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愿早入菩提大道的词条

佛偈妙言经典禅语
佛偈妙言经典禅语(精选180句)
禅语主要指从佛门中传出的精华语句,话语平朴,含意深远,对人生思想等方面有着精神食粮的作用。由于禅语的文雅和隽永,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应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佛偈妙言经典禅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佛偈妙言经典禅语 篇1
1、如果有机缘,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把净土法门介绍给大众;没有机缘的时候,就自己认真修行。有机缘而不帮助众生,这是小乘人,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为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的世界。所以帮助别人认识佛法、修学佛法的工作,我们一定要积极去做。
2、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中秋节快乐!
3、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4、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5、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源自:《金刚经》
6、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7、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8、蝴蝶很美,终究飞不过沧海。
9、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10、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11、凛冽的清风和温暖的阳光同在!愿慈悲的法流滋润您的未来,愿智慧的光明照耀您的身心!愿您新年里成就智慧般若,六时吉祥!
12、梦里的江湖,百花齐放,人来人往,繁华似锦。
13、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14、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源自:《大般泥洹经》
15、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16、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17、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姜夔《疏影》
18、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9、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20、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偈妙言经典禅语 篇2
1、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於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
2、星火阑珊,往事氤氲如烟,带着今生的夙愿在苒苒时光里落幕恒定永久的空冥中穿梭,水月云袖,记忆中那一抹眷恋浓郁的心痕,仰天空悲怨,奈何情愁旧时难休。
3、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4、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5、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6、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无论是宇宙的那一个角落——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7、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8、在大灾难中,佛菩萨不会建立制度,因为建立制度,立刻会被魔破坏。魔已经造太多罪业,佛菩萨不忍心让他堕落得更深,所以一定会等到大灾难过后,才建立制度。所以我们在乱世弘扬正法,一定要采取低姿态,等灾难过后,正法才会真正的复兴。
9、空余漱漱是泪眼,自此一刻便注定你就是我前世未阐释的姻缘。
10、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11、秋凉成好梦,陌上。经册展平台。
12、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当你的目光落在手机上,我的祝福就会在刹那间被你收藏,无论你身在何方,都愿您在新年里广种福田,清净身心,早证菩提!
13、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14、四大原无我,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15、今宵剩把颍钢照,有恐相逢似梦中。——晏几道《鹧鸪天》
16、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它没有采排;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佛菩萨,人天善神,都看着你;把握好每一个念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是最好的表现;希望你生命的每一刻都能自在吉祥!
17、青葱的岁月,浪漫的季节,弥漫着深情,晓风吹不醒梦中人。
18、人的价值,在於奉献与牺牲。
19、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20、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佛偈妙言经典禅语 篇3
1、我们现在心里烦恼不清净,就像池塘里的水浑浊不清。为什么会浑浊呢?因为有鱼在游动,把清水搅起来了。心中哪来的烦恼?因为有妄想,没有妄想就没有烦恼。
2、用功就是要把这个真如妙心好好地守着,死活也守着那念清净,慢慢就会起作用,就会发光,就会有神通。
3、时间过得真快,一下子就老了,一下子就死了,人命在呼吸之间,要有受用,必须靠自己。
4、一个愿力,一个念力,信心坚固,愿力充足,就不会走错路了。
5、用功靠自己,了生死也靠自己,别人帮不了忙,要自己愿意,要自己警策自己。
6、照顾自己的本来面目,清清楚楚的灵知灵觉,这就是无上密法,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密了。
7、妄想多多的人,一天到晚东想西想,没有妄想的人,连做梦都不做。
8、出家人的境界很高很妙,如果你真的用功开了悟,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十方法界,山河大地都是如来。
9、一个人没有业障,身心愉快,走到那里都平安无事,业障来了,你走到那里它就跟到那里,障碍重重。
10、年青人要对自己负责任,要立志愿,有志者事竟成,没有志向就没有办法,作什么事都做不成的。
11、禅定禅定,要静要清净,看住了什么昏沉也没有,什么妄想也没有,一心定在那里,动也不动,天倒下来了也不怕,猫捉老鼠就是这个精神,聚起精神看着老鼠。
12、境界因平时用功而显,做好事得好境界,做坏事得坏境界。
13、正念是清清净净的,一丝不挂,不犯心魔,比如一池清水。
14、如是因如是果,要想成佛,就要修戒定慧,不杀盗淫妄酒,不乱来。
15、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佛偈妙言经典禅语 篇4
1、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2、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3、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4、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5、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6、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7、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8、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9、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10、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
11、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12、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13、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1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5、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佛偈妙言经典禅语 篇5
1、心静了,世界在你眼中无非就是一滴水,清明而透彻。
2、心中有风雨波涛,你就失去了一滴水的智慧。
3、有人捧的场子,再小也是热场子;没有人捧的场子,越大越冷清。
4、有些事急不来,有些人处不熟,这世上的一切人事都离不开因 缘。
5、因缘不到,急也是白急;因缘具足,躲都躲不掉。
6、不如先做好无需等待的手头事,先处好已经处熟的身边人。
7、因为想得到,所以怕失去;因为顾忌多,所以缩手脚。
8、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更不要因为自己给别人的人生留遗憾,不管有没有下一世,这辈子肯定是个唯一。
9、所有的遗憾都能弥补,唯有人生的遗憾,只要留了,便成永远。
10、我之所想,不一定是造化所愿,人生的遗憾总是那样在所难免。
11、我们敌不过造化,但可以尽可能地不输给自己,遗憾越少,等于赢得越多。
12、做自己能够做的事,帮自己能够顺手帮的.人,这是生命的正念,人生的正途。
13、我们无需刻意修行,心怀正念,走在正途就是最好的修行。
14、我们若能对自己的言行和心念负责,就不会在乎任何谤誉。
15、我认得你就够了,你不必认识我,这一世的遇见,关联着累世的缘。
16、今生遇见你,哪怕只是擦肩而过,也是一种幸福。
17、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看自己,将属于我的那个缘演绎到极致。
18、少琢磨人,多琢磨事;要真慈悲,勿假善良。
1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合则不相 与谋。
20、悦人者悦己,损人者伤德,智慧布施者得大智慧。
21、一个真正的朋友会握着你的手,触动你的心。
22、错过一个人最可怕的方式就是:坐在他/她的身边,你却永远都不会拥有它/他。
23、永远都不要停止微笑,即使在是你难过的时候,说不定有人会因为你的微笑而爱上你。
24、你可能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人,但对于某些人来说,你就是全世界。
25、不要把时间花在一个不在乎与你一分享的人身上。
26、也许上帝让你在遇见那个适合的人之前遇见很多错误的人,所以,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你应该心存感激。
27、不要因为它的结束而哭,应当为他的发生而笑。
28、生活中总会有伤害你的人,所以你仍然需要继续相信别人,只是小心些而已。
29、做一个更好的人,确信在遇见一个新的人之前知道自己是谁,也希望那个人知道你是谁。
30、学的到东西的事情是锻炼,学不到的是磨练
31、每个星期一定要抽时间出来锻炼身体的。好处多多。
32、在晚上,听听收音机也是种快乐和幸福。
33、如果周围有人嫉妒你,那么你可以把他从你的竞争者之列排除了,嫉妒人之人,难以成大事。
34、成功的方法多种多样,别不接受你看不惯的方法。
35、相信时间的力量,可以冲淡很多东西
36、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37、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种无形的布施。
38、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要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39、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40、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41、不要轻易在心中打结,结打得越多,生命就变得越短。
42、结打得越久,就越解不开。
43、快乐和大海一样辽阔舒展,幸福和天空一样广 袤无垠。
44、太阳和月亮从不打结,永远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
45、快乐和幸福,化成光线,照亮世界,诗意你我。
46、处在高位的人,不妨读一读老子。
47、处在低位的人,不妨读一读 孔子。
48、不管你处在高位还是低位,都应该读一读释子。
49、人一生最要懂的是放下和拎起的哲学,不纠结地放下,不犹豫地拎起。
50、人要常存无依无靠之心,如此方能独立,才有担当。
51、少小吃苦不为苦,老来受苦苦如楝。
52、年轻时遭遇坎坷不必抱怨,晚年后陷于沟壑才真悲凉。
53、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够真正陪你一生。
54、除了你自己,没有什么是你永远的依靠。
55、世事变幻,沧海桑田,唯修成独立的自己,才能宠辱不惊,笑傲一生。
56、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最放得开,因为他无需担心失去。
57、人在什么都有的时候,反而缩手缩脚,因为他要时刻守护既得。
58、有和无永远是相对的,你有了物质,可能精神虚无。
59、因为一无所有,你的生命可能因此获得自由。
60、因为什么都有,你人生的脚步可能因此被禁锢。
61、出发就是回归,人生只有这一个单程。
62、是以出发的心回归,还是以回归的心出发?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答案。
63、有人一路惶恐,有人一路喜悦,有人喜忧参半。
64、有些人明白,有些人糊涂, 有些人半醉半醒。
65、是种子,你就努力发芽,不主动地破土而出,这个世界就永远不会发现你。
66、是花朵,你就努力开放,不主动地散发花香,就注定 不会受到这个世界的赞美。
67、不要期待阳光恰好照到你,你要主动地 走到阳光下。
68、不要指望别人正视你,你要主动地引起别人正视。
69、活在芸芸众生之中,除非主动,否则就注定被淹没。
70、活在尘世,你哪能一尘不染?不怕染,就怕不洗,就怕洗不 掉。
71、洗得掉的尘,能不染当然最好,实在躲不掉,染了也没关系, 洗掉就是。
72、洗不掉的尘,你一定不能染,染了便万劫不复。
73、人生不是策划出来的,但人生需要规划。
74、你可以把握人生的走向,却无法预知人生的细节。
75、规划是对目标的描绘,策划是对细部 的设计。
76、一杯清茶一段人生,沉浮之间,清气生焉;动静之间,禅意无限。
77、我们以为自己很聪明,其实从生到死都被造化愚弄。
78、智者,总能跳开自己看自己,并永葆一种旁观者的心态。
79、活着并不难,难的是有尊严地活着。
80、难得的两个人相契,难受的两颗心相背。
81、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82、莲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飘四海,一生若能服务于大众,那这一生定是幸福的。把自己的安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种罪过。
83、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84、一佛名为“大无畏”,其渡人也,曰“施无畏”。无畏有五,曰:无死畏,无恶名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
85、修行不仅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时刻如是,平时不要讲那么多话,舌尖顶上颚,有口水时咽下,那是甘露水。
86、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87、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幸福。
88、问:心是什么?答:心是无形无相的我,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可以周遍宇宙。
89、《颂投子答月圆未圆》: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投子义青。
90、禅有四行: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打破执着,是“无所求行”,让自己从苦海解脱出来,用法净之理作指导,是“称法行”。
91、僧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禅意?禅师: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92、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93、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94、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95、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96、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97、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98、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99、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100、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佛偈妙言经典禅语 篇6
1、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2、不为静乱所恼者,即是好禅(师)。
3、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
4、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
5、修道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也。
6、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
7、若能常作如是观者,即是真实忏悔。千劫万劫,极重恶业,即自消灭。
8、见佛性者,永离生死,名出世人。
9、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10、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
为什么观音菩萨不能成佛?
按照《悲华经》的记载,在过去的时劫中,当阿弥陀佛仍然为转轮圣王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为“不眴”。 当时宝藏如来为转轮王授记以后,不眴太子上前禀白佛陀说:“世尊,今日我以广大音声,告知一切的众生,我所具有的种种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愿我行菩萨道的时候,若有众生遭受到种种苦恼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堕落到没有光明的大黑暗处,身心不安忧愁孤独贫穷困苦的时候,没有可以求救保护的人,没有依靠也没有屋舍。如果他能够忆念著我,称念我的名号,而那个求救的音声被我天耳所闻,被我天眼所见,如是一切苦难众生,若我不能为其免除如此种种痛苦烦恼者,终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果。世尊,我今天更当为了众生的缘故,发起最上殊胜的大愿,期愿假使当转轮圣王(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安乐世界,作完种种诸佛度化众生的胜事,入于无余涅盘之后,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时,我将在那时,修菩萨道利益众生。当无量寿佛正法,在初夜分灭去之后,我即刻在其后的夜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佛果,继续度化一切众生。” 当时宝藏佛,马上为他授记说:“你观察忆念诸天人民、以及三恶道中一切众生,而生起大悲心,为了断除众生一切的苦恼,为了令众生住于安稳快乐的处所之缘故,我今日应当命名你为‘观世音’,无量寿佛入涅盘后,第二个恒河沙数等阿僧祇劫,彼国土转名为‘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宝物,无量无边,是安乐世界所不能及的,你在菩提树下,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又根据《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记载:释迦牟尼佛说:“在过去广大久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世界名‘无量德聚安乐示现’,佛号‘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其佛国土的清净庄严,是言说赞叹所不能穷尽。在彼佛佛法教化的区域之内,有一个国王名曰‘威德’,称王于一千个世界之中,那时威德王,在他的园林楼观当中,入于三昧禅定的时候,在国王左右有两朵莲华,从地里涌出,有两位童子,化生于莲华之中,与威德王一起前往佛陀的座前,头面接足顶礼世尊,听佛说法。 当时两位童子即说偈颂曰:‘诸天龙鬼神,听我师子吼,我们今天在如来前,立大誓愿发菩提心。生死流转无量劫来,想要推算其源始边际而却不可知(不可得)。诸佛为了度脱一个众生的缘故,尚且无数劫地行菩萨道,何况如今只是数劫的时间,即可度脱无量众生,圆满修行菩提之道,却反而生起疲乏厌倦的心呢?我等若从今日起,仍然生起贪欲心,如是则为欺诳十方一切诸佛。如果仍起瞋恚、愚痴、染污、悭贪、嫉妒等心,亦复如是。今日我等说真实语,远离虚妄不实之心。我等若从今日起,起于声闻自利的心,不乐于度脱众生的菩提大道,如此则是欺骗世尊。我等亦不求缘觉圣果,不只是自我济度利益己身,我等必定于万亿劫中,以大悲心度脱众生。如同今日世尊的国土,清净安乐美妙庄严,愿我成佛道之时,我的国土超越此百千亿倍的庄严。我国土中没有声闻众,也没有缘觉乘,只有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其数目无有限量。一切众生清净无垢,悉皆具足最上胜妙的喜乐,出生在正知正见的佛法当中,总持一切诸佛法藏。我们这些誓愿如果真实不虚,应当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当二位童子说完如是偈颂之后,即时大地普遍震动,百千众多的乐神及种种乐器,演奏发出和谐优雅的乐音。光明亮丽的微妙服饰,旋转地从天上降落下来,诸天天神在虚空中如雨般地散落种种美好末香,其所散发的香气普遍地流溢熏染开来,欢喜愉悦了众生的心。当时的威德王难道还有别人吗?那就是我释迦牟尼是也,而那时的两位童子,就是现今的观世音、以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 此二位大菩萨,于金光师子游戏如来之处,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将来无量久远不可计数时劫之后,阿弥陀佛当入涅盘。入涅盘后,正法住世的时间,与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寿命相等。阿弥陀佛住世及入涅盘后,所度化的众生,其数量悉皆相同平等、无量无边。阿弥陀佛入涅盘后,某些众生即见不到佛,但如果有菩萨证得念佛三昧者,即可时时见到阿弥陀佛的法身常住不灭。阿弥陀佛示现灭度之后,极乐世界一切宝物,流水浴池各色莲华,以及众宝所成的一切行树,仍然恒常演说法音,与阿弥陀佛亲身说法没有差异。 极乐世界正法时期灭尽之后,于当夜过中夜分,明相现前时,观世音菩萨在七宝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其佛国土,自然而然七种宝物,以种种巧妙排列和合而成。其国土世界庄严美妙的情景,即使诸佛世尊,经过如恒河沙数的时劫,也没有办法说得穷尽。其国土之中没有声闻缘觉这种名号,纯粹都是发菩提心的大菩萨,充满了整个国土,这个国土世界名称为‘众宝普集庄严’。普光功德山王如来随著他住世的年岁,得大势菩萨皆亲近供养不相远离,乃至于到入涅盘时。入涅盘后,得大势菩萨仍然奉持正法,一直到普光功德山王如来的正法灭尽。正法灭尽之后,得大势菩萨即在此国土,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就如同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一样,他的国土世界、所放的无量光明、所具的无量寿命,以及诸菩萨众的数量,乃至正法住世的期限,全部平等不二毫无差别。” 如同上面两部经所记载的,观世音菩萨于因地初心所发起的本愿功德,及摄取净土庄严佛国的德行,与阿弥陀佛本起因地的发心,了无差别。因此其成佛果地的清净庄严,是如此的殊胜、如此的殊胜啊!其他如三十二种因应众生苦难的随类应化身,十四种布施众生无所畏惧的无边神力,四种不可思议无作无为的胜妙德用,具足一切无碍神通,广修种种善巧方便,完备的描述就像《楞严经》、《法华经》,及其他诸经所说的,现在并不全部引用节录。 又《大悲经》言:佛在补陀落伽山,观世音菩萨的宫殿,众宝庄严的道场之中。此时观世音菩萨,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自己说明自己于过去无量亿劫前,在千光王静住如来处所,承受学习‘大悲心大陀罗尼’(大悲咒),即刻从初地菩萨顿时超越到第八地菩萨,应时具足千手千眼。由于受持此大悲神咒的缘故,生生世世所在之处,皆得恒常在诸佛面前莲华化生。因此观世音菩萨发誓愿说:“假使有众生,能受持读诵大悲神咒者,若不能往生诸佛清净国土者,我即发誓不成无上正等正觉。” 观世音菩萨说完之后,释迦牟尼佛告诉大众:“此观世音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早已究竟成佛,名号为‘正法明如来’。由于他的大悲愿力,为了发起一切菩萨的菩提心,为了安乐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的道业故,仍然示现为菩萨。你们大家应当常常供养观世音菩萨,专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可以得无量的福德,可灭无量的罪业,临命终后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根据这段经文,应当可以知道恭敬供养观世音菩萨、以及专称观世音菩萨名号,以此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者,与那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人,同样都能够往生净土,此二者福慧果报大略是相同的,福德善根也相等,请诸位修行者深思之。 观音菩萨的名字,在许多的大乘经中,都有说到。
关于菩提和爱情的诗句
1. 关于菩提子爱情的诗句
莫将菩提子, 化做相思豆.
留待相思绪, 缠绕在心头。
也许是在佛前千年的苦苦祈求,
也许是在你屋前开着繁花默默守护,
今生的相遇,全都因为前世努力积攒的缘分,
所以,我们需要懂得珍惜!
等到失去了再追悔,或许我们又要祈求千年,
或是默默守护,这份缘,来之不易!
只是,缘分这东西,却像一把沙砾,
努力想握紧,反而被缘分遗弃,
手指硌满伤口,疼痛却一直蔓延到心底。
缘分,有谁说得清,
道得明,抓得紧。
当乌云散去,
谁会留意地上的雨滴,
是乌云哭泣留下的痕迹。
2. 给我介绍一些和佛教有关的爱情诗
石桥禅
阿难对佛祖说 :我喜欢上了一女子。
佛祖问阿难:你有多喜欢这女子?
阿难说: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
会有多喜欢?
可是一见钟情便倾心一世?
可是不问回报而付出等待?
阿难,某日等那女子从桥上经过,那也便只是经过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桥,注定只与风雨厮守。
这一切你都明白,仍旧只为那场遇见而甘受造化之苦。
阿难,你究竟有多喜欢那从桥上经过的女子,令你舍身弃道,甘受情劫之苦?
------石桥禅
3. 关于菩提的诗句有哪些
1、《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默而非缄,辨而罔谈。
须菩提慧空了了,憍尸迦华雨毵毵。
更与刹尘分手眼,何妨机用见鎚钳。
个人自得,古佛同参。
2、《菩萨蛮·看灯元是菩提叶》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看灯元是菩提叶。依然曾说菩提法。
法似一灯明。须叟千万灯。
灯边花更满。谁把空花散。
说与病维摩。而今天女歌。赵茂中扶病携歌者来。
3、《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功转密藏,寻踪迹以无方。
影现益彰,历因缘而有常。
身分尘刹普,舌拄梵天长。
心心不触菩提用,法法无依般若光。
4、《偈颂二百零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正觉
菩提无树镜非台,虚净光明不受埃。
照处易分雪里粉,转时难辨墨中煤。
鸟归无影树头宿,华在不萌枝上开。
际会风云底时节,寒梭出蛰一声雷。
5、《缘识》
年代: 宋 作者: 宋太宗
我一囊盛宽世界,从头点取人数在。
万里山河宽更宽,一切众生智者解。
因缘殊胜是因缘,方便法门天最大。
天最大,无比拟,
经文秘在无生理。知之修炼是圣人,
光阴急速流如水。孤云野鹤笑龙吟,
扣寂希夷求妙旨。但知惭愧常亲善,
更能通达解区遣。辜负琴书得自由,
勿令萦恨金刀剪。金刀剪。
离烦恼,天仙上品十洲好。
利他贵重无亲疏,便是菩提心至老。
4. 与“菩提”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
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
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
手捻菩提似念经,目中无物两耳空,
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
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一个愿无量善缘,菩提心永不褪变。
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5. 佛说爱情诗句
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
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佛说: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佛说:缘起即灭,缘生已空。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佛说:让我普渡芸芸众生。
佛说:凡事都是有定数的,不能强求。
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佛说:这世间,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诸多烦恼,烦恼无以排遣故有心结,人就陷入“无明”状态中,从而造下种种惑业。
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悟,一世的禅锋。
佛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佛说: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佛说: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
佛说:百态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红尘方为上岸。
佛说: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佛说: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
朵花开的时间。
佛说:轮回中,心若一动,便已千年。既然我再也无法感受到心动的感觉,我的心已平静有如目
水,不如斩断情丝,阪依我佛。
佛说:大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
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说:要遗忘。
佛说:前生500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我愿用千万次回眸,换得今生与你相遇!
佛说: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佛说: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佛说: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佛说: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佛说:缘是前世修来的因果,于是,相识是缘至,相忘是缘散。
佛说:凡事都有定数的,不能强求。
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开,放下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
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悟,一世的禅
释迦牟尼有一位弟子扫尘除垢语文作文 题目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一个跟随佛陀出家的徒弟,他的名字就是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天性愚笨,对佛陀的讲经说法,始终不能领悟其意趣。佛陀知道他不能以解门而入道,于是传授他一套咒语,让他时时刻刻诵咒不辍,从此行门下手最终也能趋向菩提大道。无奈,此周利槃陀伽确实愚笨无比,不仅大段的咒语念诵不下来,即便最短的三两言的咒语,也无法成诵。周利槃陀伽在佛陀僧团中被安排作清洁工作,每天手持扫帚,清扫地面,可以说是扫帚不离手。慈悲而又具有无穷智慧的佛陀,观察周利槃陀伽的根机后,于是传授给他一套特别的法门,告诉她只要依此法门,一门深入、常时熏修,定得佛果。这个法门就是念诵“扫帚”,因为扫帚是周利槃陀伽日不离手的工具,而看着这个工具念着这个工具,不会使心念游移。可是,开始周利槃陀伽还是无法顺利的念诵“扫帚”,他念了“扫”,就忘了下面的“帚”;念了“帚”,就忘了下面的“扫”。但是,周利槃陀伽对佛陀有着绝对的、无可动摇的信心,他坚信佛陀为他指示的这个法门,是自己得以解脱的最妙法门,也是他自己最后的机会。自己的愚笨来源于过去生过去世的罪业,自己只有以精进努力的修行,来洗刷罪业,才不会辜负佛陀的恩德。周利槃陀伽就这样一遍又一遍的念着:扫……帚、扫……帚、扫……帚,…… 就这样日复一日,“扫帚”的声音已经绵绵密密地不断回旋在周利槃陀伽的四周,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情景,他也已经不再去想、甚至可能已经完全忘记了为什么要念这个“扫帚”,这已经成为他完整生命的一个不可以缺失的部分了。在念诵“扫帚”的第二十七天,这是一个事前没有任何预兆的早晨,伴着天上逐渐稀疏的星辰,周利槃陀伽照例用手中的“扫帚”扫去地面的落叶和其他浮尘,口中无声的念诵着“扫帚”,这个声音轻柔的从口中飘出,缈缈的钻入耳际,轻盈地落在周利槃陀伽的心上,然后再次轻柔的从口中飘出……。太阳不知不觉从地面跃出,将她温暖和煦的阳光洒向大地,一抹阳光钻过浓密的树丛和枝叶,落到了周利槃陀伽的身上,同时强烈的光线一下子刺射了周利槃陀伽的瞳仁,他像被光线灼伤了一样抖动了一下身体,突然他一下子领悟了所有存在的意义,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了秘密,他洞悉了隐藏在所有存在现象之中的本原。一个愚笨的周利槃陀伽,一个谨遵佛陀教导的周利槃陀伽,已经超越了凡俗生存的状态,而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圣哲。从此恭列于佛陀的诸多大弟子之中,圆瑛法师在《弥陀要解讲义》中这样介绍周利槃陀伽:“于三七日,将一把无相扫帚,把心地见思烦恼,扫得干干净净,得阿罗汉果,具足辩才,义持第一。可见修行,不怕愚钝,只怕不肯发心。若肯发心,下愚可得上智,但诵扫帚,亦能证果。如若念佛,岂不成佛,此其证也。”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应当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吧!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
腊八节的来历有:赤豆打鬼说、悼念饿死人说、岳飞的怀念说、杂粮粥说、纪念佛祖说、腊祭说等。腊八节习俗有:泡腊八蒜、煮腊八粥、吃腊八豆、吃喇叭面、酿腊八醋、吃腊八豆腐、吃冰、麦仁饭等,我认为在众多腊八节来历和习俗中值得一提有各有3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一、?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节的来历之一:纪念佛祖说?
据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终于觉悟到: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忱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著,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只有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这时见释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之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释迦牟尼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纪念释迦牟尼成佛,表达像佛祖那样艰苦修行的决心,各地佛寺在腊月初八举行浴佛会诵经,并用谷物果实等熬粥供佛,赠予门徒和信众以纪念佛祖。这就是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的来历之二:来自“赤豆打鬼”说?
有人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赤小豆,又称赤豆、红豆、红小豆,性平,味甘、酸,具有利尿除温、消肿解毒等作用。
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最怕赤小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故赤小豆被认为是有驱鬼避疫的神通,民间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节的来历之三:来自朱元璋命名说?
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二、?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的习俗之一:腊八蒜?
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泡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的节日食俗。腊八蒜材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腊八节的习俗之二:腊八粥?
腊八这天我国一些地方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
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关的。因此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也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钵,沿街化缘,将收集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大家认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 所以贫穷人家称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满足来寺院参加纪念法会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众专门奔“粥”而来,认为腊八供养佛陀的粥吉祥,不仅自己食用,还带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复一年,寺院做腊八粥的传统便广泛传播到民间,由此在我国北方地区逐渐形成了过“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节的习俗之三: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民间传统小吃之一,也是节日习俗食物。在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在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
“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三九寒冬,御寒之物一定有那一碗最暖胃的那一碗腊八粥。一年到头,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碗属于自己味道的腊八粥 。不管它是甜的、咸的,又或含有怎样的独特食材,总之腊八当天,无论多忙,也别忘了喝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解释一下)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观后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既然清静何必有偈,五祖之境界举手投足赫然而生,
"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着。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慧能的意思"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着,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扩展资料:
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
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
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
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
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23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