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道炬论(道炬论和菩提道次第的关系)

学佛百科2023-03-08159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三课分享稿

      通过前两课的修学知道了学习道次第的意义和架构以及如何去学?

      那道次第又有什么殊胜之处呢?是否具有权威性呢?那本课修学就揭晓了答案。“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氏族圆满。本论作者阿底峡尊者的出身世家,贵为王子,财富极丰。二、求学经历。尊者超凡的才能与智慧,年仅21时就博通世法,精通五明,折服外道。29岁时得受灌顶,密乘教法,通达无余。31岁时出家求道,遍学显教,皆甚精熟。三、成就功德。具足戒学,持戒清净,如法守护。具足定学,显教达到心之堪能,密教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具足慧学,显教得观行三昧,密教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昧。四、所作事业。在印度,制服外道,令受佛教;各部派均视同顶髻。在西藏,著《菩提道炬论》,总摄一切显密心要。住藏20年,教化无算。五、造论条件。尊者圆满具足造论的三个条件,常得本尊传授深广之妙法,证得声闻、菩萨乃至金刚乘的教法,传授的弟子也都能继承法藏。

      通过本期法义,我对阿底峡尊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这部《道炬论》更是升起了无比珍惜之情。这部经典是阿底峡尊者放弃优越的王室生活、广涉诸法苦心钻研、历经坎坷来到藏地肃清教届乱象,解答菩提光的7个问题而著作。这是一切显密的心要,这是普通大众修行得解脱走向菩提的康庄大道的方法和次第。我对这部经典的地位深信不疑,而宗喀巴大师传承阿底峡尊者的教法及思想,也具有同样超凡入圣的智慧和佛法修学境界。这一年多的三级修学,也让我对济群导师这位善知识充满了敬仰,“依止善知识”我选择的这位善知识同样是一位具足大慈大悲之心的导师。善知识们没有只顾着自己的解脱隐居在山林家,而是走下山来接引我们,给我们方向、方法,剩下的真的就只有靠我们自己了。

     《菩提道次第略论》是完全传承《道炬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然也是传承于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慈悲与智慧,这让我对修学也是充满了信心。而我们的三级修学的模式又完全是依据《道次第》的建构而创立起来的,是济群导师的良苦用心,在继承先德们的智慧的基础上契合当代大众根机和能力而探索和创新的智慧结晶。所以,我们自己的根机我们看不到,导师已经明了,我们只需“真诚认真老实”的去践行两套模式即可。这两天有参加一个瑜伽的学习培训,这也是一位来自喜马拉雅山上的长老,他不顾自己身份的尊贵、在山上地位的尊荣来到外在的这个世界,他说了好几次一句话:我不是来捣乱的,我只是来接引有缘大众的。你们把一个这么重要的修行法门弄得乌烟瘴气减肥操、柔软操,那还是瑜伽么?你做的瑜伽只是一个结果没有过程,而瑜伽就是这个过程啊……当有人问瑜伽怎么样证得三摩地开启觉悟的时候,这位瑜伽长老也说了一句话:按着八支瑜伽的步骤去做吧。我想这位长老此刻的心情和导师和曾经的阿底峡尊者的心情是一样的。我们还没看到全貌的人,依止好一个善知识,认真真诚老实的去做就好了,至于结果如何,交给结果来回答。

       造论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他必须具备几个圆满条件的。比如说渊博的知识既须于所知五明善巧。没有对一切知识的精通就不可能有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根据当下众生根机而给不同的方便和智慧。正所谓熟能生巧。条件是熟悉。第二是所传知识应是代代相传没有中断的,这才能保证其完整性。第三,须见本尊。而这部论阿底峡尊者经常看得到本尊,为本尊开启广行、深观微妙教法。可见阿底峡尊者修为之高,造论之圆满。在三级修学的一年里,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要必须按照八步骤去做观察修和安住修了,为的就是一个熟读法义后可以融会贯通,更好的用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改变自己的心行,才有可能心神不散做到安住。安住了才能定下来,才可能有智慧。我经常会自我封闭和自我分裂,以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心量打不开,安全意识特别强烈。其实这无非是一种对不确定的恐惧。这不确定就是条件不成熟的担心,所以经纶尚且需要三种条件成熟后的圆满,况且我们凡夫要成事呢?所有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济群导师,都是我修学路上的榜样,我心行散乱的时候、不精进的时候,就应该长观想他们,也应该多升起忏悔之心,欲望、贪念升起的时候,要观察它,并追溯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心念产生,然后依教奉行,精进修学,将为自己修学扩大到为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修学佛法。这样自己的心量似乎又打开了不少。

感恩一路相伴的师兄们

感恩一直在我身边的诸佛菩萨们

感恩导师以及三级修学

感恩佛陀让我们看到光明

得知本论的殊胜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让我更升起了勇猛之心。

万法由心造,继续修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吧。

祝春安

观澜

2019.3.21

怎样是通达一切圣教无违?

圆满究竟的佛陀教法,虽然因众生业力差异而随缘应化八万四千种法门,无量的教派 ,但是各教法之间是相融无碍的。 不管用哪种方法,证得自性圆满,就会发现,原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无二亦无三,只有一佛乘。 一、认定圣教:论云:今初。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所谓圣教,正如《般若灯广释》中所言:“圣教者,即无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的人天所应知之苦谛、所应断之集谛、所应证之灭谛、所应修之道谛,亦即佛陀无上言说”,即指一切胜者佛陀之善说。《般若灯广释》是观自在禁行对清辨论师的《般若灯论》所作的广释。“甘露胜位”:即一切大小乘解脱果位。“薄伽梵”:为佛之名号。圣教之体可从二门认定:一者为无倒显示四谛之教;二者即无倒显示三学之教。 1、凡是希求三乘解脱之补特伽罗,所取与所舍之因果即四谛,所舍是杂染法,果是苦谛,因是集谛;所取为清净法,果是灭谛,因是道谛。一切圣教即无倒显示如是染净两重因果,此外再无其他圣教。如《别解脱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四谛”不应狭隘理解为仅是小乘教,四谛之解释可浅可深,浅释则为小乘圣教,深释即为大乘圣教。《入中论自释》云:苦谛、集谛、道谛摄于世俗谛中,灭谛摄于胜义谛中。四谛略说即二谛,离此二谛外,再无第三种法。《父子相会经》云:“所谓世俗胜义谛,离此更无第三谛。”是故认定圣教即无倒显示四谛之教。 2、《俱舍论》云:“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佛正法者分二,即教法与证法,教法即是三藏,或归属于三藏之清净能诠,此为教法体相;证法为真实之三学,或以三学任何一种所摄之善法,此为证法体相。其中,主要宣说调伏心之增上戒学,为律藏;主要宣说安住修之增上定学,为经藏;主要宣说观察修之增上慧学,为论藏。是故三藏教法为能诠,三学证法为所诠。如此亦可认定圣教即无倒显示戒定慧三学之教。圣教主要是从教法而言,而三藏教法又可归摄于经论二者中。弥勒菩萨于《宝性论》中如是认定经论体相:“何者具义相应法,能断三界烦恼语,显示寂静之利益,即是佛说余翻此。”此颂宣讲经典四种相:1、“具义”:真实具有深广之义;2、“相应法”:能诠之无垢词句与法相应;3、“能断三界烦恼语”:能断除一切三界烦恼之语言;4、“显示寂静之利益”。具足此四种相,即佛陀真实之善说。《宝性论》又云:“何者唯依佛教法,无散乱心而宣说,与得解脱道相应,亦如佛经当顶受。”无论何种论典,若唯以佛陀教法之义作为所诠义;造者是通达法义且无希求利养之散乱心而宣说;果是为获无上涅槃果;方便是与“能获涅槃果之道”相应,具有如是四种功德之论典,亦应如佛经般顶戴受持。总之,佛陀一切善说,即此处之圣教。无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何乘之三藏,显宗、密宗何宗之教典,一转、二转、三转何时之*轮,均属圣教法藏。 二、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之含义:论云: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迦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所谓通达一切圣教皆不相违,即于此《道炬论》中解了一切教法皆为一补特迦罗成佛之道,且于此道中,随应各自体性,有些是道之正体,有些为道之支分,譬如,出离心、菩提心、无二见是道之正体,余为道之支分。若欲通达一切圣教无违,则首应了解于圣教何等之处视为相违。 (1)、经中云:“诸比丘,五蕴即重担,荷重担者,谓补特伽罗。”《饶益指鬘经》云:“于此世间,有二士夫,能坏正法。一者执毕竟空无,二者妄谓世间有实我。”前面经中说荷负五蕴重担者为补特伽罗,后面又言执着世间有我能损坏正法,似乎相违。 (2)、《如来藏经》云:“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涅槃经》亦云:如来藏常乐我净。而《楞伽经》中云:“如来是于三解脱门、涅槃、无生等句义说名如来藏,为除愚夫于无我之恐怖,由如来藏门显示无分别处、无相境界。现在未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执我。”一者说我,一者说无我;一者言如来藏常恒、坚固,另一者讲由如来藏门显示无相境界,视若相违。 (3)、《频婆娑罗王迎请经》云:“大王,色法有生有灭。”《楞伽经》云:“外境悉非有,心变种种相,似身受用处,故我说唯心。”前面宣说“色法有生有灭”,后又言:无境,无心外色法,唯是心之变现。若视此二观点又似相违。 (4)、《妙法莲花经》宣说究竟一乘,《解深密经》宣说究竟三乘。究竟一乘与究竟三乘均为佛说,亦显现相违。 (5)、共同小乘以及《解深密经》等宣说诸法实有,而《般若经》宣说无实有。 (6)、《三聚经》言:“以互不相摄之方便与智慧,可以成佛。”而《维摩诘经》言:“方便未摄慧为系缚,方便所摄慧为解脱;慧所未摄方便为系缚,慧摄方便是为解脱。”一者言,由互相脱离之方便与智慧可以成佛。另一者讲,若方便与智慧互相脱离即为系缚,此二说亦似相违。 (7)、《念住经》中广大宣说对色声香味触五欲尘耽著有很大过患。《幻化乐生经》中又宣说行持五欲为成佛之方便。于前言不能耽著五欲,有大过患故,而后又言行持五欲,为成佛之方便,二者明显相违。以上例举经典中现似相违之词句,然不能因表面词句相违,便决定其内义如宝瓶与柱子般无有关系,或如水火般互不相容。因为纵于同一所化,其亦有根机未成熟及已成熟等不同阶段,如是针对其不同阶段的说法,亦有方便说与究竟说,或者不了义说与了义说之差别;或者针对上中下三种根机者,传法亦有相应之差别:于上根者说了义法,于中下根者说不了义法,因此于说法上亦有前后似乎不同之处,然实际上并不相违。又譬如,针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亦有众多不同说法,有些针对现代众生,有些唯是针对未来众生,如是亦有不同处。然此等皆不应理解为意义上互相矛盾。不论是大乘或小乘、显宗或密宗的何种经典,皆要通达相互之间并不相违,诸圣教所开示者,皆为众生成佛之道路,不过有者宣说道之主体,有者宣说道之支分。正如于布施中法布施为主要,其他布施为次要,或如六度中般若度为主要,前五度为次要般。

菩提道次论 第三课心得

本课从氏族圆满、求学经历、成就功德、所作事业和造论条件等五个方面说明了阿底峡尊者的圆满功德和《菩提道炬论》、《菩提道次第》的殊胜传承。

阿底峡尊者。出生王室,精通五明,15岁折服外道,21岁通达密乘教法, 31岁遍学显教,根本四部要典皆甚精熟。

尊者具足戒定慧三学,尤其重视别解脱戒的修行和如法守护。

传承清净,经常得到喜金刚、三昧王尊、观世音菩萨等本尊摄受,开许妙法;亲近过150多位上师,其中成就者12位。尊者所授弟子无数,都能继承法藏。对外道、内宗上下诸部教化无数,备受爱敬。

以前总觉得佛陀是虚无缥缈的神话,是不存在的,是人们编造的。通过学习阿底峡尊者清净的传承,鲜活的修行成就和弘法利生经历,增加了我对佛陀、三宝和佛法修行的信解之心。

阿底侠尊者参访多位高僧大德,精进修学佛法,具足戒定慧三学。在遍学密乘后,仍能深入学习显教,这让我生起惭愧之心。对照我在近几年工作中,依以前的经验,吃老本儿不知进取。在佛法学习中,不能真诚认真,老实去学习,浮皮潦草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迟迟不能与法受益。

尊者受持别解脱戒和菩提心戒、金刚乘戒后,不但精心守护,严格持戒,如果不小心犯戒,也会马上以如法方式忏悔。受戒是为了获得清净戒体,为了不让戒体受染污,就不能犯戒,如果违犯,就要以忏悔来清净戒体,清洗人格,清洗内心污浊。反观我自己在皈依时信誓旦旦受持五戒,但过后就忘了。和朋友吃饭时,偶尔还会有劝酒的情况。更是陪同学的父亲喝过两杯啤酒。过年时还不注意喝一小杯红酒。但我还明知犯戒还为自己开脱,没人陪老人喝多不好。我忘了,我不是故意的,没有生起忏悔的心,也没有如法的忏悔。今后我要像尊者那样,精心守护戒体,严格持戒,不小心犯戒要马上如法忏悔。这样才能放下思想负担,拥有清净健康的身心去精进修学。

一开始学佛时,只是念经念咒,每天统计念的数量,虽然念了不少,但不知道我念的是什么?学佛道到底为了什么?通过本课学习,我知道了,通过对论典的学习,才能认识经典蕴含的深奥义理、智慧和修行方法。如果不读相应的论典,光是看读经典所能了解的非常肤浅。由此我生起了学习菩提道次第的老实、认真的心。

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炬论》,传承圆满,架构清晰,完整说明了佛法修行的次第和主要元素。导师施设三级修学,在同修班选择学习《道次第》,正是得其殊胜传承。在座上次第修学佛法,获得佛法智慧,在座下服务大众,让做事成为修行检验修行,悲智双运,快速成就。更加让我认识到在良好氛围和有效引导中,依道次第修学能够让我的人生充满光明,不再迷惑颠倒。佛法难求,但我今生遇到了三级修学,这是多么稀有难得。这让我再一次增强了对导师的依止之心。今后我要安住在三级修学的两套模式中,不到处攀缘,按时做定课,保证自修时间,精进修行。承担起在家居士的责任,发心继承教法,增广师长的事业,能够真正的去荷担如来家业,与众生一起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

感恩佛陀。感恩三宝。感恩三级修学,感恩济群导师,感恩伙伴们的一路陪伴和聆听!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12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