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你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不断成长的?
在德韦克教授看来,这不是一个一般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心智模式: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一个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成长上;而一个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证明自己行还是不行”上。
关于能力的隐含信念决定着我们会如何看待挑战、失败、努力、批评……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和幸福。
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挑战看作“证明自己可能不行”的风险,因而回避挑战;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挑战看作能力成长的机会,因而迎接挑战。
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认为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越需要努力,越说明能力不足,所以就算努力,他们也会偷偷努力;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却把努力看作激发人能力的必要手段,并以努力为荣。
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批评当作对他本人的负面评价;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把批评当作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虽然他在面对批评时同样会感到难受。
固守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他人的成功看作自己的失败,因为别人做到了而自己没做到;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却更愿意从他人的成功中吸取经验,甚至还会因为他人的成功而备受鼓舞,觉得自己也能做到。
仔细思索,你会发现成长型思维的底层是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因为“我有很多可能性”。拥有这种安全感的人,不需要保护某种特定的自我观念,也不需要过度的自我关注。他们突破了自我中心的束缚,转而从成长和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在这种视角下,“自我”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形成自身的过程。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往往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曾问读者两个问题(也想问正阅读本书的你):
“你曾遇到什么事,当时你觉得做不到,最后却做到了?”
“和三年前的你相比,你觉得自己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很多朋友写下了他们自己的故事:
这些读者的经历,清晰地勾勒出自我成长和变化的轨迹。回顾这些成长的经历,能让我们看到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也能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提醒自己:也许我现在的担心和当初的担心并没有不同,而我们当初却做成了那件被认为很难的事。
成长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从微观层面看,人的大脑由各种各样的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构成了我们储存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未知的挑战一方面让我们焦虑,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训练我们的大脑。挑战越多,大脑就会变得越复杂,相应地,人的能力也在不断增长。
从宏观层面看,人的能力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成长起来的。我们与环境的互动越多,获得的反馈机会就越多,我们的能力成长就越快。这正像精益创业的思路:一个创业者需要快速形成一个产品的DEMO,通过市场检验,获得反馈,快速换代产品,产品才会越变越好。假如创业者也固守僵固型思维,害怕面对市场的批评,只愿意把产品停留在幻想中,他就会失去很多有益的反馈。
这种成长和进步的路径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失败和错误的价值。曾有一个来访者问我:“总是为说错话、做错事懊恼不已,担心自己还会犯错误,影响工作和生活,该怎么办?”
对他来说,错误意味着失败和对自己的否定。他很少从反馈的角度理解错误。所以,当听到我建议他为自己制订一个“犯错误计划”时,他吃了一惊。
我说:“如果要克服对错误的恐惧,你就必须犯错误。你要争取每周犯五个错误,记录下这些错误,反思这些错误的后果是否如你所想的那么严重,并思考你从这些错误中学习到什么。多做多错,如果你没能在这一周之内犯足五个错误,可能证明你做得不够多。”
我希望他能通过这个作业了解错误作为反馈的另一面,我也希望这样的作业能降低他对犯错的焦虑。假如他真的犯错了,他至少可以跟自己说:“我这是在完成陈老师的作业。”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他是否还为犯错焦虑。他说好了很多,但他现在又有了别的焦虑:他开始担心自己犯不够这么多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