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发清静愿(发菩提心发愿文)

如何生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得到清净见
这是我在另一个问题的答案,供参考,达到第四步就可以得到清净见。
第一步:普通的读佛经、礼佛、持戒,可以消除大的烦恼,让心稍微平静一些,可以塑造,之后可以修定。
第二步:修习禅定,不管是安止定还是刹那定,都可以使心暂时远离五盖,身心清净,开始有法喜,但是一遇事情,由于短暂的平静和日常冲突的强烈对比,反而可能让情绪爆发。
第三步:有一定定力基础后,开始修观禅(毗婆舍那禅,或者叫四念处),达到一定程度后,某一刹那会看到名色生灭的实相,证得生灭观智,对无常苦无我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价值观开始受到巨大冲击,会放下很多执着,虽然还没有消除“我”的邪见,日常生活中遇事也会比以前没那么多烦恼。
第四步:继续修观,某一刹那,心不攀援任何名色法,身心生灭现象暂停,这时会体证到无我的实相,证得须陀洹果,永远消除了“我”的邪见,并没有一个“我”在受苦,由于有强大的正念支撑,日常生活中虽然还会对外境起烦恼,但是永远不会被烦恼牵着走,烦恼升起后一觉知到就会马上灭去。
第五步:虽然拔出了“我”的邪见,但是心中仍有执着,就像我们明白某样东西是借的,需要还给别人,但是还是很舍不得一样,这是需要继续修观,让心慢慢的接受无常苦无我的实相,最终证得阿罗汉果,心中永远不会再升起烦恼。
什么是发菩提心?怎么发菩提心?
《大日经》将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句话:“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密法的核心。密法的一切修持,如念咒、修明点、修拙火、礼佛、供养等,一定要与菩提心相应,方能证道、入道。因此菩提心被喻为“成佛的种子”。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将菩提心的功德归结如下:
1.能消重罪,即消除无始以来的罪障。
2.能获妙乐,即获得最殊胜的安乐。
3.能为所求,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幸福。
4.名至敬归,即受到人与天人的敬仰。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圆满无上智慧之心,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又是两者的统一体。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从修证的次第上,菩提心依次可分为三种(从低到高)
1.愿菩提心:
“愿为百业之先”。具有伟大的抱负,弘深的誓愿,这是修菩萨行的先决条件。愿菩提心,就是要首先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我们在皈依时所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均给我们作一个榜样。
2、行菩提心:
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有了愿菩提心,又付诸行动,将它提高为行菩提心,那么这个意愿就会深深地渗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了。此时,我们所发的愿心,所持的戒誓,所行的修持,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寂天菩萨这样赞叹此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3、胜义菩提心:
它是慈悲与空性的统一。此心一发,即已悟入无生法忍,转识成智,证得真如实相。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无上智慧,不生不灭,涅磐寂静。以上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可以视作发菩提心的三个阶段,但又各有择重。愿菩提心,择重于发愿;行菩提心,择重于深悲利他;胜义菩提心择重于体证般若。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菩提心的阐发,哪怕象火花一样的一闪念,就已具足无量的功德。在佛经中,称赞初发心的菩萨为“众生之上首”,可见发菩提心对学佛人是很重要的。
如何发菩提心呢?
首先要忏悔罪业。
在一个充满烦恼和罪业的心中是发不起菩提心的,纯净的菩提心必须在三世清净的心中才能生根、发芽。比如,一个瓶子要装纯净的水,首先就要把瓶子洗干净,再注入清水,若瓶子不干净,再纯净的水倒进去,都会变成污水一瓶。可见,忏悔罪孽是发菩提心的第一步。
佛陀《四法经》中宣:“若菩萨摩诃成就四法,减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做了适当调整,详细地论述了忏悔罪业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步:发露先罪(悔过行)
将自己心中的罪孽剖析出来,如同泻腹中的毒物,这样可以避免罪感潜伏在内心深入作崇。
第二步:依止三宝(依止力)
寻找精神上的依托,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就好象病人要寻找医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帮助。
第三步:依教对治(对治行)
以佛法来调伏烦恼,广修六度,十善四摄,积累资粮,恢复道力。好象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调理、恢复健康。
第四步:誓不犯罪(制止力)
就象病愈后要时时小心饮食,注意冷暖以免再度引发疾病。同样,发露罪孽,清静之后,必须严持戒律,精进行持以防止罪孽的再度产生。
以上四步骤是忏悔罪孽的最有效、最圆满的方法。像这样习修功课,原来“五毒”炽盛的心理温床,就会逐渐转化为安祥、慈悲、智慧的土壤,菩提心的种子一旦播下,自然就会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视一切众生如母。
若只是忏悔罪孽,却不能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无量的众生,那还不能算做发菩提心。为培养我们对众生的慈爱之心,可以先观想我们的母亲,为了养育我们,所付出种种辛劳,所承受的种种痛苦,首先对自己的母亲升起真诚的强烈的慈悲之心,报恩之情来,并愿意为了母亲获得安乐和幸福,付出自己的一切……,逐渐将这种慈悲心扩展到你的亲人,朋友;接着再做进一步观修,在无始的轮回中,无人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亲人(包括人、冤家、恶徒、邪魔、直至一切友情),我们应将他们视如已母,不惜一切代价,带领他们脱离苦海,获得安乐,以报亲恩。此心一发,菩提心的种子就已成熟了。
第三、转逆缘成为法道资粮。
当我们受病苦折磨,他人恶意中伤,遭受失败的打击等种种逆缘时,我们不应怪罪于任何他人,而应找出问题的症结“执我”。所有的佛法均是针对此症而修习的。此时,应谨记用寂天菩萨的“自他交换法”作如此观修:无人过去不曾为我的父母,我应思维他们的利益多于自己的利益;舍弃“自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承担他们的痛苦;再进一步观修,伤害我们的人,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修持的机缘,应把他看成是帮助我们的善友;我们所受的病苦,是鞭策我们勇猛习修佛法的动力。如此一来,我们不仅不应对他们起嗔厌之心,还应升起感恩之情,转逆缘成顺缘,成就法道资粮。
菩萨行者所发菩提心,必须具有两种欲乐。
1.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
2.欲成无上菩提(成佛)
若只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
若但求成佛,不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
在密法中,修身和修心(发菩提心)的理论和实践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定慧双修,身心双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修动机端正、目的明确,成就无上佛道。若没有菩提心的指引,单纯地追求“修法”,日久功深,得来的只会是“狂慧”与“邪灵”,不能证道,入道!非但不能成就佛果,反而招来入地狱之因!
------------------------
以上是网上搜索的。
佛教里面有句清净愿力是什么意思?
清净愿力就是菩提愿力,也就是佛经中常说的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要誓断一切恶,
誓修一切善,
誓度一切众。
每一个佛法修行人都要发菩提愿,以此为目标,勤修六度万行,求证无上菩提。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4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