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说走过的路(佛陀走过的地方)

学佛百科2023-03-0988

佛走过的路已没有尘土是什么意思

佛陀已经圆满诸德、寂灭诸恶。

佛陀发愿要渡尽众生、灭度众生,

世间不在有恶,

所谓的“恶”也是在消夜、了缘。

一切都是向善的轨迹,

一切都是善缘,

一切都是在奔向极乐世界。

佛说感悟人生哲理句子

佛说感悟人生哲理句子

佛说感悟人生哲理句子,捧一杯清茗去感受书中的诗情画意,说说在人群中的使用率非常高,好的句子是词能达意的句子,文字可以给人注入力量,为大家分享佛说感悟人生哲理正能量句子,希望能够喜欢。

佛说感悟人生哲理句子1

1、世界大舞台,众生皆奔忙。戏入高潮的时候,我们才突然发觉,我们演饰的不是自己,我们只是飘泊在别人的命运里,为活给别人看而无知地欺骗着自己。我们曾以为,识很多人,做很多事,这就是人生价值。到最后方明白,就算走遍了整个世界,也不过是为了重逢当初丢失的灵魂,找到了一条回归自己内心的旅途。

2、时光向前,人生向后。这个年代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急着往前赶。似乎,谁跑得最快,谁就会离幸福最近。佛陀说,黑暗中,你要成为自己的光。流年老去,我们终会发现,无论身处何地,那道照亮内心的光芒,其实就在心底最温暖的地方。不管我们怎么跑,跑的有多快,或多慢,它一直就在那里。

3、同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佛,一半做成台阶。台阶不服气问佛:我们本一块石头,凭甚人们都踩着我,而去朝拜你?佛说:因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千锤万凿。此时它沉默了!人生亦如此,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才会有价值!看见别人辉煌时,别嫉妒,因别人付出比你多!

4、人生难得平常心。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则幸福常在;成而不骄,败而不馁,则快乐常存。很多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为追求了错误的东西,更多人都是辛辛苦苦时,过舒服日子;舒舒服服时,过的却是辛苦日子。凡事看得淡一点,烦恼就会少一点;凡事看得开一点,快乐就会多一点。

5、人生活在得失间,得亦是失,失亦是得。得到了,莫要沾沾自喜;没有得到,也莫要灰心丧气。活一回人生,不要有太多思虑,学会取舍,用一种宁静和从容,温柔地聆听花开花落的声音。走过是是非非,才知道宽容大度。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宽容,心中就多一点空间。

6、我们的软肋,是看不透、舍不得、输不起、放不下。看不透人际中的纠结、争斗后的隐伤,看不透喧嚣中的平淡、繁华后的宁静;舍不得曾经的精彩、不逮的岁月,舍不得居高时的虚荣、得意处的掌声;输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输不起一截人生之败;放不下已经走远的人与事,放不下早已尘封的是与非。

7、花开花落,那是起伏的人生;波峰波谷,那是燃烧的生命;顺风逆风,那是岁月的感悟;春去春回,那是别致的风景。做不成太阳,就做最亮的星星;成不了大路,就做最美的小径;成不了明星,就做平凡的百姓。一切皆为过往,快乐才是人生。人生,总是由热闹开始,慢慢步入平淡,归于平静。

8、可以这么理解,生命是一个风雨捶打的过程,又是一场回头是岸的经历,我们不必要去叹息命运的无常,高低起伏,我们更应该去找到人生智慧的方法,不管生命这条线多么的曲折,不对立,不极端,经历命运所有的考验,同样是打开命运所有善待的门。

9、总有人长嘘,得不偿失;总有人短叹,失之交臂。人生在世,顶天立地,秉承天地之精华,是一种莫大的得。人的一生,坎坎坷坷,不如意事常八九,是一种无奈的失。年轻的时候,不懂的得;中年的时候,舍不得失;只有到了暮年,才知道有些东西,当你完全拥有时,才觉索然无味;有些东西,当你永远失去时,方知珍贵无比。

10、这个世界太嘈杂与喧嚣,我们总想拒绝与躲避,找寻几许心灵的清静。可最清静的地方,不在与世隔绝之处,而在我们的心灵之间。心静,可替山拦水阻,可御万千纷扰。若心静,必要忍得孤寂,受得清苦,识得陷阱,抵得诱惑。心静了,才能真的看开、看透、看破、看穿,才能把自己人生的剧本写得脱俗雅致些。

佛说感悟人生哲理句子2

1、佛说,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因此,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人可以真实地活着,但不要太认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完美主义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活得不真实。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苦有乐,有酸有甜。人活着最大的乐趣,就是从痛苦中把快乐找出来。什么都追求好,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却不是最好的活法。你随和,生活才随和。

3、佛说,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无须缅怀昨天,不必奢望明天,只要认真过好每个今天。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脚踏实地,不漠视,不虚度,有缘无缘,一切随缘,保持一份好心情,就算心碎也要拥有最美的姿态。

4、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背不动的,放下了;伤不起的,看淡了;想不通的,不想了;恨不过的,抚平了。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何必用这一颗不平的心,作践了自己,伤害了岁月。生活中,不妨养成“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的习惯,便能转苦为乐。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5、给别人留点空间,也是给自己留有余地。“利不可赚尽,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这个世界不是哪一个人的世界,而是所有人的世界,所以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多一分宽容,就会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善良,就会多一分希望。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6、有些东西,注定与你无缘,你再强求,最终都会离你而去;有些人,只能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你再留恋,到头来所有的期望终究成空。不属于你的,那就放弃吧,如果你想什么都抓住,最终只能什么都抓不住。不要让无止尽的欲求埋葬了原本的快乐与幸福。

7、生气不如争气。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聪明的人懂得去争取。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学着莫生气,就是人生的另一个境界。生气,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学着不生气、少生气,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智慧。

8、人生有三种苦:你得不到,所以痛苦;得到了,却不过如此,也会觉得痛苦;轻易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觉得痛苦。既然,得不到,得到了,放弃时都会痛苦,何不把人生得失看轻一些,保持一颗平常心,痛苦不就会随之而减轻吗?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得失,人生完全可不苦。

9、胸襟的宽窄,决定命运的格局,你能包容多少,就能拥有多少。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隐忍性情,懂得克制欲望,退却时理智,谦让时大度,你的天地才会壮阔辽远;唯有万事先修德,养性必制怒,删除旁枝末节,除却杂念私心,多些随缘自适,少些攀比计较,人生方可行云流水,成大风景。

10、淡淡的日子淡然地过。生活如水,人生似茶,再好的茶放到水中一泡,时间久了,也就淡了。也许是棱角平了,或许是成熟稳重了,脚步越来越踏实,日子越来越平淡。人生步入另外一种境界——淡然。得与失,成和败,聚或散,虽然一样渴望一切都好,但也能安然地接受一切不好。淡然,是人生的一种成长。

11、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只要生命还握在手心,人生就没有绝望。一时的成败得失对于一生来说,不过来了一场小感冒。心若累了,让它休息,灵魂的修复是人生永不干枯的希望。

12、人生,有多少痛苦,就会有多少成长。美丽的蝴蝶,一生经多次蜕皮变为成虫,又在蛹内经历长长的寂寞,才羽化为蝶。吃一堑长一智,人生的成长也是伴随着或深或浅的伤口。痛,并不可怕,你敢于面对,它就是一种良药。最怕你终于熬不过痛苦,崩溃在胜利的边缘。最美的笑容从来绽放在痛苦的尽头。

13、有缘而来,无缘而去。世上之事,就是这样,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人世间的事情勉强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甜蜜。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无悔,尽心无憾。

14、不要轻易和人发生争执,当有人和你无关紧要的争执时,你就让他赢,因为你并未损失什么。其实人生的幸福,一半要争,一半要随。争,不是与他人,而是与困苦。随,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知止而后安。最怕该争时不争,该止时不止,总在纠结中痛苦着。随遇而安,随缘而止。

15、来者要惜,去者要放。人生是一场旅行,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同一个地方。路途的邂逅,总是美丽,分手的驿站,总是凄凉。不管喜与愁,该走的还是要走,该来的终究会来。人生的旅程,大半是孤单。懂得珍惜,来的俱是美丽;舍得放手,走的不成负担。对过去,要放;对现在,要惜;对将来,要信。

16、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人生,空手而来,必然空手而归。在你我的时间尽头,一切都将化成云烟。因此,在拥有时,要好好珍惜;失去之后,要舍得放开。失去之后还紧追不舍,最终追回来的只有无尽的落寞和悲伤。能拥有的即使再不堪也比会失去的强,只有懂得珍惜,舍得放手的人,才能邂逅越来越好的拥有。

17、放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好与不好都走了,幸与不幸都过了。人生的际遇,一如窗外的雨,淋过,湿过,走了,远了。曾经的美好留于心底,曾经的悲伤置于脑后,不恋不恨。过去终是过去,那人,那事,那情,任你留恋,都是云烟。学会放下,人生总是从告别中走向明天。

18、人生如茶,苦极回甜。温水泡不出好茶叶,温室养不出好儿女。茶的品质再好,水温不够也不出香味。人生,只有像茶叶一样,在滚水中反复折腾,浸泡,才能把内在的潜质逼出来,为自己创造出长久稳定的幸福。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每一种成熟,都是幸福的预兆。

19、人无所舍,必无所成。一个人,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希望也只有自己。怨恨、嫉妒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无论成败,我们都有理由为自己喝彩!跌倒了,失去了,不要紧,爬起来继续风雨兼程,且歌且行。擦亮你的眼睛,别让迷茫蛊惑了自己。只有心中有岸,才会有渡口,才会有船只,才会有明天。

20、做人要能吃亏,人生一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斤斤计较,反而会舍本逐末,往往失去的也许更多。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在乎表面上的吃亏,他们看重的是实质性“福利”,因为能够吃亏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的。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是处事的一种睿智。佛曰:吃亏决不亏,惜福才有福!

故道白云 ——《佛陀传》

佛陀入灭了。

入灭前,佛陀说过的最后一向话是:“一切法无常。如果有生,必然有死。你们要精进修行,以证得解脱!”

《佛陀传》原名《故道白云》,意在佛陀见过的白云,仍在天空;佛陀走过的路,仍在我们脚下。 伟大的一行禅师,用沉稳且亲切的笔锋讲述了佛陀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长、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灭寂的完整一生,带领我们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以印度东北为背景的佛陀时代。

许多人心目中的佛陀,不仅是佛教的创始人,更是一位高不可攀的圣者,但是本书通过对佛陀年轻时代的情怀,中年时期的曲折悟道、至老年时期健康状况的描述,把这位圣者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距离拉近了。或许,从了解佛陀普通人性及日常生活的一面,让我们了解佛性的普世,了解每个人心中的佛,及佛的潜能。

佛陀从来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他没有任何神通,和我们一样会困惑和痛苦。他也有家人,有妻子和儿子。为了悟证大道,他独自走上了修行成佛拯救众生的道路。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我们看到的正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平等愉快的分享食物。他从容的仪表和精深的教理令人尊敬和折服。佛陀普世众生的慈爱在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与光芒。

一行禅师,当今世上影响力很大的禅宗僧人,被誉为当世大徳。1926年生于越南,16岁出家。1982年,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建立 “梅村” 禅修道场,近三十年来,在欧洲和北美也建立了多个 “正念静修中心”,为佛教界人士、普通人和许多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其著作也已被翻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使佛教在西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一行禅师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佛陀传》是他备受推崇的代表作。

作者把佛陀一生的主要事迹和言教,透过佛陀八十年不平凡的经历,从一个看牛童缚悉底与佛陀的一段因缘,一一引述出来。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无论有没有佛学根基,阅读本书,内心都会充满喜悦、平和、感动,受益匪浅。

佛陀彻底开悟了

放弃奢华无忧的生活,年轻的王子乔达摩沙门便开始了一段极度苦修的生涯。他会在黑夜里进入森林最恐怖的荒野地带,独宿一宿,就是在身心恐惧慌乱时他也会一动不动地坐着。当有鹿儿走近,使树叶蠕动而作声时,他的恐惧心会告诉他是妖魔来索命,他依然不为所动。当孔雀踏断树技,他的惊惧害怕心又会告诉他是蛇从树上爬下,但他仍会稳坐不移。

他极力去降伏外来的恐惧。他深信一旦身体不再成为恐惧的奴隶,他的心便可以摆脱痛苦的枷锁,证悟大道。

他有时坐着,会把牙齿咬紧,舌头紧抵上颚,用他的意志去克服所有的恐惧,就算全身都被冷汗湿透,他仍会岿然不动。经过这种种的怪异锻炼,他得以加强他的勇气和自律。他的身体更能承受难以形容的痛苦,而同时心中又能保持平和安静。

怪异修行法门还有悉达多不再沐浴,又停止进食。只会偶尔吃一个在地上拾到的枯石榴,甚至一块干涸了的水牛龚。他的身体已瘦得只剩下松松的皮挂在撑出来的骨条上。他六个月没有剃剪须发,当他轻搓头顶时,一撮撮的头发便会掉到地上,仿佛仅余的头皮再也滋养维系不了他的头发。

终于有一天,悉达多在坟场禅坐时,突然醒觉到这种苦行之道是绝对错误的。太阳落山了,一阵清风轻抚他的体肤。在烈日之下坐了一整天,这阵微风来得特别清新舒畅。悉达多体验到他心内一种整天都未感受过的怡然自在。他体会到身和心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身体的平静舒适与自心的安然淡定是息息相关的。虐待自己的身体就是虐待自己的心智。

悉达多放弃了苦行,放弃了逃避世间的想法。他回归到自己,他发觉自己全然在世法之中。他开始见到解脱之匙在于每一口呼吸、每一寸步伐、道路上的每一块石子。

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从静思他的身体进而静思他的感觉,再从静思他的感觉至静思他所体会到的。他体悟到身心一如,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宇宙的一切智慧。

从一个晚上到下一个,乔达摩坐在毕钵罗树下禅坐着、让觉察之光照耀到他的身、心、以及整个宇宙。不缓不急,慢慢盘腿,跏跌莲坐。在他的周围,成千上万的各式昆虫在细叫,他让觉察力转到他的呼吸上去,然后轻轻地合上眼睛。

晚星在天边出现了。

木筏不是彼岸

那年冬季,佛陀住在毗舍离。一天,正当他在离大林精舍讲堂不远处禅坐时,几个比丘在精舍另一处的园地自杀而死。佛陀知道后便询问他们自杀的原委。原来,他们是在禅观身体无常坏灭之性后,便对色身产生畏惧,以致不欲生存,佛陀知道这个原因后感到非常不安。

他齐集所有的比丘,对他们说:“我们观想无常和坏灭的目的,是要看清楚万法的实性而摆脱它的藩篱。逃避这个世界,并不可以使我们达到开悟与自主。而我们的教理只是形容真理的工具,不要当它就是真理。”

指着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手指只是用来指出月亮的方位。如果你把手指当作月亮的话,你便永远不知道月亮是什么。

佛法的教理就像一艘乘载你渡河到对岸的木筏。我们需要木筏,但木筏并不就是对岸。一个聪明的人到了对岸之后,是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的。好好用木筏乘载到达彼岸,但不要执著它是你的而不肯放下。不要被困于法理之中,一定要懂得把它舍放。教理是用来帮助达到解脱,但谨记不要对它执持不舍。

书中关于佛陀说道的故事很多;他运用他的智慧平息两国之间的争端,运用他的平和化解僧团之间内部的矛盾,运用他的睿智成功避免因王位交替引发的国家动荡。佛陀的博大智慧与慈爱普世不仅仅在国家大计、百姓生死,也在于世间看到与看不到的一切。

读《了凡四训》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篇积善之方中第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一本更贴近平民百姓的劝人从善之书,书中道理让人一目了然;而《佛陀传》中,讲慈悲之爱,是没有执著与分别心的,佛陀的慈善是大慈和大善,是替别人带来欢乐的心量,不限于对自己的父母、配偶、子女、家属、宗亲,这种爱,是遍及所有人和众生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要做到佛陀的普世爱人比较难,但是佛理中也说,在没有佛和圣贤在世之时,父母就是象征佛与圣贤。儿女对父母最大的孝敬,莫过于过着贤良幸福的一生,这也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反过来,双亲也是子女快乐的源泉,很多人都是在父母过世之后才会懂得感恩。有父母在,其实是最大的幸福。

世人眼中的佛是阔达及有容量的,内心如“地”,地宽而广。教会我们遇到困难,不气馁,在困难中把问题解决。他们实践众生平等心,在被羞辱毁谤时而不困扰,就如当一个人向天上吐涎,上天不会为之气结,涎沫只会跌落在吐涎人的脸上。

因为喜爱读传记,出于好奇买了《佛陀传》,自身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也无从谈起宗教知识。佛学的深奥理论,也是从未接触过,但此本书却认真细致的读下来,虽然离佛陀所说的开悟、证道还差之千里,但内心时时充满庆幸与感恩;庆幸在纷纭繁华中还能静下心来感受千百年来的智慧,感恩通过领悟智者的智慧来进一步自省及完善自己,其中心境经历从好奇到质疑到叹服的过程。最后,借用书中一句话: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人可以超越佛陀的智慧。

作者目录: 月丫读书 - 首页

上一篇: 写给读小学的孩子 | 2019年家长寄语

下一篇: 疼痛疼通 ——《重读日本战后史》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36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