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信心与悲心,菩提心的区别(信心悲心和智慧的关系)

学佛百科2023-03-08167

菩提心和慈悲心有何异同?

要培养自己的大爱之情就要发起无上的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基础就是大悲心,就是四无量心,这里有一个次第,内容也很多,但是光自己去思维根本没有什么领悟,后来学习了《入菩萨行论》以后才明白了要培养慈悲心菩提心原来有那么多的引导,那么多需要学习和思维的地方。我建议您学习一下入行论,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精华,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一定要升起无上的菩提心,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益众生。

菩提心有哪些不同的分类?具体应该怎么解释

获得菩提心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看,有多种: 据《菩萨地持经》,发菩提心有四种: 一、见闻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神通变化。 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 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 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 准《发菩提心经论》有四缘: 一、思惟诸佛, 二、观身之过患, 三、慈愍众生, 四、求最胜之果。 《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作菩提心,由此而分二: 一、随事发心:由具体事项而发, 二、顺理发心:由普通真理而发。 《大乘义章》立三种: 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盘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盘。 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盘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等心。 三、真发心:知菩提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归于自己本心。 《摩诃止观》认为:藏教、通教、别教,乃至圆教菩萨各因推量生灭、无生、无量、无作的四谛理而发心,故称:推理发心。 《大乘起信论》有三: 一、信成就发心、 二、解行发心、 三、证发心。 于信成就发心所起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种发心。 密宗主张,发心为阿字五转之一,又基于‘菩提心论’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而说四种发心: 一、信心:指对于求无上菩提毫无疑惑心,以其为万行基础。又称:白净信心。 二、大悲心:发白净信心后,更立四弘誓愿,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 三、胜义心:于诸教中选择殊胜真实。亦作:深般若心、胜义菩提心。 四、大菩提心:决定舍劣择胜之际,十方诸佛即现眼前证知,诸魔见此则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 以上四心虽一度区分,但本为一体,以至佛果间无须臾或离,此为自行化他、世出世间修诸尊三密所得者,故称:有相菩提心;然以本来有相即无相,如虚空离一切相,故与无相菩提心相契。

慈悲心和菩提心有什么区别

慈悲心:慈悲心是菩萨心肠,慈是给众生安乐,悲是拔众生痛苦。菩提心:是求取无上正觉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要修六度万行,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也就必然要发菩萨的慈悲心。慈悲心可能不含菩提心,菩提心一定包含慈悲心。

慈悲心和菩提心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不同:

慈悲心指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事怀有不忍之心。中国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幸饶佛陀和不同时期的佛陀传播,将 慈悲心、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亚等广大地区传播。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2、条件不同

慈悲心,一般的慈悲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心,除了佛教以外,其它的比如说其它的很多宗教,他们也有这样子的慈悲心,他们也可以有,或者是没有信仰的人,也有慈悲心的,这些都有。

菩提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菩提心,是我们对天下所有众生的慈悲心。在佛教里面,慈悲心的对象是天下所有的生命。并不是说某一种生命,不止是人类、说佛教徒、自己或亲戚、朋友。菩提心就是没有任何的界限,菩提心就超越了所有的界限,为天下所有的众生。

第一,悲心,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希望天下所有的众生远离一切痛苦。第二,慈心,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天下众生拥有幸福。这俩个加起来就是佛家里面菩提心的基础,是愿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

第二个条件是不仅仅是我们心愿,不仅仅是希望天下所有众生离苦得乐,而是我要去让天下所有的众生离苦得乐,我要去做这件事情。这样以后就开始变成了菩提心了,在变成菩提心之前,是慈悲心为先的。

3、性质不同:

慈悲心是人的一种感情,指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事怀有不忍之心。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

大般涅槃经记载,慈悲有三种:(一)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

菩提心是佛教用语,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悲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心

慈诚罗珠堪布:什么叫做菩提心

慈诚罗珠堪布:

究竟具有什么条件,才算是菩提心呢?

第一个,要有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心。所谓“慈心”,就是一心一意地希望每一个众生不但今生能获得幸福,而且在乃至菩提间的所有轮回当中,都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快乐。这不是口头上的宣言,而是发自骨子里面的真情实感;所谓“悲心”,就是从心灵深处真诚地希望每一个众生在乃至菩提间的所有生命轮回当中,不遭遇任何痛苦,远离一切痛苦。慈悲心的对象,不仅仅是自己的亲友,也包括自己的仇敌;不是指一个村落、一个国家,或者仅仅是人类,而是包括六道众生在内的所有生命。如果对他们都能一视同仁,做到像平时我们祝愿自己能永远幸福快乐、永不遭遇痛苦那样迫切的程度,就可以算是真正的慈悲心。……

第二个条件,就是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六波罗蜜多的基础是慈心与悲心,在此基础上,才能真实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波罗蜜多。如果缺乏慈悲心,六波罗蜜多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

大悲心和菩提心的关系是怎样的

与大空性无二无别的大悲心,就是胜义菩提心。慈悲心不是菩提心,菩提心也不是慈悲心。但是菩提心涵盖了慈悲心,慈悲心不一定涵盖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济众生,它包含了慈悲心。

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前提修法。想拔除众生之苦是悲心,给予众生安乐是慈心,其慈悲心与刚才讲的菩提心并非完全一致。其实体现大悲心的地方很多,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的大悲心与菩提心是无二无别的,这应该是胜义菩提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3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