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从出家到成佛给我的启示(佛陀从出家到成佛给我的启示怎么写)

学佛百科2023-03-08144

请问释迦牟尼佛传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释迦牟尼在印度北方游历传播佛法时,在一个村庄说法完毕坐在一棵树下静坐禅定。这时走来一个贫穷的少女,她受到佛法的感召,对佛陀十分崇敬,一心想供奉给佛陀一点礼品,但少女是一个给富家当佣人的,一点钱财都没有。少女只好去采集了一些鲜花,供献到佛陀的面前,但少女总感到礼品太轻,心里羞愧。佛陀对少女说:布施多与少都是善举,只凭自己的能力去做就是了,千万不能轻视小的施舍,只要是出自诚心诚意,所创造的福田是同样的。少女领会佛的教诲,出家成为比丘尼,法号(出家后起的僧名)妙花。

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心诚则灵。

有一位比丘,平时对别人的困难和痛苦漠不关心,从不给予帮助。当这位比丘年纪大了,病得全身生疮,十分痛苦时,大家也是都不帮助他。佛陀得知老比丘得病后,亲自带领弟子阿难陀来看望老比丘。佛陀为老比丘擦洗全身,为他上药,并安慰老比丘安心养病。

佛陀针对老比丘这件事教导众人说:老比丘过去不帮助别人,才有今天别人不帮助他的后果,老比丘是做错了事。但你们不帮助病人也是不对的,这违背了佛门救苦救难的精神,今后一定要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爱护。

古代印度所实行的种姓制度中,把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所生的混血儿,从法律上给予一种名叫旃陀罗的贱姓,地位最低贱,只能从事下做的职业。在舍卫城,有个旃陀罗姓名叫尼提的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释迦牟尼时,赶快躲开。但释迦牟尼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这在当时是很伟大的平等的民主的改革精神。因为当时从事宗教职务被视为最高贵者。这体现了佛陀的“不舍众生”的宗旨。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佛陀所证悟的是:“我现在知道的和世间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我认为美好的,他们认为不好,我认为道是至真至贵的,而众生畏苦裹足不前;我体悟到欲念的痛苦,而众生贪爱趋之若鹜。”

一切的生命皆由如来藏中所引发,菩提种中所生,即众生,因为万物一体,佛陀由于证悟了实相,因此兴起大慈悲心、大平等心,运用大智能来救度和他一体不二的众生。

扩展资料: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

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

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迦牟尼 (佛陀)

读《释迦摩尼佛传》有感

在我阅读《释迦摩尼佛传》时,边读边产生了很多的感想,有整体的也有琐碎的,由于当时在学校准备期末考试以及处理手头一些事情,所以阅读时间各种零散,除了更好地了解了佛教以及佛陀的历程,了解了最基本的佛教常识,现整理部分心得如下。

一、关于佛陀出家

首先是佛陀出生后,净饭王为防止佛陀出家,助其荣登转轮圣王,想尽各种办法。极好的衣食住行,各项优秀的学习资源条件,等等。但释迦摩尼佛并未贪恋于此,反而心怀众生,追寻内心深处更为神圣持久的,感悟生老病死,求得根本的解脱之道。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累世的修行,但从另一方面看,就那世的因缘来讲,佛陀立志出家之前,见到生老病死受那么大的触动,有一定的原因是与宫中生活的巨大反差;歌姬舞女晚上的恶臭污秽之感和白日光鲜亮丽的对比,所造成的心理触动,有原因来自于太子对纯洁纯净的追寻与向往;同时,小时候的绝佳成长环境以及悉心培养也加强了太子博爱众生的能力;遍享繁华后,看透万象,看清欲望,决然放下,悟道之后内心更是明澈,魔王使尽五欲阻碍王子成佛不得成功也是必然。同时我也清楚这只是作为一个凡夫俗子个人的愚见,但不妨写下来,待日后修行提高后再来看,自嘲一下未尝不可。

但确实是被佛陀出家的巨大决心以及毅力所震撼。对大道的追寻,为了解决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人生烦恼的束缚问题,而求得解脱,巧妙得克服了出家的障碍,总能感化因缘助他出家,天地为之动容。

二、关于佛陀参访与悟道成佛

佛陀通过实证意识到,修行要持中道,不执着追求两个极端,即既不放纵,也不自虐。让我对佛学院的理念有了更好的理解和体悟,也解决了内心曾经对此的困惑。但同时,对十大弟子不同修行方式成就的了解,也很好地避免了日后修行走向偏执,辩证看问题。

一些戒律的来源与初心,方便更好地理解佛陀的本意。而不执着于戒律,狭隘了自己的思维与智慧。

连佛陀最后成就的时候,都会遇到魔王想方设法的阻碍,阿难也曾被魔王所困扰,更让我意识到修行不易,不仅是个人天赋与精进的问题,还会有很多外界的阻碍,要有直面阻碍的勇气,随时做好准备,严格要求自己。

三、关于佛教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随着僧团人数的增加,也产生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过很多事情,也随之产生了很多戒律,这些事情让我想到了现代的寺庙僧团,以及之前在一所寺庙结识的出家师父给我讲的寺庙里的现象以及烦心事。让我对出家人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意识到,这些问题是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的,不稀奇也不必太过担忧,寺庙也并不是绝佳的清净之地,也会有很多纷争,因为出家人的'并不是因为出家了习气就断了,就连十大弟子也各有特点,甚至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产生相互矛盾的地方,更何况我们凡俗之人呢。

古时出家修法因缘各异,也并不都是曾经想象得都是那么神圣的,更别提末法时代的当今了,这也算给我天真的一面一点警示吧。也正因如此,加上僧团人数如此巨大,这就涉及到管理问题,随时问题的产生,戒律也逐渐出现,有利于更好地约束僧众,克服习气。同时,经典的传承也利于佛教更加规范化地长久发展。用现代管理的角度来说,明文规定的制度约束对大多数人是很必要的,并不是有很多人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论是从发心上还是行为上,同时理解的偏差会导致理念传承出现很大的偏差。所以,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人,一定要注意制度化、规范化与人性化的结合,必要的地方更要讲明初心,方便其他人对某项内容的理解,最大程度地保证团队的团结一致,并且发挥好带头人的作用,做好表率作用。当僧团出现问题的时候,佛陀的十大弟子可以顺利解决,可是遇到根本性问题的时候,还是要看佛陀的智慧。同时,佛陀的十大弟子各异,各有出身也各有所长,在用人的时候更要尊重大家的特色与差异性,同时在人格上提倡平等。

以上是我此次阅读《释迦摩尼佛传》的部分个人感悟,很多是针对个人目前发展所想的,兴许看起来幼稚或者狂妄些,但还是坚持客观记录下来,我相信在过些时日重读此书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再看此文的时候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想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2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