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发菩提心的成就结果是什么(发菩提心三大要素)

学佛百科2023-03-09124

发菩提心的功德广释

1.入大乘门:

是否进入大乘,取决于是否生起菩提心。

如果没有菩提心,修圆满次第的气脉也和练气功没什么两样。

密法的修行迅捷特色,也是在修菩提心的基础上才体现出来的。

仅证得空性慧还不行,因为空性慧像母亲一样,是三乘菩提的共因;菩提心则如父亲,是无上菩提的决定之因。

《华严经》赞说:“发菩提心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又说:“初发心为入大乘门。” “菩提心者,乃一切佛法之种子,是成佛不共因。”

章嘉第二世曾请法于昂旺绛巴,一日章嘉对大众赞叹说:“喇嘛绛巴在传大灌顶的时候,其灌顶开示完全是“道次第”的内容。汝等勿谓昂旺绛巴大师灌顶未尝开示密义,当知开示菩提道次第发心之法,即是大乘无上密法心要。”

2.得佛子名:

《入行论》说:“三界牢狱诸有情,发菩提心即佛子。”

发起菩提心,即称佛子。最上依教授,能真实生起菩提心;次则虽未如量,然能生起相似菩提心(尚未到任运生起程度,以造作而生起。)亦为必须。最低限度,于心中生起轮廓,能串习不忘,末世菩提心不入耳者,即熏习不盛,宿世善根薄弱,故今生能串习,则后世易学易修。

发菩提心者,菩萨们将视其如手足同胞,十方诸佛也将像转轮王得到太子一般欢喜,此人当成佛。何时与此心脱离,何时即退出大乘之列。

3.超声缘德:

相续中发起菩提心者,即便不能学菩萨行广行六度,但因其相续中有菩提心的缘故,仍不失“佛子”之名,既超声闻、缘觉众。

《弥勒解脱经》说:“此特指以种姓映夺,谓初发心菩萨,即能映蔽。经说,如转轮圣王子,即元老重臣,亦环绕俯伏而拜,故初发心菩萨非以空慧等映夺声缘,乃以佛种姓而高贵。”

又《解脱经》中说:“善男子:所谓金刚宝者,虽已破碎,胜出金等庄严,映蔽一切,亦不失金刚宝之名,一切贫乏亦能遮止。善男子:如是若发一切种智心之金刚宝,纵离修行,亦映蔽一切声闻、独觉功德之金庄严,亦不失菩萨之名,一切世间贫乏,亦能遮止也。”此金刚宝喻亦可说为经教,亦可说为上师要诀。

又经说:“声闻住加行暖位,如菖蒲之多,顶位如绿草之多,忍位如甘蔗之多,世第一如绿竹之多,见道如禾稼之多,修道如菜子之多,而不及大乘一刹那菩提心者功德大。”如舍利弗常住空性定中,然尚不及已发菩提心者·刹那间缘于空性,广积资忏罪,亦超胜彼。故菩提心较空慧尤重。

4.成就最胜福田:

发菩提心的人,当成为人天的最上供养田,人天世间应礼敬。菩提心生起时,梵天、帝释等都会前来供养,并来帮助发心者实现一切愿望。

《华严经》说:“礼拜佛子之功德,如礼拜诸佛《礼拜初月之功德,亦如礼拜满月,其功德无差故。礼我(佛)但得礼佛功德一分,如礼初发心菩萨,既有礼拜之功德(将来必成佛故)—复有礼并菩提心之功德”以此为二分也,初发心菩萨,即于我(佛)头嬉戏,亦无不可,如父爱子…此言不但人天供养,佛亦如是赞叹,欢喜加持。

5.易圆满福资:

圆满福德资粮,没有比发菩提心更殊胜的方法了。倘若没有菩提心,纵使历万劫将摩尼宝装满三千大千世界而行布施,其所得福报也有尽的时候,因为这一布施既非菩萨行,也不是成佛的正因,是有陋福报;如果怀有菩提心,即使只布施一个畜生一顿食物,其果报也是无穷无尽,因为这一布施即是菩萨行,是成佛之因。

甘丹派大德叶炯蒙巴如是说:“此(指菩提心)若发生,福亦依此圆,慧亦依此圆,无记行(如睡食行),嬉戏(放逸)皆成为成佛福德资粮,如注一滴水于大海,大海水不尽,不能说此一滴水尽。”

手持了菩提心之后,即便在睡眠或放逸的时候,善德也会源源不断地出生。

6.速除罪障:

净罪法中,没有比发菩提心更为殊胜的。其它忏罪法难以清净的极大罪障,发此菩提心即能消灭之。罪再大,若以菩提心净治,就如劫火烧柴那般容易。

如《入行论》说:“纵犯金刚戒,发菩提心即摧毁,虽入极苦无间狱,刹那烧尽如劫灰。”

7.成就所愿:

菩提心发起之后,易于实现现前与究竟的一切目标。最殊胜的目标就是为一切有情除去不欲之苦,并为他们成办所欲之乐。

只要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常人难以修成的明咒与事业法,均能轻易获得成就。如《明灯颂》摄经义说:“菩提心为如意树,又如最胜如意实,有情依此获义利,密咒依此得成就。”

8.灾害不侵:

不发菩提心,纵使用各种方法召请护法,护法也不一定来;反之,如果发起菩提心,四大天王等都会不请自来,如仆人随时护卫。

经中说:“转轮圣王乃世间福威最大者,常有一千药叉持金刚而守护之,初发心菩萨倍之,故非人等皆不能侵。此有情所住处,吉祥常现,兵灾饥馑,皆不常现,因梵天帝释常来视之,诸善神亦随来。”

9.速得佛位:

只有空性见而没有菩提心,只能圆满智慧资粮而不能圆满福德资粮。

没有菩提心,纵然修习密法,则连大乘之中的“下品资粮道”也无法获得;如果有菩提心,则藉由密法可以即生成佛。

如佛经中说:“诸佛历劫深思,何为速得成佛之方便,唯见菩提心最要,能速得地道果功德。”

10.是一切有情安乐的根本:

菩提心为有情乐果,如经中说:“若无菩提苗,则无有情安乐果。”

《聚经法句》中亦说:“若无菩提心之苗,则世间出世间安乐,如帝释、梵天、声缘等之安乐,若茎、若叶、若花、若果皆无由生。”

《宝曼论》说:“欲趣入佛果,其根为菩提心。”

《入行论》说:“声缘皆由佛所生,佛由菩提心所生。”又说:“如是大实菩提心,初生即胜于往昔,如此善生何处有,如此福报何处有。”培福之大者,无如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法师之间解释不一样。为什么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有什么后果?

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成就佛果。

佛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就是说不发菩提心,所修一切法都不能成就无上菩提,终堕魔道。

什么是发菩提心?怎么发菩提心?

《大日经》将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句话:“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密法的核心。密法的一切修持,如念咒、修明点、修拙火、礼佛、供养等,一定要与菩提心相应,方能证道、入道。因此菩提心被喻为“成佛的种子”。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将菩提心的功德归结如下:

1.能消重罪,即消除无始以来的罪障。

2.能获妙乐,即获得最殊胜的安乐。

3.能为所求,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幸福。

4.名至敬归,即受到人与天人的敬仰。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圆满无上智慧之心,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又是两者的统一体。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从修证的次第上,菩提心依次可分为三种(从低到高)

1.愿菩提心:

“愿为百业之先”。具有伟大的抱负,弘深的誓愿,这是修菩萨行的先决条件。愿菩提心,就是要首先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我们在皈依时所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均给我们作一个榜样。

2、行菩提心:

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有了愿菩提心,又付诸行动,将它提高为行菩提心,那么这个意愿就会深深地渗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了。此时,我们所发的愿心,所持的戒誓,所行的修持,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寂天菩萨这样赞叹此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3、胜义菩提心:

它是慈悲与空性的统一。此心一发,即已悟入无生法忍,转识成智,证得真如实相。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无上智慧,不生不灭,涅磐寂静。以上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可以视作发菩提心的三个阶段,但又各有择重。愿菩提心,择重于发愿;行菩提心,择重于深悲利他;胜义菩提心择重于体证般若。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菩提心的阐发,哪怕象火花一样的一闪念,就已具足无量的功德。在佛经中,称赞初发心的菩萨为“众生之上首”,可见发菩提心对学佛人是很重要的。

如何发菩提心呢?

首先要忏悔罪业。

在一个充满烦恼和罪业的心中是发不起菩提心的,纯净的菩提心必须在三世清净的心中才能生根、发芽。比如,一个瓶子要装纯净的水,首先就要把瓶子洗干净,再注入清水,若瓶子不干净,再纯净的水倒进去,都会变成污水一瓶。可见,忏悔罪孽是发菩提心的第一步。

佛陀《四法经》中宣:“若菩萨摩诃成就四法,减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做了适当调整,详细地论述了忏悔罪业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步:发露先罪(悔过行)

将自己心中的罪孽剖析出来,如同泻腹中的毒物,这样可以避免罪感潜伏在内心深入作崇。

第二步:依止三宝(依止力)

寻找精神上的依托,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就好象病人要寻找医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帮助。

第三步:依教对治(对治行)

以佛法来调伏烦恼,广修六度,十善四摄,积累资粮,恢复道力。好象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调理、恢复健康。

第四步:誓不犯罪(制止力)

就象病愈后要时时小心饮食,注意冷暖以免再度引发疾病。同样,发露罪孽,清静之后,必须严持戒律,精进行持以防止罪孽的再度产生。

以上四步骤是忏悔罪孽的最有效、最圆满的方法。像这样习修功课,原来“五毒”炽盛的心理温床,就会逐渐转化为安祥、慈悲、智慧的土壤,菩提心的种子一旦播下,自然就会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视一切众生如母。

若只是忏悔罪孽,却不能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无量的众生,那还不能算做发菩提心。为培养我们对众生的慈爱之心,可以先观想我们的母亲,为了养育我们,所付出种种辛劳,所承受的种种痛苦,首先对自己的母亲升起真诚的强烈的慈悲之心,报恩之情来,并愿意为了母亲获得安乐和幸福,付出自己的一切……,逐渐将这种慈悲心扩展到你的亲人,朋友;接着再做进一步观修,在无始的轮回中,无人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亲人(包括人、冤家、恶徒、邪魔、直至一切友情),我们应将他们视如已母,不惜一切代价,带领他们脱离苦海,获得安乐,以报亲恩。此心一发,菩提心的种子就已成熟了。

第三、转逆缘成为法道资粮。

当我们受病苦折磨,他人恶意中伤,遭受失败的打击等种种逆缘时,我们不应怪罪于任何他人,而应找出问题的症结“执我”。所有的佛法均是针对此症而修习的。此时,应谨记用寂天菩萨的“自他交换法”作如此观修:无人过去不曾为我的父母,我应思维他们的利益多于自己的利益;舍弃“自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承担他们的痛苦;再进一步观修,伤害我们的人,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修持的机缘,应把他看成是帮助我们的善友;我们所受的病苦,是鞭策我们勇猛习修佛法的动力。如此一来,我们不仅不应对他们起嗔厌之心,还应升起感恩之情,转逆缘成顺缘,成就法道资粮。

菩萨行者所发菩提心,必须具有两种欲乐。 

1.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

2.欲成无上菩提(成佛)

若只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

若但求成佛,不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

在密法中,修身和修心(发菩提心)的理论和实践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定慧双修,身心双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修动机端正、目的明确,成就无上佛道。若没有菩提心的指引,单纯地追求“修法”,日久功深,得来的只会是“狂慧”与“邪灵”,不能证道,入道!非但不能成就佛果,反而招来入地狱之因!

------------------------

以上是网上搜索的。

发菩提心有什么样的功德

可能所有同修都知道菩提心对我们在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要说到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又是如何对我们修行发生作用的,很多同修就不是很清楚了。现在我就冒昧给同修们剖析一下菩提心,有不足之处,敬请见谅。

我们知道,学佛修行就是修心,我们从无量劫来,这个思维乱动惯了,一刻也停不下来,就是表面上我们觉得停下来了,也还有很多细小的妄念,这些妄念是难以察觉的,必须进入很深的定境才能察觉得到。就像细小的灰尘,平时肉眼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当阳光从一些缝隙穿过照到阴暗之处,我们才能很清楚的看到灰尘在飞舞。古人有一个成语叫做心猿意马,充分说明了这个妄心的难以调控。我们不管是读经、念佛或者是持咒,都是在增强我们的定力,乃至完全斩断我们的妄念。妄念就是我们的轮回之因,当我们的定力强大到一定程度,轮回当然也就不再可怕,肉身就成了我们利益他人最好的工具,我们也可以学那些大菩萨穿越到红尘中救度那些过去世的父母亲人了。

妄心就是我们把这个身体当做是我,反而把那个让我们身体起作用的了了灵知给遮蔽了,我们佛性的这个功用便不能发挥出来,原本我们的佛性是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般无二的,正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而我们为了身体的这个虚幻的我却造出各种业债,为善为恶都是心的转念之间,所谓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地狱,杀盗淫妄都是为了满足我们身体的各种无理要求,当我们识破了之后,我们就破了我执,不再把这个色身当做是我,而把我们的这个身体转为道用,把身体当做是利益众生的工具,把身体的各种需求维持在一种较低的标准,便不会去犯各种恶业了,这便是借假修真。我们知道了妄心是非常厉害的,怎么去调伏呢?那我们就用菩提心去转化,这便是修行最好的方法。

要把妄心转变为菩提心,我们就得对菩提心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才会知道我们所起的每一个念头究竟是妄心还是菩提心。我们在《金刚经》的第二页上佛告诉须菩提该如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说我们要发心把一切众生都要度化出离生死苦海,然后呢,度化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又没有一点点的度化众生相存在,所以说,实无众生得度者。佛陀叫我们不要沾在相上,既不要有一个度化众生的我相,也不要有被度化的人相寿者相众生相。我们常常存有这样的心就是菩提心,这样我们就把自己从被妄心包裹着的我执里边解脱出来了,转妄心为菩提心。

当我们把妄心转变成菩提心之后,无论修行什么法门,效率都可以有千倍万倍的提高,因为我们破了我执,也不再着相。有句话叫做着相修行千百劫,离相修行一念间,就在妄心转为菩提心这一念之间。当我们念念存的都是利他,念念存的都是度化众生,那些自私自利的妄念都被菩提心所转化或者遮蔽了,我们的本觉智慧便会如同乌云散去后的阳光,慢慢透射出来,大圆镜智如同日光明照,就可以利益到无量无边众生了,经过利他反过来利己,如此修行福报智慧都是无量无边的。净宗祖师也有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只要我们每一句佛号的功德都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成就佛道,何愁我们不成佛,实在是成佛有余,不但可以上品上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随意往生任意他方佛世界。所以说,我们要多读《金刚经》,建议同修每日应当要读一到两遍,或者更多,佛陀用了许多的对比来说明受持读诵《金刚经》所得到的功德利益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要把经典里边的理论知识读懂,《金刚经》的内核就是不着一切相,然后发菩提心。这就是最上乘的禅法,多读《金刚经》再加上念佛,就是禅净双修,如此之后念佛,把所有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这样用功去修,我们很快会得到大受用,不止是可以上品上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随意往生十方佛世界,同修们不妨一试。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19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