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菩提心有仪轨(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受持菩提心仪轨
小组共修时针对辅助材料中的问题究竟谁有资格给我们传授愿菩提心,展开了讨论。就其中的话题引申为咱们的师父是否有资格给我们授愿菩提心?经过多方面论证,得出师父完全有资格给我们授愿菩提心的结论。是否有资格法义中给出的标准是,不仅要有愿菩提心和愿心学处还要有行菩提心,授菩萨戒,实践菩萨行。
善知识两大职责内修和外弘,外弘也是心行的延续。就师父创办的三级修学来看,处处体现着大乘佛法的精神,这种精神渗透在定课,修学,义工行等各个环节里。书院很多师兄都有明确的定位,从学员到如来使分哪几步,内心了了分明。还记得我问过慧策师兄啥是如来使啊?师兄答“如来使就是佛陀的使者,荷担如来家业的人,也就是菩萨。”试想按照师父的施设,践行好两套模式,将来就能成为菩萨,作为创办人的师父,肯定具备这样的资格。我很庆幸我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我这么说并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当然没有对比就没有高低。就济南的学佛团体我也接触过一部分。还和很多师兄相识,平时关系也不错。记得有一次聚餐,听一个小师兄说他去某寺院授菩萨戒了,乍一听菩萨戒,感觉好高大上啊,也很佩服他的智慧,感觉他小小年纪就做出这么正确的选择,确实了不起。随后又转念一想,对于菩萨戒,据说很多出家师父未必能持好,更不用说在家居士了。当然在家居士也能持好,关键在于引导。对于我来说,三皈五戒都没能持好,更不用说菩提心戒或菩萨戒了。
对于是不是菩萨行者,也容易检验,看看是否已发菩提心,是否具有慈悲心,平等心。假如啥都没有的话,只能算冒牌菩萨了。现在我觉得授菩萨戒是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因为不发菩提心,不做菩萨我尽未来际的生命的确没有出路。但一想到菩萨戒那么多的戒律我就望而生畏,就拿六度忍辱来说,忍耐我都不及格更不用说忍辱了。
根据印度深广两派的施设,还好中间有个次第,假如心行还达不到菩萨戒的高度,可以先授菩提心戒,书院在这方面确实开汉地风气之先河。我觉得简直是为我这类人量身定制的一样。
就拿授菩提心戒的身份来说我也具备,天人,人类,龙王等愿意发菩提心的众生都可以。拿意乐来说,对于发菩提心有强大的意愿,并且对菩提心教法欢喜顶戴。我确实愿意发菩提心,刚开始意愿还不算强烈,经过不断的观察,意愿慢慢地变强了。这也源于认识的改变。假如认识不到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就不会发出离心。认识不到死无常及生命的脆弱,就不会用有限的生命做最有意义的事,假如没有思维能力,就不能辨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很有可能把相似佛法当宝贝。假如没有大悲作为心行基础,所发菩提心也是没有力量的。
就拿我来说,之前根本没意识到名利的虚幻性,内心容易追随五欲六尘,并且觉得那些东西很真实。也有从众心理作怪,感觉大多数人都这么做,我这么做也很有意义。学佛后随着身边亲人一个个离世,我突然觉得纵然富商大贾,名流政客难免一死。死的时候啥都带不走,穷尽一生所追求的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或者说大多数人并不明白生命的意义或价值吧?就算有的人认识到这一切没有意义,内心也不由自主。
在虚幻的生命中领悟到人生的价值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情,难怪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现在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就要确定人生方向。就让我从授愿菩提心开始吧!
金刚经(七)
【善付嘱诸菩萨】
付嘱诸菩萨可以分两个意思讲。
一个意思是佛涅槃的时候,还有很多的佛教徒程度不及格的啊,就付嘱利根的菩萨,就是那个善护念成功的菩萨,你要发大悲心要去教化这些不及格的菩萨。让他们得所未得,能够成就圣道,能够住持佛法,这就是善付嘱诸菩萨。付嘱这个有成就的菩萨,就等于佛就是下个命令,你要发慈悲心教化这其余的一切发心修行的人。是这样的意思,这是一个解释。
另外一个解释呢,付嘱诸菩萨,佛对于善根成熟的菩萨能护念他,他很容易的得圣道。对于其他的一切菩萨呢,佛能够宣扬无量无边的佛法,来教化他们,是善付嘱诸菩萨。这么解释也可以。护念诸菩萨是有程度的菩萨,付嘱诸菩萨是还是在外凡的菩萨,就这样子分好了。
因为佛能够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所以佛的正法可以久住世间而不灭,这件事唯有佛能做的到,佛能够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所以叫做希有世尊。这是须菩提尊者想要问法,提出问题要请问,先赞叹佛。下面就是提出问题。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善男子,善女人呢,原来他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但是他很善,能够三皈五戒修习十善,修十善法。这种人称之为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这个人不受三皈五戒,也不修学十善法,他随时能做恶事,那能称之为善吗?那是不能的。
可是这个人呢他继续修学佛法,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发就是建立的意思,建立了无上菩提心了。菩提心这个心是愿的意思,就是建立了无上菩提的愿,愿得无上菩提的意思。
发无上菩提心这件事,我们通常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逝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发菩提心,也可以这么说。
但是这件事呢,是要你内心里面很诚恳,真诚的发这样的愿,那就可以称之为发菩提心。如果说只是做功课的时候念这个文有这个安排,就随着念一遍,这不算数,因为你心里面不诚恳,不诚恳的都不算数。
在《显扬圣教论》上有一个发菩提心的仪轨,它上面内容和这里一样,词句不一样,词句是这样:大德一心念,我妙镜比丘,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就是这样的意思,从今天开始我要发无上菩提心,为什么要发无上菩提心呢,想要利益一切众生。那么下面就开始说:从今以后,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正勤、静虑及慧,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和合出家,愿尊正知我是菩萨。这就是显《显扬圣教论》上发菩提心的文。那么你就是要在一个大德的前面,磕三个头,然后跪在那里把这个文念三遍。那个大德说:善。你答:尔。然后一拜而起。这就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仪轨。
当然这个不是说大家在一起做功课念,这不是。这是他经过了长时期的学习佛法,他内心里面思惟这件事。应该不是一次,经过多少次的在内心里面的激动。哎呀,应该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他心里面这样子想,最后决定在一个善知识那里,宣布发我无上菩提心,念这段文。应该是这样子。
而我们汉文佛教,在受戒的时候,三坛大戒连续的受。先受沙弥戒,然后收比丘戒,隔一个星期或者隔多少时间就受菩萨戒。当然也是很好这样子。如果说是要认真一点呢,受了沙弥戒以后要学习沙弥戒,把沙弥戒能受持清净。然后经过你沙弥戒和尚的认可,你再去受比丘戒。应该受沙弥戒的这个时候就发出离心了,发出离心也叫发菩提心。就是想要得圣人的智慧,菩提就是圣人的智慧。想要得阿罗汉,你要有这样的意愿,然后受沙弥戒。
或者小孩子受沙弥戒知识还是不够,那么发出离心还是发不来,但是他也愿意出家,给他受了沙弥戒。等年纪渐渐大了,等到20岁的时候才可以受比丘戒。这个时候知识稍微丰富了一点,那么他就发出离心。他心里想我不愿意做生死凡夫,我想要做圣人。有这样坚定的意愿,那么经过你的戒和尚的同意,那么就受了比丘戒。
受比丘戒是谁给你受呢,就是受沙弥戒的那个和尚,就是给你受比丘戒。他把三师七证请来,然后专为这个沙弥受比丘戒。受比丘戒以后呢,要去学比丘戒。比丘戒学的开遮持犯,都很明白了,也持戒清净。继续学习戒、定、慧,学习戒、定、慧的时候,当然我们大乘要读《华严经》啊、《维摩吉经》、《大宝积经》、《大般若经》这些大乘经典。他可能就发无上菩提心了,然后再受菩萨戒,应该是这样。
当然我们汉文佛教连续的受也好,一下子把这件事做好了以后,继续的学习佛法,就会发出离心,也会发无上菩提心。如果你受了戒之后,不学习佛法,就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当然也是好,但是你的无上菩提心未必能发的出来。但是也不要紧,你能诚心念佛,往生到阿弥陀佛国去。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会劝你发出离心、发无上菩提心的,劝你得圣道。所以念阿弥陀佛这件事太好了。
这个文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刚才上面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要经过一段时期的酝酿。你学习佛法,佛法在你内心里面思惟观察,你就会激动。啊,佛法是这样子的呀,那么你就会发无上菩提心。这样真诚的一段时期的学习佛法,由佛法在你内心里面的酝酿,经过多少次的思惟观察,这个真诚的心发起来,我要发无上菩提心。然后你举行这个仪轨,就是发菩提心了。(七、2018.1.12)
1什么叫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入行论讲记》里面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什么叫愿菩提心呢?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个条件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在具足这两种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愿菩提心;什么叫行菩提心呢?就是在发愿的基础上去做这件事,在实际行动中不离六度万行,这叫做行菩提心。这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别,正如颂中所讲:
庚二、本体之差别: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二者的差别就像欲行与正行。比如我要从这里到印度金刚座,在没有去之前,心里有一种“我想要去”的发愿,这种欲心相当于愿菩提心,因为愿菩提心就是在心里发下“我要度化众生”的坚定誓言,但实际行动中还没有具体去行持。然后,我准备好路费、衣服等行李,真正起程前往印度,这种正行相当于行菩提心,也就是说,我不但发愿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且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此时的心态就叫做行菩提心。
发殊胜菩提心
丁二(发殊胜菩提心)分二:一、发心之分类;二、正式发心。
戊一、发心之分类:
从心力的角度来分,有如国王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三种。国王们首先要摧伏一切敌方,得到自方的拥戴,先自己登上王位,再 维护属下臣民。同样,希求自己首先获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就称为如国王之发心。所谓的舟子,也就是船夫,他们的愿望是自己与所有 的船客同时趋向江河彼岸。同样,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这种发心就叫做如舟子之发心。牧童们为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免遭豺狼等猛兽的侵害而将它 们赶在前面,自己随后而行。同样,希求先将三界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以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其中如国王之发心也叫做 广大欲乐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下等;如舟子之发心也称为殊胜智慧之发心,这种发心者的心力属于中等,就像至尊弥勒菩萨的发心;如牧童之发心称为无 与伦比之发心,怀有这种发心的人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就像至尊文殊菩萨的发心那样。
如果依地道的界限来分,则有四种,资粮道、加行道称为胜解行发心;一地至七地叫做清净意乐发心;三清净地(八地至十地)叫做异熟发心;佛地为断障发心。
如果从发心本体的侧面来分,有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两种。其中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如《入行论》云:“如人尽了知, 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就拿一人去拉萨来说,首先他心里怀有“我要去拉萨”的想法。同样,最初心里怀着这样的愿望: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 满正等觉果位,相当于“欲行”,这就叫做愿菩提心。要去拉萨的人,已经准备好了真正去拉萨途中所需要的口粮、驴马等以后就正式启程上路。同样,为了使一切 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在实际行动中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相当于“正行”,这就叫做行菩提心。这样的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属于 世俗菩提心。
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这样的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心的威力,最后在见道中现量证悟诸法实相真如、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智慧实义,这就是 胜义菩提心。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必须依靠修行力才能获得,不依赖于仪轨。而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则需要依靠仪轨,在上师面前受(或者自己在皈依境前受菩萨 戒)。为使所得到的菩提心不退失并且日益增上,随时随地反反复复这样受菩萨戒。
戊二、正式发心:
像前面修皈依时明观皈依境那样,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以及护法神众)作为自己发心的见证人,接着心里默默地思 维:遍满虚空界的一切众生,在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当中,无一例外全部都做过自己的父母亲,在当父母的时候他们均与现世的亲生父母完全相同,对自己倍加疼 爱、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给我吃,有好衣服先给我穿,极其慈爱地抚养我成长,恩重如山。所有这些深恩父母如今正沉溺在轮回大苦海的惊涛骇浪当中,被层层的 愚痴黑暗所蒙蔽,茫然不知取舍正道邪道,遇不到开示真实正道的善知识,孤苦伶仃,没有人救护,没有人援助,没有指望处也没有皈依处,犹如无依无靠漂泊在空 旷荒野中的盲人一样,所有这些老母有情流转在这个轮回中,我独自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因此我为了一切众生一定要发殊胜菩提心,随学往昔佛子菩萨们的广 大行为,为了轮回中的芸芸苍生无一遗留全部获得解脱而精进修持,并尽可能多地念诵下面的发心偈:
吙
种种显现水月幻化纹
相续漂泊轮回众有情
为于自证光明界休息
以四无量境界而发心
最后对一切圣众满怀虔诚的恭敬之心而观想:所有圣尊从边缘依次化光而融入中央三宝总集的上师中,上师也化光融入自身,依靠这种外缘使自 相续了然生起皈依境尊众心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再念诵发愿偈:“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并且以“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 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等来作回向。
这样的发菩提心已经完全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可以说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的教言,相当于是百病一药的万应丹。其他所 有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等一切修法通通是为了使自相续生起珍宝菩提心的方便方法而已,如果不依靠菩提心,而凭借各自千差万别的途径都 根本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这颗菩提心,那么修持任何法全部都成了获得圆满佛果的因,所以我们不管在何时何地必须要通过多种方便来修 学,想尽一切办法使自相续生起独一无二的这颗菩提心。
为自己宣讲菩提心窍诀的上师使自己迈入大乘圣道,因此与开示其他教言的上师相比,恩德更大更深。当年阿底峡尊者在提到其他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在胸前,当说到金洲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在头顶,并且一边流泪一边称呼上师的尊名。
弟子们问尊者道:“尊者您在提到您诸位上师的尊名时,有这样的差别,到底是因为上师们相续中的功德大小有差别,还是对您的恩德深浅有差别呢?”
尊者回答:“我的所有上师全部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无有大小,而恩德却有着深浅的差别。我相续中的这少分菩提心就是依靠金洲上师的恩德才获得的,因此他老人家对我的恩德极大。”
发心时,生起菩提心是很重要,即所谓“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之说。所以自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慈悲心、菩提心。反之,如果没有生起菩提 心,只是口头上念诵数十万遍发心偈,也没有芝麻许的实义。如果已经在佛菩萨面前立下发菩提心的誓言,而没有实际去做,显然已经欺骗了诸佛菩萨,没有比这更 严重的罪业了。因此,我们时时刻刻务必断除欺诳众生的行为,尽心尽力使相续生起菩提心。
丁三(愿行菩提心学处)分二:一、愿菩提心学处;二、行菩提心学处。
戊一(愿菩提心学处)分三: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二、修自他相换菩提心;三、修自轻他重菩提心。
己一、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我们无始以来漂泊于此轮回大苦海的因,就是无有我而执著我、无有自己而执著自己,始终将自己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倍加珍爱。
所以,我们需要这样来观察:现在我不管是在何时何地,唯一希求的就是自我安乐而不希望感受一分一毫的痛苦,甚至自己的身上扎了一个小小 的刺儿或者落了一颗火星也会马上感到疼痛难忍,口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痛啊、痛啊”的叫声而无法忍耐。即使背上有个虱子叮咬也会勃然大怒生起嗔心,伸手抓搔 着捉住它,放在一个指甲上,另一个指甲紧跟着用力挤压,甚至虱子已经死了,还因为余怒未消而两个手指不停地蹭来蹭去。当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杀虱子没有罪过, 但实际上这种杀虱子的行为完全是以嗔心引起的,因此绝对是堕入众合地狱的正因。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一般微小的痛苦也无法忍受却反过来损害其他众生,给他们 造成巨大的痛苦,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感到惭愧。其实,三界的所有这些众生也都同样渴求自己获得一切安乐而不希望遭受一丝一毫的痛苦,这一点与自己完全相同。 虽然他们希求安乐、不愿受苦,可是却不知道奉行安乐之因——十善业,反而一味地将精力放在痛苦之因——十不善业上,所想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一向受苦受 难 的这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亲。我如今有幸得到具足法相的殊胜上师摄受,已经迈进了正法之门,并且懂得了利害的差别,理所应当对 被愚昧无知困惑着的一切老母有情与自己无有区别地慈爱救护,忍耐他们的邪行与偏执,也就是说,应该修持亲怨平等。
对于以上道理要反反复复地观修。
无论是何时何地,凡希望自己拥有利乐的事,也希望其他众生同样拥有;为自己获得安乐付出怎样的精勤努力,为他众获得安乐也应该付出同样 的代价;自己连细微的痛苦也要努力舍弃,也应同样尽可能地解除他众的细微之苦;自己因为享受幸福安乐、丰厚受用等而欢欣喜悦,那么对于他众拥有幸福快乐受 用也同样要发自内心地欢喜。总而言之,对于三界一切众生必须与自己毫无差别地看待,进而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成办众生眼前与长远安乐的利益。
仲巴思那坚格西问单巴桑吉尊者:“请您开示一句可概括所有法要的教言?”
尊者教诫道:“您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
所以,我们务必要根除珍爱自己、嗔恨他众的贪嗔恶心,平等地对待自己与他众。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生起。已生不退失,愿不断增长 什么意思?
这是发菩提心的仪轨,发愿次第。通过这样的发心仪轨,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菩提心妙宝
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
展转益增长
愿不舍觉心
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
断尽诸魔业
愿菩萨如意
成办众生利
愿友情悉得
怙主慈护念
愿众生得乐
诸恶趣永尽
愿登地菩萨
彼愿皆成就
此内容就是皈依与发心。无论修什么法首先都要皈依
它是一切修法的基础。
发心:是发菩提心,它是一切大乘修法的前提。未发菩提心无有成佛的可能,也无有往生的可能,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发菩提心也是往生的四个条件之一。
你问的那句话的意思就是菩提心乃是妙宝,如果你想皈依我佛就应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如果你已经皈依,那就不要停滞不前或者消退,需要勤勉的去修持增加菩提心。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8课
上节课学的是发菩提心的前行,对下士道、中士道的修行生起意乐,发菩提心,本课学习发菩提心的正行:从发世俗菩提心到圆满胜义菩提心的过程。
通过修习七支供、中下士的意乐,菩提心的两种胜利,才能升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为使菩提心坚固,要受愿菩提心。受持愿菩提心戒时,首先要皈依(直至菩提永皈依,是对一切众生、诸佛菩萨的承诺),然后受菩提心仪轨,接下来修学菩萨戒(菩萨戒,可以先学戒,再受持)。其中,《瑜伽菩萨戒》的开遮更善巧,更有人情味,更符合凡人根基,更易受持。
修学菩萨行,主要是六度四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般若、精进、禅定;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思维六度四摄的胜利,升起践行之心。
受戒,不仅仅是为了持戒,而是为了圆满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必须通过菩萨行来成就。菩萨戒的根本戒,要拼命防护,莫令受到染污。一旦犯戒,必须根据忏悔仪轨,如法忏悔。内心因贪嗔痴受到染污,用忏悔对治,去除思想负担,保持人格和身心清净。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
受了菩萨戒,就按照六度四摄让心安住于善所缘,就是止。修止,是为引发胜观(无漏慧,契入空性)服务的。
修行要解决的就是我法二执,见道后修道,以空性见照破我法二执,照破烦恼习气。证悟空性后,见道后,世俗菩提心才能转化为胜义菩提心。
显教的理路——三无漏学;从依止善知识到止的部分,属于方便。只有方便,没有空性慧,就会着相;只有空性慧,就无法利益众生。方便智,是帮助我们成就福德资粮的。三种殊胜慧属于六度中般若智范畴,帮助成就智慧资粮。方便与慧是成佛两大内涵,缺一不可。
道次第给我们的次第和项目都是不可缺少的,根据共道调整身心,有了一定基础后,进入“果乘”,可以快速圆满两种资粮,快速成佛。
分享:
上周有和师兄们一起去西园听师父开示小读,内心除了震撼随喜各地师兄的大愿力以外,更多的是自我的反省,我开始反省自己办小读的初心,我这里所说的初心就是当时的发心,我起初似乎是没什么发心的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有现成的,辅导员说要两条腿走路,在做的时候对自己的修学会有好处,我就稀里糊涂的做了,其实也有想让更多有缘之人进入三级修学这样会对我的管理和沟通更顺畅一些,就不会又那么多违缘。这似乎就是我的发心。对比其他师兄的大愿力,我真的自惭形秽。也正是因为我的不坚定的发心,所以做起来就仅仅把自己扮演成了服务者,会员来的时候环境氛围要营造好,端茶倒水要伺候好,还要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心情等等……其实和师父以及慧晶师兄所传达的小读完全不一样了,跑掉了。也有一搭没一搭的开着,至于有多少人真的进班,我是一无所知,我似乎把她们扔进三级修学分享会后就不怎么关心他们了,所以也造成了中台统计等的问题。在这里就是因为我的发心不对,没有发起菩提心。
那为什么没有发起菩提心呢?因为慈悲心不够,自己发起了出离心,却没有慈悲只顾所做的一切为自己服务。这修的可不是我们大乘学子的菩提心。自从上节课学了菩提心后,感受到了菩提心的殊胜,很欢喜,做什么事脑袋里就冒出来要发菩提心去做,但是我发的目前应该是世俗菩提心,因为还有我法二执在里面,同时我自己也没获得空性见。但是我相信照着师父为我们设置的三级修学模式有次第的修习一定是可以见道的。
很久以前看到的一本西方哲学书籍里就有这么一句话: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自律,吠陀经里也更是将控制与自由(BUDDHDI与ANANDA)合写在瑜伽修行的第五层,我思维这是有其一定意义的。所有的修行都是将戒放在第一位,我从前没有太多思维其中的胜利及过患,这节课的学习让我有更多时间来思维。首先,受菩萨戒,是发菩提心到圆满菩提心的过程。这不就是成佛的过程么?难怪上节课说发心到位立即成佛。因为此刻已圆满这课大所得的大慈悲智慧之心。那如何修菩萨戒呢?六度四摄。我想我此刻可以从这六种法门和四种方便着手。将自己每个月的净财拿出一部分固定修布施修自己这颗舍心;另外遵从五戒以及瑜伽中的制戒和内制修持戒,断三毒;在与家人的共处之间修忍辱,换位思考,多点慈悲和温暖的关爱,遇事不有过多波动的情绪,只有内心平靖,才不会有浑浊蒙蔽眼睛,方能有最佳决策;多闻多思维勤修精进,只有这样才能有般若智慧;每日定课座上观修七支供内容,座下多践行思维调整反复强化,修止观得禅定;这几句话说的很轻松但践行更需努力,昨日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又在立flag,我没敢立,去年的flag几乎都没实现(送自己三十岁的礼物被退了,因为我认识到家里的菩萨更重要;勇猛的事业上的事更没实现我在缩水了);今年的FLAG啊,只希望修学、修行精进,心再平静一些,智慧些。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成道,但此时此刻我要好好安住,先见道。
比起同喜班,最近几个月我才觉得自己像是在修学,自己内心法喜充满。而且当你真的发愿修行为第一位以后,其他的所有都会为你让步的。以修学修行为中心,以其他社会角色为辅的人生,这是我想要的吧?目前是这样
顶礼三宝 导师
感恩师兄们
观澜丨南京
2020.1.2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43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