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摆脱匮乏的心理模式
您好!
我总觉得自己很穷。其实没穷到吃不上饭的地步,父母的条件能让我衣食无忧。我对穷的体验是:买东西,永远在看打折的、促销的,希望淘到各种物美价廉的东西;吃饭,哪怕是外卖,也不会选最贵的那几种,总是挑物美价廉的;看到高档的护肤品、化妆品就心塞,自己只能搜平价护肤品。有时很满足,有时又觉得很羞愧。
这好像是一种习惯。其实,我偶尔也有奢侈一下的时候。昨天妈妈给我买了件一千五百多元的大衣;跟有钱的朋友出去,我们也会开心地去高档餐厅;偶尔我也会买很好的口红……可是那种穷的感觉,还是深入骨髓。一到很高档的地方,一见有钱人和高级的东西,我就有一种羞耻又窘迫的感觉。每当这时,我总会不断告诉自己,穷不是错,我也可以很坦荡,只要诚实善良努力。这样想,羞耻的感觉会少一些。我知道我应该努力,改变这个现状,可是我总做不到。所以,我总是很自责。
我父母学历低,收入也不高,但是非常节省,对我非常宠爱。我所享受的一切,都是父母节省给我的。他们尊重我所有的选择,支持我,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懂,所以相信我能做出合理的选择。他们舍不得我受苦受累,没有人逼我学经济和金融,没有人逼我去打工、去实习、去赚零花钱,大家都特别爱我,让我做我喜欢的事情。一方面,我觉得好幸福、好自由;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好没有动力。有时候,我甚至极端地想,如果我的父母特别坏,特别贪得无厌,要我赚钱养家,我周围的人都特别看不起我,我也许会更有斗志,更拼?但是我自己也觉得这样想好傻,估计真的受这些苦的人,看我这么想,会很想打我。
我的人生很平顺,从小成绩好,读好学校的最好专业,拿奖学金,现在在读研究生。我从来没有拼尽全力去做过什么,反而感觉一直在逃避挑战,逃避需要拼杀的场景。我怕自己拿了一手好牌,最后却倾家荡产。
有朋友可能会说,那你就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啊。任何行业,只要你一直坚持,就会走到金字塔顶。我也一直这样安慰自己。可一想到自己可能要等十年以后,才会比较富有,那时候父母都五十好几了,觉得他们好辛苦。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不享受那么好的物质,我觉得我还可以调整好心态,可是对父母的心疼和亏欠,让我好难受。
我怕父母老去,怕爸爸累坏身体,还没等到享我的福,就溘然辞世(对不起啊,爹);我觉得妈妈那么美,我好想让她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穿特别美的衣服,用特别好的化妆品,特别幸福。
那些收入颇丰的行业,我总是不想尝试,说自己不喜欢、不适合。我以为我选择了我最喜欢的行业,可是我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不够拼。我也的确在这条路上一直走着,旁观的人看起来,都以为我在努力,可是我自己总觉得不够。我好责怪我自己,好怕自己最后一事无成。那么多年少、成绩优异的人,他们都越走越好,可是我觉得自己好像明明有一手好牌,就在大家的宠爱下,自我放纵,对自己没有要求,最后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我好害怕自己最后变成这样。
我好羡慕别人不想那么多,就坚定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可是我老是被这些想法紧紧缠绕,动弹不得。
希望您能回复我!谢谢!
八字眉眉眉
你好。你所说的穷的感觉,我也有过。记得本科毕业那年,我和一个朋友到上海找工作。那天下午,面试结束,我们到南京路逛街,看着路两边富丽堂皇的商场,里面光鲜靓丽的人群,就是不敢进去。中午,我们终于在离南京路不远的小弄堂找了个小饭馆,一边吃盖浇饭,一边议论上海的繁华。我听他悻悻地说:“那边的商场都是有钱人逛的,希望以后我们也能去里面消费。”
现在,他已经在上海安了家,买了套挺大的房子,我也早已在杭州买车买房。我们仍然很少去逛大商场,不是因为不自在,而是觉得浪费时间。贫穷留下的印记,大概只剩下我参加他婚礼时,看他穿了一套特别“板”的正装,衣冠楚楚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来。
前段时间,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个叫Dingole的知友讲他的故事。这位知友的父亲原来是包工头,后来被骗,家里负债累累。他初中毕业后就在社会上混,被骗做传销,在小饭馆当服务员,挑过水泥,开过升降机,学过厨师,用借来的钱开过小饭馆(倒了)。
等混到20岁的时候,有亲戚介绍他去工厂上班,工资800到1500元,这无疑能极大缓解家里的经济状况。但他父亲愣是抵住了压力,不仅没让他去做工,还借钱送他去学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电脑。这对他们家,不啻一场豪赌。
最后,凭着他爸爸的眼光和他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以初中学历,从DOS+五笔起步,学编程,考程序员,做培训老师,修电脑,战战兢兢地得到第一份程序员的工作,成为主力程序员,成为技术总监;跳槽到大公司,再跳槽到更大的公司,到微软;创业,失败,第二次创业。如今,家里不仅还了所有的债,父母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家人过上了优渥的生活。
我看完后,除了感慨人生的际遇起伏,最大的感觉是:他其实不是穷,他只是那时没钱。
“没钱”也会让人不安。但我总觉得,“没钱”和“穷”并不一样。一个真正的穷人,常常思考的只有现在——不是怎么满足当前的愿望,就是怎么渡过当下的难关。他仅有的见识和资源,让他没有富余去想别的。但一个没钱的“富人”,无论怎么困窘,心里都会藏着未来。
同样,我也想跟你说,你不是穷,你只是现在没钱,但是你有未来。
你在读好学校的最好专业,这个专业是你感兴趣的。无论你现在怎么想,在未来,这个选择的价值会逐渐凸显。我看到过太多的人,因为选了自己不感兴趣的行业,人到中年,开始艰难地转型。你还有家人,他
们虽然没法给你太多的指导,但他们爱你、信任你,愿意帮你分担压力。不要低估爱的力量,这是很重要的财富。
如果有一个人,愿意跟你交换,让你把名校背景、喜欢的专业、通情达理的父母折算成金钱换给他,他出多少钱,你会愿意跟他交换呢?
你不是没有未来,你的问题,是对未来有些急不可待。因为穷过,所以你比别人更怕输。不管有没有险恶的敌人,你都需要自己紧绷着神经,一直处于战斗模式,只有随时看得见进步,你才会心安。
所以,努力对你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你的努力,不是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摆脱你内心的不安。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你也不知道要怎么去,但你知道自己不想要这种不安。你觉得,在你努力的时候,内心的不安就会减轻一些。于是,努力就变成了一种强迫症。你害怕自己懈怠,害怕失去动力。你甚至想象,如果情况更糟一点,比如父母逼你赚钱,或者周围人都看不起你,也许你会更有动力。
可是,如果你只有抽象的方向,没有具体的目标,只要努力的结果,而不想要努力的过程,这种努力就没法持续。更何况,你现在强迫自己所做的努力,对平息你内心的不安来说,没有意义。
你想要的,不是这种迷茫中无序的努力,而是像知友Dingole那样的,在生存的底线上演绝地反击,在充满激情的拼搏和奋斗中,感受活着的意义。可是你忘了,他最初想奋斗的目标,就是以你现在所在的位置,轻而易举能够得到的东西。
刚刚我帮你私下请教了Dingole,我问他:“你是怎么在绝境中保持专注,而不让自己胡思乱想的呢?”
他说,对于那时的他而言,是“向往”——是对成为一个程序员的向往,也是对一个美好的、不一样的未来的向往。我想,他说的“向往”应该就是希望吧。
那么,你的“向往”是什么呢?
差点忘了说了,Dingole最初学打字的时候,他的“向往”是到办公室当一个打字员,“能挣两千块钱一个月呢”。
我知道你会对父母有些歉疚,觉得他们那么辛苦,自己那么懈怠,对不起他们。你要知道,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活法,你并没有懈怠,只是你努力的方式跟他们预想的不同。他们最想要的,也并不是穿美丽的衣服,用好的化妆品,而是你一切都好。
除此之外,我还想给你两条具体的建议:
(1)过一种简化的生活,并把它当作一种美德。重点不是省钱,而是不要为选择“物美价廉”的东西浪费你的脑细胞,它们理应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2)每周强制自己休息一天。旅游、看闲书、和朋友聊天,怎么都行,但不要待在宿舍,无所事事。与努力相比,你其实更需要闲暇来释放焦虑。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祝开心!
陈海贤
思考一下
实践一下
1.培养容忍匮乏的能力
2.培养制造盈余的习惯
3.建立从简的决策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