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为什么说发菩提心是生命的唯一出路(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才是殊胜施主)

学佛百科2023-03-10176

发心的重要性?

佛教中的发菩提心,就是指发起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也就是发起无我的大悲心。大悲心是一切菩提心的根源。发菩提心,是一切菩萨行的基础。发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佛法的生命”。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发心”。发心是成就一切善法、一切功德的基础。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善法的根源是菩提心,一切功德的根源是无我的大悲心,一切菩萨行的根源也是菩提心,所以说,“菩提心是诸法的根本”、“菩提心是一切功德法的根本”。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佛法的生命”。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修学佛法为什么菩提心为首要

菩提心为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础,为行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根本。 真正的佛法修行者,首先要发大菩提心,为了处于烦恼与痛苦中的众生而学佛,因为佛菩萨就是为了解脱众生的烦恼痛苦才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的。 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原意是“觉悟”,因此“菩提心”即是“觉悟的心”,若以现代的意义可诠释为“有智慧的慈悲心”-觉悟世间如幻的智慧,和觉悟有情世间的慈悲。在此状态,因有智慧,而能自觉空性。因有慈悲而能入世间,随顺因缘,配合“成住坏空”的必然性,以善巧方便渡化世间有情。一般称“发菩提心”,便是要发“自渡渡人”的心愿。如弘扬佛法,帮助贫穷生病的人都是。因此有时“发菩提心”便称为“发愿”。“发大菩提心”即为“发大愿”。发了菩提心且付诸行动时,必须兼具智慧和慈悲,不然仅有慈悲,常沦为表象的慈悲,成了欠缺智慧的滥好人,只是满足“我要帮助人”的虚荣心罢了,无法帮到恰到好处,圆满无碍。学佛者为何会发菩提心?一切皆因“慈悲”。希望自己学佛生命能圆满,更希望他人有苦难时也能解脱。这种悲心是发菩提心的最大动力。一位具有悲心的学佛者,很自然地便会发菩提心,而欠缺慈悲心便很难发出菩提心。因此学佛者可常培养“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为什么不问学佛者为何要发菩提心呢?菩提心的生起是来自慈悲、无所求的,也没有为自己的理由。如果有理由才发心,这种发心便不是“菩提心”。所以才不以一般思考方式问“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具菩提心的特质如果了解菩提心的意义,了解皆因慈悲而“谨慎”并“真切”地发菩提心,应有一些特质:一、对自身的苦难和障碍,以及自身利益受损时,会甘之如饴不会怨天尤人。对他人质疑,毁谤和侮辱也不会动摇他的菩提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觉悟到“世间一切,毕竟是空”,何须计较。二、对帮助世间有情仍然相当热忱,积极地投入,尽己之力来帮助他人,但不会留恋世间,在乎成就,这是因为具有“慈悲心”。三、对利生能力,会尽力培养,充实渡生能力;对利生事业(如公司或工厂)也会尽力去经营,并会兼顾员工和社会大众生活;对艰钜的任务,虽然困难重重,也不会轻言气馁和放弃,这是因为具有“无我执”,才能放下身段,利益别人。四、对有权有势的对象不会去锦上添花;对他人贪嗔痴不合理的要求会适时避开;对利诱威胁时能“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为他能常保“正念”和“正觉”。

修行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原理是什么?

出离心是解脱的根本,菩提心是解脱的根本。 不管修什么法,不管念佛念咒,还是念经参禅持戒,

没有出离心就没有解脱,没有菩提心就不可能成佛。 师兄请看以下法师的开示。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济群法师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明了学佛的重点在哪里。佛法是心地法门,整个学佛过程,正是从了解心行到改变心行的过程。

我们的心好比土地,每个起心动念则是播下的种子。在生命延续过程中,我们有过许多想法,也做过许多事情,这些所思所行很快会成为过去,但内心留下的种子却将在未来继续作用,影响生命的发展轨迹。其中,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有烦恼种子,也有解脱种子。当善的种子萌芽时,当我们生起爱心、慈悲心时,当下就是安乐的,周围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份安乐。反之,当恶的种子作用时,当我们生起贪心、嗔心、嫉妒心时,当下就是痛苦的。一旦将这些贪嗔之心表现出来,周围的人也会受到伤害。

正是这种心的相续,决定了生命的现状及走向。为什么我们内心充满烦恼,充满痛苦?就因为其中有太多不良种子。这些种子又会不断制造心灵垃圾,使内心成为一个充满污垢的垃圾场。如此,痛苦就在所难免,沉沦也在所难免。所以说,烦恼乃至轮回都不是外在的,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是心在操纵这一切,也是心在决定这一切。如果我们想要远离痛苦,就要从因地予以断除。

学佛是耕耘心田的过程。当年,佛陀曾来到农庄托钵,有位正在耕种的婆罗门质问道:“我们努力耕种才有收获,你们为何不去劳作?”佛陀回答说:“长者,我也是耕耘的农夫!” 婆罗门不解:“我从未见过沙门在田间劳作,何出此言?”佛陀向他解释说:“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智慧为时轭,惭愧心为辕,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杂阿含经》卷四)。”轭和辕,是驾驭牲口的配件。诸有,为众生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包括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总称诸有。如果我们能以对三宝的信心为种子,以修行进行灌溉,以智慧和惭愧驾驭心行,以正念作为守护,才是善巧的耕耘者。这样的耕耘者,将不再招感轮回果报。

以信心为种子,代表我们对信仰的选择,也就是以三宝作为人生的究竟归宿。然后,还须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使种子在内心扎根。否则,佛法对我们永远只是一种学理,一种说法。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人虽然也自称为佛教徒,也常常敬香礼佛,可佛法对他们的生活却丝毫没有影响,所作所为依然不会超出固有的观念和习惯,这种学佛是不会产生效果的。就像农夫,如果不在田间播种,不去努力耕耘,即使天天到地里走一圈,看一遍,甚至日以继夜地守在那里,可能有收获吗?菩提心的修行也是同样。如果不发起菩提心,不在内心播洒菩提种子,未来怎么会结出菩提之果?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48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