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为人的礼仪与佛弟子的威仪(佛弟子礼仪 心得)

学佛百科2023-03-0980

佛信徒有什么忌讳吗?和他们交流有什么礼仪吗?

能做到人家的要求就是弟子。做不到的就是有了皈依证也不算真弟子。至于女朋友,貌似是不可以多找。不可邪淫。交流的话不要骂人什么的,反正差不多就是和普通人一样,学佛就是学做人嘛。遇到出家人可以叫师傅,遇到很有修行的出家人我觉得应该叫上师,遇到在家人你可以叫居士或者同修。比如这里问问题,一般都以同修相称。吃素问题,也不是必须,如果是出家人就是必须的了。吃荤要吃三净肉,就是不是你杀的,你没有看到人家杀,不是专门为你杀的,也就是说一些冷冻食品是可以的。

我说了这么多,其实有些东西我根本做不好,惭愧了。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常说的四威仪有哪些含义

佛教常说的四威仪有哪些含义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biàn)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皈依佛门了有什么规矩?做标准的佛教徒

皈依佛门之后常常会有着许多不懂规矩的新人,许多人或许因为条件不允许,而没有办法了解更多的居士规矩。想要做一个标准的、合格的佛教徒,一些规矩都是要必知的。

还想了解》》 什么是佛教文化

规矩就是戒律,五戒,十戒,48戒,具足戒。比如佛家的五戒,这是重戒,必须要守的。戒杀生、偷盗、淫乱、妄语、饮酒。皈依后注意守戒,还要安心,入定,生慧,慈悲救度,圆满一切善行,返回极乐世界。

佛陀教诫四众弟子,形仪必须庄严整肃,内检其心,外束其身,动静举止,皆应如法。“威仪乃无言之教,堪发有情之信”。佛弟子行住坐卧具足威仪,不仅能调伏烦恼,身心寂静,人格风范也可以感化众生。因此,规矩礼仪是佛教自利利他的方便之门,是学佛的基础。

但许多刚入佛门的居士乃至个别学佛多年的居士,对此并不是很清楚,进入寺院不知所措,言行举止常不如法,甚至玷污清净道场的庄严神圣。更严重的是对入寺的规矩礼仪凭空猜测,以致于以讹传讹。

善信佛教徒是不说四众过的。如果真的有这种寺庙和师傅就要远离它。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位大仁波切说的。佛教所说的功德是根据每个人的发心来衡量的,而不是数量。清静的发心供养一元钱也比大款们随手甩的几万元功德大。

我们所看到的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是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业,不管善业,恶业,无记名业都是一个种子。当因缘凑合下,有些善的先发芽了,有恶的先发芽了。做坏事的人总是那么顺利,也是老天在帮助他败光他前世的福报。

供养还是要的。这是我们积攒福德的机会,所以和尚也叫福田。成为一个佛教徒,受了五戒。你的功德也就不可限量了,这不是一个在家简单的好人所能比喻的。而且信佛学的是出世的功德,而不是简单的做好事得好报过好日子这样的。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贩依三宝是确定信仰目标的表示。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使上香礼拜,也只不过是一个对佛教尊重而有兴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就好比一个学生,如果不曾办理注册手续,永远只是个旁听生罢了。世间上的金银、真珠、玛瑙称为‘宝’,那是世间财宝:而佛、法、僧是法身慧命之宝,是出世的财宝。所以,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

佛教有哪些礼仪?

佛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如上述所指出的那样,从一学佛开始,就产生了对行为举止的调整,在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善因法师著《学佛行仪》一书,详细讲述了佛弟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都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有二十四条: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 一般信众之礼仪 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所讲的道理,但没有正式成为佛教徒的,我们都把他称为一般信众。一般人到寺庙里去,虽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仪,这里分以下几点: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入厕。 佛教礼仪的特性 宗教性:佛教虽然主张现世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对佛、菩萨、老师的崇拜,并且认为通过这种礼仪上的恭敬能够获得善业的美好的果报,这是佛教礼仪具有的“宗教性”一面。 对治性: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止持是防止过错、叫“诸恶莫作”;作持是努力向上、叫“众善奉行”。 区域性:佛教产生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说来有三个系,即传入中国汉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的“汉语系”,也叫“汉传佛教”;传入西藏的“藏语系”,也叫“藏传佛教”。传入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一带的“巴利语系”,也叫“南传佛教”。在各个不同的地区里,佛教的律制与礼仪也随着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不同的礼仪,这一点在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

我们为什么要注重修养与威仪

言行举止能表露出一个人的修养。可以说,除了外貌,修养是我们的一张“重要名片”。

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而第一印象往往取决于举手投足之间,甚至寥寥数语上。职场面试、男女相亲,甚至生意谈判等等,很多时候第一印象就决定了事情的走向。所以一个人修养程度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发展前景。

作为佛弟子,更是如此。因为我们要接引形形色色的人学习佛法,如果在他人面前,我们言行举止不得体,很可能在无形中就把人拒于佛门之外,或者让人对学佛人避而远之而尚不自知。

2015年,我去洛城,接触了几位外省老师姐。其中一位师姐在超市购物时,“呸”的一口浓痰就吐在了洁白的地砖上,随意得就像吐在田间地埂上一样。我亲眼目睹了外国老太太对我们投来的鄙夷眼神。

2018年,我和师兄姐们一起去苗栗。有几位师姐特别爱说话,嗓门也特别大,凡有我们所在的大巴车,几乎成了“菜市场”。车上的人安静地听着我们喧嚣,而这几位师姐却置若罔闻。

类似的情形很多,得到的异样眼光也不少。这些行为说起来,既谈不上犯戒,也不能简单地用好坏善恶去评判,但就是会影响一个人的形象,影响佛弟子的形象。

礼仪修养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规范,是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东西,佛弟子也没有理由挑战、漠视这种规范,否则世人就会拿异样的眼光看待你,甚至排斥你。这对于我们以弘扬佛法为己任的佛弟子来说,这无疑是非常糟糕的,我们需要世人认同的目光,欣赏的目光,甚至仰慕的目光,而不是异样的眼光。

我记得有位师兄曾跟我谈起刚接触正法时的感受:刚接触正法没多久就逢寺庙开法会,于是随大家一起坐船去寺庙。一路上认识了很多师兄姐。看到一些师兄姐的言行举止,心中不禁大为吐槽。事后,他对我说:“这些人的行为举止太不讲究了吧,却张嘴闭嘴满口佛法大道理,实在难以接受,时间久了还好,感觉这些师兄姐其实很善良,很虔诚。”值得庆幸的是,这位师兄法缘深厚,否则极有可能因接受不了部分人的言行而离去。

我姐就是个特别挑剔的人,总是能举一反三联想很多,由一个不好的点,会预设到很多面上去。我曾多次与她交流,试图让她走进正法,可她总是给我这样的开场白:“就你们那帮人,快拉倒吧……”甚至有人直接给我一句话“就那个素质还学佛?”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充满无力感。像我姐这样的对我是直言不讳,很多人不会这么直接,找个理由推脱就是不进来,这种人嘴上不说,心里可能和我姐是一个想法。诚然他们走不进来与自身因缘有关,但不能否认我们不修边幅的言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起了违缘作用。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作为佛弟子,不能狭隘学佛而无视了普世的道德规范、礼仪修养。我们要跳出尘世轮回,不代表可以藐视世法,脱离人群标新立异。我们要做的是世人典范。

佛法也没有否定世俗中的一切。当代住世的佛陀就告诉我们,如果连个世间好人都不是,哪里可能是佛菩萨!所以我们要纠正“脱离世法而修学佛法”的错误知见,不仅要学习圣人的无私无执无着,还要学习圣人的威仪典范。试想一个行止乖张粗俗无礼的人,却在满口讲佛法大道理,是一种什么感觉?你会听这样的佛法吗?你会相信一个俗不可耐的人能讲出什么大道理吗?更多的认为只怕是跳梁小丑哗众取宠吧。

孔子云:”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恭敬而不懂礼,就会不晓应对,烦扰不安;谨慎而不懂礼,就会畏缩拘谨;勇猛而不懂礼,就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懂礼,就会尖刻伤人。

可见缺少礼仪修养,我们处事就会应对乏陈,进退无度。如此学佛,实是不得精髓,只在表皮。一个真正修得好的人,也应该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他的内心清净坦然、淡泊无畏、慈悲善良,不会忽略世人的感受,也绝对做不出粗鄙无礼的行止,是从容淡定,进退有度,言语得体,举止安详,就如当代住世的佛陀所说的“清华高贵”,如此也才符合世人心中佛弟子的人设,而不是世人眼中的另类。

婷婷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却污泥无有莲花,红尘修炼亦如是。愿我们都能以清华高贵之姿处于红尘中,莫让世人误解了学佛修行人。

撰稿:篱菊半开

编辑:上福地

佛门礼仪

转自:济群法师

居士入寺礼仪

佛教寺院是住持三宝的集中体现,其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宝得以流传。若没有他们“焰续佛灯明,住持正法城”,众生便无缘听闻佛法,踏上修行之路。所以,住持三宝乃佛法流传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皈依住持三宝,通过闻、思、修开发内在的自性三宝。

作为已经皈依三宝的佛弟子,我们经常需要出入佛寺,拜佛、请法宝、听法或参加各种佛事活动。那么,在佛教寺院中,我们在行持中应该有怎样的礼仪呢?

一、进入佛寺

1.去寺院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以端庄大方得体为宜,不可穿拖鞋、背心、短裤、短裙,露肩露背。

2.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边行走。

3.路遇法师,要肃立道旁,合掌致敬,不与法师抢道先行。

4.要遵守寺院的相关规定,维护寺院的清净,不可在寺院吸烟或大声喧哗。

二、上香供佛

1.上香代表对三宝的敬意,若香炉内已有点燃的香,则不用再点,仅对佛菩萨礼拜即可。如自己带着香来,则可以把香放在香炉边请香灯师父在需用时点燃,这样功德更大。

2.上香时在大殿前的大香炉中上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寺院一般不许信众在殿堂内燃香),其他各殿合掌礼拜。

3.上香要诚心、敬意。插一支香表示自己没有妄念、没有分别心和染污心,一心一意供佛;插三支香亦有代表上香者心意的表法:如供养佛,法、僧三宝,或勤修戒、定、慧三学等等。

4.上香的正确方法是先拿起一支或三支香点火,点香后,若香枝起火焰,用手把火扇熄,不能用口吹或挥动香使火熄灭。用左右手食指及中指把香杆夹着,以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着香尾部,使香头平对佛像,然后举起,齐眉供一供,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若只上一支香,只用左手把香插在香炉中间即可。若上三支香,先插中间的一支,默念“供养佛”;然后以右手插右边的一支,默念“供养法”;用左手插左边的一支,默念“供养僧”。上完香后,合掌默念:“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插香时要注意每支香都要插得垂直,不能东倒西歪。香插好后一问讯即可,不必一再点头作揖。

5.鲜花、水果、时蔬供佛一定要洁净,对如何摆供不知情的,可以请殿堂的香灯师父代劳。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净。

三、入殿礼佛

1.入殿堂的时候,应靠着门边进去。从左侧进,就要先迈左脚跨入。从右侧进,先右脚跨入。不可践踏门槛。步出殿堂时亦如是。

2.礼佛时应该将帽子脱下。

3.大殿中央拜垫是主持、主法和尚礼佛专用的,居士不可在上礼拜。可在大殿东西两单礼拜。

4.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礼佛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随其意愿,亦应是三的倍数。

5.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6.不得对佛像妄加议论。

四、谒见出家师

1.进入寺院后,先向佛菩萨像恭敬顶礼。若有急务亦须问讯,以示尊敬。然后,再去拜见出家师父。

2.称呼法师法号时,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或某某师。不得单称法名。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老法师”、“老和尚”、“上人”或“师父”、“法师”。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为“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切忌称呼出家众为“师兄”。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了缘”,那么就是“上了下缘”。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出家人皆以“释”(即释迦)为姓,习惯只以法号相称。在法师前,如果需要表示恭敬,可视关系自称后学、门生、晚学、末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

3.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合掌,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等不当礼节。顶礼法师时,不要面对法师施礼,而应该面向佛像顶礼。顶礼时说“弟子某某顶礼师父三拜”,法师若说“问讯”,则问讯,说“一拜”,则一拜,不可违逆师教,执意三拜。

4.法师在走路、静坐、诵经、禅行、剃头时,以及洗澡、如厕、乘车船、眠卧等时,不可礼拜法师。

5.男众不可一个人到比丘尼师父住处,应该有两位以上同去。女众到比丘法师房间要有人陪往。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师父谈话,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师父谈话。

6.要尽量避免从法师面前经过,若必须时,走到师长面前要躬身,弯腰而过。

五、请示师长

1.先不急不缓地敲门,声音大小要适中,进门之后先问讯,再把门关上。

2.请教问题时,当专心一意,虔诚恭敬倾听。

3.拿东西给师长看,应先问讯、弯腰,以双手捧交给师长。

4.如需要等候,可站在右后方,若师长未示意离开,不可擅自离去。如师长吩咐坐下,方可坐下。

5.在与师长同行时要走在法师的右侧后方,大概相差一步,当师长向自己说话时才趋身向前。

6.进出门时,替师长开门后,让身左侧,待法师进出门后,要关上门。坐下来时,师长坐左边,晚辈坐右边。

六、参加早晚课诵或法会

1.要提前到达,不迟到。入大殿后,在佛像前向上一问讯即可。如欲礼佛,可在自己站位进行。

2.参加法会或早晚殿课诵时,在家众受三皈五戒者,可著海青。受过菩萨戒的居士尽量搭缦衣。

3.上殿时,男众在左,女众在右。(此处所说左右,系指佛像所面对的左和右,不是指自己站向的左、右)前后站位顺序为搭缦衣居士在前,后为穿海青居士、信男信女。殿堂内站立应以右手仰掌迭于左手之上,结弥陀印。手臂平放、双目平视,敛目收心。

4.诵经、唱诵和拜佛时,应整齐随众,声调适中,要符合法器节拍,不可错板拖腔。

5.经本用毕,应置于洁净高处,不可放在地上或拜垫上。

6.绕佛时,排列次序依次为: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身搭缦衣的男居士、身搭缦衣的女居士、身穿海青的男居士、身穿海青的女居士、信男、信女等。

7.绕佛时注意前后左右距离,后面人的鼻子要对准前面人的脊缝,左右肩对肩,以保持队列整齐。绕佛只能顺时针绕,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绕佛第一圈转角处,须问讯,但不须住脚,结手印,上举齐眉即可。绕佛表示对佛恭敬,眼睛平视正前方,不可东张西望。

8.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七、在寺院过堂

1.早斋、午斋时,听到打板后应立即到斋堂过堂。

2.进入斋堂时,一般只对斋堂内所供奉的佛像问讯即可。

3.用斋前须念供养咒,先供三宝,供养毕,方可用餐。

4.吃饭时端身正坐,不得散心杂话,碗要端平,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可狼吞虎咽,不可饮食出声,不可使餐具发出声响。

5.需要添加饭时,将饭碗伸出,行堂僧就会来添加。筷子在碗中所搁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数量。筷子在菜碗中竖着时,表示要干的菜;筷子在碗口处平放时,表示要喝汤。结斋后,没吃完可继续吃。

6.饮食知量,饭后碗中不留剩饭菜。

7.餐后,两碗重叠放在桌边,筷子直放于碗右边,碗筷放置不要超过桌前沿,以免行人碰掉地上。

8.有的寺院规模较小,用斋没有正规过堂,早午用餐,同过堂一样也要先供养。受食前合掌默念:“供养十方佛!供养十方法!供养十方僧!供养十方一切众生!”或合掌默念十声佛号。晚上若用药石(佛教称晩食为“药石”),仅需合掌默念佛号即可。

八、寺院留宿

1.如需在寺院住宿,应按规定持所需证件,到客堂挂单。

2.每座寺院都有云水堂规约,挂单人入住后要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

3.在寺内过夜,需按寺内作息时间熄灯休息,切不可打扰别人休息。

4.凡在佛寺内用水用电用物要尽量节省,不得浪费。当爱惜三宝物,切勿毁损。如果不小心损坏,则需赔偿。

5.离开寺院时,须到客堂销单,方可离去。

九、其他

1.凡僧团所有,是为常住物。常住物为十方所共有,个人是无权动用的。凡寺院所有物品为十方僧伽所有,个人不可擅自作主捉持。如果在家众私自挪用常住物者,即为盗僧祗物,其罪过甚大。所以去寺院时,切要注意。

2.寺中法器,不可擅动,钟鼓鱼磬,不可擅敲。

3.禁止在家男众于夜晚去尼庵,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庵中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逗留,应即离开;在家女众去寺院,夜晚应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时应有二人以上结伴同往。在寺院中礼佛求法后,如无他事不可留连。

4.敬重法宝。在法物流通处,如需请购佛像、法宝或念珠等,就说“请”,不可说“买”。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持经书佛像不得向人作礼,手捧经书,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师父好”即可。

5.僧人衣钵,在家人不可穿著、持用。

6.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亦不可任意评论出家众。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6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