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上佛陀讲的七灭净什么意思(七灭净法)

一行禅师带你了解一个真实的佛陀——《佛陀传》
提起佛陀,很多人都很熟悉,知道他是佛教的创始人,但是两千年前的乔达摩悉达多究竟是怎样一位传奇的人物?其实很多人对他并不了解。
佛陀是人还是神?他究竟有什么样过人教义,能够流传几千年?他又有怎样的传奇经历?
关于佛陀的故事很多,直到看了一行禅师的《佛陀传》 ,才对佛陀有了真实全面的了解。
一行禅师在《佛陀传》一书中沉稳迷人地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你看到的正是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吃饭的威仪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你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都是一次充满喜乐和感动,受益匪浅的修行。
一 、王子出生
悉达多王子是释迦族国王净饭王之子。
王子 出生后,王宫上下都很开心。然而不久当时的一位圣者曾经预言,悉达多王子将来会成为伟大的修道之人,净饭王为此担忧不已,他希望王子能够继承自己的王国,并扩大疆土,他可不想王子成为什么出家人,他竭尽所能给王子最好条件,培养他成为王国的继承者。
悉达多王子从小和其他的是释迦族族王子,一起学习写作音乐和体育,天生聪颖过人的戏悉达多,很快便通晓各个科目,老师们对他的聪明也非常的惊讶,从没有见过一个比悉达多更为出众的学生。
王子精通数学武术和音乐,他最感兴趣的是当属当时的哲学研读,他读完了所有的吠陀后,对内容的见解和信念都细心的思考和分析,尤其集中精力去研究《梨俱吠陀》,《夜矛吠陀》这两本经典。同时也用心研究其他的婆罗门,点击包括梵书和奥义书。同时也对婆罗门的基本教育产生了一些疑问。
悉达多很喜欢和隐士和僧人交流,向他们学习和交流。
王子从小就心中充满爱心,爱护一切生命,不仅关心穷苦和下层百姓,也爱护小动物,经常为小虫,小鸟祈祷。
二、王子结婚生子
随着王子的成长,他对哲学方面和修道方面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净饭王担忧也与日俱增,所以他们决定给王子找一个妻子,希望有一个家庭之后,可以让王子安心。
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位温柔善良的公主,耶输陀罗,王子也对她一见倾心,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慈悲之心,关心穷人,反对社会的不公平。她支持悉达多王子寻道,相信他一定可以找到人生诸多问题的解决之道,很快他们有了一个小男孩,给整个王宫带来了快乐。
但随着对社会真实生活的了解,看到政治生活的尔虞我诈,背后的根源切都是人性的自私和无明。
后来王子出游看到人类承受着生老病死的痛苦,无论儿童,壮年,老年都无法逃脱,王子倍感焦虑,解脱之道的紧迫感也越来越强烈。
三、出家寻道
在一场盛大的晚宴之后,王子决定离开皇宫,他深情的看了儿子和妻子一眼,和自己的车夫一起离开皇宫,看着自己熟悉的城市,这是自己出生和长大的地方,他对暗下决心,如果找不到大道,决不会回来的。
到达边境之后,王子将自己的头发、短剑、项链交给了车夫,让他告诉自己的父亲不用担心,如果找到大道,自己会回去看他们。
王子首先拜了当时著名阿罗逻迦罗摩大师修道,很快就达到了别人几十才能的进步,陆续修到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的境界。后来又在乌陀迦大师修的非想非非想境界。
然而悉达多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他决定继续独自修行,他开始了几个月的苦修,他不洗澡,不换衣服,吃很少的食物,身体瘦得只剩下皮肉挂在骨头上。
直到有一天悉达多认识到,苦修是绝对错误的,他意识到,身体和心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身体的平静和舒适,与自心的安住是息息相关的。
于是他结束了苦修,他恢复了饮食,每天禅定,思考解脱之道。
四 、证悟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一天晚上,王子在一棵毕钵树下,他发现了“常我”这个最大的错误,“无我”才是万法之源。
他发现人生所有的痛苦和问题都来自于有一个恒常的自我的幻想,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执所产生的无明。
他看到到世界的无常,并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自性恒常,可以存在,他了解到世界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
他观照自己的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的川流息,悉达多明白无常与无,是生命必须的条件,没有无常和无我,任何事情都没有办法生长和发展。如果不是无常,一个小孩就不会长大他人,长大成人。
他明白接受生命就是去接受无常和无望,痛苦的根源正是来自于我执和分别的个体,这种无明产生了无限的悲忧烦恼和困扰,无明是贪欲,愤怒,骄慢,困惑,嫉妒和恐惧的根源,当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清楚事物的真相,我们便可以全面了解,从而消除妄念。
体悟到无常无我这个真理就能明白,一切皆无生无死、无起无灭,无一无多,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垢无净,只有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所有精神上的障碍才可以超脱,才可以从痛苦的轮回中解脱出来。
通过念念留心的专注和觉察,悉达多的身心呼吸都达到至完美的结合。
悉达多知道他已找到大道,达到了他的目的,他内心平和自在,从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对众生一股深切的爱。
五、 传道
在证悟49天之后,悉达多决定出山,把自己的发现与大众分享,也使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行至鹿野苑,碰到了当时和悉达多一起苦修,后因悉达多放弃苦修,而离开的桥陈如等五个行者。
他们看见悉达多走过来,本打算不理他,但他们5个都被悉达多王子散发的庄严威仪所示,立刻站立起来,他的每一步都显出一种罕见的精神力量。
于是悉达多王子开始的第一次说法,他宣讲了苦集灭道四圣谛,八正道修行之路。
很快,他们努力精进,五个人都证道。他们建议称呼悉达多王子为“佛陀”,意思是觉悟的人。
之后佛陀陆续收了王舍城五十几个年轻人作为弟子,包括维摩诘,善多等人。悉达多有了自己的僧团。
几个月后,来了一个婆罗门领导的迦叶教团,后来听闻佛陀的教法之后,迦叶率领自己的教团加入佛陀,同时还有迦叶两个兄弟五百教众同时加入。
佛陀僧团,影响力越来越大,王舍城的的频娑娑罗王听闻教法个之后,也成为佛陀的在家弟子。
后续又有舍利弗、目健莲等僧团加入,佛陀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六 佛陀入灭
经过几十年的传道,佛陀在拘尸那入灭,在最后的时刻佛陀依然在鼓励,指导他人修行证道。
入灭前佛陀说过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们要精进修行,以证得解脱。”
人们带着鲜花、墨香、乐器和布帐来到森林,他们伏在地上,将鲜花和末香,围绕着佛陀的遗体摆放,当地的官员给佛陀安排了帝王式的盛大葬礼。
一个月后摩柯迦叶尊者在王舍城举行了一次大会,将佛陀身前的传教讲法和定下的戒律,集结起来成书,以保障佛陀的教法能够世代流传。
小结
佛陀已经入灭两千多年,但他的影响是超越时空的,佛陀见过的白云人在天空,佛陀走过的路仍在我们脚下。
佛陀像一棵巨大的菩提种子,也许当人们看到大树时,他们再也见不到种子,但种子在哪里,它没有消亡,它已经变成了大树。
当后世修行者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时,就是佛法源头分支出来的河流,而这些河流所到之处,佛陀都会在那里,因为佛陀就是本源。
佛陀传-三法印,三解脱门
三法印,三解脱门
《法印经》
“一些法理的特征,可以成为正法的印志。我所教的法理,有 三法印,它们就是空、无相和无愿无求。此三特点也就是导致解脱的三门通道,因此,三法印又可称为三解脱门。
“ 第一法印是‘空’ 。‘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 是指没有东西可以独立存在的意思 。‘ 空’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个体 。你们都知道,‘存在’和‘非存在’的两种信念都是有偏差的。 一切法因缘而生。此是因为彼是,此非因为彼非;此生因为彼生,此灭因为彼灭。因此, ‘ 空’的性体就是互依。
“比丘们,观察万法的互依性,便能体会一切法都存在于彼此之内,以及一法之中含藏万法之理。脱离一法,便了无他法。观照十八界的六根、六尘和六识,观想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你们会发觉没有一法一蕴是可以独立而存的,它们全都互相依赖以能存在。 当你们见到一切法的空性时,你们便不会再追逐或逃避任何的法。你们这时便超越了对一切法的执著、分别和偏见。观照空性,就如开启了自由的第一扇门,‘空’是第一解脱门。
“比丘们, 第二法印是‘无相’。‘无相’就是要超越思想意识的分别。 当人们不能体悟万法的互依互缘和空性,他们便误认世法是个别独立存在的现象。他们以为此与彼各不相关,独立而存。这样观看世法,就如同用分别心之利剑,把实相斩成零散的碎片。这样做,便无法看得到实相的真面目了。比丘们, 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互依互存。彼有此在,此存彼中,一法蕴藏一切法,这就是相间存在与相间切入的意思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彼即是此。 如果你们这般观想,便会发觉平常一般的领会是充满错误的了。思想意识的眼睛,不能如慧眼般看得清晰准确。思想意识之眼会误当绳索为毒蛇。有慧眼的明亮,绳索的真相显露无遗,而蛇的影像便顿然消失。
“ 所有心智的概念,如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减等,都只是思想上的分别心所形成的。从无为的绝对角度而言,实相的真相是不能只限于这些概念范畴之内的,因此,一切法都是无相的。 你们要这样观想,来破除所有有关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和减等念头。这样,你们才能获得解脱,‘无相’就是第二解脱门。
“ 第三法印是‘无愿无求’。‘无愿无求’的意思,是不去追逐任何的事物。 为什么?一般人通常会尽量逃避一法,而又去追逐另一法。许多人都想逃离贫困,追逐富贵。修道者则会抗拒生死,以能获得解脱。但既然一切法都是相间存在着,相互而通,那我们又怎可能舍此逐彼? 生死之内有涅槃,涅槃之内有生死,生死与涅槃不是个别的实体。如果你们排斥生死以逐涅槃,你们便没有掌握到万法互依互缘之性体了,你们便还未有掌握到一切法的‘无相’与‘空’性。观想‘无愿无求’才能彻底消除所有的追逐和逃避。
“ 解脱和觉悟不是存在于你们本身之外。我们只需要张开眼睛,便可以看到我们本身就是解脱与觉悟。一切法和一切众生,都潜藏着圆满觉悟之性。不要向外寻找。如果你们用觉察之光去照亮自己,你们便会立刻体证觉悟。 世间的一切,包括涅槃与解脱,都是离不开你的心意识而成立的。别再往别处寻找了。心意识所产生的物象,是离不开心想意识而存的。不要再追逐任何的法,包括婆罗门、涅槃和解脱。这就是‘无愿无求’的意思。你们自己,就是你们要找的东西。‘无愿无求’这妙门,可以带领你们达到自由,这就是第三解脱门。
“这就是法印和三解脱门之教理。三解脱门是至高无上的妙法,你们应全心全力去依法修行。你们如果依教奉行,必定能够证得解脱。”
佛陀传(一行禅师)
* “因此,”他想,“接受生命就是去接受无常无我。痛苦的根源正是来自有常和有分别个体的妄见。体悟到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一切皆无生无死,无起无灭,无一无多,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垢无净。有常有我的观念都是思巧上所产生的虚假分别。只要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所有精神上的障碍都可以超越,因而从痛苦的巨轮中解脱出来。”
* “我所找到的道路,就是要把每一个小时都活在专注觉察之中,心念永远只投入目前这一刻。与此相反的做法,就是活得大意糊涂。”
* “所有众生都本具开悟的心性。每个人都存藏着开悟的种子。众生都不用向身外求悟,因为他们本身就含藏着宇宙间的所有智慧和力量。”
* “兄弟们,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两条极端的路径。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这两种极端行为都必然导致失败。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能带领我们达至了悟、解脱和自在。它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我就是依这八正道而得证了悟、解脱和自在的。”
* “世上有四种真理,它们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导致痛苦得以消灭之道。我叫它们四圣谛。第一圣谛是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痛苦。悲伤、愤怒、嫉妒、担忧、忧虑、恐惧和哀愁等都是痛苦。与亲爱的人分离是痛苦。与你憎恨的人在一起也是痛苦。对五蕴的执著和欲望又是苦。“第二圣谛是痛苦的根源。由于无明,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真相,因而往往被困在欲望、嗔怒、嫉妒、伤心、忧愁和恐惧之火焰中。第三圣谛是痛苦的破灭。清楚了解生命的真理就可以带来每一种苦恼的歇止,继而产生平和与喜悦。“们,第四圣谛是导致痛苦破灭之道。这就是我刚才解释的八正道。八正道培养我们去留心察觉地生活。念念专注又可使我们得定,因而了悟生命的真理。”
* 五蕴就是指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
* 七戒
第一戒是不杀。所有众生都害怕死亡。如果我们真的行了解和慈爱之道,便必定要遵守此戒。我们不只是要保护人的生命,还要保护其他动物的生命。遵守此戒会令我们增长慈悲与智慧。“第二戒是不偷盗。我们没有权利偷取别人的东西或巧取豪夺。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别人自立维生。“第三戒是不做任何不道德的性行为。不要干扰他人的权利和义务。要永远忠于配偶。“第四戒是不妄语。不要说歪曲事实或导致不和与仇恨之言。不要散播没有确定性的消息。“第五戒是不饮用酒精或其他刺激性物品。
* 痛苦的主因是无明,又即对世间实相的错误见解。认为非恒常的是恒常就是无明。认为无自性的有其自性也是无明。贪欲、嗔恚、嫉妒以及无数的苦恼都是由无明生起。解脱之道就是去深入看清事物的真相,体会万法的无常、无自性和互因互缘的关系。这才是消除无明之道。摆脱了无明,痛苦也就被超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解脱本身根本就没有必要有自我的个体。
* 佛陀是醒觉者。一个醒觉的人可以看到生命和宇宙的体性。因此,一个醒觉的人是不会被虚幻、恐惧、嗔怒和欲望所缠绕。一个醒觉的人是个自由的人,心里充满和平和喜悦、爱和谅解。我们的导师,乔达摩大师,就是一个全然醒觉的人。他引领我们在此生修正我们的不察,使我们也觉醒过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我们都可以成为佛陀。佛性就是觉醒和超越所有愚痴无明的本能。如果我们都修习察觉之道,我们的佛性便会一天比一天明亮起来。总有一日,我们也可以得到自由、平和与喜悦。我们必须在自己心内寻找我们的佛性。佛陀就是第一件至宝。“佛法就是导致醒觉之大道。它就是佛陀所教的道理,帮助我们超越无明、嗔怒、恐惧和欲望等笼牢之道。它能导致自由、平和与喜悦,又能使我们去爱和了解所有的人和事。了解和爱是醒觉之道上的两个最美丽的果实。佛法就是第二件至宝。“僧伽就是修行醒觉之道的群体,一起并肩同修佛道的人。如果你想修行以获得解脱,群体共修是很重要的。独修的人往往在修行道上会遇到障碍而影响他达到醒觉。因此无论是比丘还是在家信众,都应该皈依僧伽。僧伽就是第三件至宝。
* 对见解的执著,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碍。被狭见捆绑着的人无法把真理之门打开。
* “佛陀说教四圣谛:痛苦的存在、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灭和导致痛苦消灭之道。他申说:“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创的。由于无明与妄见,人所说所做的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嗔恚、愤怒、多疑、嫉妒和气恼都会产生痛苦。这全部都是由于缺乏觉察。你们自创的苦恼就像一间火宅,把你们困在内里,不能自拔。向神祷告是帮不了你们重获自由的。你们必须看清楚你们的内心和外境,以能拔除所有的妄见,因妄见才是痛苦的根源。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才能明白痛苦是什么。一旦明白了痛苦是什么,你才可以不为它所缠缚。”
* 佛陀望着大王,“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安全,不应该是因为别国的衰弱和动乱而得来的。陛下,持久的太平盛世,是有赖所有国家的合作,同步迈向以大众利益为首要的目标。如果你想憍萨罗能永享太平,又不希望你国内的年轻人战死沙场,你便一定要帮助其他国家保持安定。要真正和平,外交和经济政策必要依从慈悲的路线。在爱护你自己的子民之余,你也要同时爱护和关心其他的王国,如摩揭陀、迦尸、毗提诃、释迦和拘利。”
* “假使你想你所爱的人快乐,你一定要学习去了解他们的苦恼与期望。当你了解他们,你便可以帮助他们舒解苦恼和达成愿望。这才是真爱。如果你单是要他们跟随你的意愿而忽略了他们的需要,这便绝不是真爱。这只是占有和支配别人的欲望,以及试图满足自己需要的错误途径。”
* “慈爱是无条件地给人欢乐的心量。修习悲心以降伏残忍,悲心是不求回报地替人脱苦的能耐。”
* “罗睺罗,定思无常以能破除我执的妄见。静思色身的生、住、异、灭,以把自己从欲念中解脱出来。时常观察你的呼吸,专注于呼吸会为你带来无限的喜悦。”
* 佛陀转过身来,对僧众说道:“比丘,我会再阐释自足的意思和较适当的独处方法。一个自足的人生活在专念之中。他察觉到每一刻在发生的一切,无论在身体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当下的一刻体察事物。他并不追逐过去,也不迷失于未来,因为过去的已不可再,而未来的也真的未到来。生命只存在于当下的一刻。我们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于当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独处方法。”
* “智者称赞那些日与夜专注生活的人为“更殊胜之独处者”。”
* “与痛苦接触并不是要自己失却于痛苦之中,体验到生命的美妙也不是要迷失自己于其中。所谓接触,就是与生命的每刻都直遇契入,以能对它有深切的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了解生命的无常性和互依性。有了这种了解,我们才不致迷失于欲望、嗔怒和贪爱之中。那时,我们才得到真正的自由解脱。”
* “一个解脱了的人对世法不会执著,但也不会畏惧。执著与畏惧,两者都是缠缚我们的绳。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已超越了二者,安住于平和快乐之中,这种快乐是不可量度的。一个自由自主的人不会执著于恒常性和独立我体这等狭见,也不会执著于无常和无我的边见。比丘们,你们要理智地本着无执的精神,去学习和修行教理。”接着,”
* 佛陀慈和地对她说:“如果你是真的爱阿难陀比丘的话,你便会明白他的爱。你的痛苦和绝望都是来自你欲私占阿难陀,这是一种自私的爱。”“那就要在爱的同时,能保持着阿难陀比丘的快乐和你自己的快乐。阿难陀比丘就像一股清风,如果你把清风捉住,困在爱的牢狱里,那清风很快便会散灭,而再没有人可以受用它的清新凉快,就是你自己也不例外。摩登伽女,如果你爱阿难陀如你爱一股爽朗的清风一样,你自己也会变作一抹凉风,那时你便可以把自己和别人的痛苦与压力都一并消除。”
* “十二因缘就是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
* “信众们,一般人很容易堕入四种陷阱:第一种是对感官之欲的执取不舍,第二种是对狭见的执著,第三种是对正法的怀疑,第四种是有‘我’之妄见。觉悟之道帮助我们不堕入这些陷阱。”
* 佛陀不同意,“那是不对的,阿难陀。每次遇到困难,我们都不应该气馁,我们应该在困难中把问题解决。阿难陀,如果我们实践平等心,我们便不应被羞辱毁谤所困扰。毁谤羞辱我们的人,是伤害不了我们的,到头来只会伤害他们自己。当一个人向天上吐涎,上天不会为之气结,涎沫也只会跌落在吐涎的人的脸上。””
* “一切法都非空非满、非成非坏、非垢非净、非增非减、非来非去、非一非”
* “有三法印,它们就是空、无相和无愿无求。此三特点也就是导致解脱的三门通道,因此,三法印又可称为三解脱门。”
* “佛陀告诉他们,有些人相信要在未来得到快乐,首先要在目前受苦。他们在身心上做出牺牲和承受痛苦,以为这样才会获得日后的快乐。但生命是当下的存在,他们这样的牺牲,是在浪费生命。另一些人认为要得到平和、喜悦和解脱,一定要先折磨自己,他们修习异常的苦行,把自己的身心刻意摧残。佛陀说,这类修行只会令人现在与未来都产生痛苦。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生命短促,转眼即逝,他们便应完全不顾未来,而尽情去满足他们目前的欲念需求。佛陀说,这样执于欲乐,只会替现在和未来都带来痛苦。”
《佛陀传》读书笔记之五——慈悲与爱
1.感受有三种——好的、不好的和两种都不是的,三样的根都来自身心的领会。感受就像其他物质和精神现象一样,有生有灭,感受不是恒常的。几乎所有的感受都是来自对实相的错误见解。一个人是不能靠念经来破除无明的。
2.舍离佛和目犍连的才智、勤奋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僧团的佼佼者,他们与乔陈如和迦叶合作,组织和领导僧团。
3.唯一不会退灭的美,是慈悲与解脱。美丽的生灭正如其他现象一样。美与丑都只是我们心中创造的观念,它们与五蕴是难分难解的。慈悲和已得解脱的心才是最真的美。
4.重聚:佛陀回家了。乞食是一种帮助比丘锻炼谦卑和一视同仁的修行。受穷苦人施予一个小小的马铃薯,与受帝王的美食供养是无异的。
5.佛陀说教四圣谛——苦、集、灭、道。佛陀先静下来一会儿,以感受一下在座的众宾客,然后缓缓说道:除了生、老、病、死之苦,很多其他的痛苦都是自创的。由于无明与妄见,人所说所做的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人们自创的苦恼就像一间火宅,把人们困在内里,不能自拔。必须看清楚内心和外境,以能拔除所有的妄见。妄见才是痛苦的根源。所有的痛苦都可以因深切的了解而排除。
6.戒、定、慧——在觉察之道上,以细观呼吸来保持专注,以守持净戒来建立定力和达到了悟。戒律是导致平和与快乐的生活原则。持戒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集中。真正解脱之道其实就是了解之道。了解就是慧。
7.生命不只有痛苦的一面,也有美妙的一面。因为我们一直被困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我们便失去了对生命美妙一面的感觉。有了解和爱,一切都能成就。名和利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名利消失得很快,了解和爱才是世上最宝贵的。
8.爱里生苦——爱之中确实隐藏着痛苦的种子。慈悲之爱,是没有分别心与执著的。每个人的眼泪都是咸的。
9.父王安详离世。
10.正如一个少女在香水中洗过秀发后获赠一串莲花或玫瑰花时的兴奋,女子也可以受戒出家。
11.僧团分裂了——经师、戒师之争,佛陀出面,争论仍未止息。有时候,一个人独居要比与人一起更愉快。
制定七灭诤,调停内部纷争。我们要向大地学习、向水学习。四大戒是:不淫、不盗、不杀和不要在未证道前夸耀自己已证道。有人讥笑佛陀和他的弟子不劳作,佛陀答道——我们把信念的种子播在致诚的心田上。我们的犁是细心专注,而我们的水牛就是精进的修行。我们的收成则是爱心和了解。没有信念、了解和爱,生命里便只有痛苦。慈、悲、喜、舍都是深奥美妙的心境,我们称它们为四无量心。因为僧众们不停地犯错,才有了戒律。独自修行并不代表不需要同修的支持。与同伴作无聊的闲谈或言说是非肯定对修行有损,但是得到同修道友的支持对修行却使非常重要的——同修良伴。佛陀用一首偈语总结他所说的——不要追逐过去。不要迷失于未来。过去的不再。未来的未来。彻视生命的当下,此时此处。行此道者,安稳自主。我们必须今天精进。明天已太迟。死亡随时将至。哪有商讨之宜?智者称赞那些日与夜专注生活的人为更殊胜之独处者。《独处殊胜法经》
12.拈花微笑——佛陀以极其温柔高雅的姿态把莲花拿在手里。每个人都转过头望着迦叶尊者,只见他在微笑,他的目光一直没离开过佛陀和他手里持着的莲花。佛陀开示——与一朵花的接触,就是与奇妙的实相接触,也就是与生命本身接触。
13.终止内心的暴力——五种妨碍解脱的障碍:欲念、嗔恚、渴睡、激动、怀疑。五蕴:色身、感受、思想、行念、意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七种导致正觉的因素: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舍离妄法。四圣谛:苦的存在、集而成苦的原因、苦的破灭、灭苦之道。这些全都是心识产生的物象,亦即万法之本。《四念处经》
14.央掘摩罗——大海虽无边,回头却是岸啊。
读《佛陀传》之 智者证悟的8个真理,以及如何面对死亡时不害怕
书中的这个部分,讲述了佛陀和一个老人去世前的对话,讲了关于面对死亡时该是怎样的态度,也开示了他所证悟的8个真理
当不安的肉体或精神感受生起时,智者并不会担忧、埋怨、饮泣、捶胸、扯发、折磨自己的身心或晕倒。他会平静的观察他的感受,而且很清楚知道这只是一种感受而已。
一天,佛陀在善来山的鞞沙伽罗园林坐着时,对众比丘说:“比丘们,我想给你们讲说真正伟大之人的八种觉证。阿耨楼陀尊者也曾经讲说过这些觉证的内容,它们是大智者体证的真理,有助于一般人对治颠倒昏沉,以使他们能转迷为悟。”
第一所觉证的,就是 一切世法的无常与无自性。 观照世法无常和无自我之性,你们便可以解除苦恼,达致开悟、平和与喜悦。
第二所觉证的,就是 越多的欲念会产生越多的苦恼。 世间的一切罪苦,都是来自贪欲。
第三所觉证的,就是 少欲简朴的生活,才会导致平和、喜悦与安宁。 在简单的生活中,才会有时间集中于大道的修行和帮助别人。
第四所觉证的,就是 只有努力精进,才可达致觉悟。 怠惰与沉迷欲乐之中,都是修行的大障碍。
第五所觉证的,就是 “无明”是了无止境的生死轮转之起因。 你们要谨记时刻多闻多学,以增长你们对一切事物的真正了解和发挥你们的辩才。
第六所觉证的,就是 贫穷会导致愤恨,因而引起循环性的恶念邪行。 在广行布施的时候,行大道者应以平等以对待所有的人,不论是朋友、敌人、过去曾犯错或目前造成伤害的人。
第七所觉证的,就是 虽然我们有住世的任务去教导和帮助他人,但也绝不可以为世务所缠 。出家的修行人,只得三衣一钵,他们应该过简朴的生活,以慈悲视众生。
第八所觉证的,就是 我们不只是为自己开悟而修行,而是要全然贡献自己于带导他人入觉悟之门。
“比丘们,这就是真正伟大者的八种觉证。所有真正伟大的人,都因为这些觉证而达至彻悟。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会以这些体证来指导他人,开阔别人的视线,以使人人都找寻到导致解脱觉悟之道。”
当佛陀回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获悉薄伽梨比丘病重的消息,并知道他很想见佛陀最后一面。薄伽梨比丘的侍从前来谒见佛陀,他向佛陀三鞠躬后,说道:“世尊,我的师父病重,他现在寄住在一位造陶瓷的在家弟子家中。他嘱我前来代他向你顶礼。”
佛陀对阿难陀说:“我们立即前去探视薄伽梨比丘。”
薄伽利比丘见到佛陀步进他的房间时,竭力尝试坐起来。
“不用了,薄伽梨。”佛陀说道:“不要坐起来,阿难陀和我会坐在床边这两张椅子上。”
与阿难陀坐下后,佛陀说:“薄伽梨,我希望你能恢复体力,减少痛苦。”
“世尊,我的体力正迅速减弱,又因为疼痛加剧,我实在感到很辛苦。”
“那么,我希望你没有担忧悔疚的苦恼。”
“世尊,我是有担忧悔疚的苦恼的。”
“我希望你的悔疚不是因为曾犯戒律所致。”
“不是,世尊,我一向都严持戒律,心中无疚。”
“那你担忧和后悔的是什么?”
“我悔疚的,是我久病以来,未能亲自前往探视世尊。”
佛陀用微带责备的语气说道:“薄伽梨,不要担心这些。你的一生没有悔疚,这就已经是我们师徒间最难能可贵的了。你以为要见到我的面容才是见佛吗?这外在的身体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所教之道。你见到佛所教的,就是见到佛。如果你单是见到我这个身体而不见我所教的,那便完全没有价值了。”
静默了一会儿,佛陀问道:“薄伽梨,你明白我和你的身体,都是同样的无常不实吗?”
“世尊,我能很清楚的体会到这点 ,身体不断在生、死和变化。我也明白感受也是无常虚幻,不断的在生、死和变化。思想、行念和意识也都依循生死的规律,它们全部都是不永恒的。今天你来访之前,我曾观想五蕴无常之性。我见到生命的五条川流——色相、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全都没有独立的自性。 ”
“好极了,薄伽梨!我对你很有信心。五蕴内的一切,都不存自性。张开眼睛看清楚,哪里没有薄伽梨?什么不是薄伽梨?生命的美妙,到处皆是。薄伽梨, 生与死都再不能碰触你。对你四大元素假合的身体,置之一笑;对你体内起伏的疼痛,也只需置之一笑。 ”
薄伽梨微笑,眼里闪着泪光。佛陀和阿难陀离开之后,薄伽利请他的朋友把他连人带床地扛到仙人山上去。他说:“像我这样的人,怎能在房间里死去?我要在辽阔天空之下的山边辞世。”
他的朋友天于是将他抬上仙人山。那夜,佛陀禅坐至深夜。刚天亮,他便告诉几个经过他房子的比丘,说:“前去探访薄伽梨比丘,叫他不要害怕,他将会很安祥无悔的入灭。告诉他要安心,我对他很有信心。”
当比丘们找到在仙人的薄伽梨比丘时,他们把佛陀的讯息传递了给他。这时,薄伽梨说:“我怎可以在高床上接听佛陀之语?朋友,请你们把我从床上移到地上去。”
他们照他所要求去做,再重复一遍佛陀所说的。薄伽梨合掌说道:“兄弟们,回到精舍时,请你们代我向佛陀作三鞠躬,并告诉他薄伽梨比丘已不久人世,又受着严重的疼痛。告诉他薄伽梨清楚见到五蕴的无常和无自性,已不再受五蕴所缚。临终时,薄伽梨已释放了所有的恐惧和忧恼了。”
比丘们说:“师兄,放心吧。我们回去时,会替你向佛陀三鞠躬和转告你的遗言。”
比丘们刚离开,薄伽梨比丘便入灭了。
那天下午,佛陀与数名比丘爬上仙人山上,天蓝得没有一丝云朵。只见一缕轻烟从山下的一间房子里缓慢地袅袅上升,在空气中飘浮了一会儿,便散失得了无痕迹。
望着广阔圆浑的天际,佛陀说道:“薄伽梨已得到解脱了,再没有妄想心魔可以扰乱他了。”
无明把痛苦扩大了万亿倍
平静观察感受
生死轮回, 缘起缘灭,不被缘所困
佛陀继续他的行程,前往那烂陀和毗舍离。一天,在大树林的大林精舍里,佛陀对比丘们说:“作为众生之一,人类多少都必定要受苦。不过,那些虔于学习和修行正法的人,会比其他人少受很多的苦。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了解的慧力——他们修行的果实。”
那天非常闷热,佛陀和比丘都坐在美丽的娑罗树荫下。他用手捡起一小撮泥土,提在他的姆指和食指之间,问道:“比丘们,如果我们将这泥土与伽耶山相比,那一样较大?”
“当然是伽耶山大得多了,世尊。”
“正是如此啊,比丘们。 那些因修习正法而生慧的人,他们所受的苦比起那些沉沦于无明的人所受的,实在少得太多了。无明把痛苦扩大了万亿倍 。”
“比丘们,又譬如一个被箭射中的人,他会感到疼痛。但如果他被第二支箭在同一位置上,他的疼痛将会是双倍的严重。又如果他被第三支箭射中同一位置,他要受的疼痛就更加严重得超出千倍了。比丘们, 无明就是第二和第三支箭,它会加强痛楚。 ”
“ 由于能深切了解,一个行者便可以替自己和他人防止痛苦加深。当不安的肉体或精神感受生起时,智者并不会担忧、埋怨、饮泣、捶胸、扯发、折磨自己的身心或晕倒。他会平静的观察他的感受,而且很清楚知道这只是一种感受而已。 ”
“ 他知道他并不是那感受本身,而且更不会受制于这种感受。这样,痛苦便不能缠缚他。当他有痛苦的感觉时,他知道那痛苦感觉的存在。但他没有失去他的平和镇定,没有担忧、没有畏惧、更没有怨言。因此,他的痛苦便只是肉体上的,而不能扩散和扼杀他的整体。 ”
“比丘们,你们要精进修行甚深的察觉,以能得到慧果的产生,因而脱离痛苦的藩蓠。那时,生、老、病、死便再不会对你们造成任何扰恼。”
“ 一个比丘要去世的时候,他应该投入于观照身体、感受、心和心生的物象之中。他的每一静态和行动,都应该尽在专念之中。就是他的感受,也应该投于专念。那比丘应该观照身体感受的无常性和互依性,以使他不会再被身体和任何好与坏的感受所缚束。 ”
“如果他需要气力来抵受痛苦,他应该这么观想:‘这是一种需要我全部气力来抵受的痛苦。这痛苦并不就是我,我不是这痛苦,我没有被这痛苦控制。 我此刻的身体和感受,就像一盏油尽芯枯的灯,快将熄灭。灯的光,只是因缘而现,因缘而灭,我不被缘所困。 ’如果一个僧人这样修观,平和解脱便会现前。”
初雨的来临,让炎夏的热气顿消。佛陀回到祗园精舍结夏安居,并再次对比丘和比丘尼讲说缘起之法。一个比丘起来问道:“世尊,你说意识是形相的基本。那么,是否所有世法都是由意识而生呢?”
佛陀答道:“对。色相只是意识的客体对象,主体与客体是意识的一体两面。没有客体,就不可能有意识。作为主体的意识与作为客体的色相,是互依而存的。就因为意识的主客两体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便可说是因心想而生的了。”
“世尊,如果色相是由意识所生,那么意识不也就是宇宙的来源?有没有可能知道意识或心识是从何而来的?它起自何时?我们可否说心是有开始的?”
“比丘们,始与终都只是心智构造的概念。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始或终。只有当我们被困于无明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始与终的念头。人就是因为被困于无明,才会堕落生死轮转之中。”
“如果生死轮转无始无终,我们又如何跳出生死呢?”
“ 生和死也都只是无明所生的意念。超越了生与死和始与终的念头,便是超越了这个了无止境的轮转。 比丘们,我今天就是要说这么多了。谨记修习深观万象,我们日后再谈这个问题。”
后记:
去年3月份,我在厦门真寂寺参加第二次的十日内观禅修,闭关结束后在鼓浪屿待了几天,在赵小姐的书店有缘看到了《佛陀传》,当时读来感觉很震惊。
最近在继续读《佛陀传》,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跟随智者的脚步,在正道上有力前进。
这本一行禅师写的《佛陀传》,讲述了佛陀从出生、成长、出家、得道、弘法、直至灭迹的完整一生。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引人入胜,感动又深受启迪。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我们可以看到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专注吃饭的仪态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19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