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大安法师(西方确指大安法师视频)

今天我在读经地藏经时,不知道为什么却哭了,止不住的流泪,之前有个道家的人说我并没有什么佛缘。。。
您绝对有佛缘镇散。
读诵佛经,痛哭流涕,恰恰是与佛教宿缘深厚,为何哭?因为从前修行佛法,屡次不成功,不曾发出正真道意,敷衍了事,导致今生仍然流浪生死,再次遇到佛教,就如同找到了家的方向,找到了归宿,怎么会不哭?就好像和妈妈失散了几十年,忽然一天突然看到,一定是泪雨滂沱!
既然找到了家的方向,就应该好好修行佛法,不要节外生枝,好好念佛,念佛法门就是回家的大船,乘坐阿弥陀佛的愿力,我们才有机会回家。
请看大安法师讲解的《西方确指》,这部书是我们净土修行者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会知道为什么很多念佛人没能往生,您看了,依照修行,就御友氏有把握今生可以往生极乐。否则,到处跑道场,拜师傅,这个法门学一学,那个法门学一学,又是浪费了一生。还是老实念佛吧。否则再次遇到佛法又不知道多少千万亿年之后了,到时候还是痛哭,因为又蹉跎了这么久,还是没出去。可悲可叹告仿。
大安法师对初学者看什么书的开示
法师开示:初机行人宜对净土主要经论加以了解。诸如净土五经一论与中国净宗祖师的著述,像《印光法师文钞》、《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李扮文》等。通过这些基本典籍的研读,对净雀搭土法门植下坚固信根后,方可涉猎大乘方等经典。
尤其重要的是,要将圣言量与祖师的开示落实在生活行持中。奉行净业三福,老实执持名号顷扰拿,或一万、或三万,念佛能开发般若智慧。日常生活随智慧行,便得自在安乐。
[转载]修净土可以念地藏经、金刚经吗?是杂修吗?——大
修净土可以念地藏经、金刚经吗?是杂修吗?——大安法师对净土法门专修和杂修的相关开示集 (本文转自:百度kong的空间) kong按:净土法门“专修”和“杂修”的问题一直为许多净土行人所困扰。末学特整理出净宗祖庭东林寺主持大安法师相关开示集要,以期利益有缘,解疑释惑,发真信愿,精进修行。 大安法师讲解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面写得比较精彩的部分,第一是在玄义分,第二是在注解上品上生章,尤其对圆发三心,欲生彼国者应发三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他在注解三心之后,特别提出专修和杂修的利弊优劣得失的关系,提出要专修。专修有五种正行,你要读诵就读诵净土三经,要礼拜就礼拜阿弥陀佛,要赞叹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要观想就观想西方净土依正庄严,要供养就供养西方三圣,这就是叫专修。那么专修里面又特别提出正行,就是称念佛名,其他四种都叫助行,这叫正行助行。那么正助两行之外,其他的修行都叫杂修,杂修就是疏杂之行,往生就不是很有把握了,所以强调专修。一百个人专修一百个人往生,一万个人专修一万个人往生,如果是杂修,比例就少得太多。杂是这个意思。其目的是让我们生起坚固的真信,一般人对这个难信之法即便他听闻了,有一定的信心,但他容易动摇。如果碰到一个通宗通教的大法师大善知识说:“你这个念念佛就能往生了,那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哪!你不修禅定不开智慧,不修改凳福德哪能往生哪!”一听很有道理呀。“你去的可是实报庄严土,叫报土,那个世界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业障深重,一点功夫都没有,那有那么便宜的事啊!那能往生哪!我还是教给你一个其它的方法吧。”很多人听了就会动摇,“哎呀!大概是没有那么样的事。”这几年我们也常常听到,有的人就说,“你得要消业障,你业障不消哪能往生啊!”他觉得有道理要消业障,那怎么消业障啊?“这样吧, 我给你一个什么咒,念几百万,等你消完了业障,再来念佛。”于是他就持咒去了,就动摇了。他不知道这句佛号就是消业障的最好的方法。再说你念了一辈子咒所有的业障就消掉了吗?念佛法门不在乎你有没有业障,因为他能带业往生的!五逆十恶的都能带,还怕什么呢?怕的就是你没有信心!怕的就是你有怀疑!修净土法门最大的障碍就是怀疑。如果碰到法身大士,乃至于初地、二地、十地、等觉菩萨在你面前说,“哎呀!你修这个法门念念佛就能往生,没有这个事呀!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啊!”那你听了怎么办?你就想人家都是菩萨讲这话,大概是没有这么便宜的事。乃至于释迦牟尼佛亲自现身说,“哎呀!我原来说的净土往生一法是我的权巧方便之说,我现在有更殊胜的法门传给你。”这时怎么办?真正有信心的人就是碰到释迦牟尼佛说出这样的话,都会向佛顶礼说:“释迦牟尼佛啊!您老人家原先教了我这个法门,我已经发愿终身不改了,虽然有更好的法门,我也不敢改原来的志向。”你能够说出这样的语言,说明你有真信。这就从你的心地当中,真正扎下了一个很深的根哪!是确然不可动摇的,连佛祖现前都不能动摇,更何况一般的人。善导大师就已经看到了未来的众生有怀疑,当然释迦牟尼佛不可能说这个话了,是善导大师把这个推到极点,来假设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存在都不会转移你的志向。这可以截断我们末法众生这山望到那山高的偷心。这是净业行人的指南针!如果我们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人家宗门教下乃至于一般的气功说一说,就跟着改变的话,那真是一点信根都没有。所以大家一定要对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要有深入的了解,要熟悉。这个《观经四帖疏》也是善导大师梦中得到梵僧指授写出来的。这些都是我核桥旅们净土典籍当中的珍宝。佛法关键处无多子,你把这些要解呀、四帖疏呀、弥陀疏钞,这几本书能够看得很烂熟,就足够了。 大安法师讲解《西方确指》: 第五十段:最忌是夹杂。这段开示很重要。修行净土法门最忌讳的是什么?是夹杂。这是觉明妙行菩萨对沈元辉居士的一段开示。这段开示是这样表述——表述得很明白,确实把我们这个世间修净土法门的一个最重的毛病点示出来了。大凡修净土法门的人,最忌讳的是夹杂。我们在《无量寿经》知道,三辈往生共有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净土法门它强调的是专修,是一门深入,是一向专念。跟这个专修、一向专念相对立的就是杂修、夹杂。那么这个夹杂是来自于我们娑婆世界阎浮提众生的心理状态。因为我们的心消运是散乱的,我们的心是夹杂的,所以表现出来:对法门的选择、修持的过程,他也是充满着夹杂的特点。而且他会认为夹杂放心,夹杂安全,夹杂保险。不夹杂,光念一句佛号,他怀疑还不够。那进一步说,什么叫夹杂?这里提出了六个内容。夹杂,第一是“又讽经”,这部经也好,那部经也好,一天到晚想到读诵经典。“又持咒”,听说这个咒有多大的功德,那个咒又很殊胜,一天到晚想到持咒。甚至还有观点说,持咒功德很大——消业障,先持咒消完业障再念佛才好。他就把佛号放下来去持咒。“又做会”,就赶种种的法会。经忏佛事、开光、升座、种种很热闹的法会,他以为就是不得了的殊胜,不远千里都得去赶那个法会。第四,“又好说些没紧要的禅”,就是喜欢谈些禅宗的机锋转语、玄妙的话。第五,又喜欢“谈些吉凶祸福”——人生的命运。什么时候转运,什么时候有灾祸,怎么消这个灾祸,喜欢谈这些。第六,又喜欢谈那些“见神见鬼的话”。“又有一个护法神附到我身上去了”,“哎呀,现在我什么什么事情都有问的人了”,或者又见到了什么这个境界、那个境界了。那么这些都属于夹杂的范围。你既然这么夹杂,你的心就不专一。本来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要系缘佛号,系缘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现在你是又持咒,又赶法会,又说些禅宗的机锋转语——谈玄说妙,对吉凶祸福这些东西又感兴趣,那你心就更乱了。“心不专一”,你想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就难了。为什么?你心不专一,不能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说明信愿是有折扣的,这样你就很难感通弥陀的愿力。感通不了,你想凭自己的功夫往生——凭你做这些夹杂的功夫回向往生,都是不可能的。这样可就不空费了你一生修行之大事吗?也就是说你解决不了轮回的问题。那今生解决不了轮回问题,一错就百错:一失人身到三恶道里面去报到,那就不知道哪个时节又能够出头做人。那叫“苦哉苦哉”。所以菩萨开示——对沈元辉居士说:“以上所说的那些夹杂的内容你如今一概不要去做。”只做些什么事情呢?“你就紧紧地抱持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放。”专门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么?这里特别谈到“期生极乐”,就是只唯一地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让我开悟;念阿弥陀佛让我得神通;念阿弥陀佛让我下一辈子童真出家。都不是这些。念阿弥陀佛目的就是指向往生,这才是跟名号功德、名号愿力相应的一种愿。那么这样念佛时间久了,功夫自然成熟,你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能够前来接引,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乃至你今生信愿称名,紧紧地抓住阿弥陀佛不放,虽然你身体还没往生,你的心早已过去了,已是“极乐之嘉宾”了。这才不会辜负这一生修行的事业。 问:我于一九九七年念《大乘无量寿经》,至二零零七年,又念过《地藏经》,《金刚经》念一年。现念《妙法莲华经》,每天念一品,念三万佛号,累积可行否?有的同修说,每年只能专修一经,加佛号,否则是杂修,又有人说念经不能往生。大安法师答:能不能往生是取决于信、愿,不取决于其它的要素。你只要具足深信、切愿、持名,决定蒙弥陀愿力临终往生。如果你从一开始接触,我们会建议你在净土五经当中选一种经终身受持,这叫专修。要读诵就读诵净土经典,这是善导大师讲五种专修之一。但是如果你对其他的大乘经典有好乐,也可以念,不是不可以念。你或者念《金刚经》,或者念《妙法莲华经》,你把念大乘方等经典的功德都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也不算杂修,也算正修的范围,也能往生。但是念净土的经典更直接,你要想到念《阿弥陀经》,念《观经》,尤其念《无量寿佛经》实际上就有着《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全体的价值,一经也具足一切经。 问:古往今来求生净土的祖师们,对于念佛是否往生的解释各不相同,但《净土圣贤录》中记载他们都得以往生。既然法门无量,殊途同归,那修其他法门也回向净土,不也照样往生极乐吗?恳请法师开示专修与杂修的利弊得失。大安法师答:净土一法是普门法,就是平等普遍地摄受九法界众生种种不同根机的众生,也是所有大小乘宗派的最终归宿。《净土圣贤录》中记载的宗门教下的那些善知识,他修自己本宗的法门,最后以所修行的功德回向求往生,也是可以往生的,这个《无量寿经》也谈到,这些修行大乘法门的只要一念净心回向都能往生。但是我们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强调专修,亦有其意味深长的道理。专修把握性大,杂修把握性小。专修就跟阿弥陀佛建立起很亲切的因缘关系,当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知道我们,我们顶礼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了解我们。我们每天心里都是想着西方,想着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在阿赖耶识内薰习那个与西方直接关联的种子。临命终时,这个种子的力量是很大的,如离弦之箭,引导神识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一百个人专修一百个人往生,一万个人专修一万个人往生。如果是杂修,修其他的法门,跟弥陀的愿力就比较疏远,所薰习的种子也跟净土法门也比较疏远,所以呢,一百个人里面一两个人往生,一千个人里面三五个人往生。这是善导大师的慈示。我们一定要信受祖师的教诲,佛的教诲。《随愿往生经》中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念往生?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是故十方无量的刹土,专门拈出西方净土令我们悉心归宿。文殊师利菩萨以根本智修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就是面向西方,念阿弥陀佛。由念佛的因缘,成就般若波罗密,成就无量的陀罗尼,成就无量的智慧辩才。以文殊的根本智,修念佛的一行三昧。宗门教下诸祖师也潜修净土,回向往生。如果你能够一门心思专修的话,这种亲缘关系更亲切,更熟悉,在这个时代更要强调专修增上往生的把握。 问:前几年每天早上读《金刚经》,近年来读《华严经》,每天一卷,下午念阿弥陀佛名号,这样如法吗?是否是杂了?能否求生极乐净土?大安法师答:一般来说,对在家居士还是以专修为好,因为我们标心是要去极乐世界。无论是《阿弥陀经》还是《无量寿经》,它是专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是我们即将要去的地方,我们天天熏习、天天熏习,那么我们的神识就跟极乐世界非常相近了。《华严经》不是不好,但是《华严经》的境界太大了,这是毗卢遮那以他的微尘数的大愿,以微尘数的大劫,以他十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大行,所成就的一个华藏世界。华藏世界的各种香水海呀,各种世界种啊,一个世界种就是二十重世界呀,每一重世界又有多少多少世界,这个太广了。对于我们来说——从修行的利益来说,还是要专注在一点上——一个刹土上,更容易得到利益。《金刚经》呢,也不是不好,如果有特殊因缘你去念,以念《金刚经》的功德回向往生也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往生这桩事情来看,它毕竟还是疏远了一点;如果专念《阿弥陀经》或者《无量寿经》,它更直接一点,更近一点。所以你看无论是善导大师,还是印光大师,都比较强调专修。专修的这种熟悉程度、这种亲缘关系会加大。但是如果你万一对某个经典有特殊的因缘,也不是不可念;如果因缘一般,你还是专门选择净土五经的一部经典来读诵,作为功课。那么读经还是其次,主要还是要念阿弥陀佛名号为主。 问:我是修净土法门的,有时也诵诵《地藏经》、《金刚经》、《普门品》,算不算杂修?请开示。大安法师答:居士修净土法门,按善导大师的意思,还是专修为好。专修:读诵就读诵这个净土经典,念就念阿弥陀佛名号,供养就供养西方三圣,礼拜就礼拜阿弥陀佛,思惟就思惟极乐依正,这些——五种正修。但是如果有特殊的因缘去读《金刚经》、《地藏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不是不可以的,如果把读这些经典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算专修的范畴,不算杂修,还是可以的。 问:平时念《阿弥陀经》及佛号,有时帮莲友临终助念结缘《地藏经》,这是否与一门深入的原则相抵触?大安法师答:修行净土法门,宜专精。善导大师提出专修的五种正行:一心专门读诵净土经典;一心观想忆念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一心专门礼拜阿弥陀佛;一心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那这样随顺佛敕,易与弥陀愿力感应,得遂往生。如果是杂修,感应力弱,往生比例就随之下降。所以我们还是以专修为主。至于给莲友临终助念往生,更应专称弥陀名号,令亡者系念佛号,作往生意。南无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包含着所有佛菩萨名号的功德以及诵念诸种经典的功德。有人认为要消灾延寿就得念药师佛,难道念阿弥陀佛就不能消灾延寿吗?他是无量寿啊!念观世音菩萨能够免灾吉祥,那念南无阿弥陀佛亦同样能得到。古往今来祖师大德们悉殷勤劝告,无论是助念往生、荐亡超度乃至消灾延寿等,皆应念佛。至于某莲友与《地藏经》有特殊因缘,平日熏修熟,好乐听闻,那么助念时,先念一部《地藏经》。尔后再提起阿弥陀佛名号,亦无不可。只要将读诵其他大乘经典的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也属于专修之列。
往生后乘愿再来的菩萨会不会迷失呢
问:请问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无量无边,按大乘说法,乘愿再来的菩萨应该也有无量无边。也就是说就在我们的身边,按照我们凡夫的看法,也就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但是乘愿再来的菩萨会不会迷失呢?他们的神通道力是应该会有表现的。
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学习?乘愿再来的菩萨一定是生西的吧?这些不退的菩萨一定会拉我们一把吧?
《无量寿经》说:欲见诸佛净土,悉于宝树间见。生西的菩萨还有遇见过去生的有缘之人,如父母妻子儿子的愿望吗?亦无思求不思求想了吧?
大安法师答:你的问题倒挺有意思,说明你对《无量寿经》还颇有了解了,值得赞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无量无边,但是乘愿再来的菩萨这就要看他的大悲愿力了,他是不是在他以前发过这个愿。如果他已然发过这个坚定的大愿,他华开见佛之后,他是会回来的。
古往今来,乘愿再来的西方菩萨确实很多,但是可能我们有眼无珠不相识。比如举个例子: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讲的,他在西晋的时候,就已经证得念佛三昧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然后他就乘愿再来,曾经在我们这个世间,作过国王,作过比丘,作过大臣,作过居士,乃至于作过屠夫,他示现过这么多的身份。
但是从来没有说哪个皇帝是暴露过他的身份,他是极乐世界过来的人。所以这些菩萨过来,确实他内秘菩萨行,我们不会了解。一旦他暴露身份,他必须要离开。他不能说,在现世,你看我从极乐世界来的,你们跟我学吧。那可麻烦了——扰乱社会啊。一旦他暴露,一定要离开。
比如说我们看永明延寿大师,也是记载他是弥陀再来。怎么知道这个信息呢?这也是一个《高僧传》里面谈到,就是杭州钱镠王,钱氏家族。现在这个家族还兴旺发达,很多的后代都很发达。
这钱镠王有一天就供千僧斋,那一般佛门讲供千僧斋,一定会有圣人来参与,或者宾头卢尊者,或者是其他的圣人。所以钱镠王就要留一个位置,空那个上位,给那个圣者,但是谁也不敢坐。这时候就到了快开斋的时候,有一个和尚过来了,叫长耳和尚,就是耳朵很长,这个他大摇大摆地坐上来了。大家都知道就是当地的一个和尚,大家心里犯嘀咕:我们都是等圣人的,你坐在那里干什么?但是大家也不说。
就用完斋了,用完斋,这个长耳和尚就离开了,这个钱镠王就问这个永明延寿大师,说:我今天我供的千僧斋,有没有圣人来啊?这个永明延寿大师说有啊。有?是谁啊?锭光佛。锭光佛来了。那还得了,锭光佛那是了不起,然灯佛。那是谁啊?就是坐在第一个位置的和尚,长耳和尚。钱镠王就赶紧派人去追呀。这个长耳和尚这时候雀橘就到了山上,看到有人追,他就走到山里面,石头自然打开了。
但那个追他的人赶紧磕头,哎呀,你不要走啊。这个长耳和尚最后说了句话,说弥陀饶舌。弥陀饶舌,饶舌就是多嘴的意思。这个山壁就闭上了,圣凡永隔,就等于涅槃了。但这些大家没有追到长耳和尚就很沮丧,但是回来后想,讲了句弥陀饶舌,可不是说永明延寿大师是不是阿弥陀佛呢?赶紧就说报告了这个信息。
那一听,好,赶紧去找永明延寿大师。永明延寿大师那时候在净慈寺,做方丈和尚了。猜岁者一去那里,传来消息,说永明延寿大师圆寂了,所以这些公案都反映一个事实:暴露身份必须离开,要么就很麻烦的事情。我们的阿弥陀佛的圣诞日,农历十一月十七就是永明延寿大师的这个生日,是这么来的。
所以乘愿再来的菩萨他不会迷失,他一定会回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会迷失再造业,再到三恶道里面去的话,那阿弥陀佛的大愿就很难兑现了,阿弥陀佛大愿就永远不会穗薯入到三恶道,就会经过他大愿的加持,就好像一颗种子用一个不朽的药给它涂了一下,它就在水里面不会焦烂,烂掉,在火里面不会烧掉,就披上了一个弘誓盔甲,保险了,入到保险箱了,是这么一个。
那大菩萨来更是这个宿命通,六种神通具足。小菩萨可能不一定马上知道,但是具体情况怎么样我们也不得而知。但从《无量寿经》讲的,这些极乐世界菩萨到他方世界的净土去,六种神通都是灵灵不昧地现前,唯有到五浊恶世的地方,可能示现同彼,示现跟业力凡夫一样,这样的一个情况。
所以这些菩萨来了,一定会拉我们一把的。永明延寿大师不是拉了我们一把吗?留下了《禅净四料简》,那对我们的作用很大,末法众生的暗夜的明灯。已经在拉我们一把,你还要怎么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宝树,是谈这个七宝树,有这个法尔自然的功能,这超科技的功能。
那这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他也要观察他方世界的众生的缘分,有缘的地方他会分身散影,乘神通到无佛法的地方住持三宝,这些都要先观察。不一定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还有情执,还看看自己的家亲眷属怎么样,他也可以看,但是绝对不是情执的这个范围。
这时候实际上他一看,不是这一世家亲眷属,乃是所有的众生都是他多生多劫的家亲眷属。这时候他的一种平等的大慈悲心就油然而生。所以极乐世界的菩萨他自证的功德是无为的,但是他的大悲心又决定了他要广做有为的佛事。有智慧故不住生死,有慈悲故不住涅槃,这才是极乐世界菩萨的真实的心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ashi/968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