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殊胜的菩提心心得体会(发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修行时发菩提心到底有多重要
菩提心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的精髓,谁只要具备了菩提心,一切都圆满具足。如果缺少了菩提心,所有的修法都将失去真实义。
我们忏悔一切的罪业,累积一切的资粮,持无数心咒,观想本尊,接受各种灌顶法门,都是为了生起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成就佛果不可或缺的主因,不依靠菩提心,修一切法,终不能成就正等正觉的圆满佛陀果位。所以,我们应该提醒自己,时时练习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如此伟大,所以为自己宣说“发菩提心”的上师,比起教导我们其他道理的上师,恩德更大。以前,阿底峡尊者提到他的上师们,就双手合掌在胸前。但一提到他的上师金洲大师时,就双手合掌在头顶上,并且一面流泪,一面念着金洲大师的名字。
他的弟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上师,请问您上师们的功德有大小高低的差别吗?”阿底峡尊者说:“我所有的上师功德没有大小的差别,但是,恩德则有大小的差别。我现在具有的一点点菩提心,是依靠金洲大师而来的,所以他对我的恩德最大。”
如果念诵发菩提心文,念了十万遍,还没有真正生起菩提心的话,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们既然在诸佛圣众前发誓修菩提心,就要好好断除十不善业,精进修持。大圆满前行从共同前行整个基础的了解认知,到不共前行的皈依、发菩提心的加行,都非常重要。
在西藏,不论是刚开始学佛的人也好,或是年纪很大,经验很丰富的长者也好。很多人都会用一生的时间,不间断地重复去修某项加行。为什么他们要一直重复地做呢?因为这样可以不断增长对三宝的虔诚心,可以不断清净自己的业力,特别是对嫉妒以及傲慢心地调伏,有实质帮助。
除非我们已经完全消除了五毒,否则一定要无止尽地净化自身的习气和业障。很多人常说我业障深重,有很多冤亲债主,很想消消业,但对于消业的方法,却不清楚。大部分的人只是迷迷糊糊地修行而已。
当我们得知皈依和修菩提心的方法,可以净化业习以后,就要好好依靠三宝,生生世世不断修行下去,才有可能得到真实的成就。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大圆满前行,其实,它是所有一切成就的根本。“修千百万尊佛,难修成一佛;实修一佛,可以成就千百万尊佛”。一样的道理,任何一种修行法门,只要我们每天固定持续地修,依照经典和上师所说的内容,努力运用在自己心上的话,胜过学习很多种不同的法门。
人生本来就很短暂,而生活在工商社会的修行者,必须上班工作,拼命在世俗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在仅存的一点点空间中,能做多少精神上的实修呢?实在不多。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生命,去探讨浩瀚广大的学问。如果像蜻蜓点水那样,到处学来学去,对自己也不会有真正的帮助。
虽然不管学习什么法门,都有好处,都会得到上师和三宝的加持。但是修行要有所成就,不是只依靠“听闻别人讲解”就可以达到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到处去拜师学艺,听很多的佛法,不就可以成佛了吗?
而事实并非如此啊!我们必须把所学到的殊胜妙法,运用在自己心上,才能真实不虚受用得益。
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分为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一地以上菩萨的发心。世俗菩提心是一地以下的、处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者的发心。世俗菩提心包括两个内容:发自内心地做一个决定,为度化一切众生而成佛,这是愿菩提心,这是为果而发誓;为了成佛而发誓修持佛法、修持六度等诸佛菩萨的学处,叫行菩提心,这是为因而发誓。
为了在相续中生起并巩固愿菩提心,我们要在下面三个方面加强、训练自己:
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所有的众生都跟我们一样,都不想感受痛苦,都想获得安乐,但累劫以来的我执与我爱使我们无法平等地对待他们。为了消除这些分别,要下个决心:从现在起我要平等地爱一切众生,慈悲一切众生,包括善人、恶人,甚至苍蝇、蚂蚁,以根除珍爱自己、嗔恨他人的贪嗔之心,平等地对待自己与他众。
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众生都是那么可怜,我愿将自己所拥有的幸福与快乐给予他们,愿他们的痛苦与烦恼都降临在我身上。
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幸福还是痛苦,完全不考虑自己,把所有的众生都观想在自己头顶,一切都为了众生。
我们要将生活与修行结合起来,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为了众生我们要成佛,为了成佛我们要修行,为了修行我们要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我们不要把家人只看成是我的父母、我的爱人、我的孩子,要把他们看成是与自己最有缘分的众生,所做的一切都看成是为了众生。所以,在生活中要多关心照顾他们、帮助他们、尊重他们、遇事多宽容忍让。家务活要多干,打扫、擦、洗是清除自己与众生的业障、烦恼、习气,把所做的一切都看成是消业、还债、积福。只有这样做,家人才能开心、高兴,这才是修行。如果家庭不和就会伤害众生,伤害了众生就是犯戒,修行就有障碍。在单位、在社会也一样,把所做的一切都看成是为众生,要学会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照顾别人、尊重别人,久而久之众生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我们不能将修行与生活分开,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在念经念佛打坐的时候像个菩萨,回到生活中又变成凡夫。当我们时时处处不停的发誓:为度众生愿成佛;我们还要将这种愿望付诸实际行动,那就是行菩提心的训练。主要包括: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持戒,包括禁恶行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安忍,包括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精进,包括擐甲精进、加行精进和不满足精进;禅定,在正知正见中安住,断掉散乱心;智慧,包括闻慧、思慧和修慧。
人主要的烦恼是执著这个「我」,就是人我执;还执著别人,执著别的东西,这叫法我执。这都是愚痴。如果能对所有的一切都不执著,特别是断掉人我执、法我执,才是真正的有智慧。
当我们通过修持慈悲心以及修持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三种菩提心后,我们就能在自己的相续中生起坚定的「为度众生愿成佛」的誓愿。当这种愿菩提心牢固地生起并不退转后,才是真正发起了菩提心,这样我们以前曾造下的无数大小罪业都会立即消失。我们现在拥有的再浅薄的福德也会立即增长,甚至要在多劫中才能积聚的资粮也会在刹那间圆满,而且所作所为都有功德,甚至是吃、喝、玩、乐都有功德;时时刻刻都能增长福慧,时时刻刻都在消业。可以说,快速地积聚福慧资粮,没有比发菩提心再殊胜的了。
发无上菩提心有如此功德,那么将此愿心化为实际行动饶益众生,修持六波罗蜜多,即行菩提心,所得的功德比愿菩提心更为殊胜。所以为了自他的解脱,我们要不停的发大心、发大愿,有一天发起了真正的菩提心,那么离证悟空性、本性就不远了。真正地证悟了自己的本性,才算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我们才算真正地迈向了解脱之路!
发殊胜菩提心
丁二(发殊胜菩提心)分二:一、发心之分类;二、正式发心。
戊一、发心之分类:
从心力的角度来分,有如国王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三种。国王们首先要摧伏一切敌方,得到自方的拥戴,先自己登上王位,再 维护属下臣民。同样,希求自己首先获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为如国王之发心。所谓的舟子,也就是船夫,他们的愿望是自己与所有 的船客同时趋向江河彼岸。同样,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这种发心就叫做如舟子之发心。牧童们为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免遭豺狼等猛兽的侵害而将它 们赶在前面,自己随后而行。同样,希求先将三界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以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其中如国王之发心也叫做 广大欲乐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下等;如舟子之发心也称为殊胜智慧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中等,就像至尊弥勒菩萨的发心;如牧童之发心称为无 与伦比之发心,怀有这种发心的人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就像至尊文殊菩萨的发心那样。
如果依地道的界限来分,则有四种,资粮道、加行道称为胜解行发心;一地至七地叫做清净意乐发心;三清净地(八地至十地)叫做异熟发心;佛地为断障发心。
如果从发心本体的侧面来分,有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两种。其中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入行论》云:“如人尽了知, 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就拿一人去拉萨来说,首先他心里怀有“我要去拉萨”的想法。同样,最初心里怀着这样的愿望: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 满正等觉果位,相当于“欲行”,这就叫做愿菩提心。要去拉萨的人,已经准备好了真正去拉萨途中所需要的口粮、驴马等以后就正式启程上路。同样,为了使一切 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在实际行动中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相当于“正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这样的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属于 世俗菩提心。
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这样的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心的威力,最后在见道中现量证悟诸法实相真如、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实义,这就是 胜义菩提心。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依靠修行力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而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则需要依靠仪轨,在上师面前受(或者自己在皈依境前受菩萨 戒)。为使所得到的菩提心不退失并且日益增上,随时随地反反复复这样受菩萨戒。
戊二、正式发心:
像前面修皈依时明观皈依境那样,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以及护法神众)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人,接着心里默默地思 维:遍满虚空界的一切众生,在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当中,无一例外全部都做过自己的父母亲,在当父母的时候他们均与现世的亲生父母完全相同,对自己倍加疼 爱、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给我吃,有好衣服先给我穿,极其慈爱地抚养我成长,恩重如山。所有这些深恩父母如今正沉溺在轮回大苦海的惊涛骇浪当中,被层层的 愚痴黑暗所蒙蔽,茫然不知取舍正道邪道,遇不到开示真实正道的善知识,孤苦伶仃,没有人救护,没有人援助,没有指望处也没有皈依处,犹如无依无靠漂泊在空 旷荒野中的盲人一样,所有这些老母有情流转在这个轮回中,我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因此我为了一切众生一定要发殊胜菩提心,随学往昔佛子菩萨们的广 大行为,为了轮回中的芸芸苍生无一遗留全部获得解脱而精进修持,并尽可能多地念诵下面的发心偈:
吙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
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
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
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
最后对一切圣众满怀虔诚的恭敬之心而观想:所有圣尊从边缘依次化光而融入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中,上师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这种外缘使自 相续了然生起皈依境尊众心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再念诵发愿偈:“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并且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 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等来作回向。
这样的发菩提心已经完全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可以说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是百病一药的万应丹。其他所 有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等一切修法通通是为了使自相续生起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如果不依靠菩提心,而凭借各自千差万别的途径都 根本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这颗菩提心,那么修持任何法全部都成了获得圆满佛果的因,所以我们不管在何时何地必须要通过多种方便来修 学,想尽一切办法使自相续生起独一无二的这颗菩提心。
为自己宣讲菩提心窍诀的上师使自己迈入大乘圣道,因此与开示其他教言的上师相比,恩德更大更深。当年阿底峡尊者在提到其他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在胸前,当说到金洲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在头顶,并且一边流泪一边称呼上师的尊名。
弟子们问尊者道:“尊者您在提到您诸位上师的尊名时,有这样的差别,到底是因为上师们相续中的功德大小有差别,还是对您的恩德深浅有差别呢?”
尊者回答:“我的所有上师全部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无有大小,而恩德却有着深浅的差别。我相续中的这少分菩提心就是依靠金洲上师的恩德才获得的,因此他老人家对我的恩德极大。”
发心时,生起菩提心是很重要,即所谓“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之说。所以自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慈悲心、菩提心。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菩提 心,只是口头上念诵数十万遍发心偈,也没有芝麻许的实义。如果已经在佛菩萨面前立下发菩提心的誓言,而没有实际去做,显然已经欺骗了诸佛菩萨,没有比这更 严重的罪业了。因此,我们时时刻刻务必断除欺诳众生的行为,尽心尽力使相续生起菩提心。
丁三(愿行菩提心学处)分二:一、愿菩提心学处;二、行菩提心学处。
戊一(愿菩提心学处)分三: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
己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我们无始以来漂泊于此轮回大苦海的因,就是无有我而执著我、无有自己而执著自己,始终将自己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倍加珍爱。
所以,我们需要这样来观察:现在我不管是在何时何地,唯一希求的就是自我安乐而不希望感受一分一毫的痛苦,甚至自己的身上扎了一个小小 的刺儿或者落了一颗火星也会马上感到疼痛难忍,口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痛啊、痛啊”的叫声而无法忍耐。即使背上有个虱子叮咬也会勃然大怒生起嗔心,伸手抓搔 着捉住它,放在一个指甲上,另一个指甲紧跟着用力挤压,甚至虱子已经死了,还因为余怒未消而两个手指不停地蹭来蹭去。当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杀虱子没有罪过, 但实际上这种杀虱子的行为完全是以嗔心引起的,因此绝对是堕入众合地狱的正因。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一般微小的痛苦也无法忍受却反过来损害其他众生,给他们 造成巨大的痛苦,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感到惭愧。其实,三界的所有这些众生也都同样渴求自己获得一切安乐而不希望遭受一丝一毫的痛苦,这一点与自己完全相同。 虽然他们希求安乐、不愿受苦,可是却不知道奉行安乐之因——十善业,反而一味地将精力放在痛苦之因——十不善业上,所想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一向受苦受 难 的这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亲。我如今有幸得到具足法相的殊胜上师摄受,已经迈进了正法之门,并且懂得了利害的差别,理所应当对 被愚昧无知困惑着的一切老母有情与自己无有区别地慈爱救护,忍耐他们的邪行与偏执,也就是说,应该修持亲怨平等。
对于以上道理要反反复复地观修。
无论是何时何地,凡希望自己拥有利乐的事,也希望其他众生同样拥有;为自己获得安乐付出怎样的精勤努力,为他众获得安乐也应该付出同样 的代价;自己连细微的痛苦也要努力舍弃,也应同样尽可能地解除他众的细微之苦;自己因为享受幸福安乐、丰厚受用等而欢欣喜悦,那么对于他众拥有幸福快乐受 用也同样要发自内心地欢喜。总而言之,对于三界一切众生必须与自己毫无差别地看待,进而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成办众生眼前与长远安乐的利益。
仲巴思那坚格西问单巴桑吉尊者:“请您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法要的教言?”
尊者教诫道:“您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
所以,我们务必要根除珍爱自己、嗔恨他众的贪嗔恶心,平等地对待自己与他众。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8课
上节课学的是发菩提心的前行,对下士道、中士道的修行生起意乐,发菩提心,本课学习发菩提心的正行:从发世俗菩提心到圆满胜义菩提心的过程。
通过修习七支供、中下士的意乐,菩提心的两种胜利,才能升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为使菩提心坚固,要受愿菩提心。受持愿菩提心戒时,首先要皈依(直至菩提永皈依,是对一切众生、诸佛菩萨的承诺),然后受菩提心仪轨,接下来修学菩萨戒(菩萨戒,可以先学戒,再受持)。其中,《瑜伽菩萨戒》的开遮更善巧,更有人情味,更符合凡人根基,更易受持。
修学菩萨行,主要是六度四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般若、精进、禅定;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思维六度四摄的胜利,升起践行之心。
受戒,不仅仅是为了持戒,而是为了圆满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必须通过菩萨行来成就。菩萨戒的根本戒,要拼命防护,莫令受到染污。一旦犯戒,必须根据忏悔仪轨,如法忏悔。内心因贪嗔痴受到染污,用忏悔对治,去除思想负担,保持人格和身心清净。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
受了菩萨戒,就按照六度四摄让心安住于善所缘,就是止。修止,是为引发胜观(无漏慧,契入空性)服务的。
修行要解决的就是我法二执,见道后修道,以空性见照破我法二执,照破烦恼习气。证悟空性后,见道后,世俗菩提心才能转化为胜义菩提心。
显教的理路——三无漏学;从依止善知识到止的部分,属于方便。只有方便,没有空性慧,就会着相;只有空性慧,就无法利益众生。方便智,是帮助我们成就福德资粮的。三种殊胜慧属于六度中般若智范畴,帮助成就智慧资粮。方便与慧是成佛两大内涵,缺一不可。
道次第给我们的次第和项目都是不可缺少的,根据共道调整身心,有了一定基础后,进入“果乘”,可以快速圆满两种资粮,快速成佛。
分享:
上周有和师兄们一起去西园听师父开示小读,内心除了震撼随喜各地师兄的大愿力以外,更多的是自我的反省,我开始反省自己办小读的初心,我这里所说的初心就是当时的发心,我起初似乎是没什么发心的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有现成的,辅导员说要两条腿走路,在做的时候对自己的修学会有好处,我就稀里糊涂的做了,其实也有想让更多有缘之人进入三级修学这样会对我的管理和沟通更顺畅一些,就不会又那么多违缘。这似乎就是我的发心。对比其他师兄的大愿力,我真的自惭形秽。也正是因为我的不坚定的发心,所以做起来就仅仅把自己扮演成了服务者,会员来的时候环境氛围要营造好,端茶倒水要伺候好,还要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心情等等……其实和师父以及慧晶师兄所传达的小读完全不一样了,跑掉了。也有一搭没一搭的开着,至于有多少人真的进班,我是一无所知,我似乎把她们扔进三级修学分享会后就不怎么关心他们了,所以也造成了中台统计等的问题。在这里就是因为我的发心不对,没有发起菩提心。
那为什么没有发起菩提心呢?因为慈悲心不够,自己发起了出离心,却没有慈悲只顾所做的一切为自己服务。这修的可不是我们大乘学子的菩提心。自从上节课学了菩提心后,感受到了菩提心的殊胜,很欢喜,做什么事脑袋里就冒出来要发菩提心去做,但是我发的目前应该是世俗菩提心,因为还有我法二执在里面,同时我自己也没获得空性见。但是我相信照着师父为我们设置的三级修学模式有次第的修习一定是可以见道的。
很久以前看到的一本西方哲学书籍里就有这么一句话: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自律,吠陀经里也更是将控制与自由(BUDDHDI与ANANDA)合写在瑜伽修行的第五层,我思维这是有其一定意义的。所有的修行都是将戒放在第一位,我从前没有太多思维其中的胜利及过患,这节课的学习让我有更多时间来思维。首先,受菩萨戒,是发菩提心到圆满菩提心的过程。这不就是成佛的过程么?难怪上节课说发心到位立即成佛。因为此刻已圆满这课大所得的大慈悲智慧之心。那如何修菩萨戒呢?六度四摄。我想我此刻可以从这六种法门和四种方便着手。将自己每个月的净财拿出一部分固定修布施修自己这颗舍心;另外遵从五戒以及瑜伽中的制戒和内制修持戒,断三毒;在与家人的共处之间修忍辱,换位思考,多点慈悲和温暖的关爱,遇事不有过多波动的情绪,只有内心平靖,才不会有浑浊蒙蔽眼睛,方能有最佳决策;多闻多思维勤修精进,只有这样才能有般若智慧;每日定课座上观修七支供内容,座下多践行思维调整反复强化,修止观得禅定;这几句话说的很轻松但践行更需努力,昨日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又在立flag,我没敢立,去年的flag几乎都没实现(送自己三十岁的礼物被退了,因为我认识到家里的菩萨更重要;勇猛的事业上的事更没实现我在缩水了);今年的FLAG啊,只希望修学、修行精进,心再平静一些,智慧些。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成道,但此时此刻我要好好安住,先见道。
比起同喜班,最近几个月我才觉得自己像是在修学,自己内心法喜充满。而且当你真的发愿修行为第一位以后,其他的所有都会为你让步的。以修学修行为中心,以其他社会角色为辅的人生,这是我想要的吧?目前是这样
顶礼三宝 导师
感恩师兄们
观澜丨南京
2020.1.2
发菩提心 把身心全然交付 彻底放下自私自利
发菩提心,放下所有的自私自利心,自己的那些偏爱和偏恨偏见都放下,只有去利益众生的发心,无论是世出世间,当然最为殊胜是以法利益,不能则助法利益,再不能则善因缘利益。在这个发心的驱动之下,智慧会快速增长,因为他是个唯利是图之人,唯众生之利是图。但凡没有用的,都不挂碍,所以障碍自然去了大半。
顿时少了因自私自利带来的无穷多的烦恼以后,智慧岂有不增长之理!能力岂有不提高之理!哪来的借口说等我有能力再服务众生!这就好比世间穷人说:等我变成富翁了我再去做善事,本末倒置。不行善哪来的凭空福报给你去变富有!
对于成就在菩提心上讲可以斩钉截铁毫无灰色地带的说,自我成就也是自私自利,与自我因习气贪世间无异。
管好自己当然是可以,可以是因为什么可以?是因为比较起给别人带来烦恼障碍来说,是可以。
无用也是障碍,垃圾是什么东西?就是无用的东西!垃圾多了自然就是障碍所以哪怕是没有明显去损害众生的事,仅仅是无用,它也是助恶缘而不是善缘的。
所以律里面是不是有一条说了不要长时间无所事事,这里也包括做无用之事。这个有难度,尤其是散乱懒惰惯了的,越难的事做了就越有效果,是要捷径么?哪个难就做哪个,那就是捷径!挑软柿子捏的都是小人。
只要专心于愿行,烦恼我执自然会不断减轻,烦恼障碍轻了,智慧就显,能力就有了。之前好几个人疑惑在这。
大家好像没有什么问题,这个就是最大的问题。比如都停留在解悟或者相似理解上,向上又不能,问也问不出问题,因为可能认为已经很清楚了,这种境况怎么突破?真正的佛弟子有大力,无论世出世间,大家发心,时间较短,也没有机会体会到发心的加持力,一旦发心成势,后面肯定会勇猛精进的。
发心是要全然忘掉私我概念,专心于愿行,一切时不起私心,还有私心里的追求或被私心影响阻碍愿行,就是没有交付,如法就是同行,不如法就是背道。
不要嫌弃末,具足饱满的发心的每一点滴功行都是根本圆满。看不上末节,最重要的都在末节,你知道指数函数,开始慢,后面快,开始这一段是末节,是资粮道初期,这里不留神就退转,等到有了成就再往后面上位次不劳心力。
通常一个普通人经历过大风浪,看遍世间风景,走过峡谷登过高峰,到晚年或许能得到些许坦然。同理慈悲心是菩萨看尽苦厄,深切了解到众生因无明不得已而遭罪,从而受苦轮碾压而自然升起的。那现在要求发心,对于一个正习惯于为自我奔波,对他人升沉漠视的人来说,也是极难的。
作为三宝弟子,皈依的一刻决定身命交付于法界,哪怕是贫贱之人,少福德智慧人,也已交付,则不应因世间所逼而远于正道,所以忍可法理,苦心励志的前行,带业而转。哪怕拖着镣铐种福田,这时候一念间思自利,则加持尽失,所以出身根基都不是决定因素,发心是决定前途的基础因素。
发菩提心,希望大家勇猛发起菩提心,无后顾之忧,这是尽未来际菩提道一切之基础,一切佛法之殊胜,无能过于菩提心。
欢迎加入QQ群:梧桐庵前行 46607815 让我们做智慧的传播者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39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