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怎么战胜魔王的(佛陀怎么战胜魔王的)

学佛百科2023-03-1086

书摘 | 世间无魔便无佛:释迦牟尼的敌人是谁?

魔王波旬、魔女、魔子及众魔军为魔罗,与阿修罗、罗刹和夜叉共同构成释迦牟尼神话中的魔。

一 阿修罗诸魔

阿修罗、罗刹与夜叉来源于古老的婆罗门神话。阿修罗(Asura)是一类天界灵体的统称,具有法力之术“摩耶”。《梨俱吠陀》中,阿修罗具有亦神亦魔的双重属性。作为创造者,阿修罗被称为“生主”。在天界,阿修罗拥有金城、银城和铁城三座城堡。所谓“阿修罗”者,诸神借助颂歌,可以将其战胜。因陀罗因此获得“阿修罗汉”之称,意为“殛杀阿修罗者”。阿修罗死后均赴伐楼那国,在地下同样拥有众多城堡。《往世书》中,称为“修罗”的诸神试与“非神”的“阿修罗”较量,阿修罗与黑暗和黑夜相关联,获得与诸神相对的单一属性,并最终成为诸神的敌对者。

最著名的阿修罗为弗栗多(Vrtra),“弗栗多”有“阻碍”、“阻塞”、阻碍河流之意。弗栗多为蛇形,无臂无腿无肩,生长于幽暗之中,栖息于水中,筑有九十九座城堡,但均被因陀罗所毁。弗栗多也被因陀罗以工匠神陀湿多所造的金刚杵殛杀。《梨俱吠陀》记述,“杀死弗栗多,劈开森林般的城堡,掘开条条河流,劈开大山像新造的瓦罐,因陀罗和他的部属带来了群牛”。殛杀弗栗多意味着宇宙从混沌转化到繁盛丰饶的现实之中。

阿修罗的国王巴力独占三界的统治权,诸天神被阿修罗赶出了天界。“三界之王”毗湿奴化身侏儒,请求巴力国王赐予他三步大小的地方,以便他安静地冥想。结果毗湿奴的侏儒化身瞬间变得奇大无比,通过巨大的三步丈量了三界。从此,巴力仅仅为下界的国王。毗湿奴的侏儒化身(Vāmanāvatāra)是他勇敢力量的象征,“三步功绩”也为毗湿奴成为“三界之王”铺平了道路。《毕摩塞那职人本生谭》中,讲述了释迦牟尼在前生曾转世为秋罗达努迦博士,是一位武艺高强的侏儒弓箭手,但因为“身量甚短,屈居人下”,常常受人轻视,结果“投入战场,大举哄动之声,打破敌军阵营,捕虏敌王”,波罗奈王极其喜悦,并授予其极大名位,声名远扬的故事。

那牟质(Namuci)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妖魔,据说是不可战胜者,被称为阿修罗之首,是因陀罗的死敌。《百道梵书》和《摩诃婆罗多》中有多处关于那牟质的记述。据说,黄昏时分因陀罗与之较量,用其覆以海水泡沫的金刚杵将那牟质降除,双马童(Asvinau)将那牟质的血制为药剂,使因陀罗恢复如初。

罗刹(Raksas),意为“躲藏者”“保护者”。《梨俱吠陀》中,罗刹与人为敌,区别于与诸天神为敌的阿修罗。随着雅利安人征服印度,罗刹逐渐演变为魔的一种。罗刹性情暴虐,喜欢昼伏夜出,常常出没于坟茔,干扰祭祀,吞噬生者,有“嗜血者”“游荡者”等别称。据《罗摩衍那》记述,罗刹王是十首、二十臂凶恶残忍的罗波那(Ravana),都城为楞伽。毗湿奴化身为持斧罗摩(Para?u-Rāmāvatāra),在楞伽岛上斩杀了罗刹王罗波那,重建了秩序。在史诗《罗摩衍那》中,毗湿奴完全成为正义与道德的化身,演绎了与悉多(Sitā)之间的悲欢离合,被视为理想的国王、儿子和兄长,成为人们供奉膜拜的偶像。

湿婆(Siva),也常常担负着与阿修罗、罗刹王作战的职责。不仅将拐走了罗摩的妻子悉多的罗刹王罗波那囚禁于盖拉瑟山下达千年之久,杀死了爱上湿婆众妻子之一波哩婆提的阿修罗案达迦(Andhakāsura),打败象魔(Gajāsura)、持水(Jalamdhara)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摧毁了阿修罗的三座固若金汤的城堡(Tripurāntaka)——天堂的金城、空中的银城、地面的铁城。阿修罗因为拥有这三座城堡而与众天神地位平等,并试图将天神赶出天界而掌握三界的众生命运。湿婆等待了千年之久,等到三座城堡在半空中处于一条水平线时,射出了关键的一箭而直接摧毁了阿修罗帝国夜叉(Yakshas),在婆罗门神话中原本是财神俱毗罗的侍从,守护其在吉罗娑山的园林和山中的财富。据《毗湿奴往事书》记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生于大梵天的脚掌,但夜叉对人类的态度十分友善。夜叉被吸收至佛教神话后,与罗刹性情类似,行径一致,成为喜欢吞噬生者的魔。

古老的婆罗门教与神话重自然与祖先崇拜,并不强调善恶观念的二元对立。阿修罗、罗刹、夜叉仅仅是天神与人的对抗者,而集多重职能于一身的毗湿奴与湿婆化身,代表着高度的人类文明。天神与恶魔之间的对抗与战争反映的是吠陀时代雅利安人渐进印度,雅利安文明持续扩张与印度土著居民的信仰和文明发生碰撞与融合的基本状况。

二 魔罗及其象征意义

魔罗不曾出现于婆罗门神话中,实为释迦牟尼神话的独创。释迦牟尼曾告阿难曰:“世有八众。何谓八?一曰刹利众,二曰婆罗门众,三曰居士众,四曰沙门众,五曰四天王众,六曰忉利天众,七曰魔众,八曰梵天众。”魔罗是顺应原始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而产生的,魔王波旬是构成释迦牟尼神话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是为了揭示释迦牟尼的顿悟而创造的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神话人物。释迦牟尼与魔王波旬的对决,不仅延续了婆罗门神话中“天神与恶魔的战争”的重要主题,而且象征着善恶二元世界的对决。

阿含经最早吸收了古老的婆罗门神话中“天神与恶魔的战争”的重要主题。后秦佛陀耶舍译《长阿含经》有多处记述释迦牟尼与魔王波旬对决的情节。卷8中记述,端心正意的五百梵志弟子听释迦牟尼说法时,魔王波旬即打算,“我今宁可,往坏其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杂阿含经》记述了一场战争,天神取胜后,魔王被捆绑至帝释天处进行审问。卷9、卷23、卷39、卷43等多处文本均记述了释迦牟尼与魔王波旬之间的对峙。释迦牟尼于一日清晨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时,天魔波旬即打算,“我今当往,乱其道意”。于是,“波旬化作御车象类,执杖觅牛,着弊衣,蓬头乱发,手脚剥裂,手执牛杖”。释迦牟尼即刻识破魔王的身份,曰:“此是恶魔,欲来乱我。”后来,释迦牟尼在道树下,以“慈悲三昧,力破魔兵众”,得胜菩提果。

 

 

《长阿含经》《佛般涅洹经》《般涅洹经》《大般涅槃经》等经典都记述了释迦牟尼于本生处拘尸那揭罗城娑罗园双树间,当取灭度时,魔王波旬在旁边催促其“宜速灭度”,并言:“佛不虚言,今必灭度。”随后,魔王欢呼雀跃地离去,“魔去未久,佛即于遮婆罗塔,定意三昧,舍命住寿”。魔王不仅能够扰乱释迦牟尼的修行,破坏其获得无上正觉的过程,而且也能影响释迦牟尼灭度的进程。

原始佛教强调个人品行的修为,人性中既有善又有恶,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人修行的过程就是弃恶扬善、以善克恶的过程。恶的力量就是被人格化的魔罗与黑暗,释迦牟尼就是善与光明的象征。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因为战胜魔王波旬与众魔军的进攻,经过七天七夜的沉思默想而悟得“四谛”,获得无上正觉。释迦牟尼认为,由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而“一切皆苦”,因此,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人由“色、受、想、行和识”五蕴所构成,亦如此。五蕴加上欲望便产生贪欲,只有消灭贪欲才能消除“求不得”之痛苦,其途径为“八正道”。实践“八正道”的过程就是弃恶扬善、以善克恶的过程。魔罗作为恶的化身出现在释迦牟尼修行成道的过程中,出现在释迦牟尼说法的过程中,也出现在释迦牟尼入般涅槃的过程中。最终魔王波旬与众魔军被释迦牟尼所打败,意味着善终将战胜恶。

三 佛魔二元对立的来源

释迦牟尼神话中佛与魔的对决是善恶二元世界对立的象征,是宗教二元论意识的体现,显然受到中亚地区其他古代神话与宗教的影响。

波斯察宛(Zurvan)的神话说明了波斯人对善与恶的关注。察宛是时间的起源,“时间”在波斯语中的原意是“行色匆匆的”。察宛是幸福和灾难的施予者,也就是宇宙生命的主宰者。察宛有三个化身——“使人身强体壮的”“使人光辉灿烂的”“使人衰老的”,象征着人类存在三个阶段:青年、成年和老年。波斯人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善与恶这两个原则的共同来源。

 

波斯的玛兹达教是一种古老的原始拜火宗教,主张光明与黑暗的二元对立是玛兹达教作为宗教最鲜明而具有个性的特征,“也是玛兹达教有异于世界其他一切宗教的特征”。根据古代波斯文的经典《阿维斯陀》记述,世界万物由光明之神玛兹达(Mazdak)和黑暗之神阿赫里曼(Ahriman)创造和主宰。玛兹达诞生于光明中,创造光明、理性和幸福,是善的原则化身;阿赫里曼诞生于黑暗中,创造黑暗、愚昧和灾难,是恶的原则化身。宇宙的生命周期为9000年,被均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经历3000年。玛兹达和阿赫里曼分别统治宇宙3000年,又相互征战3000年。因为玛兹达创造的是直线的、有限的时间,在其中和邪恶的阿赫里曼对抗,直到在连续不断的战斗中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在这场战争中,阿赫里曼和群魔侵入物质世界,制造有害的事物污染世界,特别是潜入人的身体。玛兹达为了回击阿赫里曼,就创造了世界,使自己在空间上也成为无限的。

在印度的《奥义书》和希腊的《荷马史诗》中都可以看到同样的“三个时间”的说法。玛兹达的时间据说也被分为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和未来存在。而释迦牟尼的存在也恰恰分为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波斯的神话与宗教中,宇宙不是循环的,是直线性的,也就是说世界有起点也有终点。

据藏族文献《斯巴佐普》记述,世界万物是由赤杰库巴创造的,他把从南喀收集到的五种世界的本原物质放入儿子南喀东丹却松的体内,借助风起、火烧产生露珠,在露珠上产生的元素又被风吹落堆积成山。南喀东丹却松也因此成为三方天界之王。之后在这五种世界的本原物质中又产生了一个发亮的和一个黑色的卵,当赤杰库巴用光轮敲开发亮的卵,就产生了火、托塞神和箭神,从亮卵的中心产生了头戴绿松石的白人斯巴桑波奔赤,即现世的国王。而赤杰库巴的死对头格巴梅奔那保则让黑色的卵在黑暗处爆炸,产生了迷惑、愚昧和疯狂,从黑卵的中心产生了黑光人闷巴色丹那保,即幻世的国王。

斯巴桑波奔赤与一个青色的气泡跳到蓝色的卵上,从而生出青蓝色的女人,通过碰触对方的鼻子而生出了九儿九女,九兄弟与分身出的九个女人彼此结合;九姐妹与分身出的九个男人彼此结合,构成了神祇体系,并繁衍了人类。闷巴色丹那保与从自己的影子中生出的黑暗女神结合,生下八儿八女,这八儿八女又与异性相结合,繁衍构成了恶魔世界。值得思考的是,阻止释迦牟尼成道的魔是心魔,具有虚幻性。藏族《斯巴佐普》创世神话中的恶魔闷巴色丹那保为幻世的国王,同样具有虚幻性。

佛祖当年是怎样度化魔王波旬的?

方法有不是没有,完全在自己的修行。一念正,妖魔鬼怪都成佛了;一念邪,诸佛菩萨都变成妖魔鬼怪。实际上,给你讲真话,外面境界无佛亦无魔,这是向上一着给你讲真话。佛跟魔从哪里现的?是从自己心里头现的。魔王是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我们自己能改邪归正,魔也来护法。像释迦牟尼佛一样,魔王波旬当年也是佛的弟子,也是护持佛法。这里面业缘非常复杂,你要了解详细的状况,请你去读《楞严经》。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面将这桩事情讲得很详细,很值得我们做参考。

首先很随喜你的发心,能有此一念心,功德亦无量了。影响别人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之中的,所以平时我们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要注意,修行到一定程度,不用说话,只是往那里一坐,那浑身散发出来的清净、慈悲的气质就可以令一个杀心炽盛的狂徒杀心顿息,所以要想帮助别人,首先得“自净其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还去给人挑毛病,找刺刺,就太没道德了。

其次是,您的发心能否长久?碰上烦恼能否忍受的了?所以要想保持发心的长久,就得广修功德了,怎么修?请您记住四个字------

四无量心

如果您想影响别人,想要改变那些道德不完善的人,想让你所讨厌的人不再让人讨厌,那么就发出您的 “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吧

四无量心,即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无量,乃无有限量;一切的一切,是为四无量。此即佛教的最高道德观念;也是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根本法门。佛弟子修此四无量行的目的,在于净化身心,完成人格,利益大众。

一、 慈心能与乐 慈,是与乐心,众生需要快乐与幸福,要设法给与他;见人受若难,内心油然生起同情,给予慰藉。这都是慈悲的表现和实践。儒家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要人扩大同情心。

佛教的慈心与乐和度生精神,更重要的却是“四恩普报”。这种报恩思想,体现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就是报父母的养育深思。“百行孝为先”,“大孝终身慕父母”,是儒家提倡的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生前,尽心孝养;父母死后,每逢年节忌辰,礼拜祭奠,表示儿女对遗德的不忘,这是儒家提倡“慎终追远”的孝思。也是中华民族推己及人的同情心理。但是,佛法则不仅限于慎终追远和祭奠的哀思、对已故先人的拔济,更重要的是孝养现生父母。所以佛教把“报父母恩”列为“四恩”之首。《本生》载佛陀往世的父母,年岁已老,且眼盲牙落,思食鹿乳。佛陀不避猎人捕射,每日披着鹿皮混在鹿群,取母鹿乳汁奉养父母。《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佛法的“报父母思”思想,进一步把报恩对象扩大到“一切”男子和女人的众生世界——“报众生恩”。佛教徒对父母死后的拔济,则是以至诚恳到之心,感动其灵明心性,令其早离苦海,登大觉岸。于自己父母是这样,于他人父母也是这样。《盂兰盆经》有救度母厄的孝子目连,《本愿经》有拔济母难的孝女光目,他们都表示了对父母的精诚孝思。

二、 悲心能拔苦 大悲行,是菩萨利益众生、趣向佛境的重要法门。有了大悲行,才能积累自利利他的无边功德。所以经中说到修行,总是以“大悲为上首”。

在现实世界中,热恼煎迫的众生,谁不想得到清凉?身残体弱的多病之人,谁不希求健康?衣单食缺的贫苦之辈,谁不渴求温饱?无依无靠的孤儿寡母,谁不想有人同情?……现实人生的缺憾何其多!虽然,由于各人的智力不同,能力不同,毅力不同,体力不同,从劳动得来的享受自然也不能完全一致。但是,对于任何人,尤其是伤残、衰老、孤儿、寡母不论是什么原因,都应该给予合乎水准的消费,增加生活福利的资具,不失人生的乐趣。当然,人们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缺憾,自己的不彻底,也能涌现起彻底与完善的要求。所以人类不但能够自求多福,而且有超越的向上一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人类世界中,救护贫穷者,安慰苦恼者,使他们消除衣食的忧愁,知道有苦而能拔济,已是人类的本能。儒家从“亲亲而仁民”的社会自他关系出发,推演出“博施济众”之仁,这无疑是由家庭而国家的人伦道德观念。佛法认为:如果“博施”的用意在于“济众”,虽济尽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亦是有漏功德;如果“博施”用意不在于“济众”而是自度悭贪,虽济一人,亦有无量功德。佛法是一切众生为对象而起“同体大悲”,“尽未来际”而不已。尤其对慈悲利济众生的心行,是着眼于人类,并以“利生为事业”。因而对解救众生的苦难,直从自我主体的磡破出发——自净其意以完善道德修养。此外,还以布施、利行、同事、爱语四法行摄于人们,使人们减轻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忧苦。从经济的施与或体力的帮助,使他摆脱贫困,从思想上给予启导,使他离恶向善,以方便力的护助,使他解脱忧怖;从慈悲心出发给予爱语、利行、同事种种善巧方便利济众生,和合众生。还极重视各种福利事业的兴办,以及改造自然等活动,用实际行动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获得现实利益,这是佛教徒应该具备的德行,也是达到真能利益人类的目的。

考诸典籍,我国佛教徒在广袤大地上,开渠凿井,以利灌溉,使不毛之地化作良田;植树造林,以保水土,使荒山秃岭成为片片绿洲;造桥架渡,以济行人,使潮汐横溢的水域免于徒涉之苦和灭顶之灾;飞栈开山,以通道路,使崎岖僻径化作通途。……种种改造自然、庄严国土的事迹,史不绝书。至于兴义冢收埋白骨,敛葬露地残骸……这些利济存亡的功德,佛教徒亦不遗余力,乐而为之;开办医院、施医舍药,也是佛教提倡必须勤学的“医方明”的实际应用。办学校开发民智,施教于贫民子弟,更是佛教的本怀。如来以一音演说妙法,众生随类而得解,此真“有教无类”!更何况于同类犹有智慧之人?《法华经》以“三车”为喻,作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小儿爱金,以黄叶止啼”,正是佛教的因机设教。关于佛教文化教育事业中,使人心向上,趣向光明,养成健全的人格,以提高人类的德性知能,既有出世法的化导,又有世间法化导的有关教义,拟另辟专题探讨,此文不拟赘述了。

三、喜心生庆悦 忧悲苦恼,是人们精神上的痛苦,无益于身心健康;“频年忧患损天真”,人们都明白这并不好,也想尽力排除。欢喜,快乐,是人生幸福的体现,所以人人都尽力追求。这都是人之常情。

佛法教人以无量欢喜心施与众生,使众生从烦闷热恼中解脱出来,获得清凉与安乐。人生在自然环境里,不能解粘去缚,难免有种种的缺陷与烦扰。身体得不到合理的保养,休息,锻练,也会增加痛苦;内心的染着境界,引生颠倒、欲望,发展为贪瞋痴爱的烦恼,使人陷于忧困不得自在。佛教倡导“心解脱”和“慧解脱”的解脱法门,使人破除烦恼妄执,远离爱染,无忧无怖地通身放下,获得轻安与法乐。佛教徒为实现这一最高理想,首先要求自净其意——持戒以使身语意三业清净。口不说非理的语言(正语),身不犯杀盗淫业(正业),从事正当职业经济生活(正命)。人人都能这样做,社会上的贪污、敲诈、偷盗等罪恶行为就不会发生,和睦团结的社会关系自然可以实现。因为人是生活在共同的群体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非常重要。人们能够和乐共处,和谐相亲,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也会充满欢喜与自信。如果大家不能团结,不能和乐相处,又有何幸福可言?一个家庭不和睦,尽管有钱用,有饭吃,有房子住,仍然充满痛苦。

佛法净化人生的根本要求,就是和乐共处,互相尊敬。僧团规定以“六和敬”为约束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信条。试看丛林里的住持和大众一起过堂,饭菜一样,劳动实行“普请”,财物大众平分,戒律共同遵守,疾病互相扶持,见面合掌恭敬,真是一团和气!从正月初一大家欢聚一堂,共同举行弥勒菩萨祝愿法会开始,一年四季皆大欢喜!凡是到庙里来的人,看到僧人们的和乐气氛和弥勒菩萨的慈颜笑貌,即使是满腹愁肠,也会得到慰藉。

佛法以喜无量心调节人们的思想情绪,使人们减少烦恼的困扰,获得心地清凉;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引导人们努力向上、向善,走向光明,人们都自强不息地过着幸福与安宁的生活。

四、舍乐施与人自舍己乐,施与他人,是菩萨的利他行。据净影《维摩经义记》的分析,舍有七层意思:“(一)心性平等,亡怀称舍,情无存着,故曰亡怀;(二)于众生舍离一切冤亲等碍,目之为舍;(三)舍一切贪瞋等过,名之为舍;(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放舍名舍;(五)证空平等,离相名舍;(六)自舍己乐,施与他人,说之为舍;(七)(利)益众生,无所希望,名之为舍。”

佛法的自舍己乐,施与他人,对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而是内心平等亡怀,不落纤毫警觉。外虽灌顶轮王位,内尽血肉手足头目髓脑等也都能舍,难道这还有丝毫名闻利养和望报之心吗?就人类而言,最难舍的是生命和身体。生命和身体,是事业的根本。儒家有“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之说,佛家也说“人身难得”。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人身是最可宝贵的。但是,在佛教史料上记载,有许多高僧大德为弘扬佛法、利益大众,即使以身命相殉,亦在所不惜的事迹。他们那种自舍己乐的高尚情操,留下了永垂不朽的形象。鉴真大师为了传播律学,不辞年迈,历尽十二年的艰辛,六履波涛,以致双目失明,犹毅然东渡,遂开日本律学之先河。今天,鉴真的精神,仍是鼓舞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合作的动力。世称孤本的《赵城金藏》,就是一位法珍比丘尼断臂募资雕刻的。她那种为法牺牲的精神,感动了当时许多大心居士捐资,共成胜业。

总结:

慈悲喜舍的教义,体现了佛教利生济世的精神,是佛弟子依教奉行的准则和信条。

佛陀的故事

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为佛教用语。印度梵名Buddha ,巴利名同。又作浮头、没驮、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觉悟者。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

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  另说由乳母抚养)。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生有一子名罗睺罗。

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此时他35岁(或31岁)。据上座部所说,成道前,当他努力调伏自心,七年来围困他的“魔”在此时“现形”。其“十魔军”有:色欲;不乐梵行;饥渴;贪爱;

懒惰昏沉;恐惧;疑惑;毁损执着;获取奉承、荣誉与非正名声;贡高我慢。诸天无法战胜“魔军”,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战胜“魔军”。

关于释迦牟尼觉悟的内容,《阿含经》中的说法竟有十五种之多,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或说由四谛而悟;或由十二因缘而悟;或四禅中得三明而悟。作为完整系统化的四谛和十二因缘,或不视为成道内观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内容,都是关于缘起和寂灭的学说。

扩展资料:

思想评价:

扬弃时代思想的深见:佛陀打破婆罗门的第一因论和非婆罗门的共因论,立互为因果的缘起论,这接近辩证法;又承认业力,有反唯物倾向;以缘起为本,无神我为世界主宰,无神我为个人灵体,又倾向无神论;东方虽衍出反吠陀潮流,但颇嫌于神秘和苦行的极端。

释尊以中道为解脱行;慈和不失其雄健,深思而不流于神秘,淡泊而薄苦行。以世间为无我的缘起,反侵略而唱无诤,辟四姓而道平等;崇善行以代祭祀万能,尊自力以斥神力、咒力。是对六师外道以及婆罗门的彻底扬弃。

超越思辨的如实修证:六师外道以及婆罗门都以本体论为依据,某青年曾请教了有关世界本质、身心关系、人死后续存与否等十四个问题(十四无记)。 是当时印度思想界各为执持的哲学命题,他们都自称能真正解答现象的本质。

佛认为这些问题无法诉诸经验而得到解答,是使人困惑痛苦的精神枷锁;这些基于想象或思辨的理论,只是独断的教条主义;并且由于见解不同,而引发针锋相对的冲突。佛陀对此一概避而不谈,代之以实际的修证;以超越的反省、批判的态度来解决它们。

意义:佛教是释尊本其独特深见,应人类的共欲,陶冶印度文化而树立。佛教蕴藏着许多新文化的萌芽,从而成为后来印度新思想的代表。

后起六派哲学的思想分化,宗教制度与社会秩序在东方崛兴中动摇;佛教的传布冲过恒河上流,到达印度河流域;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摩竭陀中心的大帝国达到非常的隆盛。佛教也进而为印度国教,弘通到印度以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释迦摩尼

魔王和佛斗法出自那本经书???

阿弥陀佛!师兄,关于此故事当中所说的一些现象是佛曾经在经典当中讲过的,比如说《法灭尽经》,比如说《大乘金刚经论》,比如说《阿难七梦经》等等,这些经典里面都曾经提过,这些现象状态。但是这些故事,并非佛经的原文,只是把其中的一些内容和现象以个人的观念和角度演绎出来了!

佛遍知一切因果因缘,一切事物现象的流转变化了然于心,包括佛法的传播也是要经历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和无法时期的,佛陀应缘现世,只为救度有缘众生。佛陀早已看破一些因果因缘如梦幻泡影的幻像本质,岂会被这些所牵所迷,而黯然神伤。纵有似类表现,也不过是为我们表法而已,佛陀内中如同明镜一般,尽知尽明!

佛祖靠什么来降妖除魔?

佛祖靠的是一个大慈大悲救世的心.....

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佛没有教我们要斗争,佛说斗争是不好的念头.教我们要用善良慈悲的心来化解...不降服,教我们要度化妖魔鬼怪!

请给我提供一些佛陀战胜魔王的故事

大法炬陀罗尼经伏魔品第二

佛告阿难。时彼诸菩萨摩诃萨众。及彼九亿诸声闻众等。皆以一心合十指掌。向放光佛接足顶礼。何以故。以魔事隐密欲咨问故。恐当来世有诸众生。不能得免微细魔事多受苦恼。乃至不能读诵受持一句一偈。以是因缘。诸菩萨等一心请问。善哉世尊。如此恶魔多作障碍。灭诸善法非沙门法。开未来世恶道因缘。为欲断除诸魔事故。惟愿世尊。演说如是陀罗尼门及其句义。令彼未来诸比丘等。闻佛所说不生疑惑。解其义趣如法修行犹佛在世。如是说故。复令一切诸众生等得兴供养恭敬尊重赞诵护持。亦令一切沙门婆罗门若天若人及阿修罗等。即能尊重一心供养。于一切多闻中发勤方便。以多闻故。于佛法中便得成熟。既成熟已。便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如来应观未来世中众魔怖畏。为此佛法而作护持。令诸众生悉得安乐。阿难。尔时彼放光佛闻是语已。告诸菩萨言。摩那婆。以是义故。汝等亿数菩萨。九亿声闻。及彼无量天人大众。乃至有诸众生。于此法门或信不信。一切皆应专心谛受。闻已思惟。普为他说不应秘吝。何以故。若生秘心。是人即便断灭佛法故。若欲行者应当普说。所以者何。为欲普现佛法光明胜妙圆满故。摩那婆。佛法圆满无诸过恶。譬如日月光轮。离诸云翳清澈圆满。号为明净。摩那婆。诸佛如来法门显现宣扬微妙亦复如是。彼诸菩萨摩诃萨众。闻是说已即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惟愿如来。宣扬显现如是法门。我当顶受。阿难。尔时放光如来。即为宣说法句咒曰

多(上)侄(迟地反)他(一)阿多隶(二)婆多隶(三)波迦多隶(四)波迦裒留筛(五)伽帝伽陀利(六)旃陀利(七)苏陀利(八)何利(九)甝(虎甘反)婆利(十)诃帝波啰陀诃帝(十一)波啰迦啰摩帝(十二)伊低尼提(十三)多梯阿毗多梯(十四)阿迦隶(十五)波曷耶(十六)迦婆罗苏曼(十七)阿波质利(十八)卑质利(十九)比遮拘致奶(二十)迦那迦(二十一)摩犁遮泥(二十二)那摩娑婆低(二十三)婆罗摩提多(二十四)阿那那啰(二十五)那诃祢耶帝(二十六)那跋地耶四(二十七)阿醯婆诃耶(二十八)毗沙婆耶(二十九)摩奴沙婆诃耶(三十)萨利娑婆诃夷毗喻呼没遮低(三十一)阿迦舍(三十二)尼迦舍(三十三)那迦那舍(三十四)娑恒伽(三十五)婆诃跋妒四(三十六)佛多罗毗(三十七)娑婆诃(凡七唱)

摩那婆。是为方便守护。我说汝等宜应一心谛听。我今更开过去诸佛所说陀罗尼典。说此咒时。彼三千大千世界诸大魔王及其眷属魔军兵众皆大叫呼。其声亦满三千世界。阿难。尔时放光如来应供正遍觉。念眉间白毫已。即从眉间放大光明遍照世界。世界所有一切诸魔及魔宫殿种种庄严。尽皆闇昧无复威光。诸魔见已心大怖惧。共相谓言。此为何相。将非我等寿命欲尽去离此耶。为当劫时将坏火灾起乎。阿难。时诸魔众。复共观察。见彼光明。从放光佛眉间而出。心疑未了。皆各相率往诣阇致大魔王所。白言大王。今者光明谁之所有。威力若是蔽迫我宫。犹如金山对于墨聚。乃令大小诸鼓箜篌笳吹诸种妓乐无复音声。又令诸天歌赞五欲欢欣娱适之事寂然不起。如重病者心无所为令我宫殿丧失威光。诸事虚旷亦复如是。阿难。彼大魔王闻是语已告诸魔言。汝等知不。今此世界有佛世尊。名曰放光如来应供正遍觉。出兴于世。欲除魔业故放光明奄蔽我宫。夺我威力。椽梠离散四壁圮开。故令一切音乐歌舞五欲之事自然无声。诸仁者。汝等今日非但不知彼放光如来应供正遍觉。神通威德放一光明。能令一切魔宫音乐丧灭不现耶。其亦不觉神通光明。令诸地狱皆悉空寂。苦恼众具变成园池。其水凉冷清净轻便又于池内诸花充布。所谓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园池树木丛林郁茂。遥观远睹若在目前。魔王复言。诸仁者。彼地狱处所有众生。蒙佛威力悉生人天。受诸快乐无所乏少

阿难。时彼阇致魔王最为上首。引诸魔众诣放光佛。至佛所已头面礼足。右绕三匝在如来前。合掌端身犹如画像。如是阿难。时放光佛问魔王言。阇致。汝今何故与无量百千诸魔军众来至我所。顶礼端默都无语言。阿难。阇致魔王。闻佛语已即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有大缘故。与诸军众而来至此。以见如来放眉间光。令我宫殿破坏分离。音声五欲心不乐着。是故我等今皆至此。请问如来如是因缘。世尊。如来今者说陀罗尼咒。欲令诸魔不得安隐。伏诸魔故。亦为怜愍声闻弟子沙门众故。世尊。是故我等从今乃至尽形。归依佛法大众僧宝。世尊。我从昔来以愚痴故。于佛法僧造三业罪。所有众恶今对如来诚心忏悔。惟愿如来及以大众。悲愍我等受我忏悔。世尊。我从今日如佛所教闻悉。奉行住正思惟不敢放逸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5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