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意功德和事业功德法义梳理(佛事功德主好处)

学佛百科2023-03-09329

佛教礼仪文化讲解:顶礼的功德有哪些

顶礼的时候,双手要合十,宛如含苞待放的莲花一般,空心合拢。首先合掌于顶轮,然后合掌于喉轮,最后合掌于心轮。那么,接下来跟随我一起来看看 佛教礼仪 文化讲解:顶礼的功德有哪些吧!

曾经有个比丘,顶礼有佛陀头发和指甲的塔,阿难尊者请问世尊他做顶礼的功德。世尊说:“顶礼一次,最基本的功德将获得自己身下所压面积,直到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转轮王不是一般的王位,也不是一两次做转轮王。所以给上师三宝、诸佛菩萨顶礼一次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顶礼的时候,双手要合十,宛如含苞待放的莲花一般,空心合拢。首先合掌于顶轮,然后合掌于喉轮,最后合掌于心轮。这时候心里观想:恭敬顶礼诸佛菩萨、上师三宝的身口意,使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上师三宝身口意的加持,使身口意得以清净。然后俯身,双手推出,同时呼气。这时心里观想:呼出贪嗔痴慢疑五毒。接下来前额着地,五体投地。磕大头、磕小头的时候都要这样。必须将前额、双手、两个膝盖触到地上。但是,很多时候有的人磕头额头不着地,这是不如法的。

前额着地后,双手举过头顶。这个时候观想:恭敬顶礼上师三宝,祈请上师三宝加持我等一切众生获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祈请加持后起来,同时吸气。这个时候观想:吸入了佛的五种圆满智慧——大圆境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性智,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获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的是:吸气的时候,心里观想吸入了佛的身、口、意、功德、事业——就是佛的身的加持、口的加持、意的加持、功德和事业的加持。这么观想也行。这是一个完整的礼拜,这才是如理如法的、正确的礼拜。

站起来的时候腰要端直、头要正,礼拜的时候不能跟别人说话,不能东张西望,否则都是不如法、不恭敬的顶礼,绝对不允许。这样的顶礼不仅没有任何功德,甚至还有罪过。如果头不正,下辈子很容易变成歪脖;腰不端直,来世很容易托生为驼背者,感受恶的果报。所以大家一定要如理如法地顶礼。

慈经的修行法义梳理是什么?

慈经的修行法义梳理是是佛陀给修禅比丘的无限爱心的修行法。它能使人愉快,远离伤害,痛苦,敌意。让我们一起在黄慧音那平缓,柔和,如母性般慈爱的波动中,抛开烦恼进入一个清新安详的境界。

慈经的内容

观察修和安住修,这两个问题是递进的关系。第一个问题中,导师纠正了大家对禅修的误解,阐述了观察修和安住修的心理基础和理论依据,利用凡夫心错误地观察修和安住修的过患、观察修和安住修在道次第中正确运用带来的利益,使我们对观察修和安住修建立了正确认识和信心,同时也接受了这种修行方式,反复思考这种方式的利益和实践方法,安住在这种心行。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36课

本期法义总结:

上一课学习了为什么要皈依和为什么选择三宝作为皈依对象。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三恶道及轮回之苦,深信唯有三宝才是我今生最究竟的依赖。这节课师父为我们开示了皈依对修学的重要意义和坚持修习皈依的重要性。皈依是修学的根本,三宝是佛法的核心,皈依三宝不仅是学佛的开始,更贯穿于整个修行之路。皈依也是进入佛门的手续,需要不断修习皈依,使三宝在内心的力量不断增加。使我们把人生的中心从自我感觉转向三宝,发起圆满慈悲、无漏智慧做基础。修皈依和其他修法一样,也需要前行。皈依的不共前行就是思维四个方面:暇满义大难得、念死无常、念三恶趣苦和生起唯有三宝能够拯救我之心。那为什么三宝可以拯救?那就要思维三宝的功德,佛功德包括身语意四个方面,本次法义围绕身功德和语功德展开。

心得分享:

对皈依三宝的这样一个身份是否升起了稀有难得之心?我的皈依为什么没有力量?内心还是在漂泊不定?师父说:“学佛,就是要对这个乱七八糟的生命体进行规划。如何规划?就是通过修习皈依。如果我们对三宝生起强烈的归属感和依怙感,心就不会漂泊。”那我每天的皈依是否都徒有形式而没有内容,没有在心行上产生力量和转变?是的,我需要不断忆念三宝功德,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像佛菩萨的品质靠拢成就和佛陀一样的品质。

以前的定课是在一片杂乱无章的情况下进行的,自然在定课时候还在延续刚才的一些事情打妄想,念头就在放电影从不停歇的,师父说师父的,我想我的。而最近的定课,在先听心匙再做皈依,就明显比前面直接做皈依要好很多。因为在心匙中,有对瑕满人身的观修,有对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的观修,也有立马修皈依的紧迫感。在根据这周学习的佛陀功德的观修,使定课有质量很多。我时常在想我无始劫以来的业力、念头就像那浑浊不堪的大河一样,而我需要再这条大河中拐弯去向另外的方向的彼岸,我需要不断的观修充电才能具备续航功能,否则真的就被业力卷走了。而每天的有质量的皈依定课就是让我的生活慢慢转变成以三宝为核心的生活,这样我在大河中拐弯的力量才更有力量,因为我不断的强化每天强化,我坚信滴水石穿的力量。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我的皈依是在梳理我这杂乱无章的生命系统,万事万物只要有所变动必然会有痛苦的撕扯,但只有经历过破茧成蝶才会获得重生。

      那我皈依的对象究竟有哪些好呢?为什么值得我尽形寿皈依呢?她有哪些能力可以救拔我于痛苦之中呢?它要怎么救拔我呢?

第一就是,佛身庄严,具备这样的威慑力、感召力。佛为什么会身相庄严?是修行的结果。而反观自己,我为什么会生的这般模样,也是我贪嗔痴的业力所致。我的面部皮肤十分不好,我曾因此自卑过好一段时间。仔细想来,是因为我经常会发脾气怒火攻心伤肝所致,那肝主排毒,我的毒素就从脸上排出来了。为什么会发脾气还不是自己被无始劫以来贪执着所带来的情绪、嗔恨心所操控,当皮肤不好又有我执又作怪,别人的皮肤好为什么长痘痘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就应该漂漂亮亮啊,继而有设定不接纳,当不接纳产生之时就会更难受,更加重病情,嗔心更重了怒火更重了。其实这样做一个反思不难发现,我的这副皮囊真的是自己造作的。长得不好看,怪不得别人咯。

另外,佛陀可以一音答所有众生之问,因为佛陀是具有正遍知的基础上,而我为什么不行?因为我的心是有所住的有黏着的。为什么我的心会有所住,因为我的心是一个个连续不断的念头,而且还会揪着一个念头不放,让自己深陷其中。因为一棵树而忘记了整片森林。经常会以偏概全,认识不到世界的真相。所以也会出现一个念头结束后再造作新的念头,一个问题解决后又产生新的烦恼和问题。我的心和佛陀的心有什么不一样?就像是我的心是一个个音符,而佛陀的心是琴弦,当琴弦调整后所有的音符的银色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众生的念头就是一个个音符,佛陀调整琴弦后所有的音符的银色均得到了调整,问题都可以解决。

佛陀说法的发心是度化众生,无限慈悲之心,而我每天的语言是什么?全是满足自己口舌之快,路上拥堵会发牢骚,不顺我意时会嗔恨,交流时会有如何展现自我的优越感、如何说服他人的那种贪欲之心。我是真的很少说爱语,以前总觉得这是一种奉承,我也很懒的去关注别人,只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在学到这一课时,被佛陀的智慧所折服。这种无漏的智慧才是我今生即未来际想要成为的。我从前的心太狭隘了,小到只能看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关注别人,更别说众生了。这也是为什么我的慈悲心总修不上去的原因。语由舌而出声,舌又开心窍。这样看来,是因为我这张不爱说话,又不发自内心说赞美爱语的嘴让我的心量无法打开。那接下来我也要尝试着去发现周围的美好,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学这一课是特别欢喜的  因为在学习佛功德时会对三宝更有信心,内心更有归属和依赖感,太久没有真切的相信过谁了,也漂泊太多年了。我想回家了,也希望在我精进努力之后,我可以看到家的方向,不要迷失在这汪洋苦海中。

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师兄们!

导师佛陀获得的究竟圆满的自利利他的功德包含哪些

导师佛陀的自利利他功德无量无边,难以述尽,归纳起来,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来了解: 1无为法、2任运自成、3不依他缘而证知、4智慧圆满、5大悲圆满、6力圆满。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以下面的偈颂对佛陀的功德进行了顶礼:

谁无初中后三际,寂静自觉而证知,

既已觉悟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

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

摧诸见林疑虑墙,如是佛陀我敬礼。

1无为法,即“无有初中后三际”:凡夫乃至十地菩萨的出定位都处于有为的迁变之中,因此是处于生灭的初中后相续,而导师佛体不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了迁变,超越了时间、空间等范畴,故为“无为法体”。

2“任运自成”,即“寂静”:所谓的寂静,就是寂灭身口意三门的一切勤作、一切戏论,因为佛陀已经彻底现前证悟了空寂离戏的自性法身,所以具有了事业任运自成的功德。

3不依他缘而证知,即“自觉而证知”。佛陀不依他缘而内证大无为法,达到任运自成之法身境界。

4智慧圆满,即“既已觉悟”:是智慧圆满。佛陀由于具足了上述三种究竟自利之功德,而成就了无上菩提果,既然已经成佛,则决定现前证悟一切所知法的真实本性,安住大无为的本体,对一切众生等无差别,一味地广为饶益,故为智慧圆满。

5大悲圆满,即“令他觉悟,宣说无畏常恒道”。自己证悟之后,由有大悲力故,自然为令未如是证悟的众生都能现前证悟,而宣说无畏常恒之道,故为大悲圆满。

6力圆满,即“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摧诸见林疑虑墙”。佛的智悲如同宝剑,能够遣除一切苦果根本之近取蕴和苦因根本的烦恼,其他的学道菩萨和声缘罗汉能力有限,都不能这样作到,佛的智悲力是永无限量的,故力量达到最极圆满。

上述六个功德之中,前三个表示了佛陀圆满的自利功德,后三个表示了佛陀圆满的利他功德。

普佛的功德和意义

普佛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延生)普佛和超荐(往生)普佛。

吉祥(延生)普佛,是为现生者祈求福寿康宁、消灾延寿、吉祥平安。

超荐(往生)普佛,是为往生者祈求冥福,帮助他们消除业障,超生净土,早日脱离六道之苦。

《药师经》经文内中对“消灾延寿”的内涵,阐释得很清晰:“消灾”必需认识到灾难乃自己业力所成。

所以,想要消灾,必定要先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延寿”并非仅指延长自己的寿命,还要祈求事业、道德、子孙,乃至法身慧命的长寿;”消灾延寿”不但是为了自身,更是为了天下所有的父母兄弟姊妹。

无论是吉祥(延生)普佛,还是超荐(往生)普佛,其核心内涵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发心、发愿、皈依、祈求、忏悔,凭借诸佛菩萨的本愿功德力,令现生者吉祥如意、增福延寿,令往生者脱离六道、早生净土。

佛教中说的“功德”是什么?(最好用现代语简单直接地说)

楼上的都是瞎扯。功德是功用这个词的高级状态。

功就是功用、功能,把万事万物的功用发展到最恰当的地步就是功,就是善。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说:按照万事万物的天性去满足他们,把他们的功用发展的恰如其分,这就是功德。

举个例子:一棵树,砍掉后能做什么?可以是几把椅子、几张白纸,也可以是一件木雕、一扇窗棂。但是树木的天性不是这样的,树木的天性就是长在那里,沐浴阳光雨露,为世界增加一份绿色。

树木的功用有千万种,但是符合他天性的,最恰如其分的功用却只有一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最恰当的功用还各有不同。

功德,就是在找这种最恰当的功用,找到了就是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21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