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意业功德的体会(佛陀语业功德心得)

学佛百科2023-03-08375

佛陀的十八种殊胜功德

在《大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中,谈到了佛的十八种殊胜功德——十八不共法。

概言之,佛陀各类功德的圆满程度都远非阿罗汉乃至诸大菩萨所及,所以佛的功德都可以称为「不共」。而此处十八种功德单用「不共」命名,是强调这些功德仅限于佛,声闻、缘觉是完全不具备的。前面列举的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二乘圣者也能部分具有,只是程度不同,而这十八种功德,唯独佛才能具有。

下依大乘经论一一诠释十八不共法:

一是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修行其身,此功德满足,一切烦恼皆尽,所以在佛陀身上从来不会出现不恰当或无意义的行为。

二是口无失。佛具有无量的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都能适应所化众生,使他们都得到证悟,口无失是随身无失而具有的一个自然功德。佛陀在因地所历经的三大阿僧祇劫中,严持清净戒行,常住甚深禅定,得诸种微妙智慧,身口自然寂静无失。

三是念无失。佛善修甚深禅定,因禅定而善于摄持各种心念。由于长时间修习四念处等禅定,佛的一切意业都已完全随顺智慧,对已过去久远的善法都能记忆不忘,所以称为念无失。

四是无异想。佛对一切众生都平等怜愍、予以济度,毫无亲疏远近之别,犹如日光普照大地,为一切众生无偏依怙,无有异想。

五是无不定心。佛的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禅定,没有不定心。定就是一心不乱,若要如实现见万法本性,必须心如澄水般寂静一如,清澈透底;如果心浮气躁,就像风中的灯烛摇摆不定,纵然见到诸法也不能明了其本性,犹如波动的水面无法显现清晰的影像。佛恒常安住在真如法性之中,行住坐卧无不在定中,所谓「语默动静体安然」,正是对佛威仪的最好写照。《天问经》云:「何人无过失,何人不失念,何人常一心,应作者能作,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脱,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

六是无不知已舍。对于众生来说,有苦、乐、不苦不乐这三种感受,相互之间没有混杂,乐时无苦,苦时无乐,相互清晰明了,不互相错乱。众生由于无明,多数只能察觉苦和乐的感受,对于不苦不乐的无记感受,常常不知不觉而有舍心。而佛对这些不互相错乱的感受都能认知它们生时、住时、灭时的本性,所以说佛没有「不知已舍」心。

佛的每种不共法都有多种含义,「不知已舍」也称为「不择舍」。佛陀善知度化众生的种种因缘,所以没有「不以智慧简择便舍弃利益众生之事」的问题,无「不择舍」。

以上六种「无失」是指佛在身口意方面的功德。

七是欲无减。欲无减是指佛的善法欲不减。佛深知善法欲的重要性,不仅从来不会破坏,而且努力培养善法欲,在因地勇猛精进地修集善法,毫无厌足之心。即使是成就佛果,具足一切功德,徧知一切诸法,但佛度脱众生的悲愿和善法欲从来没有厌倦。

八是精进无减。佛的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多生累劫中身心常行精进,成佛后依然精进不息,度脱一切众生。精进无减与上面的善法欲有紧密联系,对于善法的猛烈希求,其外在行相便是精进。

九是念无减。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应对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佛对于众生显现的不同烦恼,用不同法门予以教化、度脱,对这么多的教法从来不会忘失。这是因为佛智慧圆满,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通达无碍,自然也对此八万四千教法保持忆念不忘。念无失与念无减不同,「失」是错误,比如在行住坐卧时失念;「减」是不及,比如阿罗汉的神通智慧最多观察到八万劫前,这就是有所减损,念无减也是唯佛独具的功德。

十是慧无减。佛在因地中为累积诸大智慧而努力修行,及至证悟真如法性,了知诸法性空,不生不灭,得一切智慧,三世无碍。因此佛的智慧稳固,无有减损。

十一是解脱无减。二乘圣者虽然得到真实解脱,但并不究竟,唯独佛陀已获得圆满了义的解脱,丝毫无缺,所以称为解脱无减。

十二是解脱知见无减。此知见即是智慧,佛具有无量无边的清净智慧,此智明知一切解脱相。诸如应时解脱、非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固解脱、不固解脱等互不混杂而了了分明,所以称为解脱知见无减。

以上六种「无减」指佛证知方面的功德。

十三是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彻底脱离了有为业缘在世间的业果之身,一切身业都能圆满地随顺智慧,以此功德化现各种殊胜之相调伏众生,使众生各自证悟解脱之道。

十四是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无上的智慧引导口业,用微妙清净的语言化导利益一切众生。

十五是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意业随顺智慧,转入众生心,为众生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

佛的一切身、口、意业都是「先知」,然后「随智慧行」(因此这三种也可看作是前面身、口、念无失之因,随智慧故无失),三门行业无不为利益有情,乃至举手、投足、出言、微笑等等都有利于众生。《中观四百颂》云:「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怨恶众生,如果闻到佛陀呼吸间的香气,便能信心清净,对佛生起欢喜;天人闻到佛气息香,便会舍弃五欲享乐而发心修善。佛的呼吸都能利益众生,更何况身口意三业的功德?

十六是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了知前世」的范围会随烦恼的断除而扩大,而完全清净地彻知一切过去世的功德,只有佛才能具备。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徧知无碍。

十七是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能真实无碍地了知现在世的所有一切。

十八是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对未来世的一切都能了知无碍。

以上三者,指佛的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之事。能通达无碍地知晓三世,并且过去、现在、未来的纷繁形相毫不相杂乱,清清明明,所以称为三世无碍智。四智佛陀彻证了法界的真理,智慧横穷十方、竖尽三世。从横面来说,佛拥有「尽所有智」,徧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从纵深来说,佛拥有「如所有智」,对于万法的认识深度,超越了一切世间智者与出世间圣者的境界,到达了最为究竟的地步。因此在经典中,佛常常被称为「一切智人」。

我为什么学佛

周围的朋友时不时地问我“你为啥学佛?”之所以这么问,我觉得有两层意思,对佛教的好奇与误解,更确切的说应该是误解大于好奇。说到误解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有,在他们的观念中觉得佛教是迷信的,因为他们接触佛教的形式过于单一,无非从书本上,影视剧中,寺院里,以及披着佛教外衣的附佛外道,但国人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习俗,当看到他人有难或有求跪在佛前的求求拜拜觉得这也是佛教。假如这就是佛教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再者常人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观念,据常人看来鬼神是不存在的,故佛菩萨也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没有亲眼目睹。与其接受因果轮回观更不如相信人死如灯灭,在这种念头的支配下,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就粉墨登场了,伟人曾说过,意识形态这块阵地,你不去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当他们接受了这种断灭论,所以佛陀的教法就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了。

常人有追求自由的天性,觉得信佛会受种种约束,比如不能吃肉不能喝酒不打妄语等,害怕自己做不到。更怕因此会受到惩罚。其实常人理解的自由无非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真正的自由确是面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能果断地说不。

当断灭论大行其道,当觉得物质决定意识是真理的时候,人们就会把有限的人生用来追名逐利或追求可以换来名利的东西。因为存在决定意识,能否快乐取决于有没有车,房,票子。当然这种快乐是通过比较产生的,比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总之比别人优越我就会高兴。当然这种快乐产生的刺激是短暂的。但很多人为了及时行乐挥霍着宝贵的人生。但他们早已习惯性麻木着适应了这一切,对于别人的劝诫要么嗤之以鼻要么觉得这是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

当社会的价值取向被简单粗暴地用金钱来量化的时候,很多人就会铤而走险。对于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活着为了什么?这些实际决定生命走向的问题就会被他们当作形而上学的无稽之谈而束之高阁。但佛陀他老人家确发现了这些问题,并通过自身实证解决了这些人类永恒的困惑。就佛陀来说因为断除了烦恼,无疑是快乐的,但他老人家不忍心看着众生受苦才现身说法,不明就里的众生非但不领情还诽谤佛陀,但他老人家不会因为这些诽谤从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佛陀是伟大的也是慈悲的。

我为什么学佛?因为我有诸多苦恼,工作不顺,创业败北,情感不和,众叛亲离,越努力越债台高筑。有一种痛叫痛而不言,对此我深有体会。我好像掉进了一个四面光的锅底无论怎么爬都毫无意义。有多少次我用酒精来买醉,又有多少次我想到了死,因为我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可想想年迈的父母还需要我照顾,我觉得就算为了父母我必须活下去。

死需要勇气可活着又何尝不是,我尝试了各种办法来化解我的痛苦。比如心理学,易经,其他宗教,传统文化。这些似乎都有用,似乎又都没有用。关键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来有幸接触佛法,当我了解到佛陀的身语意业及事业功德及佛陀的伟大人格,了解到佛法就是佛陀为了度化众生施设的教法,因为众生有无量无边,所以佛法才有八万四千法门。我也是本着病急乱投医的心里来试着学佛,没想到歪打正着。因为佛法能从根本上解决我的问题,但需要我在生活中践行。

假如不学佛我该去学谁?学明星,学政客还是学商人?学科学家还是学工程师?我总不能像那些迷弟迷妹似的去追星吧。无论明星还是谐星总有被包装的嫌疑,他们有的人品过硬有的是渣渣,譬如劈腿逃税出轨似乎都出自贵圈。学政客?没出事时都衣冠楚楚,当剥掉这层伪装要么是衣冠禽兽要么是斯文败类。科学家工程师并不是一般人能学的来的,因为天赋很重要。我相信我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学伟人学思想家?伟大如毛主席还是三七开呢,更不用说我不熟悉的了,对于不熟悉的我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考察他们的人品,更何况很多已经故去。数来算去惟有学佛,惟有践行佛法才是我的出路。

念佛的好处和功德

念佛的好处:

 1、便于记忆和理解佛经的真实义:诵经,比如诵《地藏经》《金刚经》《法华经》等等经典,功德至大,

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活了起来,还能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体验佛陀的深妙智慧,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佛经的真实义。

2、更能体会佛经之美:佛经为佛陀所说,由佛陀的亲随大弟子录成文字,并由中印两国极具文学修养的大德高僧们经反复推敲,逐字逐句翻译而成。佛经之美,非深入经藏,潜心诵读者不能体会。

净手敬香后,翻开佛经“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会愈读愈有味。朗读时读音清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在诵读的和雅妙音声中,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佛经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和义理之美。

3、得佛加持:大声诵读需要集中念力,端心正意,使大脑处于空的宁静状态,更有利于安心息妄,得佛加持,常见贤圣,远离鄙恶,除烦增福。会使诵读者清净明利诸善根,欣悟不可思议法,把向善的种子,在声声诵读中播种进自己的识田。

4、天神护佑:佛经所在之处如同佛在,若有人能虔诚诵持,诸天护法也会随侍听闻,所以能以恭敬心诵持佛经的人,必常为诸天善神之所护佑,消灾免祸,道心增上,不易退转。

5、说法无碍:心念口演的诵读,会使佛子们在饱餐法味之余,积累到大量的佛学词汇,于不知不觉间纳法入心。待功深力到,自然会出口成章,说法无碍。

佛陀的功德有多大

拖拖时间么呢的功德非常巨大。在历史上已经流传2500多年的说法,施加摩尼法院12000年,还有9000多年的时间,用于船舶播放,绿叶十方众生。留下经文上千部,以便后人,下雨学习理解理解和修行,度人无量无边。说话开始开始的49年就有,无数的天人罗汉圆觉菩萨?求生极乐世界修行佛法,普度众生。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7课

通过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让我认识到除了三宝以外一切均无益,升起皈依之心。并通过念三宝功德升起至诚皈依之心,那上节课学习了念佛功德之念身功德、念语功德。本节课佛陀意业功德、事业功德以及思维佛陀功德对修行的意义。我想,思维忆念佛陀的种种功德,要达到的心行目标,最基础的就是对三宝生起信心,对佛菩萨生起敬仰皈依心;如果再提高一点,就是要见贤思齐,勉励自己也要从因地开始,广种善因,直至圆满种种功德、成就佛陀品质。我也在这一课中又一次找到了凡夫的生命为什么被烦恼束缚,无法自拔的究竟答案,那是一位凡夫是处处以“我”为中心的生命品质。而佛陀可以对一切遍知无余,以大悲心为生命体,就是因为撤出了“我”的设定,从有限进入到无限。而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不重视皈依,将失去佛法的根本;发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不重视菩提心,将失去修行的根本。如果忽略这两个根本,修行将无法落到实处。

那反观我自己,佛陀的智德是成就正遍知,了知一切法的缘起显现和空性本质。我的认识如此狭隘是因为我的心执着于一点,无法自在。佛陀的悲德是悲愿无尽。那学佛就是要舍凡夫心,导师说,正遍知的成就要破除设定、我法二执。那如何去体悟呢?我觉得我自己是字面意思理解,但是实际做不到,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其实这也是需要座上观修和座下实践。座上的定课我是偶尔精进偶尔松散,没有形成持续的续航功能,而在座下修就是在服务大众的利他行中弱化我执。而我最近在义工行中烦恼颇多,总觉得事情繁琐,大小会议、各种学习源源不断,早晨从5点半就要开始,晚上又要小读,还要自修。还有自己世间的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本来的利他心有了点变动,当我起烦恼时,我也会问自己下,我为什么要做义工,我想得到什么?我要修的是那颗心?不做事能不能修起来?这样自己问自己一遍后,似乎烦恼情绪会好一些或者说自己能想通了。说到底还是自己的慈悲心不够,这就正是要通过义工行去培养和训练的。而我此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又让那个凡夫心占了上风,是不是修错了呢?更别提用无所得的心了,那是很有一段距离的,我做的我总保有让大家开心、认可我的,如果没有多少人反应我就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等等。在深挖一点就是我是渴求别人的爱语的,这也是一种贪着啊。但是也正是现在做的不够好所以还有空间继续努力!让自己的心量打开,先与咱们班的大菩萨们为目标看齐。

我似乎就像师父所说的,对星座运势、卜卦之术比三宝还相信?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还记得我在结婚之初不知道嫁还是不嫁的时候,居然去请大师算命,想想自己将自己这一生的幸福交给其他人是不是更加的草率,那个大师说,我和先生的卦是坤乾卦,只要我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处事方法家庭关系的调整就是好的,但是如果我还和以前一样有着自己的性子来就是不好的。现在回想起来,人家这说了个模棱两可的话,而且随着对佛法学习的深入,不断检讨自我调整自我,家庭关系一定会随着我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师父早就告诉我的啊,这是佛陀几千年前就说过的啊。我却守着无漏的智慧去找智慧,是不是很愚蠢呢?说到底就是自己没有升起信心。为什么没有升起信心,更多的是因为那时候对佛法的学习还不深入,刚进入三级修学。没有至诚皈依三宝,不知道相信谁,是病急乱求医的状态。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正见!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我又怎能左右,可以改变的唯有自己的心行。

佛陀的事业功德是身语意三业无间饶益一切有情。无间断啊,导师说,我们现在要每天发愿,座上观修训练发起愿菩提心,座下尽力去做利他行。要达到任运,须从作意开始。对照我自己,每天定课这个发愿是不是很真切呢?细想一下我觉得不是很真切,因为愿菩提心的发起从观修上来说,从前正行加行是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观修程序,先依次第观修熟练以后,才能达到短时甚至瞬间就能生起。我自己现在连熟悉的谈不上,更别提任运了,最起码我现在要在定课中去做到整个程序的完整,让每一次定课有质量有意义,让这种持续续航能里不能丢。而师父慈悲的让我们在同修班开始就让我们在定课中不断强化这种菩提心,所以我们在一开始的发心就是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所以越学也越欢喜的,导师说:一个人就怕没有道,只要道有了,还愁吃穿吗?我想这条路上,会有很多困难,很多左右我现在发心的念头出现,会不断反复,但是我不能离开这条道。我想只要依止善知识,方向正确,路远不是问题,只要每天坚持往前走。

感恩师兄们!

顶礼三宝!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12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