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菩提心五支修法(菩提心五支修法是什么)

学佛百科2023-03-09136

佛法,佛菩提心的方法,怎么样修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集) 2010/4/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05

发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这要常讲,《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经上说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

菩提心的体,也就菩提心是真心,真心的体是什麼?就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至诚心。《起信论》里面讲直心,一丝毫委曲都没有,那就是真诚,我们依照经论取它的意思。深心不好讲,古大德的解释,好善好德,深心这麼解释的。深心是自受用,对自己的;大悲心是对别人,慈悲是对别人的。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之前讲这个经,我就用《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深心,上面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换句话说,用什麼心对自己?「清净平等觉」。用什麼心对别人?大慈大悲。这叫发菩提心。

我们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心。我们心清不清净?平不平等?清净心是戒律,平等心是禅定,正觉心是智慧,戒定慧。我们怎麼学戒定慧你就明白了,持戒如果心不清净,你那个戒白持了;修定没有开智慧,那个定也白修。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要达到禅定,就是达到平等,平等才是定。我们果然清净心得到,给诸位说,这个三灾,水灾就没有了。平等心现前,地震就没有了。今天有个同学拿一篇资料给我看,最近大概不到一个月,六级以上的地震在全世界各地有十几次,这麼频繁,什麼原因?六级以上的,多可怕,到八级的。觉悟之后,风灾就没有了,愚痴是感风灾。这个心要是证到平等,地球温度就不会上升,就会恢复正常。

所以佛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感应的是灾难、是反常,戒定慧是正常。所以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一个愿望「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就成功了,其他的是假的。广学多闻是不错,这来不及了。所以我常常劝一些同学,广学多闻好,到极乐世界去,为什麼?到那个地方去,头一个我们得的一个条件是无量寿,再多的东西,行!我有的是时间。这个地方生命太短促,我们不能浪费时间,浪费不起。而且在这个世间智慧没有开,学东西学得不会圆满,一知半解,当中还犯很多错误,那又何必?所以要老实、要听话。佛教给我们的一向专念,佛教的,这是《无量寿经》上经文。宗,宗是宗旨,宗是什麼意思?最重要的,这讲修学方法,最重要的修学方法,最值得尊崇的方法,十方诸佛都赞叹,净宗主要修学的方法就是一向专念,宗有这三个意思。

「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这是第十八愿,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四十八愿这两愿最重要。古大德说,四十八愿哪一愿最重要?大家都称说第十八愿,十八愿是十念、一念都能够往生。条件是什麼?条件是具足信愿。这一念、十念是指什麼时候?是指你往生的时候,你离开世间的时候,就是最后的念头,最后那一念是阿弥陀佛,那一念就往生。所以临命终时最后一念,如果还念著家里一些财产,那完蛋了,那到鬼道去;要是一念哪个人冤枉我,我还恨他,那到地狱去。最后一念是你从这个地方死到底下的往生,关键在那一念,所以那一念太重要了。送往生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最后一念别忘记阿弥陀佛,我们在他旁边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提醒他,那个功德无量,叫他不要有其他念头。古大德做得更好,家亲眷属不准接近他,他在快要断气的时候,家亲眷属免得引起他的情执,一引起情执马上就堕落,就三恶道去了。家亲眷属离开,这些同参道友来帮助他,这正确的。家亲眷属是学佛的,最好也离开,看到是他的儿子、孙子,他会动感情,那个时候一动问题就严重,所以家亲眷属避开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

「深明三辈往生之因」,这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篇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广摄九界圣凡之众」,这个法门太大了,它有能力摄受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上面三个是菩萨、缘觉、声闻,我们称他作圣人,菩萨是大圣,声闻、缘觉是小圣;六道里面都是凡夫,凡众。念佛往生净土去作佛,人人都有分,鬼神也有分,天人也有分,声闻、缘觉、菩萨也有分,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这个福报,缘分你能遇到,遇到了你相信,你就发愿往生,那就成了。照理说应该是菩萨、阿罗汉比我们容易,为什麼经上说十法界往生是以人间为最方便,这什麼原因?《四十二章经》里有个比喻讲「富贵学道难」,富贵人享福,把学佛这个事情忘掉,疏忽了;贫穷学道也难,贫穷他生活太苦,三餐饭他都落不著吃,他忙著生活,没时间来学佛。而人道呢?不算很富足,但是也不是清贫,就小康之家,容易觉悟、容易修行,方便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能体会到。天人生活比我们好,福报大;三恶道呢?太苦!

现在情形好像有点变化,我听了不少信息,连饿鬼、地狱念佛往生的都不少,反而人不相信了,人念佛最后都念到鬼道去、念到地狱里去,这怎麼回事情?这桩事情,诸位要是看看慈云灌顶法师的《大势至圆通章疏钞》,《大势至圆通章》很短,二百四十四个字,它那个注解这麼厚一本,我看的是线装书,那麼厚一本。末后的一页,我当时看的时候就看不懂,它讲念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句就是念佛人堕阿鼻地狱、堕饿鬼、堕畜生。我看了非常疑惑,我拿著这个本子去问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学经教,我说「老师,念佛是好事,念佛怎麼会堕地狱?」老师一看,「这是大问题,这问题重要,我不跟你一个人说,讲经的时候我来给大家讲讲这个道理。」真的,你用什麼心念佛?你念佛没有断贪瞋痴,贪瞋痴慢疑叫五毒,你用这个五毒的心念佛还是堕地狱,所以不能不懂因果。那佛有没有白念?佛没有白念,阿赖耶识种了佛的种子,你造作的罪业先受报,等你地狱出来之后,那不知道到哪一世又遇到人身,再遇到佛法,遇到净土,你继续再修。所以只能说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念佛的种子,这个种子永远不坏,后来一定会起作用。这个利益也很殊胜,可是六道轮回里头你还要吃尽苦头。所以念佛要用菩提心去念,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用这个心去念完全相应,真的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确确实实祖师大德为我们显示出,持名念佛的方法是直指,不走弯路的,直指就是最接近的一条道路,这直路没有弯曲。到哪里?往生归元,归元就是回归原始,原始是什麼?自性。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自性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这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遇到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在十法界里面,跟我们一样在这里兜圈子,在受苦受难,他觉悟,他归元,回归自性,我们一般讲他成佛、他成菩萨,回归自性,他清楚、他明白,所以他来指导我们、来教化我们如何脱离苦海,六道是苦海,苦海里的深海,四圣法界是海边缘,浅海,登上岸才算是脱离。那个岸叫彼岸,叫涅盘的彼岸,涅盘是不生不灭,功德圆满,不生不灭。这个彼岸是实报庄严土,佛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就算是圆满了。所以这个经是净宗第一经,是净宗同学不能不学的。

再往下看「但此殊胜第一之净宗宝典,竟在我国大藏中尘封一千余年」。《无量寿经》是最早传到中国来的,东汉的时代,后汉安世高到中国来那个时候,《无量寿经》就传到中国,所以翻译也是最早翻译的。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东林念佛堂,现在的东林寺,是专修净土的这些同学们,它里头有在家、出家的,总共一百二十三个人,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在一块念佛求生净土。所依靠的经典,给诸位说就是《无量寿经》,因为那个时候《观无量寿佛经》,跟《阿弥陀经》都还没有传到中国,净宗经典就这一部。所以第一代的祖师,慧远大师他们那一帮人就是依《无量寿经》,不容易!对这部经能信、能解、能发愿、能真干,谈何容易?我们看看《高僧传》里面,慧远大师的传记,你就能看到当年修行的盛况。他们是结界安居,前面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是虎溪,在我们想像当中可能那个时候山上有老虎,所以称为虎溪。虎溪是他们的界线,修行人决定不离开这界线。中国儒释道是一家,所以远公也有个故事叫虎溪三笑。来了两个好朋友,陶渊明是儒家的,陆道长是修道的,到东林来看远公,谈得很高兴,离开的时候远公送他们,不知不觉就过了虎溪,虎溪一个小桥就过了,过了之后三个人哈哈大笑,那是界线,不能越过的,居然走过头。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释道,三足鼎立。

这一部经远公依照这个修行,居然后人没有那麼认真在这个经上下功夫,因为不久,大概隔了不到五十年,《弥陀经》、《观经》都翻译出来。净宗确实是在早期的时候,梵文典籍就传到中国,一般人在《弥陀经》上下的功夫最多,注疏也最多。这一千多年来就没有被净宗所重视,这什麼原因?底下说「考其原因,盖由此经五种原译,互有详略,出入甚巨」,这个原因应该是这样的。这个地方讲五种原译,是现在《大藏经》里面所保留的,《无量寿经》有五种译本。在译经目录里面,从汉到宋朝是有十二种译本,太多了,到底依哪个本子?这个译本里面出入很大,他这里面举一个例子,「例如弥陀大愿」,我们常讲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在魏译、唐译,这两个本子是四十八;在汉朝翻译的吴,吴是三国的时候的东吴,康僧铠翻译的,它是二十四愿;在宋朝翻译的是三十六愿,这个出入太大。如果梵文是一种原本,不管什麼人翻译,当然文字不会是一样的,意思一定是一样,像这愿文条目一定是一样,不可能有这麼大的差别。所以古人判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这个经是多次宣讲,才会有这个情形出现。世尊讲经从来没有哪一部经是讲两遍的,他就一遍,没有两遍,唯独《无量寿经》多次宣讲,说明这经典的重要性,这法门的重要性,这是祖师大德为我们说出。

「遂使初心学者,专持一译,难明深旨,遍读五种,又感艰难」。那真难,你看看到宋朝,王龙舒居士这是了不起的大德,这五种原译他都没有看到,他只看到四种,所以他的会集本是根据四种。唐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这种翻译王龙舒就没有看到,这本东西里面有很多好的开示,其他四种里头没有说,所以这个会集就不完美。你想想,像王龙舒这样有地位、有财富,五种本子都没有办法完全搜集到,还漏掉一种,都找不到,从前求一本经是太难太难。所以古大德教给我们,经典要很慎重的把它保存,读的时候小心谨慎,经本上决定不能做记号、不能写字、不能伤害,为什麼?流传后世,让后人有经可以读。不像现在印刷术这麼发达、这麼方便,所以有人问我,我们经上可以不可以写字做记号?我说可以。为什麼?太多了,不会失传;从前太少,怕失传。宋朝以前经典都是手写的,印刷术是宋朝时候才发明,但是用木刻版本印刷毕竟还是有限,非常有限。印刷发达也是最近五十年,五十年前到铅字排版还是相当麻烦,现在是太方便,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就是现在的本子,你觉得很重要的地方,可以做记号、可以画红线。像弘一大师他读的书,他是用各种不同颜色去做记号,就是经本多,可以这样做法。

「於是多舍此经而专攻《阿弥陀经》矣」。这就是自古以来,为什麼讲这个经的人少,注这个经的人也少。但是对《阿弥陀经》,注的就多,讲解的就多,所以净宗几乎是以《阿弥陀经》为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清初彭绍升居士曰」,彭绍升就是彭际清,「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没有一个好的本子,诸位看看五种原译本就知道。「诚哉是言,是以宋王日休、清彭绍升、魏承贯等大居士,均为宏扬此经,先后而有会本与节本之作」。这到后面会有详细介绍。宋朝王龙舒居士,王日休就是王龙舒,曾经著《龙舒净土文》,龙舒是地名,也就是在我的老家安徽舒城,距离我出生的地方很近。他的《净土文》写得非常之好,许多的人读了这本书而修净土,接引了很多人。魏承贯就是魏默深,他是清朝咸丰年间人,都是大德居士,彭绍升是乾隆时候的人。王居士、魏居士都有《无量寿经》会集本,他们做过会集。而彭绍升做过节本,他只取一种本子,就是康僧铠的本子,把康僧铠的本子,重新做过一次整理删订,我们现在人讲删订,删掉一部分,很难懂的、不好读的把它删掉一部分,做了个节本,看起来是舒服多了。所以有节本、有两种会本。

下面介绍,「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修净土的同学,好像很少没有念过《龙舒净土文》的。我们在初学的时候也非常喜欢这部书,写得好,可以把它当作国文去读。「王氏临终,端立往生」,王龙舒居士往生是站著往生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这在《居士传》里面,《大藏经》上有居士传,《净土圣贤录》里面都有记载。「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我们看他往生这一著,给我们所表的法,我们就知道那一点不假,站著走的。「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於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这个经《龙藏》里头有,《龙藏》收进去,好像日本《大正藏》有,《大正藏》也收进去。《大藏经》能够把它收进去,就是历代这些高僧大德对这个本子肯定,这才能够入藏,所以《大藏经》那是真正的标准。我们要想学的经典,伪造的经典很多,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一部经可靠?在古时候你就看《大藏》,《大藏目录》里头有这就可靠,《大藏目录》里头没有就不可靠,这是给我们后人立下一个标准。可是最好,如果你得到一个本子,要跟《大藏经》里面去对一对,你就更放心。你看他采取的原本汉魏吴宋,唐译的没有,只有四种本子。

「王本问世,海内称便,丛林奉为课本」。丛林是佛门的道场,佛家讲丛林,现在呢?现在是大学。实在讲丛林就是佛教大学,就正式有制度,让它制度化。在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教学,就跟私人办学一样是私塾,没有制度,跟孔老夫子当年在世教学一样,没有一个正规学校有个体系,没有。到中国隋唐时候才真正上轨道,所以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方老师当年给我介绍,丛林是中国佛教革命性的创举,正式把它办成学校。丛林的主席称主席,也称为方丈住持,那是什麼?校长,职位是校长。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维那就是训导长,监院就是总务长,它跟现在大学的组织分工职事完全相同,就名称不相同,实际上维那真的是训导长,教训导的。殿堂是教室,叫分座讲经,你喜欢学哪个科目有老师指导,有一定的讲堂,跟学校一样。所以佛教传到中国,诸位晓得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都没有变质,都是教育。丛林是大学,还有些小庙,那小庙,小庙是专科学校,它只学一样的。净宗道场,它修的就净土五经,它就没有分座讲经的,专科学校专攻一门的,或者是与我这一门相关的经论也学,是这麼一种情形。

佛教今天的衰,衰在什麼?把教学丢了,教学丢了之后,这兴旺起来的是经忏佛事,这就变成宗教,真的变成宗教,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它确实变成宗教,忘了本,它本来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在世,你到经典查查看,他没有做一天佛事,如果做一天佛事,那个经上应该详详细细记载下来,没有。《大藏经》上有许多经忏佛事这些资料,后人,祖师大德后人编的,不是释迦牟尼的。所以这不能不知道,佛教怎麼会变成这个样子,怎麼会衰到这个样子,一定要清楚。方东美先生曾经多次提醒我,中国佛教要能够复兴,一定要从恢复丛林制度做起,那就是办大学,要办教育。民国初年有几个,但时间很短,都没有了,好像有一位法师办过华严大学,太虚法师在厦门办过佛学院,圆瑛法师在上海办过楞严专宗学院,有几个,但时间都不长,以后都没有了。谛闲法师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一生讲经教学,他是天台宗的,出了不少人才,我在美国还遇到几个是他门下的。所以这是会译会集是有道理,王龙舒第一次做会集,丛林奉为课本。「我国龙藏」,乾隆时候编的《大藏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王龙舒的本子,就是王日休的本子。

「莲池大师曰」,莲池大师是明朝晚年的人,他在世的时候把净土宗复兴,非常的难得,他的道场在杭州。他说「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这是我们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莲池大师对王龙舒的赞叹。「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因为它流通得很广,读诵的人很多。「故於所著《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取王文,间采原译」。《阿弥陀经疏钞》我好像讲过二、三遍,确实非常之好。因为在那个时代,我们看到《疏钞》的内容就晓得,这就好像我们看到处方,就知道那些人害什麼病。在那个时代,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佛教禅宗非常兴盛,许多人把净土都疏忽了,看轻了。所以莲池大师的《疏钞》,用什麼来注解《阿弥陀经》?用《华严》,把《弥陀经》提升到跟《华严》一样,大家尊重!很了不起。确实彭际清居士讲的话,它这后头也引证的有,有道理,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是大《无量寿经》,再换句话说,《阿弥陀经》就是小《华严经》。《华严》、《无量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这是莲池大师引出来的,得到佛门这些高僧大德们肯定、认同,净土就兴旺起来,这称之为第八代的祖师。

净土宗的祖师跟其他宗派不一样,其他宗派是代代相传的,一代传一代这样传下去的,净土宗没有,净土宗不是代代相传,而是这个大德往生之后,底下一代人肯定他对净宗有特殊的贡献,尊他为祖师。所以净土宗的祖师是民选的,不是一代一代相传,是民选的。像近代,印光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很大,大家公认他应该是第十三代的祖师。如果祖祖相传的时候,应该都是六、七十代,净土宗才十三代。如果这一代没有这样的人,那就没有得选的,真正出现对净宗修持、弘扬有特殊贡献的,这后人尊称他为这一代的祖师,祖师是这麼来的,所以民选的。净宗称大师这也是特别尊重,所以诸位这也是常识,大师不能随便称的,佛门里面称大师,是专门对释迦牟尼佛的,称大师。你看从前皇帝的老师称国师,翻译经典称三藏法师,禅门大德称禅师,专攻戒律的为律师,研究论典有成就的称论师,没有称大师的。只有净土宗称大师,为什麼?他跟佛没有两样,他能教导众生念佛往生,往生就成佛。你看佛度众生不是成佛吗?这些大德度众生用这个法门,也教他一生成佛,那跟佛有什麼两样?都称大师。所以唯有净宗祖师称大师,这个常识要知道。我们现在一般人称大师是过分,这个不可以的。

下面说「又幽溪大师更有盛焉」,这都是跟莲池他们同一个时代的人,也是净宗的大德,他有一个著作叫做《弥陀圆中钞》。我们那个时候刚刚接触净宗,老师就给我三个注解,这三个注解是《弥陀经》最权威的注解,修净土不能不读的。第一个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第二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在《净土十要》里;第三个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三个注解是《弥陀经》权威的注解。《圆中钞》里面所引的《无量寿经》的经文,完全取王龙舒的会集本,莲池大师《疏钞》里大概是一半多一点,引用的是王龙舒的会集本经文,其他的多半还是有一些引用原本。「近代印光大师於所撰重刻圆中钞序中,亦赞王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这是近代《印光大师文钞》里头有,这是他一篇文章,就在「重刻阿弥陀经圆中钞序文」里头,有这样的赞叹,这个说明会集是正确的,应该要有人出来做。所以在近代有人批评会集是错误的,这话讲不通。

有很多人来问我,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在国内、在台湾,都有我们佛门的那些大德反对,不应该做这个,来问我。我说如果会集我们不承认,认为这是不如法的,问题就很多,现在寺院里面我们用的早晚课,早晚课的本子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里面用的经文、仪规都是会集的,那这也不能用。你们平常做的一些佛事,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焰口、水陆,这些本子全是会集的,那统统都不能用。寺院里做早晚课就是读原文那才对,那我们许许多多寺院都成问题,都不如法。你看看佛门的会集东西有多少,古来祖师大德的,所以这个道理要懂,不能不讲理。你统统明了之后,你就知道会集是应该的,尤其世尊当年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又常常大乘经里面讲,「佛无有定法可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说得这麼乾净、这麼彻底。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法从哪里来?因人而兴起的,人有什麼病他就开什麼方子,人没有病就没有药方,这是治病的。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就是说明这会集是应当做的。

下面就说这两种会集本里面有问题,「王氏会经,虽大有功於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里头有错误,这是真的,所以这也要认识清楚。他举比喻说,「白圭之瑕,贤者惜之」,白圭是玉,玉里有瑕疵,比喻王龙舒居士会集的本子,贤者惜之。「莲池大师谓其:抄前著后,去取未尽」,这后头有解释,「彭绍升居士斥之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这个批评都是有根据的,如果我们把五种原译本对起来看,你就了解。现在有几位居士,我看到两种不同的五种对译本,做得好,看得很累。你看完之后,你才晓得夏老居士会集这本子好,会集得太妙!比前面几种会集本真的是好。所以现在一共有九种本子,三种会集本,一种节录的本子,五种原本,我把这九种本子印成一册。这是当年我在国外讲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怕人家来找麻烦,所以我九种本子印在一起,你们自己看,他要有问题、有疑问的,我就把这本子送给他,你们自己去看去,不用我回答。九种本子都在,都念真是难!这麼好的一个会集本,世尊讲过,到法灭尽的时候,就是一切经都没有了,最后还留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这《无量寿》是什麼本子?肯定就是夏莲居的会集本,而不是原译本。这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这会集得太好,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我们对这个经才不至於怀疑。批评的人很多,他们修学对於经教的深入,有没有能达到像王龙舒、像魏默深、像夏莲居的造诣?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怎麼能随便批评?你个人批评你造的业自己承当。如果你影响到别人,让别人对这本子产生怀疑,不去学习,这个过失很大,你断别人法身慧命,你要不要负因果责任?肯定要!这是我们学经教不能不知道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菩提心的修法-先修菩提心再受菩萨戒

加行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17

修加行就是自我锻炼的过程,要亲自去观想、思维、感受。当菩提心真正生起来后,再去受菩萨戒,这样才能够得到菩萨戒。现在有很多人,因为曾经参加过传授菩萨戒的法会,就自诩受了菩萨戒。我要提醒诸位,自己如果没有菩提心,哪有可能得到菩萨戒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先不要急于受戒,而要反反复复发菩提心,真正有了为度化一切众生发誓成佛的决心以后,再找到一位善知识,在他面前受菩萨戒,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菩萨戒。得戒以后,再去学习菩萨的学处、菩萨的戒律。在菩提心修好以前,不要仓促地去受菩萨戒。

在修加行期间,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要观想皈依境中的诸佛菩萨、上师、护法都安住于前面虚空中,他们摇动手中法鼓的声音,将我们从梦中惊醒。观想完后,也可念诵其他语加持的仪轨,如果没有,就直接念诵《开显解脱道》。

念诵的方法是,如果在修人身难得,那就从开始一直念到人身难得修法竟,不要再往下念,然后反反复复地思维人身难得。回向之前,将剩下的仪轨念完。这样在一座里,就要念完一遍仪轨。如果早晚各一座,一天就要念两遍。修其余的加行时,仪轨的念诵可依此类推。念诵仪轨时,最好念汉文音译,同时也要知道颂词的意义。所以在念诵前,首先应该明白仪轨的意译,对仪轨的内容了如指掌后,再配合内容一边观想一边念颂,这样才是比较好的方法。

发菩提心的时候,还是要将修皈依时所观的皈依境观想在面前,于诸佛菩萨上师三宝前发菩提心。

修法时,依次修完四无量心、菩提心,体会很深了,再反复诵此四句。若刚刚入座,还没有很好地观想思维,就首先念发心偈,是不对的。

念诵:

吙!如同三世佛佛子

      已发最胜菩提心

      我亦为度遍天众

      愿发无上胜觉心

上颂诵十万遍

然后是起座、回向,方法和皈依的修法是一样的

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个阶?其各自有什么特点

堪布太桥旦曾 开示

比如说学佛人和没有学佛的人之间的不同,就是没有学佛之前,多数人都非常散漫,比较容易放纵,也经常会生起烦恼,喜欢造恶业等等。而且自己也不觉得这样做是不对或是不应该的,不但没有后悔之心,还会觉得自己精明强干。但进入佛门学佛以后呢,就非常清楚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是善,哪些是恶;哪些是如法,哪些是不如法;哪些做得对,哪些做错了。一旦了解了善与恶,对与错之后,就不再像没有学佛时那么随心所欲。因为懂得了佛法的道理而精进地断恶行善,自然而然地谨慎取舍因果,这就是一种初学者成就的程度。没学佛之前我们是绝对不会这样谨慎或反省的,这就是学佛的人和没有学佛的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应该可以算是达到佛法的一阶成就。

成就的层次相当多。比方说我们学佛以后经过修持,行为上会自然远离杀生、偷盗、邪淫的身不善业,并能做到放生、布施、持戒的身之善业,这就是行为上所达到佛法的一阶成就;经过修持而言语会自然远离妄语、挑拨离间、恶口、绮语的口不善业,并能做到诚实、促进和谐、说话温柔、诵经念佛的口之善业,这就是言语上所达到佛法的一阶成就;经过修持而思想会自然清净远离贪欲、嗔恨、邪见的意不善业,并能做到少欲、生起慈悲及树立正见的意之善业,这就是思想上所达到佛法的一阶成就。

所以是否获得成就主要看自己内心的修证,佛法绝对不是衡量他人过错的工具,而是调伏自己野心的殊胜对治,更是自觉觉他的圆满方法,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自己。通过观察自心就会发现以前我们的我执特别强,烦恼特别多,业障特别重,习气特别深,动不动就会生气。接触各式各样的团体时,也会因为看到这样那样的事情而起烦恼等等。但经过长期不中断的修持,现在这些污染逐渐没有了。我执也减轻了,烦恼也不起了,习气也断掉了,妄念也越来越少,造恶业的想法也自然停止了。并且心里一直想着帮助他人的一些事情,在看一些经典或闻思佛法时法喜充满,自然领悟到其道理。而且不仅仅是明白佛法的内容,还能做到一些身体力行的实修。在学佛修持的过程中,对三宝生起信心、虔诚念佛、保持正念、爱护众生的生命等等,这些都是得到三宝加持的感应,也是修行进步的一个表现,更是一种成就的程度。

真正达到一定程度上的修行成就或感应,是经历各种苦乐的感受,或者在生活上遇到不幸或倒霉时,对三宝没有任何抱怨。不失望,没有失去信心,且心中仍然会生起对三宝无比的信心。当看到轮回中的荣华富贵时也没有任何留恋,会自然生起出离心。一些众生无缘无故的伤害我们或指责我们时,我们也不起任何嗔恨,反而会对众生生起慈悲心。我们眼前的万事万物,形形色色的诱惑出现时既不贪执,又不迷惑,常常能保持视为如幻如梦的一种境界,这就是一个真正成就的程度。如果常常能做到这样且持之以衡地坚持,不中断地精进修持的话,就像是爬楼梯一样,行菩萨道的次第逐渐圆满,一步一步接近乃至达到至高无上的成就。

如今很多半信半疑的学佛人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成就,他们将成就视为一种形相上的殊胜奇景或吉祥的征兆来对待。比方说头顶上是否发光,虚空中是否出现佛菩萨或各种瑞相。功课特别精进时有没有做一些吉祥的梦,打坐时心中是否产生一些特殊的觉受,身上的疾病有没有减轻。有些人会想家里有没有发财,老公有没有升官,子女有没有取得好的成绩,甚至有些人还会想股票有没有赚钱等等。如果这些事情比较成功时,就认为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加持或修行的成就。学佛的目标总是期盼着世间的美好出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修行的过程中内心没有平息烦恼,无法战胜我执的话,就算是出现了各种瑞相又对我们有何用呢?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虽然相当一部分的修行者成就时,的确会出现一些奇特的现象或吉祥的征兆,但也不能完全以这些来判定内在的成就。因为这些奇特现象或吉祥的征兆并不是修行者内在的不共功德,而是修行者顺便附带的外在的功德,对他而言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这些外在的功德连外道都能做到,经过他们的苦修,身上也会发光,心中也会产生喜乐的觉受,也会示现各种各样的神通,也能够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翔。但他们仍然束缚在轮回的苦海中,一样的迷惑,一样的受苦受难,无法获得解脱。

所以佛教将这些奇妙现象或吉祥的征兆等,称它为共成就,也是世间的成就,更是有漏的成就。因此我们绝对不应该以外在的奇妙现象或吉祥的征兆来判断自己的内在成就,以及是否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这些都不能代表你获得成就。

从前印度有一位修学大乘佛法的出家人,名叫日光比丘,他是一位专心为救度众生成佛,而出家学法的比丘。自从他出家以来,非常用功的修学佛法。有一天,因为他修持功德力量所致,魔王的宫殿自然振动。魔王观察摇动的原因,知道是这位日光上人修行即将达到成就的关系。魔王想:“怎么办呢?我如果不设法阻止这位日光上人学法,不久的将来,我的世界就会太乱。”于是魔王就变成释迦牟尼佛的形相,来到这位日光上人修行的山洞,在对面空中,身上放光,完全与佛一样,令这位日光上人得见。这位上人看见了佛非常高兴,(魔王变化的)佛说:“你修行已经圆满了,不用再修行了。你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不必再考虑戒律因果的问题。我(魔王)每七天会来看你一次。”说完话就不见了。

这位日光上人,很相信魔王的话,他很高兴,马上就下山不再学法修行了。他相信魔的话,对因果戒律全部放弃,到处作乱。每过七天,魔王变化的佛就对他说:“你做得很好,你已经到佛地了,随时可以跟我说话,你的罪业因果不必再考虑了。”魔变化成佛,每次都是这样说。这位日光上人认为:他本人已经修行成就,达到佛地,见佛成佛了。就越来越相信魔的话,越来越乱,对于杀、盗、淫、妄、酒,无所不为。魔王看到这位日光上人,已经听他的话颠倒了,他(魔王)就很放心,高兴地告诉魔众说:“我们的魔世界,已经得到平安,又多了一个有力的子孙。”

上师说:“你这个饭桶!初步的佛法尚未了解,你还说什么‘达到佛地’?”弟子(日光比丘)说:“不同喽!我每七天都能够见到佛,跟佛谈话,就像我跟你谈话一样,什么都可以谈!而且佛对我说,我已经达到佛地了。上师啊!你有什么话需要跟佛讲?你跟我讲,我替你向佛说。”上师心里想:“他已经遇到魔害,着魔了。我现在怎样跟他讲,他也不会听的,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理智,没有自心判断的能力。”上师想了一个办法说:“你要见佛的时候,我跟你一同去见佛好不好?”弟子说:“这我想先问佛才可以。”他(日光比丘)下次见到了魔变成的佛,就问佛说:“我的上师也想来见您,可不可以呢?”这个魔知道,他的上师对密宗咒法的本领很高,马上回答说:“不可以!不可以!我跟他没缘,你也不需要跟他,因为你已经达到佛地,没有你要学的法了。”

后来这位弟子,看到了上师说:“你与佛没缘,我跟你没有可学的了,请走吧!”上师摇着头想:“救弟子是我的责任。”于是上师对弟子说:“我和你已经有多年的师徒感情了,我送你一个纪念品。”上师就拿出一个火漆做成的圆珠,送给弟子说:“这颗珠子是我最好的朋友送给我的,你带在身边,就不会忘记我了。”上师又说:“你看到佛的时候,应该要诚心诚意地恭敬佛,感谢佛给你这么多的教授。你下次见到佛的时候,最少要向佛叩三个头。但是佛很客气,可能不接受你的礼拜,但你一定要叩头,表示感谢佛的恩德。这一句话你听我的,好不好?”弟子(日光比丘)说:“这个很好!佛的大恩大德,我应该叩礼拜,他不接受,我也要勉强叩头!”

第二天,这位日光上人又见到了佛,就对佛说:“我能达到佛地,都是您的恩德。今天我向您叩个三头表示感谢。”第一次叩头两膝着地的时候,这个魔就站不住了。魔说:“不!不!不!不用叩头!度众生到佛地,是佛的责任。”这位日光上人虔诚地表示感谢佛,继续下拜,当两膝和手放在地上,正要全身拜下的时候,这个魔看见这位上人的身上,发出很强烈的火光。魔非常的恐惧,正想下来阻止他叩头,可是他已经拜下去了。他的头一碰到地,身上的火光内,现出千千万万的金刚尘消灭了这个魔王。这时,日光上人已经晕倒在地上。

等他清醒过来,大声呼叫佛的名号,可是已经看不见佛了。这时,他的上师出现在他的身边说:“你所看见的佛,以后不会再来了。因为你所见到的佛,不是真佛,他是魔变成的。我给你带在身上的大圆珠,是铁发金刚的密轮,它能碎灭万魔!当你叩头的时候,魔鬼挡不住就粉碎了。”上师说:“你还没有能够见到佛的成就,你想要到达佛地,应该重新用功,研究教理,求学密法。”这位日光比丘就依教奉行,跟随上师修学密法,后来得到大成就,成为很著名的大上师。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修行佛法时所出现的形相无论多么的奇妙或殊胜,也无法判断奇妙现象的好与坏。修行越久越会出现这些奇妙现象,修行越高越会发生种种障碍。这也许是一种修行者的挫折,也许是一种对修行者的考验。就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那它就会变成什么样。虽然日光比丘发心既清净,修行又精进,但他面前出现奇妙现象时,他并没有以考验来对待,而是视为真实来对待,所以遇到魔害,着魔了。

我们初学者更应该谨慎。我发现汉地很多老居士非常执着于形相,特别过分地在乎这些奇特现象,这就是修行上最大的障碍。有时候我真的不明白,虽然《金刚经》与汉地缘分很深,流传于汉地的历史悠久,且大多数学佛人都念诵其经,并能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道理,但为什么汉地一些修行的居士对形相的执着越来越大呢?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些居士,他们对我很骄傲自豪地说,他修某某法时出现如此如此的奇妙现象,他在禅定时产生什么什么样的特殊觉受等等。很可惜,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居士说,他修了什么什么法后我执如此如此的减少,对治烦恼上起到如何如何的帮助作用,生起出离心或产生慈悲心方面如此如此的提高等等的事情。这时候我心里感到遗憾,《金刚经》如此的殊胜,提到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得那么清楚,但还是在少数居士身上起不到任何作用,仍然执着地追求奇特现象的出现。甚至有些居士越修执着就越强烈,修行的时间越久傲慢心越大。就像冈波巴大师所说的,“法不如法反而法成为堕恶道的因素”,真是可怕。我们应该相互提醒,彼此督促谨慎,踏上解脱的道路。顺利圆满地证得佛果是我们所有佛教徒的共同目标,依靠大众的力量来令佛法长久住世而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是我们所有佛弟子们的共同责任。

真正成就的标准是噶举祖师-无与伦比的冈波巴大师所说的修行的“四种窍诀”。即:心向转法,法成佛道,去除道障,惑转成智。真正的成就以冈波巴四法的窍诀为标准,谁的自相续当中具备这四种修证,谁就获得至高无上的成就,这就是获得大成就的一个正确标准。

大手印传承祈请文中也说:“虔敬即为修之首,专心即为修之身,出离即为修之足。”就像一个人需要具备头、身体以及足一样重要,修行者也需要具备三种要素:虔敬之心、心不散乱、出离心。自相续中具备这三种要素的话,算是一种大的成就。

宁玛派的祖师隆钦巴大师所说的,修行的“三个殊胜”即:前行发心、正行无缘以及结行回向。修行的成就以三个殊胜为标准,谁的相续中圆满这三个殊胜,谁就证得圆满成就,大彻大悟。

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三主要道”修行者所修佛法当中三种法特别重要。哪三种呢?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将这三种法称之为三主要道。如果我们的心中具备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的话,就谈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大成就。

萨迦派大师萨迦班智达所说的“远离四种贪执”,是指:“若贪执此世非修行者,若贪执轮回非出离心,若生起自私非菩提心,若生起执着非正见地。”我们修行的过程中能远离四种贪执,这就是真正的成就。

噶当派阿底峡尊者传承的“随念五尊法”,是指:随念上师之上师瑜伽,身观为自性本尊,口不离持咒,心不离空性见与慈悲心,以及功德圆满回向。成就以随念五尊法为标准,谁做到这五种法,谁就获得无上成就。

止贡噶举止贡觉巴大师所说的“大手印五支”:一、菩提心修法;二、本尊修法;三、上师瑜伽修法;四、大手印修法;五、回向修法。修行的成就以大手印五支为标准,圆满修行大手印五支的修行者才是真正的大成就者。

一旦我们相续中具备大德们所指定的这些功德成就的话,即使外在的奇特现象或吉祥的征兆不出现也不要有丝毫的遗憾,因为外在的一切现象皆是虚妄的。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依大德们的殊胜教言来衡量自己内在的修证成就,我觉得这是最保险、最可靠的。

对一般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最终获得的成就也不一样。获得的成就分为三类:其一,小乘的成就;其二,大乘的成就;其三,金刚乘的成就。

小乘的成就,是内心中对轮回生起出离心,打破了三界六道轮回的执着,断除了烦恼障而获得个人解脱,并证得阿罗汉果位。

大乘的成就,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对众生生起同体大悲之心,而且达到初地菩萨至十地菩萨的道地,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而获得缘起性空,离一切戏论的大境界,并证得圆满佛果。

金刚乘的成就,是具备大乘条件的前提下,对“三根本”生起无比的虔敬心,而且具有将轮回视为清净的净土,将一切众生视为佛和佛母的清净观。并证得智空双运、悲空双运、乐空双运、明空双运、现空双运的至高无上大手印金刚总持的圆满境界。

菩提心的获得方式有哪几种?

获得菩提心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看,有多种:

据《菩萨地持经》,发菩提心有四种:

一、见闻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神通变化。

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

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

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

准《发菩提心经论》有四缘:

一、思惟诸佛,

二、观身之过患,

三、慈愍众生,

四、求最胜之果。

《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作菩提心,由此而分二:

一、随事发心:由具体事项而发,

二、顺理发心:由普通真理而发。

《大乘义章》立三种:

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盘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盘。

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盘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等心。

三、真发心:知菩提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归于自己本心。

《摩诃止观》认为:藏教、通教、别教,乃至圆教菩萨各因推量生灭、无生、无量、无作的四谛理而发心,故称:推理发心。

《大乘起信论》有三:

一、信成就发心、

二、解行发心、

三、证发心。

于信成就发心所起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种发心。

密宗主张,发心为阿字五转之一,又基于‘菩提心论’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而说四种发心:

一、信心:指对于求无上菩提毫无疑惑心,以其为万行基础。又称:白净信心。

二、大悲心:发白净信心后,更立四弘誓愿,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

三、胜义心:于诸教中选择殊胜真实。亦作:深般若心、胜义菩提心。

四、大菩提心:决定舍劣择胜之际,十方诸佛即现眼前证知,诸魔见此则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

以上四心虽一度区分,但本为一体,以至佛果间无须臾或离,此为自行化他、世出世间修诸尊三密所得者,故称:有相菩提心;然以本来有相即无相,如虚空离一切相,故与无相菩提心相契。

菩提心修法( 阿知·仁增坚赞 )

我们修的时候,哪一个先修,哪一个后修?要先修“舍”。这个舍心怎么修呢?不是说一下子就修舍无量心,这是不对的,先修有量的舍心,然后再把它扩大到完全没有量的舍心。

怎么修?现在讲修法的过程。怎么坐都可以,不过如果身体很挺直的话,心容易清净,不容易散乱,有这样的作用,这是身体的姿势。然后,我们要观想,观想两个人。观想哪两个人呢?一个人是我的亲生母亲,另一个人是我的敌人。我的右边,观想我的敌人;我的左边,观想我的母亲。

敌人是人也好,非人也好,是上一世的敌人也好,下一世的敌人也好,这一世的敌人也好,这个没有区别。敌人也好,亲人也好,都不需要什么观想成佛菩萨的相貌,他们长的什么样的,也就什么样来观想。

观想好了,再进一步观想,也可以说回忆,回忆什么呢?母亲怀我的时候,一个人吃好几碗饭,是难受还是快乐?肯定是难受的。还有,肚子里多装了一个人,不管是大还是小,肯定是难受的。这不是一天两天,我吃多了过一会儿会消化,但是怀孩子需要九个多月。母亲怀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母亲是这样怀我的。

然后生的过程中,不管怎么样的生法,过去怎么生,或者现在医学发达后的生法,但不管怎么样,都没有一个舒舒服服的生法。

还有呢,母亲生下了我,是不是就抛开了?完全不是。她生下了我,这个时候,我完全是一点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一不会说话,二不会吃饭,三不会走路,连睡觉怎么睡都不知道。如果她不慈悲养育我的话,我完全没有办法活下来。我不会吃饭,怎么吃,是母亲教;我不会穿衣服,怎么穿,是母亲教;我不会走路,怎么走,还是母亲教……任何事情,都是母亲教。

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最耐心的老师,就是我们的母亲。

然后,我来的时候,我是怎么来的?完全是一无所有的这么来的,连一口饭都没有带来,连一件衣服都没有。母亲是怎么样呢?她辛辛苦苦得来的东西,又舍不得供养三宝,又舍不得布施给众生,又舍不得自己享用,义无反顾地给我享用。

我享用的过程中,她也不会想“哦这是我辛辛苦苦得来的东西,怎么他享用了”,是不是?她心里有快乐,还是有难受呢?她是非常快乐,非常欢喜,是这样的心情。

现在我长大了,现在我学佛了,我生生世世快乐的机会就来了,这也是母亲给我的。如果没有母亲养育我的话,我怎么会有现在呢?我有了现在的原因,就是母亲养育我。

就这样,母亲所有一切的恩德,一个一个的把它们都想起来,回忆起来。这样我们心里不由自主地爱母亲的心会生起来。这样的心,需要生起来,也需要坚固。这就是我们爱母亲的心。但是我们心里,从不平等的角度来说,这种爱就是贪心,贪心的根本。

观想完毕了,然后再观想敌人。敌人是怎么伤害我的,他不择手段伤害我的所有一切的、每一次的种种情况,全部回忆起来。一个一个回忆起来的时候,我非常非常地恨他。如果他真的在我的右边的话,我把他捅死或者砍死这样的心情都会生起。这就是嗔恨的心。

全部回忆,回忆了之后,我心里是非常不平等了——对母亲的贪心和对敌人的嗔恨心,这两个不平等。但是怎么个办法平等?

本来我们在修行,不应该生起贪心,也不应该生起嗔恨心,是不是这样的?但是这个也不完全对。就好比我要杀死我的敌人的话,敌人必须要出现才能有杀死他的机会。敌人没有出现,我怎么个杀死他,怎么个消灭他呢?我消灭的对境一定要出现,出现了才有消灭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消除贪心和嗔恨心,就需要先生起贪心和嗔恨心。

但是这是不是四无量心呢?完全不是,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是我的亲人,一个是我的敌人,观想就完毕了。

接下来做什么呢?要思维,要思考。怎么思考?母亲对我是怎么个恩重如山,这个恩德我真的要全部还的话,永远都没有办法还清。

怎么个没有办法还清呢?假如说我做一件事,或者一句话不懂,母亲教我一百遍,她是用很欢喜的心来教我;现在母亲老了,我长大了,母亲不会的一句话,跟我问一遍,或者两遍、三遍、四遍,我就烦了。我心里很欢喜地教她几百遍,我有没有这个耐心呢?肯定没有。问了几遍或者几十遍之后,我就烦了,“你怎么回事,连这一句话都不懂吗?你怎么怎么……”,就骂起来了。

为什么她这么耐心,我就这么不耐心,为什么呢?这都是问题,但现在我们不多讲了,现在主要是我们思考母亲对我们这么恩重如山。

接着观想,我不是第一次来轮回啊!我在轮回里,永远在轮转,无始劫以来一直到现在,轮转的次数完全没有办法用数量来描述。我在轮回里来了又死去的尸体有好多,尸体里面有肉有血什么的等等,这里面光是骨头,如果能保存起来的话,都比现在最高的山还要高;这世界上最宽的应该是大海,比大海还宽广。就这么多次在轮回。这么多次,不可能只是一个人做过我的妈妈啊!

我的母亲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过我的母亲,但是她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过我的敌人。就这样观想。这样想之后,她做我敌人的时候,怎么个做敌人,她做我敌人的时候,肯定跟现在我右边的敌人一模一样的,不择手段来伤害过我,这是肯定的。这还不是一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当过我的敌人,做我敌人的时候,跟现在的敌人一模一样对我,没有两样。这样想的话,刚才对母亲的爱慢慢就会减轻,直到这个爱完全没有。

然后再思考这个敌人。我这么恨他,他也不择手段来伤害我,但是刚才说了,我轮回里的次数那么多,他是不是永远也可以说从轮回开始到现在有那么长的时间,他一直都是我的敌人吗?这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当过我的敌人,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当过我的母亲,当我母亲的时候,跟我现在左边的母亲一模一样,对我恩重如山。也不是一次两次,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当过。

这是过去的事情,并且将来也会是如此,我们不是光看眼前,还要看长远,过去、未来都要看。这么长远来看的话,没有必要不平等呀!亲人也当过敌人,敌人也当过亲人,我为什么要不平等呢?如果我觉得有道理,但我不看过去,不看未来,这样就很奇怪。

昨天有个恩人,今天有个恩人,明天还有一个恩人,这个恩完全相同的话,但是我昨天的恩人不报,明天的恩人也完全不报,我就只是报现在的恩人,这样有道理吗?完全没有道理。这样的话呢,我为什么对现在这个母亲报恩,对现在的敌人报仇,但过去的恩人就不报恩,将来的恩人也不报恩呢?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这样的话,这个恨慢慢慢慢就减轻了,最后就没有恨了。

也没有恨,也没有爱,这个时候心完全就平等了,这个叫“舍”。

但是这个舍不是舍无量心,还是有量啊,就两个人。然后再观想母亲时,再扩大到上一世的母亲、上一世再上一世的母亲,或者我现在的兄弟姐妹、朋友等等,就这样变无数人;观想敌人时,扩大到上一世的敌人、上一世再上一世的敌人,或者下一世的敌人、下一世再下一世的敌人,或者现在人的敌人、非人的敌人等等,就这样变成无数的敌人。

敌人没有办法用数量来描述,亲人也完全没有办法用数量来描述,对所有的亲人的爱和对所有敌人的恨完全没有了,完全平等了,这叫“舍无量心”。亲人没有办法用数量来数,敌人也没有办法数,所以叫无量,这叫舍无量心,需要这样修。

舍无量心修好了,只是暂时的结果,还不是究竟的结果,我们最后要的东西不是这个。假如说我们盖房子,应该是地要先打平。地已经打平了,我们能不能住进去呢?还没办法住,房子还没盖。地打平了,然后就打地基啊,盖房子啊,装修啊,这些全部做好了,再搬进去住就可以了。是不是这样?

一样的道理,修这个舍无量心,就好比把这个地打平,地打平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来修利他的心。舍无量心,我们就说到这里了。

自行化他,无非佛道,故是行一。

此四句是颂行一。未来诸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其本誓愿,亦如过去佛一样立誓:「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自行化他,令凡有机会闻法的人,共同证得此一乘佛道。

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21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