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降魔的启示(佛陀如何降伏魔障)

《佛陀传》启示故事两则
故事一:
摩揭陀国王阿阇世不知是否该发动战争,佛陀讲述毒蛇的故事点醒他。
阿阇世说:"我能理解,不杀之道,但心中还是疑惑重重。""您宣讲不杀与慈悲,要安抚苦难贫穷之人,那您会允许我惩罚犯罪者吗?"
"为了保护国家、家人而发动战争,合乎道理吗?"
佛陀说:"曾有一次,阿阇世,某个村中有一条毒蛇,吞噬数人,夺去了他们性命。村民们都十分惧怕,孩童们也不敢在毒蛇栖息的树旁玩耍。有次,一位比丘途经此地,就坐在那个树荫下休息,毒蛇爬出欲咬他,见那比丘仍是面色如常,很是惊讶。比丘对他言道,当你咬人,给她们伤害时,人们处于极大的痛苦,甚至会丧命。毒蛇起了苦行之心,它由此决定,不再害人,不再咬人。见毒蛇不去伤人,村民慢慢也就不再害怕,他们取笑它,孩童们用脚踩它的尾巴,而它从不伤害任何人,孩子们向它扔石块,它也不去报复。饥饿和疼痛,令它虚弱无力,到了晚上,便吞下些砂砾,而白天,又会受到攻击,那条蛇伤得很重,村民们就当它是一条绳子。某天,那位比丘又来到这里,看到蛇的境况,他很难过,给它敷药时,就问道,你怎会落到如此呢?蛇回答,我已领悟道理,就不去咬人啦。比丘笑了,然后说,我叫你抑制咬人的冲动,但你怎能断绝自己的本性呢,你怎能不发出嘶声呢,任何行为的过度,哪怕是不杀,也都会转变为暴力。罪人会为其罪过受罚,他们理当畏惧你,但要记住,审判不应取决于私仇旧恨,被告是因他们的罪过与恶行而受罚。"
阿阇世:"若是有嗔怒、嫉妒、或贪愚的干扰,我难以判断。"
佛陀:"以善胜恶,邪恶占据上风,人性便荡然无存。如果你不得不发动战争以摧毁邪恶,那就去做吧,但不要因私欲而开战,这样的选择,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阿阇世:"佛陀,您出色又充满智慧的教诲,驱散了内心的黑暗,给我很大的启发。我的生命中有您,是多么幸运。"
故事二:
摩揭陀国王阿阇世在经历一个个亲人离开、一系列的失败打击之后,良心回归,终于醒悟,一天,他听到宫门外传来佛陀的比丘乞食的声音,便来到宫门外,与比丘的一段对话如下:
阿阇世:我能跟您说几句吗?
比丘:好。
阿阇世:我见过很多国王,学习渊博的尊者,不过在他们脸上,常有焦灼之色,但你们比丘,为何总是如此喜悦安详?
比丘:斩断从前羁绊,不生起未来之妄念!…可否告辞?
阿阇世:稍等...您的钵还空着,把这个(王冠)也拿去吧,请亲手交给佛陀。
比丘回精舍见佛陀对白如下:
比丘:阿阇世陛下嘱我将这个转交给您。
佛陀:我乞食度日,要冠冕何用呢?……走吧,阿难,此时的阿阇世纯净不染。
阿难:那他为何不亲自前来?
佛陀:有一物名自尊,不许他来见我。
阿难:而您的慈悲会带您去见那个罪人,这样的人也能走上喜悦之路吗?
佛陀:当然可以。没有通往喜悦之路,喜悦本就是路。
佛陀和阿难去王宫大门前求见阿阇世,阿阇世喜出望外出来见佛陀,对话如下:
阿阇世:佛陀,您来了,怎不提前告知呢?来吧!快进来,佛陀!
佛陀:我此来,是要物归原主(从阿难手中接过王冠欲给阿阇世戴上)
阿阇世:不,佛陀,我不要它!对它的欲望让我犯下罪行累累。只有我的心知道,我却从没听过它,这一生我将它残忍地粉碎了,可今天我的良心又奋起而上,我想要平静,否则我会疯的,佛陀!
佛陀:平静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阿阇世: 我该怎么做?该怎么做啊!难道要像狗一样自舔伤口!
佛陀:安住自己。您是一国之君,依正法治国,幸福安详便自在心中,君安则民安。
阿阇世:佛陀,可我的心碎了,我已经崩溃了!
佛陀:你喜欢音乐吗?
阿阇世:是啊,我喜欢,佛陀,我会弹维纳琴。
佛陀:那么告诉我,维纳琴弦松驰了,您还能弹奏吗?
阿阇世:不能,佛陀,它曲调就不再悦耳了。
佛陀:说得好,若是琴弦系得过紧呢?
阿阇世:那弹奏时就会断裂。
佛陀:如此说来,系弦应以不松不紧为宜。各弦相互协调,方能奏如是妙音,对吗?
阿阇世:您说得很对!
佛陀:现在您的弦太紧了,阿阇世,轻弹即弦断。安住下来,平静下来。像维纳之弦,调试好心弦,曲调自然悠扬,毫无疑问!
阿阇世:您说得对,但我罪业深重,如何从这愧疚中解脱?
佛陀:愧疚困扰着你,就去寻找它的根源。阿阇世啊!晨起之时,睁开双眼,自奏妙音,旋律和谐,引正法滋长生发。一切婆罗门、朝臣、家臣亦将受此正法所感。臣下有正信,子民们也沐于正法之中。
阿阇世:您说得很对,佛陀 !
佛陀:切记,王治当用心,而非兵革之利。
阿阇世:我会铭记您的字字句句,佛陀,我是个罪人,图王位而弑父!我会走出阴霾,做您光芒的一缕,让我追随您吧!求您了!(阿阇世在佛陀面前跪下)
佛陀:你心地不坏,若你在这世上,寻找爱你之爱,而非爱你之人,会发现那个人只是你。你就是那唯一值得你爱和原谅的人,好好地记住它。(佛陀把王冠给阿阇世带上,并给予他祝福而后与阿难转身离去)
佛陀的法语如春雨润万物,让阿阇世终于悔过醒悟了,从此回归了正道,并护持佛陀之正法。
请问释迦牟尼佛传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释迦牟尼在印度北方游历传播佛法时,在一个村庄说法完毕坐在一棵树下静坐禅定。这时走来一个贫穷的少女,她受到佛法的感召,对佛陀十分崇敬,一心想供奉给佛陀一点礼品,但少女是一个给富家当佣人的,一点钱财都没有。少女只好去采集了一些鲜花,供献到佛陀的面前,但少女总感到礼品太轻,心里羞愧。佛陀对少女说:布施多与少都是善举,只凭自己的能力去做就是了,千万不能轻视小的施舍,只要是出自诚心诚意,所创造的福田是同样的。少女领会佛的教诲,出家成为比丘尼,法号(出家后起的僧名)妙花。
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心诚则灵。
有一位比丘,平时对别人的困难和痛苦漠不关心,从不给予帮助。当这位比丘年纪大了,病得全身生疮,十分痛苦时,大家也是都不帮助他。佛陀得知老比丘得病后,亲自带领弟子阿难陀来看望老比丘。佛陀为老比丘擦洗全身,为他上药,并安慰老比丘安心养病。
佛陀针对老比丘这件事教导众人说:老比丘过去不帮助别人,才有今天别人不帮助他的后果,老比丘是做错了事。但你们不帮助病人也是不对的,这违背了佛门救苦救难的精神,今后一定要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古代印度所实行的种姓制度中,把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所生的混血儿,从法律上给予一种名叫旃陀罗的贱姓,地位最低贱,只能从事下做的职业。在舍卫城,有个旃陀罗姓名叫尼提的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这在当时是很伟大的平等的民主的改革精神。因为当时从事宗教职务被视为最高贵者。这体现了佛陀的“不舍众生”的宗旨。
佛陀的启示
聆听篇037:
教诲阿闍世国王,为了继承王位弑父,母亲离他而去,其他爱的人也抛弃了他,做了佛陀的比丘尼。阿闍世很痛苦,想求解脱,因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多次想陷害佛陀,想去找佛陀,而自尊心把他挡住了。把自己的皇冠 让一比丘带给佛陀。
阿难问佛陀说:那样的罪人也能走上喜悦之路吗?
佛陀:当然可以,没有通往喜悦之路,喜悦本就是路!
佛陀和阿难带着皇冠 来见阿闍世国王,欲归还皇冠。
阿:不,我不要它。对它的欲望,让我罪行累累。只有我的心知道,我却从来没有听从过它,这一生我残忍的将它撕碎了,可今天我的良心又奋起而上。我想要平静,否则我会疯的。佛陀!
佛:平静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阿:我该怎么做?难道要像狗一样自舔伤口?
佛:,安住自己,你是一国之君,依正法治国,幸福安详自在心中,君安则民安。
阿:佛陀,可我的心碎了!我已经崩溃了!
佛:你喜欢音乐吗?
阿:是啊,我喜欢。我会弹维纳琴。
佛:那告诉我,维纳琴松弛了,你还能弹奏吗?
阿:不能,佛陀。它曲调就不再悦耳了。
佛:说得好!若是弦系得过紧呢?
阿:那琴弦就会断裂。
佛:如此说来,系弦应以不松不紧为宜,各弦相互协调,方能奏如是妙音,对吗?
阿:你说的很对。
佛:你现在啊!你的弦太紧了,轻弹即可弦断,安住下来,像维纳之弦,调试好心弦,曲调自然悠扬,毫无疑问。
阿:你说得对。但我罪孽深重,如何从这愧疚中解脱呢?
佛:愧疚困扰着你,就去寻找它的根源。晨起之时,睁开双眼,自奏妙音,弦律和谐,引正法滋长生发,一切波罗门,朝臣,家臣亦将为正法所感,臣下有正信,子民们也在正法之中!
阿:你说的很对!
佛:切记!王治当用心,而非兵革之利。
阿闍世国王下跪行礼。
佛:你心地不坏,若你在世上寻找爱你所爱,而非爱你之人。你会发现那个人,只是你。你就是那个唯一值得你爱和原谅的人!
我看见和感受到的是:佛陀收到了阿闍世国王的皇冠 便了解国王内心的想法:国王此刻心纯净不染,自尊心不许他来见自己。
【隐喻】:佛陀用弦的隐喻开示:让国王调试好心弦,不紧不松。
【让国王从愧疚中解脱,看见自己的珍贵】:若你在世间寻找爱你之爱,而非爱你之人,会发现那个人,只是你!你就是那个唯一值得你爱和原谅的人。
听和记录,佛陀的教导,也让我的内心被光明和智慧照耀!满满的感恩!
二,去拜访一个朋友,在她工作室里喝茶!有个新客来咨询他们的项目收费。
有个小妹嘴不停的介绍自己的产品怎么好,怎么比别人的好……
客人说:我有风湿性关节炎!
小妹说:我们能治好!
客人说:骗人!医生说都治不好!
小妹:我们就是治疗的!客人转身就走出去,边走边说:你们都是骗人的……
小妹说:这人怎么这样?
朋友也说:不做就不做了,干嘛这么生气?
我自己在旁边,一时间没有说话……心里想:你们真的需要好好去学习一下怎么说话![害羞][害羞][害羞]
我的收获是:既然客人都来咨询价格,一定是有需求,既然是有需求就好好坐下来了解一下,是什么情况,她想解决什么问题?过去怎么做的?有没有效果?问题出在哪里?最后可以邀请他试试看我们的方法……
没有聆听的沟通,现在看来不叫沟通叫做:我把你越推越远![心碎][心碎][心碎]
佛陀降魔为什么不是贪嗔痴而是爱欲,不乐,渴爱等
本师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道之前,先是降服了前来侵扰的魔军(具体情形参见今日第四篇推文),于是八相成道之中也就有了降魔一项。我们平日的话语里,也常听到魔之一字,如“邪魔外道”、“走火入魔”、“斩妖除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仿佛魔就是青面獠牙的穷凶极恶之徒。 那么在佛教里,魔究竟是什么含义,又有几种魔呢?
中文里本来没有“魔”这个字,在翻译梵语魔罗时最早用的“磨”。直至梁武帝时,他把“磨”字下面的石改为鬼字,令人望字生畏,遂成“魔”字。而事实上,魔的长相并不如此字外形那么可怕,他们非但不丑恶粗陋,往往还有殊胜的色相。我们所常说的魔王,魔子、魔民、魔眷属,他们其实都是天人,具妙色身,只是知见存在问题。而我们一般人想到的妖魔鬼怪并非天魔。真正的天魔是长得很俊美姣好的,然而也由于他们外貌美好,这才屡正可怕,因为让人无法望而怖畏,知所趋避。
图片
梵语魔罗主要有四种意义:
一、夺命:能夺他人慧命,让人无法通过修行具足智慧,因而长劫沉沦生死流转。
二、障碍:阻障他人所欲从事的善法、善事。此处的善法或善事通常是指精进用功以悟道、解脱。多障众生如果想要修行,魔便会来加以阻挠。以静坐习禅来说,当行者有种种善境界出现时,魔便会来障碍,用尽一切内外因缘,使人心神不宁,以致无法继续坐下去;或让你对自己的目标起怀疑:我为什么要打坐?盘腿这么痛,何苦来哉?甚至于更进一步令你对打坐起恐惧感、乃至起毁谤之心。
三、恼乱:可分恼乱身、与恼乱心两方面。
在恼乱心的方面来说,修行时心里常会起烦恼,通常是莫名其妙地冒出烦恼来,或者本来只是一丁点小事,却突然不可理喻地勃然大怒起来。事后连自己也觉得很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何会这样失态,这便是瞋魔作崇。或忽然没来由地悲伤流泪不止,不觉知的行者还以为是对佛经或佛法的感动,这其实是悲魔作祟;或有时魔能令人忽然大喜不能自己,因而平静不下来,乃至令修行停摆,此亦喜魔所作;乃至于令人见种种恶形、听到种种恶声,而令其修行中止。
至于身方面的恼乱,例如魔力使然,令勇猛精进的行人无缘无故忽然生病、受伤、受灾、受难、或遭种种意料不到的意外,从而令他无法修行,凡此皆是魔事。
四、破坏善根:魔能破坏修行者的五善根(信、进、念、定、慧)菩提心,令他不能继续修行。
此外,魔还有留难之义:在修行的时候,魔会化现种种障碍,令人修行不得进展,故称留难。
图片
以上所讲的是魔的定义及种种魔事的行相,那么魔究竟有哪些类别呢?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曾说到:“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下面具体介绍:
一、烦恼魔:能令修行之人于自心中生起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等烦恼,导致无法修行,此种魔事称为烦恼魔。
二、阴魔:从身心五蕴突然而起的种种剧烈现象,如急剧的冷、热、寒、温,乃至于起种种生理上的苦恼,如饥、渴、痛、痒,甚至失眠或睡不安稳等等,这些现象能令人错愕、惊惶、恐惧、散乱,乃至废修道业,所以称为五蕴魔。
三、死魔:死魔是真正可以令人命断,而不是单指断慧命的抽象意义。人若死亡,就不可能再继续修行,以此意义而言,死魔在断人之身命的同时,也是在阻断人的慧命。
四、天魔:欲界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共计六天。最上面一层他化自在天为欲界之第六天,在此第六天之上有个魔天,其天主名为波旬,是欲界的魔王,他的眷属称为魔眷属,或是魔子、魔女、魔民。这些魔子、魔民在魔王波旬的领导下,到处破坏、扰乱世人修行,所以称之为魔。
更进一步地,龙树菩萨说:“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意思是除了诸法实相以外,其它的一切法都叫做魔。因为唯有诸法实相能令人真正证大菩提,除此以外皆与邪魔相应,令我们走错路、岔路、冤枉路,远离菩提正道。这是关于魔的定义中最严格、也是最究竟的一种说法,愿一切佛弟子皆善思之,以此为依。
佛陀—智慧的觉者
摘要:根据大乘佛教定义,释迦牟尼是贤劫第四尊佛,他三十五岁创立了佛教,此后传道说法四十五年,终年八十岁。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当他清醒地认识到人生难免经历老、病、死的痛苦,为了寻求解脱之道,拯救众生脱离苦海,他从此舍弃荣华富贵,踏上追求真理的修行之路,最终成为…
根据大乘佛教定义,释迦牟尼是贤劫第四尊佛,他三十五岁创立了佛教,此后传道说法四十五年,终年八十岁。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当他清醒地认识到人生难免经历老、病、死的痛苦,为了寻求解脱之道,拯救众生脱离苦海,他从此舍弃荣华富贵,踏上追求真理的修行之路,最终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由于他的巨大牺牲和艰苦修行,佛传事迹被传颂至今。后人在寺庙供奉金身和香火,是感念佛陀教化真理,以及对众生平等的慈悲。
14世纪 铜释迦牟尼H:21.5cm
15世纪 铜释迦牟尼H:19.5cm
释迦牟尼是人间的觉者。在一次与婆罗门的对话中,他说:“我诸漏已尽,有如棕榈树残枝亦已断除,未来不再有生。正如水中青莲花、红莲花或是白莲花,生长于水中,高出于水面之上,不被水所淹没。我亦如是,生在世间,超越于世间,不被世间所触。记住!我是觉者。”
佛陀不是至高无上的神,也不是救世主,他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圣人。他以自己的修持启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从生存的束缚中赢得自由!
佛对众生说:我所具备的,你们本身都有;我能做到的,你们都能做到。
13/14世纪 铜释迦牟尼(错红铜)H:17cm
13世纪 铜释迦牟尼(错银错红铜)H:23cm
14世纪 铜释迦牟尼(错红铜)H:11.5cm
13世纪 铜宝冠释迦牟尼
H:11cm
15世纪 铜释迦牟尼
H:12.5cm
佛陀对生命的观照源于佛教的生死观和由此而生的慈悲思想,这种对生命的关怀体现在对人生苦乐的阐释。无常即苦!一切事物,包括生命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缘聚则起,缘去则散……面对人生的无常,佛教有其特有的解脱之道。苦、集、灭、道四谛教义便是佛陀给我们极为重要的启示,也是佛教思想的核心。只有勘破痴迷,求悟真理,方能止灭烦恼,获得解脱。
14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24.5cm
14世纪 铜释迦牟尼H:23cm
15/16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30.5cm
15/16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19cm
佛经上形容释迦牟尼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包括“眉间白毫相”“顶髻相”“身形端直相”等,在造像上要尽量将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从尼泊尔、西藏、汉地、蒙古等地区的佛陀造像来看,虽然材质、工艺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对释迦牟尼外貌的表现都一致遵循这些特征。在虔诚的工匠心目中,释迦牟尼是一位英俊健美的王子,更是一个得道的智者,一个智慧而慈悲的超凡脱俗的人。
17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21cm
17世纪 铜鎏金释迦牟尼H:21.5cm
相传释迦牟尼在经历了苦修之后,怀着新的领悟和禅机,在一棵菩提树下禅定。他发誓,如果这次还不能探知宇宙根本、寻得生死究竟的真相,解脱出一个大自在的圆满智慧,宁可化作尘土,绝不起身。在他开悟的前夜,有魔王率领千军万马奔腾而来进行阻挠,释迦牟尼岿然不动,伸出右手,指间轻轻触地,瞬间山河震动,大地开裂,魔军即刻被降服。这就是降魔印的来历,而左手禅定,右手触地的成道像,也成为后来人们为释迦牟尼造像的典型样式。
这类造像表现出释迦牟尼“即使日月背弃苍天而坠落,山脉上下而颠倒,我也绝不动摇”的决心,有种撼动人心的力量。正是这些内涵与精美工艺的结合,使释迦牟尼像具有如此灵性光辉和至高至正、动人心弦的审美价值。
15世纪 铜释迦牟尼H:19cm
元末明初 铜鎏金释迦牟尼H:29cm
以上诸像甄选自华艺国际2015秋拍《静观》专场拍品。沉淀了千百年的时光,见证了婆娑世界的沧桑变幻,这些造像呈现出特有的艺术韵味和精神内涵。眼前的释迦牟尼,就像巴尔特所说:“他是一个完美的模范,安详温和而又庄严,对众生有无限的慈悲,对受难大众有怜悯,有完全的精神自由,超越各种偏见。”他双目微阖,嘴角微翘,面带着微笑。这微笑似有若无,自在而闲定,清净而圆满,从容而大度。珍藏佛像,让佛的微笑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喜悦!(转)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12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