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受持菩提心心得分享(受持菩提心是什么意思)

学佛百科2023-03-1086

怎样去圆满落实菩提心

发了「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之心,怎样去圆满,去落实? 莲池大师在西方发愿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为自己与法界众生「求无上菩提道果」这个心要圆满,唯有在因地上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

「专心」就是一门深入;「持念」,受持不忘,念念不离;「阿弥陀佛」名号具足万德,就叫「万德洪名」。

这「万德」还不能具体理解为一万种功德,「万」是代表所有、全部。「阿弥陀佛」名号的音声符号,凝聚著阿弥陀佛因地当中无量劫所积累的功德;凝聚着他法身、报身、应化身、四种智慧、十力、十八不共法,种种的功德;凝聚著阿弥陀佛无为、无漏、清净的所有功德!

其中有两个核心功德: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寿就是实相,就是我们每个人介尔一念的体性,一真法界。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又是佛中之王,阿弥陀佛的功德又凝聚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功德,于是这句名号就囊括了一切诸佛的功德,所以这句名号真是大不可思议宝藏,又叫无尽宝藏。

这个宝藏恩赐给我们,让我们用信愿持念的方法来开采。开采名号的功德实际上就是开采我们自性的功德,因为名号是跟我们众生介尔一念的心性、性德是同构对应的。我们介尔一念的功德也是具足名号的全体功德,但却是在隐藏状态——在缠如来藏,就是在烦恼当中的如来藏。

阿弥陀佛名号是佛果地上的功德,是已经从烦恼系缚当中解脱出来,叫出缠如来藏。用「出缠如来藏」之功德来引发我们凡夫的「在缠如来藏」,这就是以果地觉作因地心。

名号的功德开采多少,我们的自性功德也显发多少。名号功德全都开采完了,我们自己也就是阿弥陀佛了。

发菩提心跟念佛要相辅相成。如果念佛不发大菩提心,就很难跟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相应,终究不能往生;但如果发了通途的菩提心,不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也不能往生。发菩提心跟念佛要并举,是讲通途菩提心;若从净土法门来看,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就包含着菩提心的本质内涵了。

昙鸾大师对此的融合就是:净土宗的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愿度众生心,愿度众生心就是摄受众生往生佛净土之心,所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实际上就是菩提心。

综上概述就是:念佛往生成佛、度众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之心。这些都是要把往生极乐世界作为完成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

为了快速圆满佛果,满菩提愿,连证得等觉菩萨位次的善财童子,都要导归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也要如是发心,如是——信愿念佛,期生净土——来落实菩提心。

菩提道次论 第三课心得

本课从氏族圆满、求学经历、成就功德、所作事业和造论条件等五个方面说明了阿底峡尊者的圆满功德和《菩提道炬论》、《菩提道次第》的殊胜传承。

阿底峡尊者。出生王室,精通五明,15岁折服外道,21岁通达密乘教法, 31岁遍学显教,根本四部要典皆甚精熟。

尊者具足戒定慧三学,尤其重视别解脱戒的修行和如法守护。

传承清净,经常得到喜金刚、三昧王尊、观世音菩萨等本尊摄受,开许妙法;亲近过150多位上师,其中成就者12位。尊者所授弟子无数,都能继承法藏。对外道、内宗上下诸部教化无数,备受爱敬。

以前总觉得佛陀是虚无缥缈的神话,是不存在的,是人们编造的。通过学习阿底峡尊者清净的传承,鲜活的修行成就和弘法利生经历,增加了我对佛陀、三宝和佛法修行的信解之心。

阿底侠尊者参访多位高僧大德,精进修学佛法,具足戒定慧三学。在遍学密乘后,仍能深入学习显教,这让我生起惭愧之心。对照我在近几年工作中,依以前的经验,吃老本儿不知进取。在佛法学习中,不能真诚认真,老实去学习,浮皮潦草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迟迟不能与法受益。

尊者受持别解脱戒和菩提心戒、金刚乘戒后,不但精心守护,严格持戒,如果不小心犯戒,也会马上以如法方式忏悔。受戒是为了获得清净戒体,为了不让戒体受染污,就不能犯戒,如果违犯,就要以忏悔来清净戒体,清洗人格,清洗内心污浊。反观我自己在皈依时信誓旦旦受持五戒,但过后就忘了。和朋友吃饭时,偶尔还会有劝酒的情况。更是陪同学的父亲喝过两杯啤酒。过年时还不注意喝一小杯红酒。但我还明知犯戒还为自己开脱,没人陪老人喝多不好。我忘了,我不是故意的,没有生起忏悔的心,也没有如法的忏悔。今后我要像尊者那样,精心守护戒体,严格持戒,不小心犯戒要马上如法忏悔。这样才能放下思想负担,拥有清净健康的身心去精进修学。

一开始学佛时,只是念经念咒,每天统计念的数量,虽然念了不少,但不知道我念的是什么?学佛道到底为了什么?通过本课学习,我知道了,通过对论典的学习,才能认识经典蕴含的深奥义理、智慧和修行方法。如果不读相应的论典,光是看读经典所能了解的非常肤浅。由此我生起了学习菩提道次第的老实、认真的心。

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菩提道炬论》,传承圆满,架构清晰,完整说明了佛法修行的次第和主要元素。导师施设三级修学,在同修班选择学习《道次第》,正是得其殊胜传承。在座上次第修学佛法,获得佛法智慧,在座下服务大众,让做事成为修行检验修行,悲智双运,快速成就。更加让我认识到在良好氛围和有效引导中,依道次第修学能够让我的人生充满光明,不再迷惑颠倒。佛法难求,但我今生遇到了三级修学,这是多么稀有难得。这让我再一次增强了对导师的依止之心。今后我要安住在三级修学的两套模式中,不到处攀缘,按时做定课,保证自修时间,精进修行。承担起在家居士的责任,发心继承教法,增广师长的事业,能够真正的去荷担如来家业,与众生一起获得究竟圆满的解脱。

感恩佛陀。感恩三宝。感恩三级修学,感恩济群导师,感恩伙伴们的一路陪伴和聆听!

怎么才能发起真正的菩提心

只有坚定不移地按照戒律去做,堵住所有的漏洞和妄想,这个菩提种子才会真正地显露出来,才会发起来。菩提心就是智慧,也是清净心,也是无相心。怎么样才能发起菩提心呢?

首先我们应该严持戒律在三皈五戒宁死不犯的情况下,同时眼睛不外观,耳朵不听,不贪吃不贪睡,敢放下一切,在这个基础上。甚至,比如说我们有很多人有工作,工作可以不要,但不可以破坏戒律。如果和戒律相冲突的时候,宁可守戒,工作可以舍掉,甚至命可以不要,但是一定要给世间留下正气。

我们有这种心,时而久之,这个菩提心就会发起来。这个菩提心是自动发起来的,不是人为发起来的。当发起这个菩提心的时候他不会退转,不会说今天发菩提心明天就没了,后天就找不着了,大后天又开始去搞那些堕落的事情,不会这样。发起这个菩提心,这一生一世都不会退转的,他勇猛地往前走,不管前面有多大困难他都能克服。所以这个菩提心是成佛的本钱,非常重要,它的发起必须在严持戒律的基础上。严持戒律就必须放下自己所有的利益,不可以有半点将就或是方便可找,这都不行。

菩提心之自他相换“意义和原理”修学心得

菩提心之自他相换“意义和原理”修学心得

1、自他相换:谁有于自他,欲速为救护。于自他当换,是即密妙行。——想让自己快速得到快乐和利益,那就去关注众生的快乐和利益吧;想要帮助他人快速得到解脱和快乐,那就把自己追求快乐和解脱的心,转换成去帮助众生追求快乐和解脱吧。这是最秘密最殊胜的教法。

2、怎么才能得到安乐?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世间上所有的安乐,都是从希望他人快乐当中生起的;世间上所有的痛苦,都是从追求个人快乐中生起的。——要得到快乐,那就把为自己追求快乐的心转为为他人追求快乐,把对他人的漠视转为对自己的漠视。

3、我不这样做行不行?(不进行自他想换的过患)

(1)(对比自利与利他的结果)愚人作自利,能仁为利他,依此二差别,何须复多说。——一般的人就为自己追求利益,佛陀只为他人追求利益。从这两种做法和两种不同的结果来看,还需要再多说什么吗?——一般的人为自己追求利益,成就的是自己的凡夫心,成就的是我执,贪嗔痴,快乐没有追求到,反而让自己痛苦不堪;佛陀纯粹为众生追求利益,彻底无我利他,断除我执和烦恼,成就大解脱大自在,也就究竟地成就了成等正觉。

(2)(不进行自他相换的过患)我乐与他苦,若不正相换,即不能成佛,亦无世间乐。——自己享受快乐,众生受苦煎迫,如果不进行自他相换,就不能成就佛陀的生命品质,也不能获得世间的快乐。——不进行自他相换,那就惨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4、确定要换吗?谓我爱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为一切圆满之处,当思惟之。——执着于我和我所,以自我为中心,是一切不幸、灾祸、痛苦、不快乐等衰损的根源;以众生为中心,无我利他,是一切幸福、快乐、利益等圆满的根源。应当好好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看来自他想换是必须的了,不换,根本就没路可走。

5.好,自己相换的原理是什么?将自作他,视他如自。怎么可能?自身与他身都是由父母精血,加上五谷杂粮食,成现在这样子。

菩提心的功德

对于严重的罪业,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其他的任何善法都无法压服。所以应当发起菩提心。《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镇慑诸鼠,令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如意宝明目亦能镇压一切业惑之鼠,令无法堪忍。”即便是造了损害三宝等不堪设想的弥天大罪,但就像依靠一位护送者的勇士,能摆脱怨敌的大恐惧一样,对于能顷刻脱离重罪异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谨慎罪业的人们为何不依靠呢?理应依靠。《无尽慧经》中云:“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惧诸怨敌,同理,依真实菩提心勇士之菩萨不畏一切罪行怨敌。”末劫火能将一禅以下的器世界焚尽无余,同样,依靠菩提心刹那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严重罪业。《华严经》中云:“能焚诸罪行如末劫火”善天尊者说:大安忍一刹那不缘所取必定能焚烧(罪业)。这一功德与前面所说的并不重复,前面的功德是指压制罪业,这一比喻是说明从根本上摧毁。若问:那么,一个菩提心具这二种功德不是相违吗?不相违,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胜的菩提心,则功德也会越来越殊胜,是依照这样的层次而说的。

如《入菩萨行论》中云“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此菩提心是对众生最有利的,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殊胜安乐无上菩提。无量众生依靠修持菩提心,能够顺利获得最胜妙的安乐——无上佛果。依菩提心之胜道,过去有无量众生已成佛道,未来的一切众生亦皆能成佛道。若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则所行的一切法,皆成证得等觉位因,任运中能积聚起大资粮,成就佛果。我们翻开诸佛菩萨及大乘高僧大德的传记,可以看到相同的一点:他们都是依靠修持菩提心而得以成就,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中,千千万万成就者,不修菩提心而成就的一个也没有!

如《入菩萨行论》中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如有人想灭尽三界中诸般痛苦,要除掉诸有情众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无量快乐者,那么应该恒常不舍弃无上的菩提心。三界众生陷于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曰三有。三界众生有无量的痛苦,归纳而言为行苦、变苦、苦苦三种;详细一点,在《瑜伽师地论》里列有一百一十苦。如果一个人想灭除自己的这些痛苦及其他有情的不安乐,以及想要享受种种安乐幸福,唯一妙法是不舍弃修持菩提心。

如《入菩萨行论》中云“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根索仁波切解释此颂为三士道修法,颂中第一句是中士寻求自我解脱的修法;第二句是上士让一切有情得到究竟成佛安乐的修法;第三句是下士追求人天安乐的修法。修持三士道,都不能舍弃菩提心!

对修行人来说,想脱离三界轮回,想解除一切父母众生的痛苦,想往生极乐世界,或享受出世大乐,必须要恒常修持菩提心,唯有修持菩提心才能满足众愿。或有人怀疑:中下士道的行人不是没有菩提心吗?答:三士道修法是每一个欲入解脱道者的必修法。下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下士道之法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即小乘道,下士道修法为其基础,下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也?(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 名义转变指发菩提心后,有名称、意义转变为菩萨的利益。系缚在三界生死牢狱中的苦难众生,只要生起刹那的菩提心,虽然他还被各种业惑烦恼系缚,在三界生死轮回监狱中,没有得到解脱,地位非常卑微,但因心里生起了无伪世俗愿菩提心,就可称为佛子,从意义上也成了世人、天人、龙王的福田,成了天龙鬼神以及人等礼敬之处。

如《入菩萨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如同依靠最殊胜的冶金原料可变成金子一样,已投生为不清净的这个身体依靠菩提心可以变为无价之宝的佛身,因而对于具有这种能力的菩提心应当坚持不懈稳固受持。《华严经》中云:“如以一两水银类之金能使千两铁变成金为喻,如是发心水银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摄持,即能灭尽一切业惑障之铁物,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业惑之铁不能灭尽为一切智知而发菩提心之金。”如《入菩萨行论》中云:“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能将一切众生带到解脱城享受功德宝珠的唯一商主无与伦比的佛陀之智能遍及万法,除此之外其他众生则无法衡量,因而佛通过无量的智慧详细观察诸法时,彻底照见此菩提心最为稀罕难得,功德最大,最为珍贵。《华严经》中云:“诸宝之中如意宝堪为宝王,同理三世中遍知智慧照见法界对境,诸人天与诸声闻缘觉之有漏无漏善根皆不及菩提心宝珠如意宝王之价。”因此,想远离众生痛苦的所有人应当坚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如《入菩萨行论》中云:“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没有被菩提心摄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树一般生果后会自然灭尽,而菩提心的妙树恒时都会生果,非但不会灭尽,反而会更加增长、繁茂。《宝箧经》中云:“文殊,各种树以四大摄持而增长。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且回向遍知(佛果),则增长。”如《入菩萨行论》中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此外,具广大智慧的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此菩提心的功德无法估量。《华严经》中记载:“乐源城中商主财坚之子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寻菩萨学处而逐渐前行。尔时至尊弥勒正于南方海滨由毗卢佛严饰之具藏宫殿中为如海菩萨眷属说法。善财童子见此情景急忙顶礼。弥勒菩萨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寻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又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行持之时疲倦否?'善财童子合掌请问:‘圣者,我若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不知该如何励力而持菩萨行,请您明示。'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摄持。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一切有情分别依赖,故如大地;能真正断绝一切贫困,故如多闻天子;能圆满护持一切菩萨,故如父亲;能真实成办诸事,故如摩尼宝王;能满足一切心愿,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万无量无边利益。”如《入菩萨行论》中云:“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45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