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菩提心,那现在看到的全是我做的梦吗(菩提心是成佛的唯一因)

什么是菩提心?法师之间解释不一样。为什么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有什么后果?
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成就佛果。
佛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就是说不发菩提心,所修一切法都不能成就无上菩提,终堕魔道。
什么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和善心 来自根
南怀瑾老师讲述:发“菩提心”与修行 转自:迦陵仙音博客
这里讲“发心”,发就是动机,发什么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这四个字是梵文,中文勉强译为“无上”,至高无上。“三”这个音就是正,“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觉悟,连起来就是说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但是文中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义;如果就其意义翻译成禅宗的大彻大悟,还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门,明心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心,是菩提心,入世救一切众生;在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义很多,只能保持这个原文的音,让后世人自己去解释了。
换句话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个普通人发心学佛。佛法与其它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为,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对的。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
假使有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所以我们可以说,满座都是有福人。但是,佛说的有个先决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
这可是很严重的了,什么叫菩提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现在再不厌其详的说说,加深大家的印象。菩提就是觉悟,不是我们中文讲的觉悟,是大彻大悟,般若波罗密多这个觉悟;是能超脱三界的这个觉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相与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发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你不必劝他发大慈大悲心,他已经自然发出大慈悲心了。
有许多朋友说:我啊,什么都信,就是有一点,发不起菩提心。我说:你观念不要搞错了,以为看见花掉下来,眼泪直流,看到一点点可怜事而心软,那个叫发菩提心吗?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妇人之仁,是你神经不健全,肝气不充足,或者肾亏,所以容易悲观,容易掉眼泪,就是如此而已。
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来说,菩提心是内圣外王。体是内圣之学,用是外王之学。以佛家的道理来讲,菩提心的体,大彻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形而上道,证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所以说,发菩提心的人,重点是在这个地方受持金刚经的。
有人说念金刚经几十年了,自己也不晓得发的什么心!只想念经求福报,或求其他的什么,而且也有感应呀!不错,那有另外的解释,但是如果没有感应的话,那你就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发心立志了。金刚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实实的去体会,去修持。在行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金刚经说什么》
------------------------------------------
我们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此处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在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发了清净心又什么好处?可以远离诸病。什么病?头疼、牙痛、胃痛、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于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贪、瞋、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要修行大乘菩萨道,要发清净心,要懂得自性本来清净的道理,妄想念头用不着去空它,自去自来,自由自在,无挂无碍。发清净心是属于因位,果位则是发菩提心。如何能清净呢?自性本来清净,不用你来清净。懂了这个道理,才是学佛的第一步。
*****
“云何发心?”发心并不是出钱,发心是发菩提心、道心,菩提心的用是大悲行,菩提心的体是觉悟。发心非常重要,学佛修道没有起大悲心,想要成就,那是不可能的。就我所知,一般学佛的人都是自私的,都没有真发心。
佛说善男子,末世的众生“将发大心”。什么是大心呢?菩提心,菩萨心又名大心,换句话说,发大心的人就是菩萨,唯有菩萨才有资格称得上大心众生,大心就是抱大希望,打大妄想,在这里的大希望、大妄想是什么呢?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
佛说末世的众生要想成就圆觉境界,“应当发心”,发什么心呢?“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圆觉经》的文字很美,文字后面的意义则很不简单,不仅要度一切众生,没有时间性,永远永远入世救人,最苦难的时代,在最苦难的地方,都要来。这是菩萨发心,这一段可参考普贤行愿品。
每一个学佛的人都应该先读普贤行愿品,至少我当年学佛是这样。普贤行愿品里有一句:“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虚空很大,没有边际,假如这么大的虚空有边际有穷尽的话,我救众生的愿力比虚空还要大。地藏王菩萨就是走普贤行愿品的路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注意!学佛的目的不只是自己要成佛,所有一切众生都要让他成佛。大乘佛法是先利他,再利己。其实,利人就是利己,天道好还。记住,佛法的精神只问施出去,绝不求收回。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不能存有我在度众生之心,若有度众生之心,我今年度了几个人,我又救了几个人,就不是菩萨道。“除彼我相一切诸相”,没有你我之相,也没有一切诸相,不被外界的现象所困,也不被自己内心的思想境界所困。
“如是发心,不堕邪见”,这样发心才不致于落入邪见之中。我们经常听到发心,你学佛要发心啊!发心并不是你捐了几百元几千元,或是到庙里做了什么事,而是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发菩提心就是我要大彻大悟成佛之心,不仅自己要觉悟成佛,而且也要所有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发大慈大悲之心,救一切众生之心,这样才是真正的发心。
《圆觉经略说》
-----------------------------------------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刚才要大家好好修学,为什么呢?因为你们没有“勤修清净波罗蜜”,你们外表确是规规矩矩坐在禅堂里持咒,而内心离精诚专一尚有一段距离。你们心不清净,所以影响到声音不够清越空灵,精神的透发力不足,根本的问题出在菩提心的发起不是很真切。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简单的说就是求道这一念心,普度一切众生这一念心。只要有这么一念心,精神就来了。
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证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恳切真诚,恒不忘失,随时随地“善护念”,有一点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惭愧心、忏悔心,因为即使暂时或忘,些许懈怠,都是很严重的。假如真能昼夜二六时中道心不忘,则是“勤修清净波罗蜜”。清净波罗蜜是括尽一切到彼岸的法门,只要是能使大家达到清净境界的就是。这种向道济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兹在兹,即是清净波罗蜜,所谓“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办。
我观察你们,七七四十九天的专修,刚开始那两天真是好精进,大家问问自己,那时候一堂修毕下座,钟鼓咒声是不是都还在?(同学答:是),现在还有没有呢?(同学们答:没有)。为何没有再这样的感应呢?这要惭愧啊!然而你们更不知道另外的感应还是有的,只是非你们的境界所能懂得罢了。“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只要保持刚开始那种心境来修,一路下来,绝不白搞的,自然能够“灭除障垢无有余”。无有余是一切业障都没了,罪业一切消除净尽,不再有任何的阻碍,如此“一切妙行皆成就”,夫复何难?!
*****
学佛修行第一步要从普贤行愿开始,三世一切诸佛之所以能够成就佛果,全在圆满了普贤行愿。学佛者应该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上求佛道,不要只为自己的重重烦恼而求解脱,不然表面宣称学佛修道,堂皇得很,其实也还只是一种可怜的自大自利的心理而已。
然而,如果真能大大地自私、大大地自利,那也好,因为大自私大自利的人,只有一个大我,我就是众生,众生就是我,表面上为自己修,实际上等于与一切众生同修,不分彼此,这是普贤行愿的修行境界,自己一人礼佛,心中同时呈现一切众生在礼敬赞叹十方诸佛,此种心包太虚的胸襟,即是普贤。但是一般人大都只为自己的小私小利,或者只为与我较接近的亲友而已,凡是对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就很恳切、很在意,如果是不相干的别人,便不大关心,不大用心,甚至随随便便地应付过去。如果学佛免不了这种世俗势利的心态,虽然猛的用功打坐、拜佛,精进得不得了,只要无法检点出这层细微的心理障碍,痛切改过,那么很对不起,这个菩提道果铁定是无法圆满成熟的。
比如诸位在这里好称学佛,真正是为了利他而学吗?仔细反省自己遇事的第一念、第一个反应看看,是不是保护自己的贪瞋痴慢疑等偏颇心理在作祟?退一万步说,即便为了自利而修,那也不错啊!真正做到自利,那也值得令人刮目相看了,像你们修行了这么些年,能够将自己照管得稳稳当当,自得其所吗?还是生活上一下那里出了问题,一下这里有了毛病,并且连如何处理善后的做法都捏拿不准,懵懵懂懂地,什么事都要别人来护着,自己招呼自己都招呼不好,这不是很可怜吗?
这里再重复一次,学佛想证得“最胜菩提”,要看你的行愿如何?这一点除了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外,还可参照同经的净行品来学,净行品是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二者互为辅弼,圆融无碍,所以此一念心的大愿之发起,必须合乎“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原则,以清净无着之心、大公无私之心力行种种济世利生事业,这就对了。否则只想念佛念咒、打坐修定,以此希求大彻大悟,门都没有,唯有自误而已。所以学佛要广度众生,自己家人,也是众生,首先得做到不去苦恼他们,进而能悦乐他们再说,千万不要逃避现实,贪图安逸,以学佛修道之名来自欺欺人,切实记住“以普贤行悟菩提”这句教示,好好将整个身心活活泼泼、生生不息地振作起来,勇猛精进、历久不衰地踏上这条成佛唯一的坦荡大道。
《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菩提心的行为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正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菩提心,真正禅宗明心见性的人,没有不发慈悲喜舍心的。如果慈悲喜舍发不出来,般若智慧发不出来,愿力发不出来,敢说自己已经明心见性,是绝无是处的。这个话我可以负责,讲错了下地狱,永不翻身。你以为坐起来得一点点清净,了解了某一点道理就是禅,规矩戒律都守不住,狂妄无知,那不是开悟,那是地狱种子。
菩提心是彻悟之心,发了菩提心的人,必然是慈悲的。开悟的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的起心动念,作人做事同以前是完全不同了,平常心量狭小的人变宽大了,窝囊的人变顶天立地了,习气结使全改了。
有些年轻人找上我,姓名也不先说,要跟我谈禅,还要我给他印证,狂妄之极。唉!我只好说我不懂禅。要学禅,先读好《维摩诘经》《般若经》《法华经》《楞伽经》《楞严经》再来吧!先从行下手啊!菩提心是菩萨净土,所以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大乘众生没有不发慈悲行愿的,真大乘必有菩提心,所以大乘众生才来生佛国净土。
*****
发心是佛教的名词,悟道了才真叫发心,是发明心地,不是叫你出两个钱,那个是发的出钱心。真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发明自己的心地,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学佛发心是发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能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菩提心也是大悲心,爱一切人。所以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以见道为菩提,是悲智双运,是大悲心与大智慧的成就。真正发了菩提心才没有错误的观念。
*****
【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
注意!要乐勤集善根以后才真正得到禅定。你们有的经文本子把这两句圈点成上下句,等于一正一反。所以我们修道打坐为什么不能到达禅定的境界呢?因为善根的根基不深。根基不深不能成长的,所以你们打坐做功夫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进一步退三步。有时好个几天就不得了,穷人得宝,“抖”起来了,结果穷人抖起来进了精神病院,因为善根不深啊!必须要勤集善根以后,才能真正得到禅定之乐,永远不散乱了。
实际上什么是禅定呢?行善就是禅定。禅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所以看你真有没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没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盘腿多久。但是盘腿也是要的,这是习定,练习定的基本功夫。真得定了,盘腿、放腿、走路、睡觉,无一不在定中,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
有了禅定以后,“乐离垢明慧”,才能发起智慧。智慧是什么?是离一切心理上的染污,唯识学心所上的染污都离开了,心中明净。这明净不是理论,是功夫,内外光明清净。这个时候,真正的智慧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发动了。
得了智慧干什么?大彻大悟而证得菩提,所以“乐广菩提心”,菩提是翻译名称,意思是觉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这里为什么要加一个“广”字?表示不是我们一般小智慧小聪明境界。所以我这一次跟着去年讲的《瑜伽师地论》连贯下来,要你们研究《成唯识论》,就是要开发开广你们的智慧。真了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体是性空缘起,而以大悲心为用。真得了菩提心,一定发大慈悲心。
*****
中国学佛的人,都标榜是大乘菩萨道,但是发心了没有?都没有。发心很难,大乘讲发心不是你们去化缘发心修个庙子,造个塔,捐十块钱。发心是动意,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心得解脱,一念之间顿悟,是发心菩萨,在教理上讲是初发意菩萨。初发意菩萨脉解心开,但还要修!言下顿悟了就不用修吗?不是的。真发心是明心见性,一定会同时发起大慈大悲心的,作人做事乃至任何一个很小的动作,处处都是舍己利人的。我们普通学佛哪里有发大慈悲心?都只是嘴里讲的口头发心而已。学佛的人要自我反省,有时比不学佛的人还要自私,与慈悲心是背道而驰。所以真正发慈悲心是不容易的,除非见到空性,否则发不起来。
我有个老朋友,学佛几十年,现在已经过世了,他就跟我说过,我怎么样都发不起心,怎么才发得起来呢?我对他说,你讲得对,也问得好,不过你不要问我,就看你自己了。这人讲起道理来比任何人都高,做好事也比任何人多,但是他能问这个话,证明是真修行人,他并不认为做好事是发心。所以发心之难,不可言喻。不要以为自己学佛了,偶尔行点小善就是发心了,那是发馒头还差不多。
*****
大小乘就是佛法的两只手臂。没有小乘,显不出佛法的清高。但是光清高也没有用,那是放在山顶上欣赏用的。大乘菩萨道不是标榜清高的,它能藏污纳垢,包容一切,好的坏的,善的恶的,无所不容纳。菩萨心以大慈大悲为主,这是菩提心的基础。菩提是梵文觉悟的译音,因为中文的觉悟不能全面表达菩提的意义,所以保留译音,不翻译。
学佛的人不能悟道,就是因为没有深切地发菩提心的缘故。大乘菩萨悟道成就之后,更是以大慈大悲为行门,来爱护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心。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佛说我们的这个世界是个梦,那你所见到的人也是梦见的也是假的,是这样的吗?
这个世界是我们的大脑给我们呈现出来的世界,其实并不存在的,它只是一个大脑通过眼睛分析出来的一个事物。佛说这是个梦也并没有错,毕竟你如果在睡觉的时候,大脑也会给你勾勒出另外一个场景,而且非常的真实。这就涉及到了其他的方面,所以是不是梦无所谓。你能感觉到的存在当做真实就可以了
发菩提心
我们常常讲一个公案,说有师徒俩,师父是证到了罗汉果位的,这个沙弥才刚刚出家不久。有一天这师徒俩出外去行脚,沙弥徒弟当然是走在师父的后面,背上包走在后面。这沙弥走的时候看到农田里很多农夫在那里种稻子,头顶烈日,非常辛苦,他就发了一念悲心:众生很苦,我要成佛,度这些众生。他的师父是罗汉,罗汉有六种神通有他心通,他刚发了这一念心,马上他的师父就震撼了,震撼了就赶紧叫他的徒弟在前面走,把沙弥肩上的包背到自己身上,请他走在前面。
这个沙弥也听师父的话,就走在前面。走在前面时他又想一想:唉呀!成佛太难了,太遥远了,还是算了吧,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吧。这一念心一出来,这个师父:等一下,等一下,你往后面走。包又放到他的肩上,让他走在后面。这沙弥就又走在后面。他也莫名其妙,走在后面就走在后面。这时候他又一边走一边思惟:唉呀!我好不容易生了成佛度众生的愿,怎么退了。不能退,我还是要成佛度众生。这一念心又生起来了。一生起来,这个师父又赶紧叫他走在前面,又把他的包背到自己的肩上。
这个沙弥看到师父一下让他走前,一下让他走后,就很奇怪:师父今天怎么了,一下让我走前,一下让我走后面。这个师父就跟他说:你开始发了成佛度众生的心,那你就是大乘菩萨种性,我跟菩萨相比,我只是声闻。那你就很高贵,你得走在前面,我来跟你背包。结果你走在前面时,你又退心了,还想修声闻法。你要修声闻法,我是断惑的罗汉,你还一品惑没有断。你得走在我后面,给我背包。哦。这一说这个沙弥才知道,你还没有开始修行,仅就这一念成佛度众生的心,就能够胜过声闻罗汉的高贵。一下子就坚固了他这个念头。
这就好像一个国王,生了一个太子,太子虽然还在襁褓里面,还没有长大成人,但是这些宰相百官,都要对这个太子恭敬。因为他的种性不一样。一个菩萨初发菩提心,他就是一个太子啊。虽然他还小,他还没有断烦恼,自性的功德还没有出来,神通也不如声闻,而他的种性已超过声闻缘觉。所以声闻缘觉就得向他顶礼恭敬,请他走在前面。这就像贵为王子,贵压群臣。也就像迦陵频伽鸟,虽然它还在壳里面没有出来,但是它的音声就已经超过一切众鸟的音声。虽然我们还在无明壳里面,但这个菩提心就使我们具有成佛的高贵。所以现在的念佛行人,为什么佛说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是大乘的第一弟子。是由于念佛行人发的是往生净土成佛的心,所以他是大乘佛法的第一弟子,是要得到天人恭敬的。所以我们念佛人一定要把这个念佛的本位认识清楚,不能把这种高贵的种性 *** 到求来世福报,求人天福报,甚至求死后到阴间多块元宝享用。那就是把一颗摩尼宝珠换了一根草,很不合算的。
请教师兄关于出离心、菩提心与明心见性?
出离心也叫厌离心,是出离世间之心,即有厌离红尘之意。菩提心是觉悟之心,即觉悟整个世界与自己是一体,因此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明心见性是证悟到了整个世界与自己是一体,即证到了法身,证到了真我。这就是成佛的境界,这个境界中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厌离?如果是生活不惬意而厌离,自杀的人也有厌离心,这种厌离与修道无关,乃是一种逃避之心。如果是看破红尘,有脱离低级趣味之意,愿意追求真理,证实真理,这种出离心,就是修道之心,离明心见性还差得远。如果修道之心更广大一点,认识到整个宇宙与自己是一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种心就是菩提心。但这个菩提心是在因地,不是在果地,是我们听佛说而相信,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如果我们自己证实了这个境界,那是真实的菩提心,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在修禅定,要把自己的妄念打死,本有真心(菩提心、本性)才能显现出来,所谓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修行就是这样一个途径和方向,你懂得这个原理,就知道怎样用功,和自己功夫的浅深,不需问别人。
佛法,佛菩提心的方法,怎么样修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集) 2010/4/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05
发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这要常讲,《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经上说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
菩提心的体,也就菩提心是真心,真心的体是什麼?就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至诚心。《起信论》里面讲直心,一丝毫委曲都没有,那就是真诚,我们依照经论取它的意思。深心不好讲,古大德的解释,好善好德,深心这麼解释的。深心是自受用,对自己的;大悲心是对别人,慈悲是对别人的。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之前讲这个经,我就用《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深心,上面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换句话说,用什麼心对自己?「清净平等觉」。用什麼心对别人?大慈大悲。这叫发菩提心。
我们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心。我们心清不清净?平不平等?清净心是戒律,平等心是禅定,正觉心是智慧,戒定慧。我们怎麼学戒定慧你就明白了,持戒如果心不清净,你那个戒白持了;修定没有开智慧,那个定也白修。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要达到禅定,就是达到平等,平等才是定。我们果然清净心得到,给诸位说,这个三灾,水灾就没有了。平等心现前,地震就没有了。今天有个同学拿一篇资料给我看,最近大概不到一个月,六级以上的地震在全世界各地有十几次,这麼频繁,什麼原因?六级以上的,多可怕,到八级的。觉悟之后,风灾就没有了,愚痴是感风灾。这个心要是证到平等,地球温度就不会上升,就会恢复正常。
所以佛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贪瞋痴感应的是灾难、是反常,戒定慧是正常。所以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一个愿望「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这一生就成功了,其他的是假的。广学多闻是不错,这来不及了。所以我常常劝一些同学,广学多闻好,到极乐世界去,为什麼?到那个地方去,头一个我们得的一个条件是无量寿,再多的东西,行!我有的是时间。这个地方生命太短促,我们不能浪费时间,浪费不起。而且在这个世间智慧没有开,学东西学得不会圆满,一知半解,当中还犯很多错误,那又何必?所以要老实、要听话。佛教给我们的一向专念,佛教的,这是《无量寿经》上经文。宗,宗是宗旨,宗是什麼意思?最重要的,这讲修学方法,最重要的修学方法,最值得尊崇的方法,十方诸佛都赞叹,净宗主要修学的方法就是一向专念,宗有这三个意思。
「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这是第十八愿,发菩提心是第十九愿,四十八愿这两愿最重要。古大德说,四十八愿哪一愿最重要?大家都称说第十八愿,十八愿是十念、一念都能够往生。条件是什麼?条件是具足信愿。这一念、十念是指什麼时候?是指你往生的时候,你离开世间的时候,就是最后的念头,最后那一念是阿弥陀佛,那一念就往生。所以临命终时最后一念,如果还念著家里一些财产,那完蛋了,那到鬼道去;要是一念哪个人冤枉我,我还恨他,那到地狱去。最后一念是你从这个地方死到底下的往生,关键在那一念,所以那一念太重要了。送往生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他最后一念别忘记阿弥陀佛,我们在他旁边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提醒他,那个功德无量,叫他不要有其他念头。古大德做得更好,家亲眷属不准接近他,他在快要断气的时候,家亲眷属免得引起他的情执,一引起情执马上就堕落,就三恶道去了。家亲眷属离开,这些同参道友来帮助他,这正确的。家亲眷属是学佛的,最好也离开,看到是他的儿子、孙子,他会动感情,那个时候一动问题就严重,所以家亲眷属避开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
「深明三辈往生之因」,这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篇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广摄九界圣凡之众」,这个法门太大了,它有能力摄受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上面三个是菩萨、缘觉、声闻,我们称他作圣人,菩萨是大圣,声闻、缘觉是小圣;六道里面都是凡夫,凡众。念佛往生净土去作佛,人人都有分,鬼神也有分,天人也有分,声闻、缘觉、菩萨也有分,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这个福报,缘分你能遇到,遇到了你相信,你就发愿往生,那就成了。照理说应该是菩萨、阿罗汉比我们容易,为什麼经上说十法界往生是以人间为最方便,这什麼原因?《四十二章经》里有个比喻讲「富贵学道难」,富贵人享福,把学佛这个事情忘掉,疏忽了;贫穷学道也难,贫穷他生活太苦,三餐饭他都落不著吃,他忙著生活,没时间来学佛。而人道呢?不算很富足,但是也不是清贫,就小康之家,容易觉悟、容易修行,方便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们能体会到。天人生活比我们好,福报大;三恶道呢?太苦!
现在情形好像有点变化,我听了不少信息,连饿鬼、地狱念佛往生的都不少,反而人不相信了,人念佛最后都念到鬼道去、念到地狱里去,这怎麼回事情?这桩事情,诸位要是看看慈云灌顶法师的《大势至圆通章疏钞》,《大势至圆通章》很短,二百四十四个字,它那个注解这麼厚一本,我看的是线装书,那麼厚一本。末后的一页,我当时看的时候就看不懂,它讲念佛人一百种果报,第一句就是念佛人堕阿鼻地狱、堕饿鬼、堕畜生。我看了非常疑惑,我拿著这个本子去问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学经教,我说「老师,念佛是好事,念佛怎麼会堕地狱?」老师一看,「这是大问题,这问题重要,我不跟你一个人说,讲经的时候我来给大家讲讲这个道理。」真的,你用什麼心念佛?你念佛没有断贪瞋痴,贪瞋痴慢疑叫五毒,你用这个五毒的心念佛还是堕地狱,所以不能不懂因果。那佛有没有白念?佛没有白念,阿赖耶识种了佛的种子,你造作的罪业先受报,等你地狱出来之后,那不知道到哪一世又遇到人身,再遇到佛法,遇到净土,你继续再修。所以只能说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念佛的种子,这个种子永远不坏,后来一定会起作用。这个利益也很殊胜,可是六道轮回里头你还要吃尽苦头。所以念佛要用菩提心去念,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用这个心去念完全相应,真的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确确实实祖师大德为我们显示出,持名念佛的方法是直指,不走弯路的,直指就是最接近的一条道路,这直路没有弯曲。到哪里?往生归元,归元就是回归原始,原始是什麼?自性。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自性能生能现,阿赖耶能变,这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遇到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在十法界里面,跟我们一样在这里兜圈子,在受苦受难,他觉悟,他归元,回归自性,我们一般讲他成佛、他成菩萨,回归自性,他清楚、他明白,所以他来指导我们、来教化我们如何脱离苦海,六道是苦海,苦海里的深海,四圣法界是海边缘,浅海,登上岸才算是脱离。那个岸叫彼岸,叫涅盘的彼岸,涅盘是不生不灭,功德圆满,不生不灭。这个彼岸是实报庄严土,佛教化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就算是圆满了。所以这个经是净宗第一经,是净宗同学不能不学的。
再往下看「但此殊胜第一之净宗宝典,竟在我国大藏中尘封一千余年」。《无量寿经》是最早传到中国来的,东汉的时代,后汉安世高到中国来那个时候,《无量寿经》就传到中国,所以翻译也是最早翻译的。东晋时代慧远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东林念佛堂,现在的东林寺,是专修净土的这些同学们,它里头有在家、出家的,总共一百二十三个人,一百二十三个人大家在一块念佛求生净土。所依靠的经典,给诸位说就是《无量寿经》,因为那个时候《观无量寿佛经》,跟《阿弥陀经》都还没有传到中国,净宗经典就这一部。所以第一代的祖师,慧远大师他们那一帮人就是依《无量寿经》,不容易!对这部经能信、能解、能发愿、能真干,谈何容易?我们看看《高僧传》里面,慧远大师的传记,你就能看到当年修行的盛况。他们是结界安居,前面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是虎溪,在我们想像当中可能那个时候山上有老虎,所以称为虎溪。虎溪是他们的界线,修行人决定不离开这界线。中国儒释道是一家,所以远公也有个故事叫虎溪三笑。来了两个好朋友,陶渊明是儒家的,陆道长是修道的,到东林来看远公,谈得很高兴,离开的时候远公送他们,不知不觉就过了虎溪,虎溪一个小桥就过了,过了之后三个人哈哈大笑,那是界线,不能越过的,居然走过头。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释道,三足鼎立。
这一部经远公依照这个修行,居然后人没有那麼认真在这个经上下功夫,因为不久,大概隔了不到五十年,《弥陀经》、《观经》都翻译出来。净宗确实是在早期的时候,梵文典籍就传到中国,一般人在《弥陀经》上下的功夫最多,注疏也最多。这一千多年来就没有被净宗所重视,这什麼原因?底下说「考其原因,盖由此经五种原译,互有详略,出入甚巨」,这个原因应该是这样的。这个地方讲五种原译,是现在《大藏经》里面所保留的,《无量寿经》有五种译本。在译经目录里面,从汉到宋朝是有十二种译本,太多了,到底依哪个本子?这个译本里面出入很大,他这里面举一个例子,「例如弥陀大愿」,我们常讲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在魏译、唐译,这两个本子是四十八;在汉朝翻译的吴,吴是三国的时候的东吴,康僧铠翻译的,它是二十四愿;在宋朝翻译的是三十六愿,这个出入太大。如果梵文是一种原本,不管什麼人翻译,当然文字不会是一样的,意思一定是一样,像这愿文条目一定是一样,不可能有这麼大的差别。所以古人判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这个经是多次宣讲,才会有这个情形出现。世尊讲经从来没有哪一部经是讲两遍的,他就一遍,没有两遍,唯独《无量寿经》多次宣讲,说明这经典的重要性,这法门的重要性,这是祖师大德为我们说出。
「遂使初心学者,专持一译,难明深旨,遍读五种,又感艰难」。那真难,你看看到宋朝,王龙舒居士这是了不起的大德,这五种原译他都没有看到,他只看到四种,所以他的会集本是根据四种。唐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会》,这种翻译王龙舒就没有看到,这本东西里面有很多好的开示,其他四种里头没有说,所以这个会集就不完美。你想想,像王龙舒这样有地位、有财富,五种本子都没有办法完全搜集到,还漏掉一种,都找不到,从前求一本经是太难太难。所以古大德教给我们,经典要很慎重的把它保存,读的时候小心谨慎,经本上决定不能做记号、不能写字、不能伤害,为什麼?流传后世,让后人有经可以读。不像现在印刷术这麼发达、这麼方便,所以有人问我,我们经上可以不可以写字做记号?我说可以。为什麼?太多了,不会失传;从前太少,怕失传。宋朝以前经典都是手写的,印刷术是宋朝时候才发明,但是用木刻版本印刷毕竟还是有限,非常有限。印刷发达也是最近五十年,五十年前到铅字排版还是相当麻烦,现在是太方便,这是我们要知道的。就是现在的本子,你觉得很重要的地方,可以做记号、可以画红线。像弘一大师他读的书,他是用各种不同颜色去做记号,就是经本多,可以这样做法。
「於是多舍此经而专攻《阿弥陀经》矣」。这就是自古以来,为什麼讲这个经的人少,注这个经的人也少。但是对《阿弥陀经》,注的就多,讲解的就多,所以净宗几乎是以《阿弥陀经》为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清初彭绍升居士曰」,彭绍升就是彭际清,「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没有一个好的本子,诸位看看五种原译本就知道。「诚哉是言,是以宋王日休、清彭绍升、魏承贯等大居士,均为宏扬此经,先后而有会本与节本之作」。这到后面会有详细介绍。宋朝王龙舒居士,王日休就是王龙舒,曾经著《龙舒净土文》,龙舒是地名,也就是在我的老家安徽舒城,距离我出生的地方很近。他的《净土文》写得非常之好,许多的人读了这本书而修净土,接引了很多人。魏承贯就是魏默深,他是清朝咸丰年间人,都是大德居士,彭绍升是乾隆时候的人。王居士、魏居士都有《无量寿经》会集本,他们做过会集。而彭绍升做过节本,他只取一种本子,就是康僧铠的本子,把康僧铠的本子,重新做过一次整理删订,我们现在人讲删订,删掉一部分,很难懂的、不好读的把它删掉一部分,做了个节本,看起来是舒服多了。所以有节本、有两种会本。
下面介绍,「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修净土的同学,好像很少没有念过《龙舒净土文》的。我们在初学的时候也非常喜欢这部书,写得好,可以把它当作国文去读。「王氏临终,端立往生」,王龙舒居士往生是站著往生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这在《居士传》里面,《大藏经》上有居士传,《净土圣贤录》里面都有记载。「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我们看他往生这一著,给我们所表的法,我们就知道那一点不假,站著走的。「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於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这个经《龙藏》里头有,《龙藏》收进去,好像日本《大正藏》有,《大正藏》也收进去。《大藏经》能够把它收进去,就是历代这些高僧大德对这个本子肯定,这才能够入藏,所以《大藏经》那是真正的标准。我们要想学的经典,伪造的经典很多,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一部经可靠?在古时候你就看《大藏》,《大藏目录》里头有这就可靠,《大藏目录》里头没有就不可靠,这是给我们后人立下一个标准。可是最好,如果你得到一个本子,要跟《大藏经》里面去对一对,你就更放心。你看他采取的原本汉魏吴宋,唐译的没有,只有四种本子。
「王本问世,海内称便,丛林奉为课本」。丛林是佛门的道场,佛家讲丛林,现在呢?现在是大学。实在讲丛林就是佛教大学,就正式有制度,让它制度化。在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教学,就跟私人办学一样是私塾,没有制度,跟孔老夫子当年在世教学一样,没有一个正规学校有个体系,没有。到中国隋唐时候才真正上轨道,所以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方老师当年给我介绍,丛林是中国佛教革命性的创举,正式把它办成学校。丛林的主席称主席,也称为方丈住持,那是什麼?校长,职位是校长。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维那就是训导长,监院就是总务长,它跟现在大学的组织分工职事完全相同,就名称不相同,实际上维那真的是训导长,教训导的。殿堂是教室,叫分座讲经,你喜欢学哪个科目有老师指导,有一定的讲堂,跟学校一样。所以佛教传到中国,诸位晓得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都没有变质,都是教育。丛林是大学,还有些小庙,那小庙,小庙是专科学校,它只学一样的。净宗道场,它修的就净土五经,它就没有分座讲经的,专科学校专攻一门的,或者是与我这一门相关的经论也学,是这麼一种情形。
佛教今天的衰,衰在什麼?把教学丢了,教学丢了之后,这兴旺起来的是经忏佛事,这就变成宗教,真的变成宗教,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它,它确实变成宗教,忘了本,它本来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在世,你到经典查查看,他没有做一天佛事,如果做一天佛事,那个经上应该详详细细记载下来,没有。《大藏经》上有许多经忏佛事这些资料,后人,祖师大德后人编的,不是释迦牟尼的。所以这不能不知道,佛教怎麼会变成这个样子,怎麼会衰到这个样子,一定要清楚。方东美先生曾经多次提醒我,中国佛教要能够复兴,一定要从恢复丛林制度做起,那就是办大学,要办教育。民国初年有几个,但时间很短,都没有了,好像有一位法师办过华严大学,太虚法师在厦门办过佛学院,圆瑛法师在上海办过楞严专宗学院,有几个,但时间都不长,以后都没有了。谛闲法师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一生讲经教学,他是天台宗的,出了不少人才,我在美国还遇到几个是他门下的。所以这是会译会集是有道理,王龙舒第一次做会集,丛林奉为课本。「我国龙藏」,乾隆时候编的《大藏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王龙舒的本子,就是王日休的本子。
「莲池大师曰」,莲池大师是明朝晚年的人,他在世的时候把净土宗复兴,非常的难得,他的道场在杭州。他说「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这是我们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莲池大师对王龙舒的赞叹。「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因为它流通得很广,读诵的人很多。「故於所著《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取王文,间采原译」。《阿弥陀经疏钞》我好像讲过二、三遍,确实非常之好。因为在那个时代,我们看到《疏钞》的内容就晓得,这就好像我们看到处方,就知道那些人害什麼病。在那个时代,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佛教禅宗非常兴盛,许多人把净土都疏忽了,看轻了。所以莲池大师的《疏钞》,用什麼来注解《阿弥陀经》?用《华严》,把《弥陀经》提升到跟《华严》一样,大家尊重!很了不起。确实彭际清居士讲的话,它这后头也引证的有,有道理,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换句话说,《华严经》是大《无量寿经》,再换句话说,《阿弥陀经》就是小《华严经》。《华严》、《无量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这是莲池大师引出来的,得到佛门这些高僧大德们肯定、认同,净土就兴旺起来,这称之为第八代的祖师。
净土宗的祖师跟其他宗派不一样,其他宗派是代代相传的,一代传一代这样传下去的,净土宗没有,净土宗不是代代相传,而是这个大德往生之后,底下一代人肯定他对净宗有特殊的贡献,尊他为祖师。所以净土宗的祖师是民选的,不是一代一代相传,是民选的。像近代,印光大师对净土宗的贡献很大,大家公认他应该是第十三代的祖师。如果祖祖相传的时候,应该都是六、七十代,净土宗才十三代。如果这一代没有这样的人,那就没有得选的,真正出现对净宗修持、弘扬有特殊贡献的,这后人尊称他为这一代的祖师,祖师是这麼来的,所以民选的。净宗称大师这也是特别尊重,所以诸位这也是常识,大师不能随便称的,佛门里面称大师,是专门对释迦牟尼佛的,称大师。你看从前皇帝的老师称国师,翻译经典称三藏法师,禅门大德称禅师,专攻戒律的为律师,研究论典有成就的称论师,没有称大师的。只有净土宗称大师,为什麼?他跟佛没有两样,他能教导众生念佛往生,往生就成佛。你看佛度众生不是成佛吗?这些大德度众生用这个法门,也教他一生成佛,那跟佛有什麼两样?都称大师。所以唯有净宗祖师称大师,这个常识要知道。我们现在一般人称大师是过分,这个不可以的。
下面说「又幽溪大师更有盛焉」,这都是跟莲池他们同一个时代的人,也是净宗的大德,他有一个著作叫做《弥陀圆中钞》。我们那个时候刚刚接触净宗,老师就给我三个注解,这三个注解是《弥陀经》最权威的注解,修净土不能不读的。第一个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第二个是蕅益大师的《要解》,在《净土十要》里;第三个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这三个注解是《弥陀经》权威的注解。《圆中钞》里面所引的《无量寿经》的经文,完全取王龙舒的会集本,莲池大师《疏钞》里大概是一半多一点,引用的是王龙舒的会集本经文,其他的多半还是有一些引用原本。「近代印光大师於所撰重刻圆中钞序中,亦赞王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这是近代《印光大师文钞》里头有,这是他一篇文章,就在「重刻阿弥陀经圆中钞序文」里头,有这样的赞叹,这个说明会集是正确的,应该要有人出来做。所以在近代有人批评会集是错误的,这话讲不通。
有很多人来问我,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在国内、在台湾,都有我们佛门的那些大德反对,不应该做这个,来问我。我说如果会集我们不承认,认为这是不如法的,问题就很多,现在寺院里面我们用的早晚课,早晚课的本子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里面用的经文、仪规都是会集的,那这也不能用。你们平常做的一些佛事,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焰口、水陆,这些本子全是会集的,那统统都不能用。寺院里做早晚课就是读原文那才对,那我们许许多多寺院都成问题,都不如法。你看看佛门的会集东西有多少,古来祖师大德的,所以这个道理要懂,不能不讲理。你统统明了之后,你就知道会集是应该的,尤其世尊当年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又常常大乘经里面讲,「佛无有定法可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说得这麼乾净、这麼彻底。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法从哪里来?因人而兴起的,人有什麼病他就开什麼方子,人没有病就没有药方,这是治病的。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就是说明这会集是应当做的。
下面就说这两种会集本里面有问题,「王氏会经,虽大有功於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里头有错误,这是真的,所以这也要认识清楚。他举比喻说,「白圭之瑕,贤者惜之」,白圭是玉,玉里有瑕疵,比喻王龙舒居士会集的本子,贤者惜之。「莲池大师谓其:抄前著后,去取未尽」,这后头有解释,「彭绍升居士斥之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这个批评都是有根据的,如果我们把五种原译本对起来看,你就了解。现在有几位居士,我看到两种不同的五种对译本,做得好,看得很累。你看完之后,你才晓得夏老居士会集这本子好,会集得太妙!比前面几种会集本真的是好。所以现在一共有九种本子,三种会集本,一种节录的本子,五种原本,我把这九种本子印成一册。这是当年我在国外讲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怕人家来找麻烦,所以我九种本子印在一起,你们自己看,他要有问题、有疑问的,我就把这本子送给他,你们自己去看去,不用我回答。九种本子都在,都念真是难!这麼好的一个会集本,世尊讲过,到法灭尽的时候,就是一切经都没有了,最后还留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这《无量寿》是什麼本子?肯定就是夏莲居的会集本,而不是原译本。这是我们可以肯定的,这会集得太好,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我们对这个经才不至於怀疑。批评的人很多,他们修学对於经教的深入,有没有能达到像王龙舒、像魏默深、像夏莲居的造诣?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怎麼能随便批评?你个人批评你造的业自己承当。如果你影响到别人,让别人对这本子产生怀疑,不去学习,这个过失很大,你断别人法身慧命,你要不要负因果责任?肯定要!这是我们学经教不能不知道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39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