态龙钟。此外,我每天早上都做运动。晚上睡觉前,用清洁霜把皮肤清洁干净之后,用手按摩脸部,先向上,然后向下,接着安安静静地入睡。这些,就是我的“美容”秘诀了!
心事十一:与公婆一起住好,还是分开住好?也就是说,家族主义好还是个人主义好?
小家庭?大家庭?家族主义?个人主义?
过去中国人是家族本位(家乡本位),现在还存留着一些。西方人则流行个人主义,讲究个人独立。所以每当一个人得了奖,一起出席领奖的是他的配偶,其实,真正辛苦造就他的是他的父母。
家族主义或个人主义,两者互有利弊。两者的形成都是长期历史造成的。这个问题牵涉得深远而庞大,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解答的。
管教孩子:不打不骂,运用冷战
心事十二:身为现代的母亲,发现管教孩子很困难。究竟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来教养他们呢?
我对孩子的管教,从不动手。我所用的方式是“冷战”。每当他做错事时,我一定明白地告诉他我非常不高兴。如果他认错,我就原谅他;如果他很倔强,我从此就不理他,不跟他说话,一直到他来我跟前认错。
我不打也不骂孩子,因为小孩本来就打骂不过大人,打骂孩子,是欺负人。除非他已经打得过我了,我才会动手打他。这样下来,只要我眼一瞪,他们就明白了。因为他们最怕的是妈妈不爱他,不理他了!
在我的家里有许多摆饰,但是从来没有被孩子打破过。而目前许多小孩,到了我家之后,父母与我像“救火队”似的,忙着四处“救”这些摆饰,使得气氛紧张万分,真是“可怕”。而他们的父母却有点“顾而乐之”!
有些孩了站在地毯上说:“妈妈,我要……”接着哗哗地就尿了下去。这个妈妈就说:“唉呀!你看看这孩子多不乖呀?叫你去洗手间不去!”说完之后也就没事了。这在我们家则是不许可的。
教训小孩最需要坚定,说了待会儿要“算账”,就一定要“算账”。而且对小孩一定要有原则,比如女儿与人约会,必须要男伴到家里来接,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家。
最好不要对孩子说:“你给我丢人。”因为教训他是为了他自己,而不是为了我们父母的面子。我们教给孩子的一切,都是为了爱孩子。如果孩子做不好,并不是丢我们的脸,而是伤我们的心。如果伤了我们的心,我们就跟他冷战,而不要打骂他。
诸位的这一桩桩心事,不妨参考一下我的方法。
做一个有智慧的女人
宁可要“智慧”,不必要“聪明”
中国字的构造的常有学问,智慧两个字,我们把它分开来看,智是日知,慧是心彗,我们每天都知道一点,每天都有不同的进步,然后“心”就生了心彗了。智慧跟聪明不大相同。“聪明”,我们看它的构成:耳思聪、目思明。我们察言观色,能够听了别人说的一句话,就了解这句话什么意思,立刻有反应;别人有一个举动,或者脸上有什么颜色,我们观察了以后就明白了;这样的反应、行为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的“聪明”。
可能有人非常聪明,也非常有智慧,但是常常二者不能得兼,有智慧的人未必很聪明,像许多学者,他们的确有智慧,但是很不聪明,行为反应都迟缓得很,因为他耳也不聪、日也不明。但是也有很多人非常聪明,却没有智慧,因为他的聪明,只是专注在眼前的事,心里并没有智慧,所以说让我选择的话,我宁可选择做个“智慧”的人,而不必一心一意要做个“聪明”的人,聪明是一时的,是眼前的,智慧是永久的。而且“智慧”别人也抢不去,不但可以应付目前的事,也可以应付未来的事。
怎么取得智慧?第一就是要读书,有些人以为读读报纸就是了,我们从报纸上所得的是知识,只有从书本上才可以得到智慧。每一本书的写成,每一本书的流传,不论古今中外,它之所以能被人接受,大都是作家一生的经验及智慧的精华,集合在一本书上,所以看书就等于吃维他命丸。一颗维他命,把所有的养分都吸收进来,把一本书读完,等于把作家一辈子经验、智慧都吞下去了,天底下哪里有比这个更便宜的事呢?
其实读书是一个习惯,每一天都可以抽出时间看几行。要深读,不是浅读,读到会意的地方,读到我心有戚戚焉的时候,我们就要好好加以思考。
除了书本上的学问以外,我们另外还要观察。一个人的言论与行为,一个人所受的吉凶果报,都可以供我们观察。能够“洞达人情”,也是一门学问。另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论善与不善,都是我们的老师。
女人的智慧很高,因为女人的心比男人静。《大学》曾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什么?就是得智慧。智慧是要等我们静了以后才能得到的。但是女人有一个短处,就是没有远见,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会很注意,而真正远大的事情我们却不太注意,一方面是男人排斥我们,另外一方面是我们自己不长进。
她们何以不谈限武
譬如1985年11月的美苏高层会议,白宫幕僚长黎根埋怨世界上的女人只会注意两位第一夫人穿什么,怎么打扮,谁穿什么皮大衣,这是关系全人类存亡的一个大会议,为什么全世界的女人却只关心第一夫人的服装?于是惹起美国女人的抗议,要黎根道歉,害得由里根总统来平息风波。我很同情黎根,他没说错,看看我们的报纸、电视的报道,是报道里根的消息多呢,还是报道南希(里根总统的妻子,当时的第一夫人——编辑注)的事情多?
专栏作家杨子也在《她们何以不谈限武》的文章中抨击这个现象。
里根夫人和戈尔巴乔夫夫人,两人都是学士以上的知识分子,而她们的丈夫身系天下安危,为何不谈谈核弹限武的事情?假如能经由内线影响到她们两人的丈夫,美国和前苏联这两个大强国能和平相处,我们的子孙就不会因为核战争而使得全人类同归于尽,现在在这两个国家内所储存的核武器假如都爆炸的话,可以炸毁二十几个地球!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会议。
黎根这样批评女人,在这个情况下,我们不要一下就暴跳起来,我们若要跳起来,又像女人了。我们要深深地反省,每逢一件事情发生了,我们不要怨天尤人。平时出了麻烦事,普通的反应是:“哎呀!我的命真坏呀!”“我的运气真糟!”却不想想命怎么来的,运气怎么来的。要不然我们就埋怨这个,埋怨那个。
事实上,真正灾祸来了,最好的办法是我们面对它,看它变成什么样。面对面的时候,就要深入观察,观察自己什么地方错了?事情之所以发生在我身上,一定有它的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我们不要怨天,也不要尤人。人责备自己的时候,痛苦就减少一大半,因为我们最能原谅我们自己,我们不太能原谅别人。所以存这个情形之下,痛苦可以减少。假如一味地怨天尤人,不但灾祸给我们伤害,同时在我们怨天尤人时,又添了一桩灾害,所以说“祸不单行”。可是“福”来的时候,我们得意忘形,所以“福无双至”。
善用女人的长处
女人有“心静”的长处,另外一个好处是女人的直觉。有时候说不出什么道理,但就觉得应该这么做是对的。有时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结果这事就发生了。所以我们不妨把眼光放远,把心胸扩大,把兴趣推广,换句话说,就是把我们的见解、心胸扩大到其他人身上。
用我们比较静的心情,用我们直觉的灵感,多多发扬我们的智慧,智慧增加时,心胸自然开阔了,眼界也自然提高。智慧真正充足时,我们的心地也就更善良,所以我们不但要聪明,还要有智慧。有智慧是要派上用场的,要在生活实用上发生功用的,能够做一个有智慧的女人,人人都变成一个好女人。
我们知道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就在女人,千万不要轻视自己。世界上一半的生死存亡都在我们手上,我们不要天天去注意鸡毛蒜皮之事,不要只注意锅碗勺盘之事,也不要净注意打扮穿着时髦的事情,把我们的眼光放远一点,因为整个世界的存亡,一半都在我们的身上。
第四辑 境界的提升
大德曰生
幼时读书,读到草菅人命时,老读成草“管”人命,父亲发笑着说:“人命管不得的呀,那是读白字了。”他又若有所思地说:“人命也菅不得的,可怜生为现代的中国人,人命真是草菅不如了。”
那已是几十余年前的事,中国正是军阀割据的时候,今天张三杀过来,明天李四杀过去。革命党的人头如切瓜样被砍下来,新闻记者一句话说错了,准保天桥(北京枪毙人的地方)见。父亲身受巨创深痛,很年轻时便茹素长斋,在那杀人如麻的世界中,他连蚊蝇都不杀一只。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在他熏陶之下,我产生一种强烈的尊重生命的观念,不但尊重自己的,并且尊重别人的;同时尊重一切有生命者,甚至连花草在内。所以当我学插花时,看到专家们用刀剪把花木砍斫削剃如同碎剐的情形,我心疼得再也学不下去了。这些婆婆妈妈的习惯,有时自己想起来都怪可笑的,可是我却坚定地相信,有一天——早晚一定有这么一天,世上不但不再有杀人以自利的事,甚至择肥而噬的肉食也将成陈迹。
每当我听到别人用死亡咒人时,心中总是打寒栗;每逢看到杀伤的消息,死刑的宣判,便为之抑郁竟日,饮食无心。我在人命微贱的环境中长成,更经杀人盈城盈野的抗日战争,听到的看到的是比野兽比原始人更惨酷野蛮的残杀暴虐。照理说,我应该被锻炼得坚强一些,可是自从我自己做了母亲以后,我却对生命更珍惜宝贵起来。以前重视生命,还是纯理论的,基于同情的缘故;等到有了自己的儿女,经过孕妊、分娩、哺乳、抚育、教养以后,才切身体验到一个生命成长的不易。那些被屠杀的人,也都是他们的母亲用心血抚育长大的宝贝儿女,也曾经是因为擦破一点皮而使母亲心疼怜爱的孩子们。后来步入中年,眼见亲旧凋零殂谢,更深深了解死者不可复生这句粗浅话的意味哀痛深长。
我并不惧怕死亡,死是一种自然的必然的事,人力无法挽回,活着而担心恐惧死亡几十年,到头来,仍然不免一死,那是自然。我虽不怕死,却很珍惜生。死虽然不可怕,至少它是个不可知的陌生境界,面对着那个不可知的未来,自然不免踟蹰;生尽管苦多于乐,但是这个人间却为我们所熟知,所以不免流连,流连到不得不离去时,所以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以说宁可放走十个真犯,不可冤枉一个疑凶。
但是这个世界却是个血腥的世界,特别是人命微贱的东方。我们不但勇于杀人,而且勇于自杀;我们不但为了生存而杀,而且为了斗气、出风头、消遣等而杀。曾经有一幅漫画,画着一头狮子,蹲在山顶上,俯视下面尸横遍野的战场说:“他们又不吃,为什么杀这么多呢?”
自古至今,战时的杀人盈城血流漂杵固不必说了,就是那些个人的恩怨相残,简直把杀人当做斩草。史册上连篇累牍的记载,都是杀气腾腾。自己死了,拉着还可以活下去的殉葬,甚或为了使自己活得更舒服些、更奢侈些、更体面些,而不惜大肆地屠杀。春秋战国那些愚昧幼稚几近疯狂的忠孝节烈固不必说,便是名标青史的大将功臣,他们的记功碑凌烟阁,还不是要用千万的头颅去奠基,湖海的鲜血去彩绘?无聊的文人,慷他人之慨地去歌功颂德,仿佛那些被迫糊涂送了命的死人,连蝼蚁也不如,仿佛他们之所以辛苦地被父母生育抚养,就是为了伟人的丰功大业去牺牲。
对于别人的死亡,一般人永远抱着看热闹的态度,爱看热闹的人唯恐天下不乱,因为别人的痛苦死亡,可以为自己带来刺激的舒适。于是大家对于有权的人把政敌杀了,有力的人把弱者杀了,失恋的人把情人杀了,流氓地痞把良民杀了都视作等闲,只要杀的不是自己。因为我们不重视死,所以活着也就不值钱;因为我们杀人如屠狗,所以对待生人如猪仔;因为我们轻视别人的生命,风习所染,连自己也懒得活了,所以常常为了芝麻大的事,不但杀人,而且自杀。个人没有生的意志,一定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绝不会有什么出息;一个社会若是没有生的意志,一定是荒淫颓废,暴戾反常,最后以至于灭亡。
大德之所以曰生,不是因为已经生了,就凑合着活下去。我们不妨细想,生是如何奇妙的东西!我们会看会听会说会想会爱会恨,尽管我们已经到达乘了火箭白日飞升的科学昌明时代,可是我们却仍不能制造出一个仅及人类智能千万分之一的低级生命来。生命对宇宙来说,虽只是一瞬,可是这一瞬,对“自己”来说,却是如何的奇妙可贵。我确信冥冥中有一个造物主,但是他不是我们这些天真幼稚的人类所假设的上帝。生命绝不是负荷罪恶的牛马,我们生下来,不是为了背着原始罪恶,在荆棘中挣扎着,痛苦、自谴地朝向死亡迈进。那多么苦恼,多么乏味,又多么悲哀!
假如我们的智能,既无法使我们知道生前和死后,那又何必不欣赏一下现世的人生?假如真有来生,此世不妨多种善因;假如只此一遭,又何必恹恹活着,急急归去?让我们自己好好活着,推己及人,也让别人好好活着。不但是天之大德曰生,人之大德亦曰生。
苦与乐
我们从早忙到晚,无论是为名也好,或是为利也好,追求的是什么?只有一个目的:追求快乐,减少痛苦。
细想一想,我们不论是为富、为贵,或是为名、为权,主要的就是我们以为有了这些就很快乐,就可以减少很多痛苦。可是事实上,这个世界,释迦牟尼称它为“娑婆世界”,这是个翻译名词,意思就是:“堪忍”的世界。堪忍,就是我们能够忍耐,人类非常能够忍耐。忍耐什么呢?忍耐痛苦!
释迦牟尼年幼的时候,有人预言他将会出家,于是他父亲不让他看见世界上一切痛苦的事,而他在宫中所看到的,也都是最年轻、最美、最有趣味的事情。直等到他有了孩子,他父亲才准他出去,而他一到了外面,就看到了老、病、死,他想到人生原来是这么痛苦,于是决定出家。他要他的车夫回去告诉他父亲说:“假如我不能够了脱生死的痛苦,就绝对不会回来。”他不只要了脱他自己的生死痛苦,他还要了脱所有众生的生死痛苦。这种了脱,不是让我们长生不老,永远活下去,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事情,即使我们能像彭祖一样活到八百岁,我们都还是要死。现在大家都很年轻,但是说一句很不消受的话,过一百年以后,我们都是一堆白骨、一坛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