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怎么解脱痛苦(佛陀是如何解决苦的)

学佛百科2023-03-0978

佛教解脱的方法

1、首先,我要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佛教并不是单单一门宗教 ,真正的佛教是积极的。

因为佛教的思想,是教人行善,积德,而且也可以修身养性,学习佛教不单单可以让我们这一生与人友好相处,懂得待人接物,经济财富稳定,家庭、事业、工作等等更加美好,不仅对来世一定有帮助,今生也会令自己有一种快乐之感。即使你没有发财、事业上不成功,也不会像没学佛的人那样一蹶不振,而始终都会有一种满足感。同时也可以认识到整个人生、世界,乃至是整个宇宙的真理、真相。

2、学佛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就是对生老病死有所准备,一旦出现疾病、死亡,不会觉得特别不幸,反而有勇气从容面对。

3、何为解脱:解脱梵语为vimoksa,解脱的境界可分大乘与小乘之别,其境界略有差异,依小乘佛法而言,要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果位,方称得上解脱,而以四果为小乘终极圆满之果地,必须断见思惑,出三界,得成阿罗汉果梵语arhat。 依大乘而言,要证成初地以上,乃至佛的果位,皆为解脱的境界,每一个阶位解脱的境界渐次入深,而以佛的果位是大乘佛法终极之位,必须勤修六度万行,以中道实相义而正行,破尘沙惑、破无明惑,因而证成佛道。宗喀巴大师撰写了一部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这其中宣讲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讲如何获得人天的解脱,中士道讲如何获得小乘的解脱,上士道讲如何获得菩萨的大解脱。所以,想要获得解脱,可以仔细研读这部著作。

4、如何获得解脱

修行是需要次第地闻思修行的,需要找一个公认的高僧大德,先听闻佛法当中的经、律、论,多思考,再修行。要先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生起出离心,同时修行菩提心,发愿往生西方极乐,积资净障,六度万行。这样次第地闻思修,才能最终获得果。可以参考一下《前行引导文》《慧灯之光》《入菩萨行论》。

请 问 佛菩萨如何帮助苦难众生

近几年来,灾难愈来愈多,众生生活愈来愈苦,往后还会继续严重。有人问我,“佛菩萨大慈大悲,如何来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这些话说得没错,但正确的意思往往被曲解。诸佛菩萨慈悲救度,不是说众生缺少食物、衣服,佛就送粮食、送衣服。佛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让众生明了灾难的起因,然后将其原因消除,灾难的果报就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救度一切众生。要想得到幸福美满、自在快乐,这些是果报,果必有因,佛菩萨教我们修因,修善因一定得善果,这才是正确之理、真实救度。

世尊的慈悲,表现在他一生的生活之中。佛是福慧二足尊,也就是智慧、福报都圆满,既然福报圆满,为何不示现享福?《无量寿经》讲,这个世间福报最大的是大梵天王,但大梵天王的福报,还比不上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之人。我们这才明了,佛的福报确实是世出世间无人能相比。释迦牟尼佛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就是大慈大悲的落实。毕竟世间富贵人少,贫贱人多,若佛示现富贵的身分,贫贱人看到佛只有仰慕,而不敢亲近。佛示现贫贱到极处,贫贱之人看到佛跟自己一样,会感到非常亲切,所以心就平了。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我们要能体会。

佛陀的觉悟是如何帮助我们去除痛苦的?

佛陀独自离开皇宫,只有一个目的:找到去除自己内心痛苦的方法。为此,佛陀到深山拜师苦修了三年又三年,尝试了听说到的每一种方法,最终在菩提树下悟到去除自己内心痛苦的方法,并确信这也能去除每个人的痛苦。

佛陀走到鹿野苑,对乔陈如等五人讲述了自己觉悟。五人依此禅修,很快都成了觉悟者、解脱者,成了阿罗汉。

在接下来的四十九年里,佛陀无论在化缘的途中,还是在祗树给孤独园;无论在森林里,还是在灵鹫山上;无论回家为病父说法,还是上天为亡母说法;无论为自己的堂弟、儿子,还是为外道的法师说法;无论为幼子夭折的村姑,还是为父亲亡故的油翁;无论为堕入风尘的女子,还是为杀生无数的屠户,佛陀总是随缘为他们讲解自己觉悟到的方法,让他们都得以醒悟解脱,免除了内心的痛苦。

佛陀的弟子从最初的五人增加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到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在不同的法会上,听了佛陀的开示后,都觉悟、解脱了。

在佛陀涅槃后,佛陀的开示经过先后六次结集,以经文的形式被记录流传了下来。

这六次结集,都经过当时的领悟者口诵、讨论、辩论,在一致确认无误后,再最终确定。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每一部经文,都是佛陀所觉悟到的,能去除内心痛苦方法的详细介绍。

那佛陀的觉悟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能去除每个人的痛苦?让我们仔细地读读常见的三部经文《阿弥陀经》、《心经》、《金刚经》就能明白。

在《阿弥陀经》里,佛陀在描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强调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利益后,两次说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两次说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心经》里,佛陀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整部《金刚经》,佛陀都在回答须菩提长老的问题:“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整部金刚经里反复出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除了在以上三部经文里提到外,在诸多经文里都有出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个禅修者的最终、最高的觉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文为:无上的正等正觉觉悟,在南传佛教被称为“正等觉”,在藏传佛教称为大手印、大圆满。

何为正等正觉?当一辆急速驶过的汽车把泥水碾压得飞溅起来,恰好在旁边走的人会立即跳起来闪躲;当吃饭时咬到一粒沙子,会立即张嘴停下;当在野外去抓一把绿草时,结果抓到一条蛇,会立即尖叫起来并迅速扔掉。这些瞬间所发生反应就是正等正觉。

在这些瞬间,任何人仅是对外部状况的即刻对等的反应。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能连续、持续地对外界的变化做出类似的即刻反应,他就是一个佛,他的内心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烦恼,因为痛苦、烦恼没有机会、没有空隙生起。

所有人,即使未经禅修,都能正等正觉,特别在幼小、少年时。到了中年、老年只会偶尔出现。此时,人的内心已累积了太多的贪、嗔、疵,累积的经验、知识、想象、忧虑太多,已把正等正觉的佛性全部蒙住了,对当下已不能做出正等正觉的反应。对一切都只能从欲望、得失的角度做出反应,每天都活在痛苦、烦恼中,或是活在想象的痛苦、烦恼中。

佛陀在觉悟、明白这一点时,以至于都不相信,就这么简单,这样就能把每个人内心的痛苦、烦恼给去除掉?

在菩提树下,佛陀反复验证后,确信只要保持在正等正觉状态,就不会有任何的痛苦,就不会有任何烦恼。

所以佛陀说人人皆具佛性,每个人都能解脱,只是被自己的欲望、怨恨、愚痴,也就是贪嗔痴给蒙蔽了。只要通过训练,把这些去除掉,每个人的佛性就能显现,就能体验到正等正觉。也就能在生活中保持在正等正觉的状态,去除所有的痛苦,过上无忧虑、无烦恼、无痛苦的生活。

解脱烦恼与痛苦,佛经是怎么说的

8条摆脱烦恼痛苦的灵言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3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