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怎样解释“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一句
从本质上讲,凡夫与佛无异无二,因此才说凡夫即佛,是迷了的佛,凡夫就是妄想纷飞,执着心重,自私心重,这就是凡夫了。而如果凡夫能破了迷惑,舍了执着,那就是佛。打个比方,佛性好比一颗珍珠,如果没有染污,就是佛,如果外面被层层污物所包,就是凡夫。只有打破外面的层层污物,才能显露出本来的珍珠与光明,这就是佛。所以说凡夫即佛。
烦恼即菩提怎么讲?烦恼来自私心,感到自己的利益受损,因此而生烦恼,这种情况又称为执着,就是执着这个东西是我的,因此才会有烦恼。有了烦恼,用佛理对照,将执着放下、看破,这就是智慧了。比如农村常见的因为墙的归属生气打架,这就是烦恼。但如果反过来想,一堵墙争回来能做什么?让给他又怎么样,自己难道就活不了了?因为它生气得了病得花多少钱?舍了东西,得到心安,这就是智慧。烦恼与智慧,在一转念之间。想通了、看破了就是智慧,想不通、看不破,就是烦恼。烦恼与智慧,本是一回事,只是心的转念而已。因此说,烦恼即菩提。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如何理解
佛经讲“烦恼即菩提”,又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有了烦恼,才会懂得寻求解脱之道,才会增长智慧,所以不要害怕烦恼,重要的是要找出烦恼生起的原因。
一、烦恼起于执著:人生的顺逆境很多,一般人遇到困境,例如失业、失恋、失意时固然令人沮丧、烦恼;处在顺境时,如果执著、害怕失去,也会被顺境所困。这就如同铁链子能锁住人,金链子一样会束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人生不管遇顺逆之境,要懂得转境,不可执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就在于一个“转”字,要“转法华”而不要“被法华转”,也就是不要执著。能够不怕烦恼,不执著烦恼,自可安然自在。
二、烦恼缘于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理,我们与生俱来的无明,就是贪嗔痴慢疑;有了无明,就有贪欲、嗔恚、骄傲、疑惑等烦恼,所以烦恼起于贪嗔痴慢疑等无明。有句话说︰“宁与聪明人打架,不与无明人讲话。”一个人若不讲理时,好话、善言、佛法一点也派不上用场,就会有烦恼;反之,如能通情达理、明白因果道理,就能消除烦恼。
三、烦恼由于看不开:世间上有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所谓“杞人忧天”,乃至担心“世界末日”等,烦恼了半天,却什么事也没发生。也有人因为小事看不开,钻牛角尖,自然“烦恼绵绵无绝期”。因此,凡事多往正面看,能够看得开、看得透,能对一切吉凶抱著超然洒脱的态度,就不会自寻烦恼。
四、烦恼出于太自私:人之所以会有烦恼痛苦,皆因有“我”;“我”是烦恼的根源,“我爱”、“我要”、“我欢喜”,凡事只想到“我”的需要,就容易与人对立、冲突,因此我多则苦多,我少则苦少。所以,一个人起心动念如果能多想想如何有利于人,就会活得轻松踏实。
其实,人间的是非烦恼很多,追根究柢大都是因为眼耳鼻舌身心“六根”不当向外追逐“六尘”招来的。例如,不当看的乱看,因此“睚眦必报”,惹来杀身之祸;不该听的乱听,听出许多纷争烦恼;不应吃的乱吃,于是“病从口入”……等等。儒家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也是佛教所谓的“都摄六根”。一个人如果能用佛法管理好自己的六根,这就是最大的修行;而有修行的人,自然懂得处理烦恼、化解烦恼,所以“欲除烦恼病,当取佛经读”。
“即心即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中的“即”都如何解?“非心非佛”与“即心即佛”是矛盾的吗?
即心即佛!
要想理解这句话,需要先明白什么是心?什么是佛?
佛:圆满智慧的人!
智慧:一切现象的本质,本质即是涵盖一切现象的集合体!即是站在全面角度上!
佛:站在全面角度上的人!
心:全面角度,就是心!就是真心!
所以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我们凡夫,不得智慧,是因为被表面现象迷惑,而站在片面的角度上了!
既然真心是一切现象的集合体!
那么就说明我们凡夫本来就在全面角度上,本来就在这个集合体,本来就在真心!
只不过迷惑在,全面之中的片面上,集合体中的现象上,真心中的想象上了!
而失去了全!
所以我们凡夫本来是佛,只因为迷惑于相,而成凡夫!
即:就是的意思!
烦恼即菩提!
烦恼是心中,即不是全心!但还是心!
菩提是心,是全心!是全面角度!
我们凡夫之所以看不懂佛经!
就是因为:佛经是佛站在全面角度上说的!
而我们凡夫确站在片面角度上去读,去理解!当然不得其法!
如何学佛?
佛在《金刚经》中,给出了根本下手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即离开一切诸相!
为什么?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是心中!不得全心!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念佛!
全心集中于一念:阿弥陀佛!
此念即是全面角度,即是真心,即是佛!
如果不是佛念,必然是自私自利!贪嗔痴!即我人众生寿者!
阿弥陀佛
烦恼即菩提,一声云板响,一念到彼岸是什么意思
《六祖坛经》: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是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注:凡夫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前一个念头迷惑即是凡夫,后一念头觉悟即是佛,前念执着在境上就是烦恼,后念不为境所束缚就是菩萨。凡夫与佛自性无差别,区别只在迷与悟之间,为境所转,则为凡夫,若能转境,本来是佛。此句出自《六祖坛经》。在《六祖坛经》中,六祖惠能将这句话做了衍申:「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大意是,前念如果执着境界,对所面临的环境产生好或坏、有或无等等反应,那就是烦恼;如果念头一转,下一念离开前念所产生的种种分别、执着、计较,这就是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22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