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印法法师视频(印法大师一天怎样修行?)

学佛百科2023-05-0886

印光大师:在外道多的地方怎样修行

印光大师----若学佛而仍修外道法,则成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罪。

汝处外道多,汝既生正信,凡所言所行,当勿与彼同,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有污秽,何能生净土乎。

若欲化人,正不必张罗门庭,但令大家各于自己家中修持,如上所说之事即已。即欲立一机关,但借一现成之寺庙,为每期提倡之所(期随人事以定,或一月二次,或一星期一次。不可空费钱财,诸事从俭为要)。若即欲建筑,当此时局艰难,不但难以成就,或致反招他祸。

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

光老矣,无精神为之开示。以汝提倡净土法门,今为汝寄净土十要,佛学救劫编,并长信。依此修持,自可得其实益。然既提倡佛学,必须注重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否则,只是种善根,不得现生便了生死也。

又贵地之外道甚多,无论是何种外道,均不可依彼法修持。若学佛而仍修外道法,则成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罪。

既学佛法,必须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信愿念佛,决定物物槐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此自行,复以此化他。俾内而家庭眷属,外而一切有缘,同修此法,同得此益。

今为汝取法名为慧栋,谓以佛智慧为世栋梁,俾彼无依孤露之人,同得托庇于佛蚂穗法大屋之下。若肯顾名思义,当可不虚此生此遇矣。且长信所说,罩友均系切要之事。而临产念观音圣号,实为人生第一要事,宜与一切人说之。则以后不但不受苦痛危险,而所生儿女,亦得安乐,无诸灾殃。惜世人不知,遂致每每受苦不堪,或致母子双亡,为可哀也。净土十要,为净土法门最要之书。此次所印,又附数要书要文。得此一书,依之修持,譬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一直前去,了无差错。

门外汉,每每不以书中所说为是,辄求口传心授之秘法。此乃习闻外道口传心授,方能得道之邪说,误认佛法亦如是。可悲可痛,切勿染此邪见。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复梁慧栋居士书(民国二十一年)”

印光大师开示:如何念佛?如何观想?

念佛时各随所宜。今丛林念佛堂,皆先念《弥陀经》,经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后举《赞佛偈》,至偈毕。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即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此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大御行。若从东至北至西至南则是反绕,有罪过,不可不知。绕念一半,即坐默念,约一刻,又出声念。念毕,跪念佛十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声。然后念《发愿文》。在家人恐室小难绕,则立、跪、坐念,皆须按己精神而定。正不必令他人为立法则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观想一法虽好,必须了知所见佛像,乃属唯心所现。若认做心外之境,或致著魔发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现者,虽其像历历明明,实非块然一物。若认做外境,作块然实有,便成魔境矣。合眼开眼,但取合宜可也。兼持观音圣号,甚有恃怙。一切人皆宜如此修之。作事时,不能念兹在兹者,以未到一心不乱境界,则心无二用,难免闲隔。苟能常存觉照,亦无所碍。

人须各守本分。汝上有祖母、父母、,有小弟、妻室,滚液岩而且职业极闲,最易修持。不于此境真实用功,而埋滚妄欲出家修行,汝出家有此好机缘专心办道乎?不知出家有出家之事,谁能一事不理?即知光了无一事,亦几终岁长忙,无暇专心念佛。况其余者哉!祈随分随力修持,勿作分外之想,则幸甚。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卷二—— 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印如法师网站如何修行才能往生西方

十种恶莫作,十方面善奉行。白天能念尽量多念,睡前十口气的念法能一直保持,并回向一天所有功德福德给全体法界众生往生净土。如此临终之时滑颤不至于昏愦,忆佛不忘,应该就没问题了。在家修行燃迹不一定要追求念佛三昧,否则反而易造成皮让并念佛的巨大障碍哦

修行人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一天?感觉如果一天都在抄经和拜忏的话很枯燥暂时也坚持不下来

先从每天半小时开始,每天坚持。

可以打坐念佛(可增加定力),详细的可百度找下印光法师迟禅和的开示。

慢慢地来,半小时,到一小时,袭前一点点,想一口气修成是不太可能的。

其它时候该干活码盯的时候认真干活。上瘾的习惯慢慢除掉。如此久而久之。方能有所成就。

日常如何修行净土

这是从《印光大师文钞》里摘下来的开示净业学人日常如何修行净土的教言。这里简单做个解释: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

「真信」就是对佛所说西方净土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深信不疑。「切愿」就是发起了誓愿脱离娑婆世界、往生极乐世界的真切愿望。既然有真信切愿,就应当修持念佛正行来成办往生大事。

【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

怎么才能走到极乐世界?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也就是以真信切愿作为引导自心趣入净土的前提,再加以认真实修念佛法门,以这念佛的正行就行到了净土。所以信愿行这三个字就是念佛法门所崇奉的要诀,是净土法门的纲宗要领。

在信愿行当中,只有行而缺少信愿,那不能往生;只有信愿而没有行,也不能往生。能具足信愿行而不缺少,就决定往生。

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净土的功德庄严没有深信不疑的信心以及往生净土的切实誓愿,那纵然把一句佛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如果你具有信心和发愿,但不一向修持念佛等的正行、不把所修功德回向西方,那也不能往生。只有信愿行三方面具足不缺,才能往生盯胡。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这是蕅益大师《弥陀要解》里的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能不能往生净土就看他心里有没有信愿;而他往生品位的高下取决于持名功夫的深浅。

有人问:前面说了信愿行要具足才能往生,这里又说有信愿就能往生,不是前后矛盾吗?

不矛盾!这两句话要合起来看。既然说了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就证明最低的品位也是由最浅的持名而来衫则毁,可见要或备生净土就必须有一定的净业正行,而不是全无正行。再者,只要有真信切愿就必定会发出实行,也就是:自己对净土的胜妙功德深信不疑,而且誓愿求得往生净土,就一定会修往生净土的正行。一个人为了求到世间的小利益都会作出行动,何况是往生无数倍超出世间的净土,所以一定有净土正行。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份而立,不可定执一法。】

念佛正行要随自身的情况来定,不能固定执著一种做法。

也就是你定的做法要适合自己的情况。就像医生下药要针对各人的病情,下什么药、量多少不是固定的。每个人的情况很具体,有的人有时间,有的人没时间,有的人呆在家里,有的人出门在外,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

【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

如果你没有事务牵累,就应当从早到晚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处都让这句佛号不离心口。

所以要求没有事的人从早到晚都要抓住这句佛号,不能丢开。有时候心会跑到其它地方,这时要把心拉回到佛号上。做不用心的事时也要身体做事、心里念佛,比如:洗菜时边洗边念,做饭时边做边念,走路时边走边念。不但静坐时不离这句佛号,就连穿衣时、吃饭时、大小便时、等车时、坐车时,甚至转一个身、弯一下腰时,都不离这句佛号。像这样就是一切时处佛号不离心口。

念的时候,每一声佛都要从心里念起,声音从口里发出,再从耳根听进心里(又要知道这个「声音从口里发出」,在默念时虽然不动口,但意地中仍然有口念的相状。)。这样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就能把心摄住。大家知道《楞严经》里大势至菩萨的教导:「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么做到都摄六根呢?就是力求做到上面这三个清清楚楚,把意根、舌根、耳根都摄在一句佛号上,这样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其它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这就叫「都摄六根」。能这样都摄六根而念佛,虽然还不能做到全无妄念,但和不摄六根相比,心中一定清净得多。

书上有一则例子,是讲清朝乾隆年间的事。当时常州有个叫柏万安的人。他的岳母许氏六十五岁,在家里常年吃斋信佛。万安想到岳母还不能专一念佛,就把岳母接到家里,教她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岳母听他的话,从三月到六月间,精进念佛,没有一天间断。

有一天,她向万安下拜。万安很惊慌,问她为什么这样。她说:「我活了六十多岁,在颠倒梦想中没得过一天安乐。但自从你教我念佛开始,我天亮念佛,一下子就到了晚上。晚上念佛,一下子又到了天亮。世间的安乐怎么能比得上呢?没有你,我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安乐,所以向你拜谢。」

万安说:「这很好。」就给她讲解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而且说:「只要得到一心,极乐圣境自然就显现,但不要生贪著。」

又过了三个月。这一天夜里,许氏刚坐下来念佛,忽然见到一朵金莲花现在眼前,接着化成百千亿朵,层出不穷,上升到虚空,光明照耀,无有边际。到了早晨,又向万安下拜,讲述晚上发生的事。

从此以后,容色丰润,就像三十多岁的人,整天不说闲话。夜里躺下一更多点,就起来坐着念佛。精进程度,即使出家衲子也比不上。乾隆四十二年,安然坐化。

所以在座的老人应当以许氏为榜样,一句佛号不离心口,这样晚年时时得佛光护佑,应当是最幸福的人!生时安乐,死时安乐,死后更安乐,所以是世间极稀有的事!是人中上好的人!

【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 *** 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

念佛是出声还是默念,要看当时的情况。如果洗漱干净、穿着整齐以及地方清洁,出声和默念都可以。如果是睡觉、 *** 、洗澡、大水便或者到了不干净的地方,就只能心里默念,而不适合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就不恭敬。但不能认为这些地方不能念!是可以念,但自己存心要恭敬,出声念就有失恭敬。睡眠时更不能出声,因为在身体躺卧时出声念会伤气。

【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

虽然平时长时间念佛不断,但也必须每天早晚坚持做净土功课。这里制定的功课有这些内容:早上首先要向佛礼拜,这是第一个仪式。不是匆匆忙忙念,是念诵之前首先向佛礼拜。先是念一遍《阿弥陀经》、三遍往生咒。念完之后念赞佛偈,发之于心、出自于口,以清净的音声来赞佛。念完赞佛偈,就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之后只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念一千句或者念五百句,要绕佛念。绕是顺时针绕。家里的佛堂不方便绕,跪着或坐着或站着念都可以。念完回到原位,还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按次序各念三遍。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

这里说的《净土文》定为《西方发愿文》,这也是印祖的意思。印祖在《文钞》里说:「如果身心有空闲,应当用莲池大师新定的净土文。」就是指《西方发愿文》。

【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

念净土文的要求是按照愿文一句一句地发心。现在已经讲了《西方发愿文》,也大概知道每一句的意思和每段发愿的重点在哪里,以后就应当长期按这样来发心,这样功德不可思议!

如果不依愿文来发起愿心,那就成了「徒设虚文,不得实益」。念净土文的本意是让人依愿文发出自己的愿心,如果心里不发出与愿文符合的愿心,那就只剩下一个形式,得不到发愿的实际利益。

所以念《净土文》的要求是依愿文一句一句地发心。这篇愿文是古今最圆满之作。修净土的人每天都如法按愿文发一次心,就是在修一次从现前到临终、到往生得大成就,以及再回入十方普度众生整个一套完整的发愿。

【《净土文》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

按《西方发愿文》做好了发心和回向之后,再念三皈依,最后礼拜退下。这一堂功课就做圆满了。

【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

晚上的功课是按同样的方法做。

【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做功课期间你想多礼拜,可以在念佛回到原位时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就做九次礼拜。九称菩萨就是念三遍「南无观世音菩萨」、三遍「南无大势至菩萨」、三遍「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每念一句时就作一次礼拜,比如在念一次「南无观世音菩萨」时,就向观世音菩萨作一礼拜。礼拜完毕再发愿回向。这是针对想多礼拜的人,在念佛归到原位时,按自己的情况来礼拜。或者想整堂功课做完,特别用一段时间来礼拜,可以随自己怎么方便就怎么做。

以上不论礼拜、回向、发愿都要做到恳切至诚。也就是做的时候诚心诚意,不夹一点虚伪。拜是诚心地拜、念是诚心地念、发愿是诚心地发愿、回向是诚心地回向,没有心身不一、心口不一,这就是至诚。如果只是完成任务,或者念发愿文只是嘴巴溜过,或者妄想纷飞,或者东张西望,那就成了虚伪。所以一定要至诚恳切,不能马虎草率,不然就失去了做功课的意义。

坐的蒲团不能过高,高了就不恭敬。得加持全凭恭敬,而恭敬就要守持谦卑,仪式上也要相当注意,因为外在的表现跟内心关系很密切。比如坐高广大床,心态也会高慢;坐得低下,也觉得自己谦卑。所以蒲团不能过高,过高就滋长傲慢。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

如果事务繁忙,没有闲暇,就应当在早起漱口、洗脸完毕时,对着阿弥陀佛像礼三拜,然后身体端正双手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作为一念,念满十口气。「一口气」就是从一开始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到这口气结束。这是功课的正行。念完之后作发愿回向,可以念小净土文,或者只念「愿生西方净土中」等四句偈。念完,再礼佛三拜告退。(就像见长辈先要行礼,退下也要行礼,做功课首先要拜佛,念完也要拜佛告退,这是必须做的礼仪。)假如家里没有佛像,或者出门不方便带佛像,就面向西方对佛问讯,念的方式一样。这叫十念法门,是宋朝慈云忏主为政务繁忙没有空闲修持的人制立的。

为什么这样制立?原因是极繁忙的人每天肯坚持修十念法,就符合净土经典一向专念的要求,也符合阿弥陀佛十念皆得往生的悲愿。

很多人事务繁忙,修不了很多,可以修这个最简单的功课。对你来说非常重要,凭这十念法就能解脱长劫的轮回,登入极乐净土,从此转凡成圣,有宣说不尽的大利益。而所用的时间不过几分钟,是这么短暂。这样的话,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如果连最简单的十念法都不修,这一生到临死的时候该怎么办?有把握解脱吗?如果不能解脱,再来投胎,情况又如何?谁也难以预料!

【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为什么要尽一口气念呢?因为众生的心整天散乱,又没有空闲专一念佛,所以就要在早晚抽出时间来心无杂念地念上几百句佛,以求跟佛感通。

怎么才能做到心无杂念?就是借气把心摄住,一气念下来时,气就摄住了心,使得心无法散乱。但这要顺其自然,一口气有多长就念多少,不能追求多念,一勉强就会伤气。而且只能念十口气,不能念二十口气、三十口气,念多了也会伤气。

念佛是求得跟佛心感通,这又需要自己的心系念在佛上,不缘想其它,不然三心二意就无法感通。「以散乱心念佛难得往生」这一句,是指口中虽然在念,但心里在缘别的事,这样口里念佛,心里念世间法,念贪瞋痴,怎么能跟佛感通?大家想一想:心里正念著贪瞋痴时能跟佛感通吗?绝对不能跟佛感通。不能感通,也就难得往生了。而这里修十念法是借气摄住心,使心当时只缘在佛上。所以是没有杂念,一心念佛。由这一心念佛,就决定往生。所以虽然念的数量少,但功德很深。

下面看一则修十念法往生的例子。

这是讲民国在江苏无锡有位沈婆,生平心地善良、见义勇为,她的性格很仁慈和蔼,为人正直诚恳,而且很乐于帮助人,在帮助人时总是尽心尽力,所以当地人都很恭敬她。

沈婆念佛修持没有人指导,只是有一次听人讲十念往生法,当时生了大欢喜心,深信不疑。从此二十年如一日,诚心修持。

民国十四年左右的一天,沈婆十来岁的小儿子在外面玩耍,忽然见到从虚空中降下无数僧人,个个身形高大,相貌庄严,而且有夺目的光明,脚踩着莲花。其中一位非常高大的圣僧,手持着莲花,交给他母亲。忽然间她母亲就坐在莲花上。

他正看得出神时,姐姐叫他赶紧进屋给母亲送终。

等沈婆合眼后,屋里有奇异的香气久久不散,也不知道香气是从哪里来的。

沈婆的成功来自两点:一是平生为人心地善良;二是功课每天坚持不断。她是很诚心的人,人的心诚,念佛的心也诚,虽然念得少,但每一次都跟佛心相应。这样日积月累,净业成熟,临终自然感得圣众现前接引,得以往生。

净土法门就有这个好处,在世间工作生活的同时,还能修持佛法,而且能即生解脱,原因就在有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修法又极其简单,只要能念六字佛号,就能起修,这样在短暂一生中就能顿超轮回,高登净土。没有这样简便易行的普度法门,芸芸众生确实很难即生解脱!

【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

极闲和极忙的人既然各有做法,也就是没有事的人就要从早到晚专念阿弥陀佛,如果没有空闲,就在早晚修十念法。中间半忙半闲的人,斟酌自己的情况来定。

【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上面讲了念佛的正行,这一段是开示念佛往生最重要的基础。有这个基础再念佛,决定往生。没有这个基础,以心和佛相反,决定难和佛感通。

印祖教导我们:修净土的人事事要心存忠恕。「忠」就是忠诚,没有二心。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事事尽责任、尽义务。印祖《文钞》里有一段极好的开示。印祖说:「忠」这一个字可以贯穿在一切行为中。人的心里如果有忠,必定能孝养父母、恭敬兄长,与亲族相和睦,对朋友有诚信。抚恤孤寡,对人类和一切生命心怀仁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什么呢?如果有忠,就不会有欺诈。不欺诈,就尽本分。尽本分,则一切属于自己分内的事都必定会实行,绝对不用担心有虚假应付、不尽心尽力的情况出现。大家念佛,日常一定要做到事事有忠。如果不忠,表面文章做得再好,口里谈得再好,也和佛不相应。这个「忠」字是根本,没有了根本,怎么有成就呢?

「恕」就是「心」上一个「如」字。「如心」就是将心比心的意思。《论语》里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能加在别人身上,这就是「恕」。拓展开来,应当这么解释:只要是有情,就一样有离苦得乐的心,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替别人着想,就是心里存有「恕」道。

这一点懂了之后,平时事事心上要存一个「恕」字。有好事时,要想到:我想得安乐,别人也想得安乐,我能不能给别人安乐呢?做不到全部给,能不能给一部分呢?遇到不好的事,就要想:我不想遇到这样的事,他也不想,那我不能加在他身上。或者见他有困难时,就想我能不能替他分担呢?能按这样实行,就是行「恕」道的好人。

「心心提防过愆」,就是时时提防身体的行为犯过失,口中的言语犯过失,所起心念犯过失。时时防护,不敢放纵。

「知过必改,见义勇为」,就是发现自己哪一点有过失就决定改正,见到什么事应当去做就勇于实行。

能按以上这几条实行,自己的心就跟佛的心相合,这样决定往生。相反,事事不去行「忠」「恕」,不去提防过失,而且有过失不愿改正,应尽的责任义务不尽,那心就跟佛心相反,决定难以感通。

所以这一段话,字字要铭刻在心里,时时遵守奉行,一定要努力在自己身上做出来。很多人修持多年不见有进展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到这几点。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

这又是一个要点:凡是修净土的人务必要把功德回向往生。

印祖谆谆教导我们:平时凡是礼拜、读诵大乘经典,以及做任何有利于世间、有利于众生的事,所作的功德都要用来回向西方。不能只以念佛的功德求生西方,其它功德又回向世间,希求升官、发财等等。这样就成了两条心,一条心是求生西方,另一条心是求世间圆满,心没有专一地趣向,就难以往生。所以志愿要专一定在西方,所做的任何功德都往西方回向。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要知道,你真能念佛而不求世间福报,世间福报也会自然得到。如果只求世间福报而不肯回向往生,那所作的功德就只成熟为世间福报,而且由于你的发心狭小,只求自己得现世福报,结果所得的福报反而下劣。同时,心不专一,往生也就很难决定了!

再次提醒大家,日常做的点滴功德都要回向往生西方。这万分重要。《观经》里讲到不论往生九品哪一品,都必须具足三种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说:具足这三心,决定得往生。如果少一心,就不得往生。这三种心在以上的讲解里都讲到了。至诚心就是身体礼拜阿弥陀佛、口赞叹称扬阿弥陀佛,意专一忆念观察阿弥陀佛,在起身、口、意这三种业时,必须真实。这也是印祖一再强调的。

深心就是两种信心:第一是决定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常沉溺流转,没有出离的因缘;第二是决定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乘着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能够往生。回向发愿心就是所作一切善根,都回向愿求往生。如果这三心还不具足,一定要想办法使它具足。比如所做的功德没有做到回向往生,那今后一定要按这么来做。

总之,印祖的开示都是在平实处教人,能按照这篇开示,真实地做,那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这一次中心印的《净土朝暮功课》完全是按印光大师制定的来做。

也许大家还不太清楚为什么要做《净土朝暮功课》。我用世间最浅显的比喻来说明。大家都做过学生,在做学生时每天都要做功课,如果每天不做功课,学业肯定会荒废,到时候考试一来,就手忙脚乱而无法通过。再说,在这些考试当中,高考最重大,平时不做功课,高考必定落选,这以后的人生就不会有前途,再说白一点,就是一辈子都完蛋了!

那同样的道理,大家要去极乐世界,不仅要经过平时大大小小的考试,而且要经历临终这个最大的考试,考得过就上极乐世界成佛去了,考不过就在六道里生生死死,受苦无量。这不是一辈子完蛋,有可能是无量辈子都完了!所以为了能通过临终的考试,必须每天都有净土的修行,都要做净土的功课。不然到了临终手忙脚乱,通不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大家知道《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经上讲三辈往生时都说了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往生的根本条件,上等的要求是从你发心念佛开始终生念佛,下等的要求是每天坚持修十念法,这样才符合一向专念的条件。

怎么能保证在这个条件上具足呢?极好的办法就是制定功课。从古至今,千千万万的修行人就是由这条途径而成就往生的,我们也不能偏离这条正轨,不能因为自己是现代人,就可以不做净土功课。

我们很多人事情很多,做不到一天到晚一句阿弥陀佛,那最起码每天要做净土功课。这样做功课是用最好的方法让你每天都能保持有一段净土的修行,一生坚持一来,就具足了「一向专念」,往生的考试就能顺利通过。没有以做功课来管住自己,人就自由散漫,随自己的习气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结果耽误了生死大事,这是最可悲的。

印光大师:在家居士的早晚课及修行

人生世间,第一要亲近良师善友。有良师善友,便可归于正道。否则,燕朋相聚,便日沦于下流,而疾病亦因之常不愈也。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无知识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归一,以业障深故。念时,要心存敬畏,念起于心,声出于口,音入于耳。要使句句听清楚,从朝至暮,无用心事,则常念。大声,小声,心中默念,都要听。以心一起念,便有声相。自己之耳,听自己心里之声,乃极明了事。

早晚立一功课,或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赞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随各人工夫立。若忙极,则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课外,行住坐卧都要念。

只求心归于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归一,自与心浮散时不同。若不以心归一为事,常想见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诚恳切听,决不至起魔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

净土五经当常看,必须恭敬,不可亵渎。读净土五经,则知弥陀大愿,净土庄严,法门普被。彼谓净土法门为小乘,为愚夫妇所修之法者,则知彼宿世未种净土善根,故有此胡说巴道也。当先看嘉言录,再看文钞,再看净土十要,则净土磨竖拿大义,便可悉知矣。

然须自利利他,当劝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儿女,亲戚,朋友,乡党,邻里,同皆吃素念佛,求生西方。汝能如是修持,保汝身体日健,心神日定,前途之事,均皆顺利。

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瞎搭给。为汝寄甲乙二包经书,便是无量无边之良师善友。以后不得再来信,亦不得介绍人皈依,以无目力精神应酬故也。

今之时局,危险万状,若不以念佛为预防,则或有战事发生,将何所恃。今之战事,避无可避,防无法防。倘勤念佛,当可逢凶化吉。祈慧察。皈依法名,附函。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上)》:复吴希道纤弊居士书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66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