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传的启示(佛陀传记)

学佛百科2023-03-0977

读完佛陀的故事让人明白了什么道理?

人生就是一场旅程,当我们结束这场旅程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唯有带走的是我们的“业力”,万事不由己,唯有业随身。

这个“业”就是我们自己造作的因。另外我们的自性从来不会消亡,我们学佛就是得到智慧,用智慧寻找我们的自性,这个本性纯净的自性也是智慧的显现。

《金刚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我们修行就是想得到佛一样的智慧。如来所说的“道”,只有一个,我们众生的“悟”也没有两个,虽然契入到法门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众生悟道,与佛无异,如何能悟道呢?先要认识清楚何为“道”?道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一切法,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道是无相,若想求道,一定要达到无相的境界,方能与道相合,若着有相,任汝无量劫修行,以有相觅无相的道,如何能求到呢?所以一定要舍离有相,修无相行。

无相即无为,有相即有为,以无相的心,求无相的道,能求的心是无相,所求得道亦是无相,无相与无相合为一体,便悟道。

释迦摩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句句无为,未曾以有为法宣说众生,所谓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无漏法度众生。

以此戒定慧,才能出苦海,所以应修无为法。例如念佛,念至无念而念,才算有进步,但还有“我”在,有我仍是有为法,要念至无我念佛,才是无为,才能悟无生忍,若还有我相在,还是不究竟。

其实这个“道”也就是我们本身所有的“自性”能够找到这个“道”也就是开发出“自性”了,如果舍弃本性去外面寻“道”,永远也不会寻找到。就像是是释迦摩尼佛所说富商的第四个老婆,它不会离我们而去,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找到这个自身的本性,这个本性无论你再怎么在六道中轮转,它也不会离你而去。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失去一些东西,只有自性不会失去,而且也只有自性

《佛陀传》启示故事两则

故事一:

摩揭陀国王阿阇世不知是否该发动战争,佛陀讲述毒蛇的故事点醒他。

阿阇世说:"我能理解,不杀之道,但心中还是疑惑重重。""您宣讲不杀与慈悲,要安抚苦难贫穷之人,那您会允许我惩罚犯罪者吗?"

"为了保护国家、家人而发动战争,合乎道理吗?"

佛陀说:"曾有一次,阿阇世,某个村中有一条毒蛇,吞噬数人,夺去了他们性命。村民们都十分惧怕,孩童们也不敢在毒蛇栖息的树旁玩耍。有次,一位比丘途经此地,就坐在那个树荫下休息,毒蛇爬出欲咬他,见那比丘仍是面色如常,很是惊讶。比丘对他言道,当你咬人,给她们伤害时,人们处于极大的痛苦,甚至会丧命。毒蛇起了苦行之心,它由此决定,不再害人,不再咬人。见毒蛇不去伤人,村民慢慢也就不再害怕,他们取笑它,孩童们用脚踩它的尾巴,而它从不伤害任何人,孩子们向它扔石块,它也不去报复。饥饿和疼痛,令它虚弱无力,到了晚上,便吞下些砂砾,而白天,又会受到攻击,那条蛇伤得很重,村民们就当它是一条绳子。某天,那位比丘又来到这里,看到蛇的境况,他很难过,给它敷药时,就问道,你怎会落到如此呢?蛇回答,我已领悟道理,就不去咬人啦。比丘笑了,然后说,我叫你抑制咬人的冲动,但你怎能断绝自己的本性呢,你怎能不发出嘶声呢,任何行为的过度,哪怕是不杀,也都会转变为暴力。罪人会为其罪过受罚,他们理当畏惧你,但要记住,审判不应取决于私仇旧恨,被告是因他们的罪过与恶行而受罚。"

阿阇世:"若是有嗔怒、嫉妒、或贪愚的干扰,我难以判断。"

佛陀:"以善胜恶,邪恶占据上风,人性便荡然无存。如果你不得不发动战争以摧毁邪恶,那就去做吧,但不要因私欲而开战,这样的选择,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阿阇世:"佛陀,您出色又充满智慧的教诲,驱散了内心的黑暗,给我很大的启发。我的生命中有您,是多么幸运。"

故事二:

摩揭陀国王阿阇世在经历一个个亲人离开、一系列的失败打击之后,良心回归,终于醒悟,一天,他听到宫门外传来佛陀的比丘乞食的声音,便来到宫门外,与比丘的一段对话如下:

阿阇世:我能跟您说几句吗?

比丘:好。

阿阇世:我见过很多国王,学习渊博的尊者,不过在他们脸上,常有焦灼之色,但你们比丘,为何总是如此喜悦安详?

比丘:斩断从前羁绊,不生起未来之妄念!…可否告辞?

阿阇世:稍等...您的钵还空着,把这个(王冠)也拿去吧,请亲手交给佛陀。

比丘回精舍见佛陀对白如下:

比丘:阿阇世陛下嘱我将这个转交给您。

佛陀:我乞食度日,要冠冕何用呢?……走吧,阿难,此时的阿阇世纯净不染。

阿难:那他为何不亲自前来?

佛陀:有一物名自尊,不许他来见我。

阿难:而您的慈悲会带您去见那个罪人,这样的人也能走上喜悦之路吗?

佛陀:当然可以。没有通往喜悦之路,喜悦本就是路。

佛陀和阿难去王宫大门前求见阿阇世,阿阇世喜出望外出来见佛陀,对话如下:

阿阇世:佛陀,您来了,怎不提前告知呢?来吧!快进来,佛陀!

佛陀:我此来,是要物归原主(从阿难手中接过王冠欲给阿阇世戴上)

阿阇世:不,佛陀,我不要它!对它的欲望让我犯下罪行累累。只有我的心知道,我却从没听过它,这一生我将它残忍地粉碎了,可今天我的良心又奋起而上,我想要平静,否则我会疯的,佛陀!

佛陀:平静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阿阇世: 我该怎么做?该怎么做啊!难道要像狗一样自舔伤口!

佛陀:安住自己。您是一国之君,依正法治国,幸福安详便自在心中,君安则民安。

阿阇世:佛陀,可我的心碎了,我已经崩溃了!

佛陀:你喜欢音乐吗?

阿阇世:是啊,我喜欢,佛陀,我会弹维纳琴。

佛陀:那么告诉我,维纳琴弦松驰了,您还能弹奏吗?

阿阇世:不能,佛陀,它曲调就不再悦耳了。

佛陀:说得好,若是琴弦系得过紧呢?

阿阇世:那弹奏时就会断裂。

佛陀:如此说来,系弦应以不松不紧为宜。各弦相互协调,方能奏如是妙音,对吗?

阿阇世:您说得很对!

佛陀:现在您的弦太紧了,阿阇世,轻弹即弦断。安住下来,平静下来。像维纳之弦,调试好心弦,曲调自然悠扬,毫无疑问!

阿阇世:您说得对,但我罪业深重,如何从这愧疚中解脱?

佛陀:愧疚困扰着你,就去寻找它的根源。阿阇世啊!晨起之时,睁开双眼,自奏妙音,旋律和谐,引正法滋长生发。一切婆罗门、朝臣、家臣亦将受此正法所感。臣下有正信,子民们也沐于正法之中。

阿阇世:您说得很对,佛陀 !

佛陀:切记,王治当用心,而非兵革之利。

阿阇世:我会铭记您的字字句句,佛陀,我是个罪人,图王位而弑父!我会走出阴霾,做您光芒的一缕,让我追随您吧!求您了!(阿阇世在佛陀面前跪下)

佛陀:你心地不坏,若你在这世上,寻找爱你之爱,而非爱你之人,会发现那个人只是你。你就是那唯一值得你爱和原谅的人,好好地记住它。(佛陀把王冠给阿阇世带上,并给予他祝福而后与阿难转身离去)

佛陀的法语如春雨润万物,让阿阇世终于悔过醒悟了,从此回归了正道,并护持佛陀之正法。

佛教给我们的启示

一、改变了内心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世界;

二、一切行为皆有因果,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三、不仅要过好这一辈子,还要做好过下一辈子的准备!

读《佛陀传》之 智者证悟的8个真理,以及如何面对死亡时不害怕

书中的这个部分,讲述了佛陀和一个老人去世前的对话,讲了关于面对死亡时该是怎样的态度,也开示了他所证悟的8个真理

当不安的肉体或精神感受生起时,智者并不会担忧、埋怨、饮泣、捶胸、扯发、折磨自己的身心或晕倒。他会平静的观察他的感受,而且很清楚知道这只是一种感受而已。

一天,佛陀在善来山的鞞沙伽罗园林坐着时,对众比丘说:“比丘们,我想给你们讲说真正伟大之人的八种觉证。阿耨楼陀尊者也曾经讲说过这些觉证的内容,它们是大智者体证的真理,有助于一般人对治颠倒昏沉,以使他们能转迷为悟。”

第一所觉证的,就是 一切世法的无常与无自性。 观照世法无常和无自我之性,你们便可以解除苦恼,达致开悟、平和与喜悦。

第二所觉证的,就是 越多的欲念会产生越多的苦恼。 世间的一切罪苦,都是来自贪欲。

第三所觉证的,就是 少欲简朴的生活,才会导致平和、喜悦与安宁。 在简单的生活中,才会有时间集中于大道的修行和帮助别人。

第四所觉证的,就是 只有努力精进,才可达致觉悟。 怠惰与沉迷欲乐之中,都是修行的大障碍。

第五所觉证的,就是 “无明”是了无止境的生死轮转之起因。 你们要谨记时刻多闻多学,以增长你们对一切事物的真正了解和发挥你们的辩才。

第六所觉证的,就是 贫穷会导致愤恨,因而引起循环性的恶念邪行。 在广行布施的时候,行大道者应以平等以对待所有的人,不论是朋友、敌人、过去曾犯错或目前造成伤害的人。

第七所觉证的,就是 虽然我们有住世的任务去教导和帮助他人,但也绝不可以为世务所缠 。出家的修行人,只得三衣一钵,他们应该过简朴的生活,以慈悲视众生。

第八所觉证的,就是 我们不只是为自己开悟而修行,而是要全然贡献自己于带导他人入觉悟之门。

“比丘们,这就是真正伟大者的八种觉证。所有真正伟大的人,都因为这些觉证而达至彻悟。无论在哪里,他们都会以这些体证来指导他人,开阔别人的视线,以使人人都找寻到导致解脱觉悟之道。”

当佛陀回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他获悉薄伽梨比丘病重的消息,并知道他很想见佛陀最后一面。薄伽梨比丘的侍从前来谒见佛陀,他向佛陀三鞠躬后,说道:“世尊,我的师父病重,他现在寄住在一位造陶瓷的在家弟子家中。他嘱我前来代他向你顶礼。”

佛陀对阿难陀说:“我们立即前去探视薄伽梨比丘。”

薄伽利比丘见到佛陀步进他的房间时,竭力尝试坐起来。

“不用了,薄伽梨。”佛陀说道:“不要坐起来,阿难陀和我会坐在床边这两张椅子上。”

与阿难陀坐下后,佛陀说:“薄伽梨,我希望你能恢复体力,减少痛苦。”

“世尊,我的体力正迅速减弱,又因为疼痛加剧,我实在感到很辛苦。”

“那么,我希望你没有担忧悔疚的苦恼。”

“世尊,我是有担忧悔疚的苦恼的。”

“我希望你的悔疚不是因为曾犯戒律所致。”

“不是,世尊,我一向都严持戒律,心中无疚。”

“那你担忧和后悔的是什么?”

“我悔疚的,是我久病以来,未能亲自前往探视世尊。”

佛陀用微带责备的语气说道:“薄伽梨,不要担心这些。你的一生没有悔疚,这就已经是我们师徒间最难能可贵的了。你以为要见到我的面容才是见佛吗?这外在的身体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所教之道。你见到佛所教的,就是见到佛。如果你单是见到我这个身体而不见我所教的,那便完全没有价值了。”

静默了一会儿,佛陀问道:“薄伽梨,你明白我和你的身体,都是同样的无常不实吗?”

“世尊,我能很清楚的体会到这点 ,身体不断在生、死和变化。我也明白感受也是无常虚幻,不断的在生、死和变化。思想、行念和意识也都依循生死的规律,它们全部都是不永恒的。今天你来访之前,我曾观想五蕴无常之性。我见到生命的五条川流——色相、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全都没有独立的自性。 ”

“好极了,薄伽梨!我对你很有信心。五蕴内的一切,都不存自性。张开眼睛看清楚,哪里没有薄伽梨?什么不是薄伽梨?生命的美妙,到处皆是。薄伽梨, 生与死都再不能碰触你。对你四大元素假合的身体,置之一笑;对你体内起伏的疼痛,也只需置之一笑。 ”

薄伽梨微笑,眼里闪着泪光。佛陀和阿难陀离开之后,薄伽利请他的朋友把他连人带床地扛到仙人山上去。他说:“像我这样的人,怎能在房间里死去?我要在辽阔天空之下的山边辞世。”

他的朋友天于是将他抬上仙人山。那夜,佛陀禅坐至深夜。刚天亮,他便告诉几个经过他房子的比丘,说:“前去探访薄伽梨比丘,叫他不要害怕,他将会很安祥无悔的入灭。告诉他要安心,我对他很有信心。”

当比丘们找到在仙人的薄伽梨比丘时,他们把佛陀的讯息传递了给他。这时,薄伽梨说:“我怎可以在高床上接听佛陀之语?朋友,请你们把我从床上移到地上去。”

他们照他所要求去做,再重复一遍佛陀所说的。薄伽梨合掌说道:“兄弟们,回到精舍时,请你们代我向佛陀作三鞠躬,并告诉他薄伽梨比丘已不久人世,又受着严重的疼痛。告诉他薄伽梨清楚见到五蕴的无常和无自性,已不再受五蕴所缚。临终时,薄伽梨已释放了所有的恐惧和忧恼了。”

比丘们说:“师兄,放心吧。我们回去时,会替你向佛陀三鞠躬和转告你的遗言。”

比丘们刚离开,薄伽梨比丘便入灭了。

那天下午,佛陀与数名比丘爬上仙人山上,天蓝得没有一丝云朵。只见一缕轻烟从山下的一间房子里缓慢地袅袅上升,在空气中飘浮了一会儿,便散失得了无痕迹。

望着广阔圆浑的天际,佛陀说道:“薄伽梨已得到解脱了,再没有妄想心魔可以扰乱他了。”

无明把痛苦扩大了万亿倍

平静观察感受

生死轮回, 缘起缘灭,不被缘所困

佛陀继续他的行程,前往那烂陀和毗舍离。一天,在大树林的大林精舍里,佛陀对比丘们说:“作为众生之一,人类多少都必定要受苦。不过,那些虔于学习和修行正法的人,会比其他人少受很多的苦。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了解的慧力——他们修行的果实。”

那天非常闷热,佛陀和比丘都坐在美丽的娑罗树荫下。他用手捡起一小撮泥土,提在他的姆指和食指之间,问道:“比丘们,如果我们将这泥土与伽耶山相比,那一样较大?”

“当然是伽耶山大得多了,世尊。”

“正是如此啊,比丘们。 那些因修习正法而生慧的人,他们所受的苦比起那些沉沦于无明的人所受的,实在少得太多了。无明把痛苦扩大了万亿倍 。”

“比丘们,又譬如一个被箭射中的人,他会感到疼痛。但如果他被第二支箭在同一位置上,他的疼痛将会是双倍的严重。又如果他被第三支箭射中同一位置,他要受的疼痛就更加严重得超出千倍了。比丘们, 无明就是第二和第三支箭,它会加强痛楚。 ”

“ 由于能深切了解,一个行者便可以替自己和他人防止痛苦加深。当不安的肉体或精神感受生起时,智者并不会担忧、埋怨、饮泣、捶胸、扯发、折磨自己的身心或晕倒。他会平静的观察他的感受,而且很清楚知道这只是一种感受而已。 ”

“ 他知道他并不是那感受本身,而且更不会受制于这种感受。这样,痛苦便不能缠缚他。当他有痛苦的感觉时,他知道那痛苦感觉的存在。但他没有失去他的平和镇定,没有担忧、没有畏惧、更没有怨言。因此,他的痛苦便只是肉体上的,而不能扩散和扼杀他的整体。 ”

“比丘们,你们要精进修行甚深的察觉,以能得到慧果的产生,因而脱离痛苦的藩蓠。那时,生、老、病、死便再不会对你们造成任何扰恼。”

“ 一个比丘要去世的时候,他应该投入于观照身体、感受、心和心生的物象之中。他的每一静态和行动,都应该尽在专念之中。就是他的感受,也应该投于专念。那比丘应该观照身体感受的无常性和互依性,以使他不会再被身体和任何好与坏的感受所缚束。 ”

“如果他需要气力来抵受痛苦,他应该这么观想:‘这是一种需要我全部气力来抵受的痛苦。这痛苦并不就是我,我不是这痛苦,我没有被这痛苦控制。 我此刻的身体和感受,就像一盏油尽芯枯的灯,快将熄灭。灯的光,只是因缘而现,因缘而灭,我不被缘所困。 ’如果一个僧人这样修观,平和解脱便会现前。”

初雨的来临,让炎夏的热气顿消。佛陀回到祗园精舍结夏安居,并再次对比丘和比丘尼讲说缘起之法。一个比丘起来问道:“世尊,你说意识是形相的基本。那么,是否所有世法都是由意识而生呢?”

佛陀答道:“对。色相只是意识的客体对象,主体与客体是意识的一体两面。没有客体,就不可能有意识。作为主体的意识与作为客体的色相,是互依而存的。就因为意识的主客两体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便可说是因心想而生的了。”

“世尊,如果色相是由意识所生,那么意识不也就是宇宙的来源?有没有可能知道意识或心识是从何而来的?它起自何时?我们可否说心是有开始的?”

“比丘们,始与终都只是心智构造的概念。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始或终。只有当我们被困于无明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始与终的念头。人就是因为被困于无明,才会堕落生死轮转之中。”

“如果生死轮转无始无终,我们又如何跳出生死呢?”

“ 生和死也都只是无明所生的意念。超越了生与死和始与终的念头,便是超越了这个了无止境的轮转。 比丘们,我今天就是要说这么多了。谨记修习深观万象,我们日后再谈这个问题。”

后记:

去年3月份,我在厦门真寂寺参加第二次的十日内观禅修,闭关结束后在鼓浪屿待了几天,在赵小姐的书店有缘看到了《佛陀传》,当时读来感觉很震惊。

最近在继续读《佛陀传》,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跟随智者的脚步,在正道上有力前进。

这本一行禅师写的《佛陀传》,讲述了佛陀从出生、成长、出家、得道、弘法、直至灭迹的完整一生。娓娓道来的佛陀生平故事,融汇着佛法的精深奥妙,引人入胜,感动又深受启迪。

书中的佛陀不仅伟大、慈悲,而且真实可爱,我们可以看到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和大家一起坐在地上吃饭,他专注吃饭的仪态令人着迷,他吃完饭,和别人一样自己收拾好餐具,放好,一举一动间,散发着佛法的灵性光芒。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41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