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的解脱之道和觉醒之道是一体的(佛陀的解脱之道和觉醒之道是一体的嘛)

学佛百科2023-03-09104

【老铁杂感47】愚人的话

楔子  你是不是愚人

真正开始学习哲学之前——无论是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西方哲学,还是释迦牟尼的东方佛学,皆不懂得、也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

你是不是愚人,或者说,你是不是凡夫?

倘若不知道这些问题是跟人生哲学有关,万一碰到有人用这类问题问到自己,便可能会很郁闷,甚至暴跳如雷,这不啻是挑衅和侮辱吗?

在某一天有所感悟之后,才反应过来,这不仅应该是一个常常被问及的问题,还应该是常常反问自己的问题,而且,不用过多推敲,答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肯定的!如果,认为自己不是愚人,或者被别人指认是愚人而反应过激的话,那可能就说明问题啦。

一  苏格拉底的“无知”

苏格拉底有一句著名的话:“我知道我不知道。”

当苏格拉底三十多岁时,他的朋友凯勒丰带着下面的问题去祈求德尔菲神谕: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还聪明?神谕给了答案:没有人比苏格拉底还聪明。

苏格拉底却对神谕感到困惑不解。怎么能让事实证明神谕的结论是错误的呢?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思考以后,苏格拉底想出了一个最为简单的、符合逻辑的办法,只要找出来一个比自己聪明的人,神谕就自然是错的。于是,他挑选了一个举世公认的智者,并前去拜访之、与之有针对性的谈话。

结果是,尽管有许多人认为这位智者很聪明,甚至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比众人认为的还要聪明;但是,苏格拉底终于发现,智者有的方面的确很聪明,但有的方面不聪明,当问及他不聪明的方面时,智者不但不愿意承认,而且还很生气,甚至感染了别人,连围观这次谈话的众人也对苏格拉底的质疑很生气。

不久,苏格拉底又如法炮制,去拜访了另一个著名的智者。此番经历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与之前如出一辙,那个智者恨他,智者的拥趸者也同前次一样,很是恨他。

所以,苏格拉底初步得出了一个结论:自己与两个智者相比,三个人没有谁更多地知道和掌握某些真正美、真正善的东西,但自己与他们不同的是:不知道的,他们却认为知道,而自己既不知道、也不认为自己知道。

这后一个结论,至关重要。

因为这一点,苏格拉底在严肃地思考后,认为自己的聪明度稍稍领先于两位智者,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也就无法证明神谕的错误了。

这位苏格拉底先生,生卒年头大约在公元前470年——前399年。每次翻开这段书页,面对这样陈旧的人物与情境,常常发呆,两千三、四百年前的人与事既陌生又熟悉,不由得自己反问自己:在苏格拉底、智者和围观群众——这三类角色中,哪一个会是我呢?

于斯处,看出来苏格拉底的呼唤多么必要和关键啊——“人啊,认识你自己!”

二  释迦牟尼佛的“有我”

《金刚经》中佛陀说:“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既非凡夫,是名凡夫。”

六祖慧能在解读上面这段经文时,用了十六个字:“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无能所,即非凡夫。”

这位东土自生的佛祖继承者认为:“有我”和“无我”之本质区别不在于形式上,而佛陀的“有我”是“自性清净、常乐我净之我”,凡夫的“有我”则是贪、嗔、痴、慢、疑——“无明虚妄不实之我”。

用日常道理来解读六祖所指出的“能所”:这两个字描画了一种凡夫境界的人生心态和姿态——总觉得自己有所作为、高人一等,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通吃一切。

于佛典中,与凡夫“所能”观念恰恰相反的是,佛陀是自我否定的,并非大众心里头那个高据法座的神。如在佛陀回答须菩提的疑问时,给了自己一个坚决而明确的否定——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对师徒在《金刚经》里的对话中所问答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音译,意即无上正等正觉,指的是最高级别的、遍知一切的、绝对正确的认识。而佛陀说的基本言教中,是不认可自己得到了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的。

每一次读到此章,都会常常在脑海里回映出另外一些场面,云烟缭绕中,善男信女们匍匐在佛像前,把佛陀作为偶像来迷信和崇拜,这不是对于佛陀最大的不敬吗?

难道是佛陀的信仰造就了这种愚痴的场景和信众吗?看来,同是一本经,念歪了的风险很大。一旦念歪了,就与愚人凡夫无异。我等要常常警戒自己,提醒自己,常常反问自己,你念对经了吗?

三  觉醒和解脱之道

有一句著名的话,说得好像有点儿道理,叫做“上帝面前,人人皆有罪;佛陀经里,人人都有病。”

退一步说,既不信上帝,又不是佛教徒,是不是就既没罪又没病了呢?

恐怕也不尽然。

苏格拉底之“我知道我不知道”的至理名言,也是围绕着他的核心信念而讲的。他认为,人类普遍存在着一种毛病,是不能认清自我的“无知”。这种“无知”,尤其是体现在对身外之物的过于关注和片面地追逐上。苏格拉底发现,人类对自我的觉解,普遍昏昏欲睡,普遍麻木不仁,所以,苏格拉底就主动承担起一种角色,自称是一只“牛虻”,基于此,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会被他“叮到”。

苏格拉底如同人类的良医那般,犀利地指出,“真实的人”并不是身体,而是灵魂,所以,人类的问题,出在灵魂,而不是在躯体。在苏格拉底的意义上,“寻找自我的福祉”意味着寻找“灵魂的福祉”。

今天看来,两千三、四百多年前的苏格拉底提出来的一些理念依然有其令人仰止的高度,难免会有人批评他是在唱高调。

他说:“我所做的一切不过就是劝告你们大家,老年人和年轻人,不要只关注自己的身体和财产,首先要关切的应当是你们灵魂之最伟大的升华。我要告诉你们,美德并非来自钱财,而是要告诉你们,钱财和人的其他福利——无论公私——都来自美德。这是我教授的东西。”

相比之下,比苏格拉底早了约一百年的佛祖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0年——前480年)在其言教中,也是经常用一些极其夸张和悬殊的比喻与对比,给世人指出追求福德的不二途径。

佛说:“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的意思是说,世间有两种福德,一种是以等于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诸须弥山王汇集的数量级别的“七宝”(佛家认可的诸多种类稀世财宝)来供养诸佛,另一种是受持读诵《金刚经》和四句偈及为他人广为解说,相比之下,后一种福德超过前一种福德的百千万亿倍,用尽一切比喻和数字来表示这个差异都不过分,等等。

佛陀之意,也在说世人不可执着于有“实相”和外在的功德,而应该依照般若波罗蜜多(到达人生彼岸的大智慧)的指引,去关注内在心灵的修行,就是破除“我”——在内心的执着,破除“法”——在外面的干扰,“我”之具体化,则易演化为贪、嗔、痴、慢、疑;“法”——则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全部代表(前一个“法”代表全部客观世界;后一个法具体指的是某种事物之性状)。

结语  愚人节的教训

第一次知道“愚人节”,是在大学一年级,那天发生的事,尽管过去了将近四十年,却至今难以忘怀。

那一天,在公共广告栏目里,出现了一则讲座通知。内容是,在学校最大的公共教室里将要进行《红楼梦》讲座,演讲者是某某大学著名的红学专家薛蟠教授,时间就在当天晚饭后。读过或者了解《红楼梦》的人,基本都会反应到这是一个愚人节开的玩笑。意外的是,很多师生都没有多想,按时到指定地点集结,等待讲座,造成了挺大的负面事件。后来,这位恶作剧的同学很快被查了出来,受到了严厉的处分,被除名了。

当时,我作为一名中文系的新生,虽然没有去听课,没有被他愚弄,但也对事情的后来的处理结果有些不理解,觉得校方不懂幽默,处理有些过重了。

现在,重新对发生在“愚人节”的这个旧事进行思考,觉得事情中的主角——惹事的同学,对自己和环境的性质和关系没有准确定位和评估。我就读的大学是以准军事化管理而著称的,而这位自作聪明的同学,却把严厉的规则做儿戏。

诚然,作为一个年轻人,谁都可能犯错,但是,人生路上有的规则不能轻易地触犯,一旦犯了这种影响人生轨迹的过错,纠正和调整的代价就会很大。我现在依然偶尔会想到那个同学,尤其是愚人节的时候。这个教训于年轻人是极其沉痛的,尤其对于他自身而言。

值得琢磨的是,当初是大家受到了他的愚弄,但到底谁是愚人呢?这看似一件并不太大的简单事例,却可以悟出人生诸多的大道理来,当然,也与本文的思考亦息息相关。孔子曾经曰过:“学问荒于嬉。”似乎直接道破了这个事故的本源性问题。

进一步说,从苏格拉底与释迦摩尼的言教中,依然也可以寻求出这人与事的病症之源以及解救和补救的答案。

苏格拉底说:“你要节制自己”。

佛陀说:“回头是岸。”

人类的主体智力活动中,有两个景观,其一叫做大智慧,其二叫做小聪明。前者可以导引人生走平坦大道,后者让人容易跌跤,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凡夫俗子,立志做一个具有大智慧的、真正的聪明人,就像苏格拉底和释迦摩尼以及孔夫子那样的圣贤哲人,恐怕是一个难以企及和实现的高度和梦想,但是,按照他们的教诲、走有节制的路,反思人生,多行善事,还是可以努力践行的。

师大铁陀写于2019年3月31日(愚人节前一天)

《佛陀》| 佛陀经典语录,句句启迪心灵!

印剧《佛陀》讲述了世尊乔达摩.悉达多,从小时候出生即为太子到后来独自悟道成佛,直到进入大涅槃的一生。

他从小就心怀众生,慈悲广大,童年期就展现出非同一般的能力,若有所思人生奥秘;再到青年期的聪慧优秀,对生死疾苦等的思考,以及放弃婚姻和奢华,决然出家,访求道法,修持苦行六年,到重新认识苦行并放弃,再到发愿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经降伏心魔后悟道成佛。后又教化众生,最后到大般涅槃。

01

人毕生之中,无时不在变化,由出生婴孩长为少年,又从少年步入老年,这是自然规律,而我们和自然规律有什么不同,自然影响着我们的内外。

我们运用智慧,诸般苦行,追寻正道,如果此路前行不通,放弃也非不可取。

树木,随季节生长,春雨生荫,秋至萎黄,叶落飘零,同样,我们的生命也如此循环,时而幸福,又时而悲伤,没有什么是恒常的,我们的思想与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爱,贪,乐,是肉体的感知,舍弃肉体的渴求,便坚如顽石,不受奈何,如云开日出,驱散黑暗,同样,若了知智慧之光,那一切的诱惑都将落于大地。

这一片叶,日 月 星 都在其中,无阳光叶子不生,无云朵雨水不落,无雨水新叶不长,大地,宇宙,时间,知觉这一切事物,皆在此叶中。我也如此叶,从未出生,我们只是昙花一现,因此,我们亦无死,只是消失不见,宇宙万物密不可分,本无差别是一体,是自然的本质。这片树叶,是我,是我们所有。

不畏烈火灼焚,不畏气衰力竭,不畏销骨毁身,我今若不证无上正觉,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大地的存在象征着我们能在对立的事物间保持正中,内与外,喜与悲,都是一体的两面,因欲望而感欢愉,终以悲伤结局。生命的意义,众生皆应明悉,唤醒觉知,遨游天河,但你,必须脚踏实地,我明了了喜悦与悲伤,白昼黑夜,善行恶行,真实与虚幻,但其中关键,在于中道,那是生命之源,存在于每个人的觉知,不在身外。

爱因分享而滋长。

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不追忆过去,不妄想未来,仅仅按住在当下的每时每刻, 你如此生活,就了解自己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明白了这些,我们将友好慈爱地对待他人,有了关爱,人们就能相互包容,也懂得了我们、他人和世间万物是一种能力,一种来源。

你的心专注地投入到这一刻,不念念追忆过去,不沉浸在未来的幻想中,活在当下吧,就是身心都投进此时此处。

02

无名而有苦,误解、忧虑、贪婪、愤怒、傲慢、妄想、嫉妒、恐惧、都是源于无明,幻象则与之相反,此乃两性,守持中道,不偏不倚如北极星,不饿己身亦不耽于欲望,专注中道,如果认识到邪恶只是摩耶幻象,那一切烦恼自然熄灭,我们便能体会爱与包容,这两种感觉本质相同,有如此感受,再无怨恨,即使残忍对待我们的人,也能试图理解,当智慧之门开启,只有宽容常伴。

禅定中,思想产生了幻象、智慧将真理与事物剥离,将我及他人加以区分,并以这种分别误导我们的生活,人们常为情感所困,而贪婪令人远离真理,在由生至死的轮回中,我们畏惧疾病与死亡,这只会增长我们的无知与恐惧,因此须破除一切幻象,一旦,从幻想走出,那生命也将自由脱离囚笼,清静、沉定与平和。

四圣谛即真理,第一,无可避免,苦,如影随形;第二,苦之集聚,执着他物,而无餍足,其终归易散,又以何为凭;第三,解脱之道,在于意识思辨,专注自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至和谐圆满;有一道路,可引领我们远离诸苦,达至真理, 八正道,通过正见,正思维,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指导我们的行为。

当欲求由心而生,我们都以为满足它就会获得快乐,而梦想正真之时,我们的心又空虚如昨,知道为什么吗,生起欲望就像在做一个梦,一旦得到满足,就失去了那个期待已久的梦,生命的瞬息如指间水流,所以人生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对吗?是啊,忘记尘世的欲望幻想吧,不随你生死,给不了你任何东西,畏惧生命流逝,先要否认它的存在,去捕捉那个潜藏的“我”。

人之所见,都是心的选择。任何事物的过度,甚至快乐,最终都是痛苦,因此,要秉持中道,你将看到事物的本质,获得无上的寂静。

一切罪行源头是我们自己,也唯有自己,才能打开解脱之门。

大地是我们的根基,而天空给我们自由空间,我们身在其中,为何要加以分别呢。

问:那什么是法?什么是无上真理?答:只能去体验,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没有思想,没有欲望,只是去感受,保持正中,体会到这些,您不会再认为事物间存在差异,如季节变换,树木叶落而凋零。

智慧无处不在,太阳,月亮,星辰与天河,无上的真理,每个人都能拥有。

众生因缘会相续,整个自然浑然一体,则生诸法,被看不见的线相连。

03世间万物获取热量,是根据自身的需要,草叶尽力生长,也高不过向阳花,棕榈也是如此。树木强壮且宽广,棕榈常高入天际,直插云霄,意味着,自然法则就是成长。

世间万物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不论老与幼,智者或愚夫,人人皆有一死。

明月悬于夜空,就像这无上的真理,每晚升起日日渐盈,直至圆满,圆满后渐损,终不见踪影,又周而复始,但它并没有消失,不过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

老师,你从禅定中获得了什么?什么都没有,脱离嗔怒,脱离悲伤,无忧,亦无恐惧,不惧衰老,而后,战胜了死亡。我的比丘们,我所重视的是一切正行,林中起火,为了持续燃烧,火焰会吞噬沿途的所有植物,吞噬的越多,火焰则燃的越旺, 而恶行,亦是如此,愤怒、焦虑、贪婪、恐惧利用我们的燃料,不停的灼烧,仇恨与贪婪之火,永不止息,直到,我们脱离轮回,假使有人只着眼于物质的享受,在生活中尽力获取更多的钱财,而他的内心,反在纠缠的矛盾中愈陷愈深,永不满足,心有戚戚,日夜不得安寝,这些财富消失了怎么办,而如果有人,能斩断这些束缚,他既不会担忧未来,也不承受过去的负担,平衡自我,专注生命的当下,守持中道,最终,体会到这世间真正的喜悦。

如果一个人,始终坚持任何原则,他将失去心灵的自由,变得刻板而呆滞,盲目地遵循这些成见,认为自己的信仰才是真理,对别类事物加以否定,此时,思想的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一种见解占据上风,人的心念受到抑制,而冲突与对抗也随之而来,盲目的信仰,甚至是非信仰,又愈加抑制,思维是极其强大的,它可以完全将你掌控,而这样的执念,是修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如果被它困住,那真理之门永远不会敞开。

情感有三种之分,喜悦、悲伤与平静,这三种情感,驻留在我们的身体和思想中,情感如波浪升起,而后又归于平静,我认为,首先,审视情感的深度,理解了解它们,去追寻它们从何处而来,不论是快乐或者悲伤,都要去寻找它们的起源,而抵达源头时,只会发现,一切皆是虚空,所谓虚空就像这青色天空,虽空空如也, 却能包绕下界万物。

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祭祀、献牲皆不可行,欲摆脱无明只有修习禅定。

辱骂是恶行,它不会得到回应,只能像回音一样,让恶语回荡在你的心中,就像人不能脱离他的影子, 同样,恶行也不会离开做它的人,它们还会回来加重你的痛苦,我想说只是,醒悟、认识你自己,邪念恶行都会慢慢地消失。

生命中没有恒常之物,而这样的无常,使内心时处患得患失,用具和财富可能并无价值,但对美好事物的依恋执著将我们紧紧的束缚,生起了我慢,并令其滋长,却只是过眼云烟,当你进入禅定会发现,所执著的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你的悲伤在慢慢消失,而获得的喜悦死亡也无法夺去,更何况是衰老。

美丽或丑陋,同样由五元素组成,与世间万物并无差别,宇宙之简令人惊叹,如果我们以艺者的眼光看待,那世间万物亦无美丑之分。

04

美亦是无常,它从不带来悲苦,那慈悲自由之心,不为任何事物束缚,这颗心,感受到寂静与喜悦,即是至高真理,只管去实践吧,这扇门为每个人敞开,你只需迈出那第一步。

美丽乃无常,因此,从欲望中解脱的人们,已不左右美丽,亦不压制丑陋。

当你觉察到自己犯下罪恶的时候,那时你就已经走上了自我解脱的道路。

水不经阳光蒸腾上升,就没有雨水的形成。

嗔怒,就像在掌心点火,我们总想把它扔给别人,可在此之前,却会先烧了我们自己。

真理之路,只有两种错误,其一 半途而废,其二,从未开始。

身体的病痛与忧愁,是人必然要经受的。

欲望、嫉妒、嗔怒、愚痴与贪婪的困缚,我帮助人们脱离此间,这些炽焰烧毁你们的生命,令无数人葬身其中。

仇恨不能抹去仇恨,仇恨,只能用爱化解,这是自然恒古不变的真理。

人皆有思惟,还要体现自己的潜质,重拾自己的尊严。

05

我们深入思考,常省己身,使自己不致迷失于欲望,更要活在平和,喜悦和满足的生命中,这是法的真义,是生命的意义,它不生亦不死,不创造亦不毁灭,不减亦不增,唯一存在者是寂静。

生与死,是人生命中的必然,我们深入思考,常省己身,使自己不致迷失于欲望,更要活在平和,喜悦和满足的生命中。

最危险的火焰是愤怒,最凶狠的野兽是仇恨,最大的陷阱是恶行,最可怕的障碍是贪婪。

若人心生愧疚之情,那么勇于承认就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疑心乃是恶疾,它离间人性,有如毒液灼毁友情,有如芒刺,侵肌入骨,也不要忘记,是我们的思想塑造了我们。

我们所为即是所想,善念成就善行,恶念成就恶行,这是自然法则,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无时无处不令人迷失。

短暂的欢愉掠夺了我们的财富,这财富就是无上的寂静,一旦我们被这样的欢愉诱惑,让它深植脑海,也就如一枚长钉,在悲喜间沉浮。

僧团点亮了许多晦暗的人生,真理之言的宣讲,如同狮吼,悉破无数的妄见邪说,狮子有森林之王的美誉,它走出洞穴巡视八方,发出如雷吼声,声贯长啸众鸟惊飞,巨鳄深潜于水下,象群闻之,即改变前进的方向,同样,无上真理之吼声,震慑偏见与邪见,无律,执著与不安,大道如潮响,令昏惑众生立时觉醒,惊叹而自问,在这重重危机暗无天日之地,是如何生活了那样长久,以无常为恒常,自认世间存在独立的我,视谎言为真相,如今是时候摧毁这堵颠倒无明之墙了。

解脱之道有三次第,持戒,禅定,与智慧,如果我们持戒正行,禅定修行自然会增长,而禅定中又生智慧,人人择善而行,也就能战胜情欲,嗔怒,愚痴,幻象与渴求,收获解脱,平和和喜悦。

冤冤相报永无尽头,用爱化解怨恨,才是根本原则。

06

三种事物绝不会被黑暗掩盖,太阳,月亮与真相。

人欲蜕变,必先自觉。

不只这具躯体的这一世,更是在躯体之外的生世轮回,皆要承受所做之业果。

现世躯体非此世所有,躯体消逝后仍不脱轮回,正如做何种业,受何种果。

生命之奥秘,为离脱恐惧,无人能预知未来,无论是我的还是你的。

勿依靠他人,你将恐惧拒于门外之时,也就得到了完全的解脱

若你在这世上,寻找爱你之爱,而非爱你之人,会发现那个人只是你。你就是那唯一值得你爱和原谅的人。

佛陀,正法与僧团住于每个人的内心,觉醒之能力是为佛,觉醒之道路是为法,将自我身心投入者是为僧,而三宝皆在我们心中。

人们都不该遗忘对父母真正的孝敬,莫过于贤良幸福的一生,这样的生活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一盏灯能点亮许许多多的灯,它挡不住光芒,事实上反是增辉而闪耀的,欢喜是通过分享传播的。

07

侍奉双亲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有什么可以让母亲平静下来吗?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身心的健康,不要去哀悼过去,也不要担心未来,你当下的这一刻,就是你应完全去专注,完全理解的一刻。

如果你用心爱着自己,也就看不到他人的悲伤。

不论读了多少典籍,或是记住了多少内容,它们不构成你生命的核心,那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

任何行为的过度,哪怕是不杀,也都会转变为暴力。

以善胜恶,邪恶占据上风,人性便荡然无存,如果你不得不发动战争以摧毁邪恶,那就去做吧,但不要因私欲而开战,这样的选择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待晚辈要给与慈爱,而对待长辈则要怀着慈悲,我们要体谅那些作出努力的人,对于弱者,无论他们行为如何,都应该宽容以待,要记得,这些机会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的思想塑造了我们,我们的思想卑劣就会反应在行动中,痛苦便随之而来,就像是小车跟随着推车人的方向,我们心怀善念做出的也便是善业,幸福将永伴我们左右。

觉醒之能力是为佛,觉悟者住于你的思惟, 我皈依佛醒觉之道是为法, 我皈依法将你全部的身心投入修行者是为僧,我皈依僧。

最终,也只有三点最为重要,第一,我们能否能用心去爱,第二,我们能否圆满地活着,而第三,我们能否更进一步,去放下一切。

08

我们之所以生存,为探寻生命的意义,当我们牺牲自我,交付整个心与灵魂,也就见到了生命的真谛。

生死如影随行,聚合终有离散,一切法皆无常,不要执著于它。

要做自己的一盏灯,比战胜他人更重要的是战胜自己,那份胜利只属于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夺去。

有三条真理,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广袤之心,友善之辞,以慈悲根生性奉献终生,这三句真言,将重塑人性之本。

生而后死,起而后灭,你们要时刻精进,以得解脱。

暴行永远无法终止暴行,爱却能做到这点,这便是自然的规律,人人都畏惧死亡,如果你认识到他人同样的思想,也就会自觉地放弃暴行。

生命奥秘之一,便是从恐惧中解脱,不忧心未来之事,不纠缠过去的伤痛,也不要依赖畏惧你过去的人, 而生命的另一真理,你所执著的人或物,最终必将失去,从你不再伸手求助那刻起,便是得到了解脱。

婚姻生活,平等为要,丈夫与妻子的结合是甜蜜的,家庭才有生气繁荣,这样的繁荣可以传播开来,令人人都感到喜乐,丈夫与妻子在世间结合,是要超越躯体与金钱物欲的,妻子是丈夫躯体的一份,丈夫应给予妻子尊重与荣耀,丈夫也不应使妻子在人前蒙羞,妻子不违背为人妇的准则,丈夫亦当担起正法,远离诸恶习,丈夫的每个决定要考虑妻子的愿望,深爱丈夫,亦是妻子的职责,将丈夫的家庭视为自己家,常做爱的港湾,对夫家成员关心照顾,礼敬宾客,你们信任彼此,那无上真理,将共属你们二人。

清晨我们睁开眼睛,眼前是新的黎明,清楚认识自己要做什么,是很重要的。人们常会忘记感恩,人须要铭记所亏欠的事物,树木、花朵、风、水、天空都非我们所有,更应该感激着所有的一切,怀有感恩之心,去生活和思考,我们会有所收获,而非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我们岂不是会生病,如果我们病了,那离死亡还远吗?我们心怀感恩,也会像美丽的花朵,盛开在这世上。

一切法之自性即“如来”,万事万物皆从“如是”来,于是莲花从“如是”生。

09

一切法不生起于何处,亦不消失于何处,一切法常住,一如曾经。

一切法皆无常,生命本就是向死之路,聚合就昭示了分离,有潮涨便会有潮落,若无死亡,又怎会有诞生呢

谨记,我的路并非让你们弃世消沉,我深信人们会因他人的善行或恶行有所转变,这希望寄托于高尚的灵魂,而人有何种命运,取决于他做下的业行。我们生于大地,所受皆苦,轮回时间苦悲充斥其中,世间却非痛苦的驻留之处,这世间是觉悟者的居处,但觉悟者须得醒觉,现在,这便是汝等之责。

无明生起痛苦、忧伤与妄念、嗔怒、贪婪、傲慢、自负、妒忌皆由无明而起,幻象将人诱入歧途,虽为二相,但生死无别,竟为一体。我们为妄见所障碍,一旦诸障破除,那我们整个的生命,将无一无著,独立而生,戒定慧,乃八正道,可破除种种的妄见, 正见,正思维,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

对失眠者而言,夜晚格外漫长,对疲惫者而言,目的地格外遥远,而对盲目生存不解正法者而言,生命中处处皆苦。

任何的知识,无论你们自己阅览,还是听智者宣讲,甚至是听我所讲,都不要轻易相信,要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去加以分别验证。

在真理之路与任何人相遇,都不要轻易去接受,倘若见到佛陀,不要以为幻灭,即使遇到你的父亲,也不要因此偏离正规,你们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去依赖任何人。

所谓生而智慧者,绝不会惧怕死亡,这具躯体将腐烂,但我的声音,我讲说的经典,会永远闪耀在你的心中。

由灭中见不灭,悲伤中见欢喜,残暴中见人性,丑恶中见至美,无明遮蔽了人们的视线,我们拨开这样的幻象,那一切苦,一切优自然息止,我们的内心,慈爱与宽容开始觉醒,众生情感,皆是一般,倘若你非觉悟者,便不能发现觉悟之趣,倘若你生起觉悟之趣,那你也将成为佛陀。

点亮自己的灯火,做自己的一盏灯,去认识自己的智慧,觉醒吧,行持正法,专注你的内心,向自己皈依,勿依赖他人,一切皆无常,将自己安住其中,精进不懈,永不认输。

《佛陀传》觉醒与解脱

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

我不是佛教徒。

我的老师对我悟性的评价很高,他建议我去看关于修行的电影/电视《百年虚云》,《佛佗转》,《玄奘之路》等等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佛陀传》,因为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电影很走心,电视演员帅气美丽,服饰精致,舞姿优美,总之是赏心悦目的一个旅程。

而剧情,因为是传记,所以按时间轴,从出生,到结婚生子,到出家,到觉悟,到涅槃,就是一部人生的写实,让人感同身受而倍受启发。

“真理之路,只有两种错误:其一、半途而废;其二、从未开始”。

“你们背着过去的负担,不停地试图改变无法预知的未来,就是时刻在失去当下”。

“在你内心完全接受之前,不要轻易地追随他人的教法”。

“孩子们,留心吃橘子的意思,就是要吃它时真正地与橘子接触和沟通,你的心没有思念着昨天或明天,只是全神贯注地投入这一刻。这时那橘子才真正存在。生活得念念留心专注,就是要活在当下,身心都投进此时此处。”

“我已清楚看到生命的无常,又知道如果要得到真正的快乐,是不能让自己迷失于欲乐之中的。幸福是从简朴自由的生活而得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27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