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五支修法理解同情接纳帮助(大智度论五种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修菩提心
菩提心(बोधिचित्त,Bodhicitta)即是成佛的心。
菩提,梵文为 बोध(bodhi),意译为觉。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为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动力。《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其基本前提是发菩提心,立誓愿要为众生利益不入涅槃。
寂天菩萨所造《入菩萨行论》
中解释菩提心需要两个条件,一者缘众生,即利益的对象为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二者缘佛果,即不仅要令一切众生获得暂时的快乐,最终要令众生成就佛果而获得究竟的安乐。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发愿利益众生令众生成佛为愿菩提心,发心者即称之为菩萨,发心后用实际行动,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恒常利益众生即为行菩提心。愿菩提心为成佛之因,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发菩提心
一、 发菩提心的人,应具备以下之三种心:
1. 大智心:不着我相 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2. 大愿心:广修善行。
3. 大悲心:救众生苦。
二、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1. 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2. 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3. 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4. 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而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
菩提心修法( 阿知·仁增坚赞 )
我们修的时候,哪一个先修,哪一个后修?要先修“舍”。这个舍心怎么修呢?不是说一下子就修舍无量心,这是不对的,先修有量的舍心,然后再把它扩大到完全没有量的舍心。
怎么修?现在讲修法的过程。怎么坐都可以,不过如果身体很挺直的话,心容易清净,不容易散乱,有这样的作用,这是身体的姿势。然后,我们要观想,观想两个人。观想哪两个人呢?一个人是我的亲生母亲,另一个人是我的敌人。我的右边,观想我的敌人;我的左边,观想我的母亲。
敌人是人也好,非人也好,是上一世的敌人也好,下一世的敌人也好,这一世的敌人也好,这个没有区别。敌人也好,亲人也好,都不需要什么观想成佛菩萨的相貌,他们长的什么样的,也就什么样来观想。
观想好了,再进一步观想,也可以说回忆,回忆什么呢?母亲怀我的时候,一个人吃好几碗饭,是难受还是快乐?肯定是难受的。还有,肚子里多装了一个人,不管是大还是小,肯定是难受的。这不是一天两天,我吃多了过一会儿会消化,但是怀孩子需要九个多月。母亲怀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母亲是这样怀我的。
然后生的过程中,不管怎么样的生法,过去怎么生,或者现在医学发达后的生法,但不管怎么样,都没有一个舒舒服服的生法。
还有呢,母亲生下了我,是不是就抛开了?完全不是。她生下了我,这个时候,我完全是一点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一不会说话,二不会吃饭,三不会走路,连睡觉怎么睡都不知道。如果她不慈悲养育我的话,我完全没有办法活下来。我不会吃饭,怎么吃,是母亲教;我不会穿衣服,怎么穿,是母亲教;我不会走路,怎么走,还是母亲教……任何事情,都是母亲教。
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最耐心的老师,就是我们的母亲。
然后,我来的时候,我是怎么来的?完全是一无所有的这么来的,连一口饭都没有带来,连一件衣服都没有。母亲是怎么样呢?她辛辛苦苦得来的东西,又舍不得供养三宝,又舍不得布施给众生,又舍不得自己享用,义无反顾地给我享用。
我享用的过程中,她也不会想“哦这是我辛辛苦苦得来的东西,怎么他享用了”,是不是?她心里有快乐,还是有难受呢?她是非常快乐,非常欢喜,是这样的心情。
现在我长大了,现在我学佛了,我生生世世快乐的机会就来了,这也是母亲给我的。如果没有母亲养育我的话,我怎么会有现在呢?我有了现在的原因,就是母亲养育我。
就这样,母亲所有一切的恩德,一个一个的把它们都想起来,回忆起来。这样我们心里不由自主地爱母亲的心会生起来。这样的心,需要生起来,也需要坚固。这就是我们爱母亲的心。但是我们心里,从不平等的角度来说,这种爱就是贪心,贪心的根本。
观想完毕了,然后再观想敌人。敌人是怎么伤害我的,他不择手段伤害我的所有一切的、每一次的种种情况,全部回忆起来。一个一个回忆起来的时候,我非常非常地恨他。如果他真的在我的右边的话,我把他捅死或者砍死这样的心情都会生起。这就是嗔恨的心。
全部回忆,回忆了之后,我心里是非常不平等了——对母亲的贪心和对敌人的嗔恨心,这两个不平等。但是怎么个办法平等?
本来我们在修行,不应该生起贪心,也不应该生起嗔恨心,是不是这样的?但是这个也不完全对。就好比我要杀死我的敌人的话,敌人必须要出现才能有杀死他的机会。敌人没有出现,我怎么个杀死他,怎么个消灭他呢?我消灭的对境一定要出现,出现了才有消灭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消除贪心和嗔恨心,就需要先生起贪心和嗔恨心。
但是这是不是四无量心呢?完全不是,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是我的亲人,一个是我的敌人,观想就完毕了。
接下来做什么呢?要思维,要思考。怎么思考?母亲对我是怎么个恩重如山,这个恩德我真的要全部还的话,永远都没有办法还清。
怎么个没有办法还清呢?假如说我做一件事,或者一句话不懂,母亲教我一百遍,她是用很欢喜的心来教我;现在母亲老了,我长大了,母亲不会的一句话,跟我问一遍,或者两遍、三遍、四遍,我就烦了。我心里很欢喜地教她几百遍,我有没有这个耐心呢?肯定没有。问了几遍或者几十遍之后,我就烦了,“你怎么回事,连这一句话都不懂吗?你怎么怎么……”,就骂起来了。
为什么她这么耐心,我就这么不耐心,为什么呢?这都是问题,但现在我们不多讲了,现在主要是我们思考母亲对我们这么恩重如山。
接着观想,我不是第一次来轮回啊!我在轮回里,永远在轮转,无始劫以来一直到现在,轮转的次数完全没有办法用数量来描述。我在轮回里来了又死去的尸体有好多,尸体里面有肉有血什么的等等,这里面光是骨头,如果能保存起来的话,都比现在最高的山还要高;这世界上最宽的应该是大海,比大海还宽广。就这么多次在轮回。这么多次,不可能只是一个人做过我的妈妈啊!
我的母亲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过我的母亲,但是她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过我的敌人。就这样观想。这样想之后,她做我敌人的时候,怎么个做敌人,她做我敌人的时候,肯定跟现在我右边的敌人一模一样的,不择手段来伤害过我,这是肯定的。这还不是一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当过我的敌人,做我敌人的时候,跟现在的敌人一模一样对我,没有两样。这样想的话,刚才对母亲的爱慢慢就会减轻,直到这个爱完全没有。
然后再思考这个敌人。我这么恨他,他也不择手段来伤害我,但是刚才说了,我轮回里的次数那么多,他是不是永远也可以说从轮回开始到现在有那么长的时间,他一直都是我的敌人吗?这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当过我的敌人,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当过我的母亲,当我母亲的时候,跟我现在左边的母亲一模一样,对我恩重如山。也不是一次两次,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当过。
这是过去的事情,并且将来也会是如此,我们不是光看眼前,还要看长远,过去、未来都要看。这么长远来看的话,没有必要不平等呀!亲人也当过敌人,敌人也当过亲人,我为什么要不平等呢?如果我觉得有道理,但我不看过去,不看未来,这样就很奇怪。
昨天有个恩人,今天有个恩人,明天还有一个恩人,这个恩完全相同的话,但是我昨天的恩人不报,明天的恩人也完全不报,我就只是报现在的恩人,这样有道理吗?完全没有道理。这样的话呢,我为什么对现在这个母亲报恩,对现在的敌人报仇,但过去的恩人就不报恩,将来的恩人也不报恩呢?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这样的话,这个恨慢慢慢慢就减轻了,最后就没有恨了。
也没有恨,也没有爱,这个时候心完全就平等了,这个叫“舍”。
但是这个舍不是舍无量心,还是有量啊,就两个人。然后再观想母亲时,再扩大到上一世的母亲、上一世再上一世的母亲,或者我现在的兄弟姐妹、朋友等等,就这样变无数人;观想敌人时,扩大到上一世的敌人、上一世再上一世的敌人,或者下一世的敌人、下一世再下一世的敌人,或者现在人的敌人、非人的敌人等等,就这样变成无数的敌人。
敌人没有办法用数量来描述,亲人也完全没有办法用数量来描述,对所有的亲人的爱和对所有敌人的恨完全没有了,完全平等了,这叫“舍无量心”。亲人没有办法用数量来数,敌人也没有办法数,所以叫无量,这叫舍无量心,需要这样修。
舍无量心修好了,只是暂时的结果,还不是究竟的结果,我们最后要的东西不是这个。假如说我们盖房子,应该是地要先打平。地已经打平了,我们能不能住进去呢?还没办法住,房子还没盖。地打平了,然后就打地基啊,盖房子啊,装修啊,这些全部做好了,再搬进去住就可以了。是不是这样?
一样的道理,修这个舍无量心,就好比把这个地打平,地打平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来修利他的心。舍无量心,我们就说到这里了。
自行化他,无非佛道,故是行一。
此四句是颂行一。未来诸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其本誓愿,亦如过去佛一样立誓:「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自行化他,令凡有机会闻法的人,共同证得此一乘佛道。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境界不同,那怎么会是一样?1 佛法之难,难在哪里
太桥旦曾堪布,现任贡嘎山贡嘎寺住持,贡嘎五明佛学院院长,贡嘎仁波切经师。1969年出生于四川康定贡嘎山,幼年在贡嘎寺出家,十五岁便成为贡嘎寺的维那师,负责法会仪轨的指导。 太桥旦曾堪布答:对一般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最终获得的成就也不一样。获得的成就分为三类:其一,小乘的成就;其二,大乘的成就;其三,金刚乘的成就。 小乘成就又分为两类:其一,声闻乘;其二,独觉乘。小乘成就是内心中对轮回生起出离心,打破了三界六道轮回的执着,断除了烦恼障而获得个人解脱,并证得阿罗汉果位。声闻观“四圣谛”,修三十七道品,证出世阿罗汉道。独觉观“十二缘起”,修三十七道品,证出世辟支佛道。 大乘的成就,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对众生生起同体大悲之心,观诸法缘起性空,修六度四摄四无量心而达到初地菩萨至十地菩萨的道地,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而获得离一切戏论的大境界,并证得大彻大悟的圆满佛果。 金刚乘的成就,是具备大乘条件的前提下,对“三根本”生起无比的虔敬心,而且具有将轮回视为清净的坦诚,将一切众生视为佛和佛母的清净观。并透过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的修持而证得智空双运、悲空双运、乐空双运、明空双运、显空双运的至高无上大手印金刚总持的圆满境界。 真正成就的标准是噶举祖师密勒日巴尊者所说的“见、修、行、果 ”。即:见为空性之智慧,修为光明无执着,行为无贪而恒常,果为无垢赤裸裸。所获得的成就应以密勒日巴尊者的“见、修、行、果 ”为标准,谁的相续中具备了正确无误、至高无上的“见、修、行、果 ”,谁就证得无上的成就。 无与伦比的冈波巴大师所说的修行的“四种窍诀”。即:心转向法,法成佛道,去除道障,惑转成智。心转向法中纳入了出离心,法成佛道中纳入了菩提心,去除道障中纳入了缘起性空,惑转成智中纳入了金刚乘的至高无上境界大手印。真正的成就以冈波巴四法的窍诀为标准,谁的自相续当中具备这四种修证,谁就获得至高无上的成就,这就是获得大成就的一个正确标准。 大手印传承祈请文中也说:“虔敬即为修之首,专心即为修之身,出离即为修之足。”就像一个人需要具备头、身体以及足一样重要,修行者也需要具备三种要素:虔敬之心、心不散乱、出离心。自相续中具备这三种要素的话,算是一种大的成就。 宁玛派的祖师隆钦巴大师所说的,修行的“三个殊胜”即:前行发心、正行无缘以及结行回向。修行的成就以三个殊胜为标准,谁的相续中圆满这三个殊胜,谁就证得圆满成就,大彻大悟。 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三主要道”,是指修行者所修佛法当中最重要的三种法。哪三种呢?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如果我们的心中具备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的话,就谈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大成就。 萨迦派祖师札巴坚赞大师所说的“远离四种贪执”,是指:“若贪执此世非修行者,若贪执轮回非出离心,若生起自私非菩提心,若生起执着非正见地。”我们修行的过程中能远离四种贪执,这就是真正的成就。 噶当派祖师阿底峡尊者传承的“随念五尊法”,是指:随念上师之上师瑜伽,身观为自性本尊,口不离持咒,心不离空性见与慈悲心,以及功德圆满回向。成就以随念五尊法为标准,谁做到这五种法,谁就获得无上成就。 止贡噶举祖师止贡觉巴大师所说的“大手印五支”:一、菩提心修法;二、本尊修法;三、上师瑜伽修法;四、大手印修法;五、回向修法。修行的成就以大手印五支为标准,圆满修行大手印五支的修行者才是真正的大成就者。一旦我们相续中具备大德们所指定的这些功德成就的话,即使外在的奇特现象或吉祥的征兆不出现也不要有丝毫的遗憾,因为外在的一切现象皆是虚妄的。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依大德们的殊胜教言来衡量自己内在的修证成就,我觉得这是最保险、最可靠的。 比如说学佛人和没有学佛的人之间的不同,就是没有学佛之前,多数人都非常散漫,比较容易放纵,也经常会生起烦恼,喜欢造恶业等等。而且自己也不觉得这样做是不对或是不应该的,不但没有后悔之心,还会觉得自己精明强干。但进入佛门学佛以后呢,就非常清楚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如法,哪些是不如法;哪些做得对,哪些做错了。一旦了解了善与恶,对与错之后,就不再像没有学佛时那么随心所欲。因为懂得了佛法的道理而精进地断恶行善,自然而然地谨慎取舍因果,这就是初学者所取得的进步。没学佛之前我们是绝对不会这样谨慎或反省的,这就是学佛的人和没有学佛的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这谈不上是成就,但应该可以算是得到三宝的一种加持感应。 我们学佛以后经过修持,行为上会自然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的身不善业,并能做到放生、布施、持戒的身之善业,这就是行为上所达到修持的一种进步;经过修持而言语会自然远离妄语、挑拨离间、恶口、绮语的口不善业,并能做到诚实、促进和谐、说话温柔、诵经念佛的口之善业,这就是言语上所达到修持的一种进步;经过修持而思想会自然清净远离贪欲、嗔恨、邪见的意不善业,并能做到少欲、生起慈悲及树立正见的意之善业,这就是思想上所达到修持的一种进步。 所以是否获得成就主要看自己内心的修证,佛法绝对不是衡量他人过错的工具,而是调伏自心的殊胜对治,更是自觉觉他的圆满方法,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自己。通过观察自心就会发现以前我们的我执特别强,烦恼特别多,业障特别重,习气特别深,动不动就会生气。接触各式各样的团体时,也会因为看到这样那样的事情而起烦恼等等。但经过长期不中断的修持,现在这些污染逐渐没有了。我执也减轻了,烦恼也不起了,习气也断掉了,妄念也越来越少,造恶业的想法也自然停止了。并且心里一直想着帮助他人的一些事情,在看一些经典或闻思佛法时法喜充满,自然领悟到其道理。而且不仅仅是明白佛法的内容,还能做到一些身体力行的实修。在学佛修持的过程中,对三宝生起信心、虔诚念佛、保持正念、爱护众生的生命等等,这些都是得到三宝加持的感应,也是修行进步的一个表现。 真正达到一定程度上修行的进步,是经历各种苦乐的感受,或者在生活上遇到不幸或倒霉时,对三宝没有任何抱怨。不失望,没有失去信心,且心中仍然会生起对三宝无比的信心。当看到轮回中的荣华富贵时也没有任何留恋,会自然生起出离心。一些众生无缘无故的伤害我们或指责我们时,我们也不起任何嗔恨,反而会对众生生起慈悲心。我们眼前的万事万物,形形色色的诱惑出现时既不贪执,又不迷惑,常常能保持视为如幻如梦的一种境界,这就是一个真正进步的表现。如果常常能做到这样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不中断地精进修持的话,就像是爬楼梯一样,行菩萨道的次第逐渐圆满,一步一步接近乃至达到至高无上的成就。 如今很多半信半疑的学佛人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成就,他们将成就视为一种表相上的殊胜奇景或吉祥的征兆来对待。比方说头顶上是否发光,虚空中是否出现佛菩萨或各种瑞相。功课特别精进时有没有做一些吉祥的梦,打坐时心中是否产生一些特殊的觉受,身上的疾病有没有减轻。有些人会想家里有没有发财,老公有没有升官,子女有没有取得好的成绩,甚至有些人还会想股票有没有赚钱等等。如果这些事情比较成功时,就认为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加持或修行的成就。学佛的目标总是期盼着世间的美好出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内心没有平息烦恼,出离心和慈悲心没有任何增长,无法战胜我执的大魔,即使出现了各种瑞相又对我们有何用呢?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虽然相当一部分的修行者成就时,的确会出现一些奇特的现象或吉祥的征兆,但也不能完全以这些来判定内在的成就。因为这些奇特现象或吉祥的征兆并不是修行者内在的不共功德,而是修行者顺便附带的外在的功德,对他而言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这些外在的功德连外道都能做到,经过他们的苦修,身上也会发光,心中也会产生喜乐的觉受,也会示现各种各样的神通,也能够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但他们仍然束缚在轮回的苦海中,一样的迷惑,一样的受苦受难,无法获得解脱。 所以佛教将这些奇妙现象或吉祥的征兆等,称它为共成就,也是世间的成就,更是有漏的成就。因此我们绝对不应该以外在的奇妙现象或吉祥的征兆来判断自己的内在成就,以及是否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这些都不能代表你获得成就。 从前印度有一位修学大乘佛法的出家人,名叫日光比丘,他是一位专心为救度众生成佛,而出家学法的比丘。自从他出家以来,非常用功的修学佛法。有一天,因为他修持功德力量所致,魔王的宫殿自然振动。魔王观察摇动的原因,知道是这位日光上人修行即将达到成就的关系。魔王想:“怎么办呢?我如果不设法阻止这位日光上人学法,不久的将来,我的世界就会太乱。”于是魔王就变成释迦牟尼佛的形相,来到这位日光上人修行的山洞,在对面空中,身上放光,完全与佛一样,令这位日光上人得见。这位上人看见了佛非常高兴,魔王说:“你修行已经圆满了,不用再修行了。你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不必再考虑戒律因果的问题。我每七天会来看你一次。”说完话就不见了。 这位日光上人,很相信魔王的话,他很高兴,马上就下山不再学法修行了。他相信魔的话,对因果戒律全部放弃,到处作乱。每过七天,魔王变化的佛就对他说:“你做得很好,你已经到佛地了,随时可以跟我说话,你的罪业因果不必再考虑了。”魔变化成佛,每次都是这样说。这位日光上人认为:他本人已经修行成就,达到佛地,见佛成佛了。就越来越相信魔的话,越来越乱,对于杀、盗、淫、妄、酒,无所不为。魔王看到这位日光上人,已经听他的话颠倒了,魔王就很放心,高兴地告诉魔众说:“我们的魔世界,已经得到平安,又多了一个有力的子孙。” 上师说:“你这个饭桶!初步的佛法尚未了解,你还说什么‘达到佛地’?”弟子说:“不同喽!我每七天都能够见到佛,跟佛谈话,就像我跟你谈话一样,什么都可以谈!而且佛对我说,我已经达到佛地了。上师啊!你有什么话需要跟佛讲?你跟我讲,我替你向佛说。”上师心里想:“他已经遇到魔害,着魔了。我现在怎样跟他讲,他也不会听的,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理智,没有自心判断的能力。”上师想了一个办法说:“你要见佛的时候,我跟你一同去见佛好不好?”弟子说:“这我想先问佛才可以。”日光比丘下次见到了魔变成的佛,就问佛说:“我的上师也想来见您,可不可以呢?”这个魔知道,他的上师对密宗咒法的本领很高,马上回答说:“不可以!不可以!我跟他没缘,你也不需要跟他,因为你已经达到佛地,没有你要学的法了。” 后来这位弟子,看到了上师说:“你与佛没缘,我跟你没有可学的了,请走吧!”上师摇着头想:“救弟子是我的责任。”于是上师对弟子说:“我和你已经有多年的师徒感情了,我送你一个纪念品。”上师就拿出一个火漆做成的圆珠,送给弟子说:“这颗珠子是我最好的朋友送给我的,你带在身边,就不会忘记我了。”上师又说:“你看到佛的时候,应该要诚心诚意地恭敬佛,感谢佛给你这么多的教授。你下次见到佛的时候,最少要向佛叩三个头。但是佛很客气,可能不接受你的礼拜,但你一定要叩头,表示感谢佛的恩德。这一句话你听我的,好不好?”日光比丘说:“这个很好!佛的大恩大德,我应该叩礼拜,他不接受,我也要勉强叩头!” 第二天,这位日光上人又见到了佛,就对佛说:“我能达到佛地,都是您的恩德。今天我向您叩三个头表示感谢。”第一次叩头两膝着地的时候,这个魔就站不住了。魔说:“不!不!不!不用叩头!度众生到佛地,是佛的责任。”这位日光上人虔诚地表示感谢佛,继续下拜,当两膝和手放在地上,正要全身拜下的时候,这个魔看见这位上人的身上,发出很强烈的火光。魔非常的恐惧,正想下来阻止他叩头,可是他已经拜下去了。他的头一碰到地,身上的火光内,现出千千万万的金刚尘消灭了这个魔王。这时,日光上人已经晕倒在地上。 等他清醒过来,大声呼叫佛的名号,可是已经看不见佛了。这时,他的上师出现在他的身边说:“你所看见的佛,以后不会再来了。因为你所见到的佛,不是真佛,他是魔变成的。我给你带在身上的大圆珠,是铁发金刚的密轮,它能碎灭万魔!当你叩头的时候,魔鬼挡不住就粉碎了。”上师说:“你还没有能够见到佛的成就,你想要到达佛地,应该重新用功,研究教理,求学密法。”这位日光比丘就依教奉行,跟随上师修学密法,后来得到大成就,成为很著名的大上师。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修行佛法时所出现的表相无论多么的奇妙或殊胜,也无法判断奇妙现象的好与坏。修行越久越会出现这些奇妙现象,修行越高越会发生种种障碍。这也许是一种修行者的挫折,也许是一种对修行者的考验。就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那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密勒日巴尊者说:“男女妖魔及罗刹,未悟之时为魔怨,能作各种中断障,若悟妖魔成护法,能予各种之成就,究竟义中魔亦空,说为穷境分别处。”又说:“究竟金刚真言乘,无上瑜伽续部云,诸界集聚于脉故,显现外境诸魔相,若不了知彼为幻,全由自身之所显,执以为实甚愚痴。”虽然日光比丘发心既清净,修行又精进,但他面前出现奇妙现象时,由于缺乏见地,所以不知道这些显现是全由自心所显,而执着为实有,因此遇到魔害,着魔了。 我们初学者更应该谨慎。我们经常发现很多老居士非常执着于表相,特别过分地在乎这些奇特现象,这就是修行上最大的束缚。虽然《金刚经》与汉地缘分很深,流传于汉地的历史悠久,且大多数学佛人都念诵其经,并能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但还是有一些修行的居士对表相的执着变得越来越大。经常出现一些居士,他们对某某上师很自豪地说,他修某某法时出现如此如此的奇妙现象,他在禅定时产生什么什么样的特殊觉受等等。但很少有居士会说,他修了什么什么法后我执如此如此的减少,对治烦恼上起到如何如何的帮助作用,生起出离心或产生慈悲心方面如此如此的提高等等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金刚经》如此的殊胜,提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里都说得那么清楚了,但还是在少数居士身上起不到任何作用,仍然执着地追求奇特现象的出现。甚至有些居士越修执着就越强烈,修行的时间越久我慢心越大。就像冈波巴大师所说的,“法不如法,法反而成为堕恶道的因”,修行没有使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减少,反而使五毒增加,五毒增加就是堕恶道的因。真是可怕!我们应该相互提醒,我们佛弟子应彼此督促,踏上解脱的道路,且顺利圆满地证得佛果是我们所有佛教徒的共同目标;依靠大众的力量来令佛法长久住世而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们所有佛弟子们的共同责任。
五种菩提心怎么理解
云何是五种菩提?
答曰:一者、柔顺忍;二者、无生忍及三种菩提;于三菩提中,过二而住第三菩提。复有五菩提:一者、名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因中说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三者、名明心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五者、名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五菩提义,余诸贤圣断结义,如先说。
“五种菩提”是《大品般若经?无生品》中提到的,但该经只是提到五种菩提,并没有具体的名字。《大智度论》是解释《大品般若经》的,所以给出了两个解释。
一是指顺忍、无生法忍、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大乘菩提五种。忍是认可义,也可看做是智慧的别名,菩提的意思是“觉”。顺忍可以理解为随顺于觉悟的智慧,无生法忍是深刻认识到一切法,包括菩提也是无生的智慧。后三菩提,是代表三乘所证得的不同觉悟。由于当代《道次第论》广泛地流行,以至于很多人一听到菩提或菩提心,就以为只有大乘的才叫菩提或菩提心,其实汉地过去的译著或注疏多是说三种菩提,小乘也可以发菩提心的哦!只不过其所希望的是所有的人都证得小乘的智慧觉悟。如天台宗就是以实相慧发慈悲四弘誓愿为发菩提心,依不同的判教发心也就有了四种区别。虽然慈悲誓愿似乎都一样,但由于在实相慧上的差别,依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而分别成立藏通别圆四类菩提心。
二是把五菩提解释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
具体的意思,《大智度论》中已经给出。但古德配合菩萨修行的阶段,即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1、发心菩提在种性前善趣位中,以此在于无量生死求菩提故。
伏心在于种性解行,以此位中伏忍摄故。
明心菩提者,在于初地乃至六地,以此诸地得无我智破诸法故。
出到在于七地已上乃至十地,以七地上出离情相到无生忍故名出到;又七地上得方便智不着有无,能出三界到菩提,故名为出到。
无上菩提在于佛果。
2、发心菩提在于地前,以此发心求出道故。
伏心在于初二三地,以此三地修世间行伏烦恼故。
明心在四地五地六地,以此三地同修慧明顺无生故。
后二如上。
3、发心菩提还在地前。
伏心在于初地已上乃至五地
明心菩提者在第六地。
后二同前。
需要提到的是,“菩提”和“菩提心”是两个概念,前者多是从证得的果上讲的,后者多是从因地的发心说的。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说,此五种菩提中,前四种菩提是因,后一才是果。那为什么《大智度论》中只说“发心菩提”是因中说果呢?因为伏心、明心、出到都已分证菩提。而初发心者一向未证,是故只说“发心菩提”是因中说果。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19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