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变外向的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内向的人。表现之一,就是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我会结巴、忘词、面红耳赤,紧张到不知所措。每次上讲台都像受刑。因为焦虑,我想学心理学,于是读了师范院校。但在师范院校,我又经常会为将来某一天可能站上讲台而焦虑万分。
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很容易焦虑,你很可能也会在其他方面怀疑自己。你觉得自己藏着一个重大的秘密,不能让别人知道。于是你开始畏首畏尾,你的生活也因此变得狭隘,这是内向的人经常出现的问题。
我就在这种焦虑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的大学生涯。研二时,某所成人自考的大学要找一个研究生做兼职的心理学教师,教变态心理学。我那时候很缺钱,犹豫了很久,一狠心,把活儿应承了下来。
几乎从我应承下来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了。我一连做了好几天噩梦,梦见自己在讲台上,众目睽睽之下,手足无措。我也尝试过一些积极点的想象,比如想象某个女生在课堂上冲我抛媚眼,但是没用。
改变有时候很难,是因为如果你只有失败经验,没有成功经验,你甚至没有办法想象成功是怎样的,但你对想象失败却很在行。虽然我努力不去想,但是失败的场景仍会不时钻到我的脑子里,那时一定很丢人。
“审判”的那天终于来了。我早早来到教室,整理好教案,擦好黑板。当我站到讲台前的时候,我忽然觉得很自信。可能是因为认真备课,我对自己要讲的内容了如指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讲台下稀稀拉拉只坐了五个学生,他们还自顾自地玩手机——这和我想象中千万双眼睛盯着我的场景,差别实在太大了。
我短暂的教学生涯就从这五个学生开始了。我开始学习在众人面前讲话,开始逐渐积累一些成功经验,并慢慢喜欢上了教学。后来我成了一名教师,我不再害怕学生的目光了,相反,能够把他们的目光从手机上吸引过来,会让我觉得有成就感。知识分子内心都渴望有一个讲台,能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观点,况且我和学生分享的还是没有专业壁垒的心理成长和幸福之道。虽然在每次上课前我仍然会紧张,但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想多了”,分享的快乐让我逐渐忘却了紧张。
当然,这算不上太成功的故事,我只是做到了很多普通人不用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我之所以把它讲得像个成功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蕴含了敏感内向者改变的一些基本道理。我的经验,改变是无法凭空发生的。真正有效的改变,需要两个支点。第一个支点,你需要积累相关的成功经验,它会改变你的预期,让你自信,哪怕是很小的成功,都意义非凡。第二个支点,是在那些让你害怕的领域,你要有一些自己的优势。我的优势在于,我总是试图把书上或学术文章中看来的知识,和真实的生活建立起联系,思考它们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并把思考的结果分享给大家。是总结和分享的欲望,帮我克服了讲话的恐惧。
但我并没有真的变得外向。当我在马路上偶遇领导或其他重要人物时,仍然会紧张得手足无措,并且无一例外地忽然忘了他们的姓名。我没能在这个领域找到我自己的优势,所以也只好随它去了。
现在想来,我的故事,像是特里尔教授“固定特质”和“自由特质”理论的注脚。我的紧张来自我的敏感内向,我对知识的理解和分享的欲望也来自我的敏感内向,这就是性格最神奇的地方:突破性格限制的种子,本就蕴含在这种性格当中。
思考一下
实践一下
1.制造一个“恢复壁龛”
2.绘制内外向的人际地图
3.空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