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化法:与现代人谈仁

妇人之仁与宋襄之仁

仁有很多种,我们先谈妇人之仁。说起妇人之仁,便使人想到女人的姑息、溺爱、当断不断等等毛病。其实妇人之仁,是《汉书》描写项羽的——妇人之仁,匹夫之勇。所以不只是妇人才有那些不太高明的仁,而且妇人不一定专有妇人之仁,请看以色列的梅尔夫人和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打了多漂亮的仗。妇人不仁的时候,便以男人为刍狗了。

另外一种常被人提起的仁,是宋襄之仁。宋襄公也想学齐桓、晋文一样成为霸主。霸主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要靠武力得来的。但是宋襄公和人战争时,不伐敌人于未济之时,不攻敌人于未成阵时,而且不准攻击二毛——那些有花白头发的人。这种战争的结果是可以想象的,他的霸业未成,自己落得身受重伤,抑郁以终,而且还惹得世人永久的嘲笑。

齐宣王之仁

还有一个不太为人熟悉的齐宣王之仁。孟子问齐宣王是否曾经为了不忍看见一头牛觳觫,而换了一只羊去衅钟,齐国的老百姓却以为他是舍不得用牛。齐宣王说:“齐国虽小,吾何爱一牛?”但是这总是以小易大,而且羊也是要杀了衅钟的,却又如何解释呢?孟子说:是乃仁术也,因为见牛未见羊,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也就是诸位仁长不肯下厨房的真正理由。齐宣王听了以后,大为高兴,孟子却又给他当头一棒,批评他“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他的恩德加诸禽兽,却使人民面有饥色,野有饿殍。须知仁爱的心,推恩可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多少的婚姻发生问题,就是因为彼此不能推恩。

孔子之仁

讲到真正的仁,就必须推崇孔子。孔子是很注重人际关系的。仁从人从二,没有第二个人,只有自己,便无所谓了。孔子谈仁,也有许多层次,最基本层次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只是有所不为的消极方面的浅仁。更上一层的便是夫子之道,孔子向弟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并未加以批注说明便离开了,弟子们问曾子,这种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曾子说:“夫子之道无他,忠恕而已矣。”忠是处事,恕是待人。我们的一生不外处事和待人,若能处事以忠,待人以恕,便是仁之运用。日本以战败之国,三十余年间,使美国提出来问:“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日本之所以能,是忠于事敬于业,每个人做最小最低的事,都是战战兢兢地把它当做军国大事去处理,从首相到小民都能如此忠于事,方才有日本今天的成就。中国人很聪明,世上可以和我们比聪明的只有犹太人。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专去投机取巧,结果害人又害己。我们必须学愚笨,本本分分地忠于事,当我们肯笨笨地忠于事的时候,我们便举世无敌了。

忠还不难做到,恕字却很难。处事易,处人难。其实恕正如其字,只要我们对人如对自己的心就可以了。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忠恕是处事待人的基本原则。我们要更进一层,便须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我们自己要丰衣足食,要有成就,想要立达,我们也须积极地使人人都能如此。这正如范仲淹所抱持的仁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够如此,便须更转进一层,达到仁者不忧的境界。人的烦恼,不是对过去的是非恩怨念念不忘,便是对未来的不可知忧虑重重;其实过去已过去,未来尚未来,我们只要对当下事,眼前人,克尽了忠恕之道,又何必为过去未来烦恼?须知十有九违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天下事从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只要有了纯洁的目标,用正当的方法去做,不要忧虑它的结果。孔子五十而知命,他所知的命,是知一切皆自作自受。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未来果,现在造者是。这是很简单、很科学的因果关系,我们只要照顾好眼前当下的行为,又何必忧虑它的结果?而且真能如此知命,自然也就不怨天不尤人了。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一百年后,我们不是墓中白骨,便是罐中骨灰,又何必苦苦焦忧呢?忙,忙不死人;累,累不死人。忧却可以伤人。能够不忧,自然就能“仁者寿”。愿天下人皆成仁者。

上仁不仁

仁到了这一步,还要转上一层,转到忘仁的地步。正像《道德经》所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有如我们的眼睛和眼镜,我们说不以眼睛为眼睛,所以眼睛是我们的;我们不敢失掉这副眼镜,所以眼镜是身外物,不是我们的。这也正如《圣经》所说:我们右手行善,都不要使左手知道。这也就是上德不德,我们可以做到的。因为孟子说人性善,因为我们人人本具是非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谦让之心。这些心都是仁善的,只是为私欲所蒙蔽,所以不能显露,能够尽量除私欲的话,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正如我们有眼睛一样,自然可以达到上德不德、上仁不仁的境界了。

以上所说的都是仁的表象。谈到仁的本体,孔子想用很多方法去表达,我个人觉得,他表达最清楚的是:“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这不是说颜回连续三个月可以做到不违仁的地步,其余的时间他就违仁了。这个不违的仁,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这种仁的境界,很近似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一体。也有点像《金刚经》中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使自己和时空融为一体,而获得真自由,真解脱。所以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过很可惜的是:营养太差了,所以不幸早死。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掉了这许多书袋子,到此赶紧刹住,让我们看看眼前的事。当时台湾这座小岛,养活了一千八百万人,我们没有太多可耕的地,更没有像样的资源,能达到今日物阜民丰的地步,靠的完全是人。太平洋的彼岸,也知道我们的富庶,我们用十足的现金在那里购置房地产,学校里开着跑车或欧洲名牌车去上学的,都是台湾去的子弟。我们不要再夸富庶了,再夸便像暴发户了。

我们的富庶,可以上比贞观之治——仓里的米向外溢、串钱的绳子都摆在那里烂断了。我们的米吃不完,忙着外销;我们的钱用不完,鼓励人民出去观光,发动人马去采购。可是我们每天都有命案盗案发生,从前是饥寒起盗心,现在窃盗者的家中所有,却比我们都强。因为这个社会整天在鼓吹富庶,造成笑贫不笑娼,有钱的王八大三辈的风气,年轻无知的人,为求享受,便铤而走险了。这是很危险的,孟子早就警告过了。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一问他何以利吾国,孟子便驳斥他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好像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近乎唱高调,所以孟子终其一生,都在失业状态中。但是看看历史上的名政治家——管仲,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霸业,便是这样实行的。他知道必须仓廪实而后知礼义,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但是仓廪实和衣食足并不能维系国家民族的存亡,所以他具体地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我们现在到了应该多谈仁义,少夸富庶的时候了。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化法:与现代人谈仁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