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意业功德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佛陀的意业功德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佛陀的十八种殊胜功德
在《大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中,谈到了佛的十八种殊胜功德——十八不共法。
概言之,佛陀各类功德的圆满程度都远非阿罗汉乃至诸大菩萨所及,所以佛的功德都可以称为「不共」。而此处十八种功德单用「不共」命名,是强调这些功德仅限于佛,声闻、缘觉是完全不具备的。前面列举的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二乘圣者也能部分具有,只是程度不同,而这十八种功德,唯独佛才能具有。
下依大乘经论一一诠释十八不共法:
一是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修行其身,此功德满足,一切烦恼皆尽,所以在佛陀身上从来不会出现不恰当或无意义的行为。
二是口无失。佛具有无量的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都能适应所化众生,使他们都得到证悟,口无失是随身无失而具有的一个自然功德。佛陀在因地所历经的三大阿僧祇劫中,严持清净戒行,常住甚深禅定,得诸种微妙智慧,身口自然寂静无失。
三是念无失。佛善修甚深禅定,因禅定而善于摄持各种心念。由于长时间修习四念处等禅定,佛的一切意业都已完全随顺智慧,对已过去久远的善法都能记忆不忘,所以称为念无失。
四是无异想。佛对一切众生都平等怜愍、予以济度,毫无亲疏远近之别,犹如日光普照大地,为一切众生无偏依怙,无有异想。
五是无不定心。佛的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禅定,没有不定心。定就是一心不乱,若要如实现见万法本性,必须心如澄水般寂静一如,清澈透底;如果心浮气躁,就像风中的灯烛摇摆不定,纵然见到诸法也不能明了其本性,犹如波动的水面无法显现清晰的影像。佛恒常安住在真如法性之中,行住坐卧无不在定中,所谓「语默动静体安然」,正是对佛威仪的最好写照。《天问经》云:「何人无过失,何人不失念,何人常一心,应作者能作,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脱,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
六是无不知已舍。对于众生来说,有苦、乐、不苦不乐这三种感受,相互之间没有混杂,乐时无苦,苦时无乐,相互清晰明了,不互相错乱。众生由于无明,多数只能察觉苦和乐的感受,对于不苦不乐的无记感受,常常不知不觉而有舍心。而佛对这些不互相错乱的感受都能认知它们生时、住时、灭时的本性,所以说佛没有「不知已舍」心。
佛的每种不共法都有多种含义,「不知已舍」也称为「不择舍」。佛陀善知度化众生的种种因缘,所以没有「不以智慧简择便舍弃利益众生之事」的问题,无「不择舍」。
以上六种「无失」是指佛在身口意方面的功德。
七是欲无减。欲无减是指佛的善法欲不减。佛深知善法欲的重要性,不仅从来不会破坏,而且努力培养善法欲,在因地勇猛精进地修集善法,毫无厌足之心。即使是成就佛果,具足一切功德,徧知一切诸法,但佛度脱众生的悲愿和善法欲从来没有厌倦。
八是精进无减。佛的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多生累劫中身心常行精进,成佛后依然精进不息,度脱一切众生。精进无减与上面的善法欲有紧密联系,对于善法的猛烈希求,其外在行相便是精进。
九是念无减。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应对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佛对于众生显现的不同烦恼,用不同法门予以教化、度脱,对这么多的教法从来不会忘失。这是因为佛智慧圆满,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通达无碍,自然也对此八万四千教法保持忆念不忘。念无失与念无减不同,「失」是错误,比如在行住坐卧时失念;「减」是不及,比如阿罗汉的神通智慧最多观察到八万劫前,这就是有所减损,念无减也是唯佛独具的功德。
十是慧无减。佛在因地中为累积诸大智慧而努力修行,及至证悟真如法性,了知诸法性空,不生不灭,得一切智慧,三世无碍。因此佛的智慧稳固,无有减损。
十一是解脱无减。二乘圣者虽然得到真实解脱,但并不究竟,唯独佛陀已获得圆满了义的解脱,丝毫无缺,所以称为解脱无减。
十二是解脱知见无减。此知见即是智慧,佛具有无量无边的清净智慧,此智明知一切解脱相。诸如应时解脱、非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固解脱、不固解脱等互不混杂而了了分明,所以称为解脱知见无减。
以上六种「无减」指佛证知方面的功德。
十三是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彻底脱离了有为业缘在世间的业果之身,一切身业都能圆满地随顺智慧,以此功德化现各种殊胜之相调伏众生,使众生各自证悟解脱之道。
十四是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无上的智慧引导口业,用微妙清净的语言化导利益一切众生。
十五是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意业随顺智慧,转入众生心,为众生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
佛的一切身、口、意业都是「先知」,然后「随智慧行」(因此这三种也可看作是前面身、口、念无失之因,随智慧故无失),三门行业无不为利益有情,乃至举手、投足、出言、微笑等等都有利于众生。《中观四百颂》云:「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怨恶众生,如果闻到佛陀呼吸间的香气,便能信心清净,对佛生起欢喜;天人闻到佛气息香,便会舍弃五欲享乐而发心修善。佛的呼吸都能利益众生,更何况身口意三业的功德?
十六是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了知前世」的范围会随烦恼的断除而扩大,而完全清净地彻知一切过去世的功德,只有佛才能具备。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徧知无碍。
十七是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能真实无碍地了知现在世的所有一切。
十八是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对未来世的一切都能了知无碍。
以上三者,指佛的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之事。能通达无碍地知晓三世,并且过去、现在、未来的纷繁形相毫不相杂乱,清清明明,所以称为三世无碍智。四智佛陀彻证了法界的真理,智慧横穷十方、竖尽三世。从横面来说,佛拥有「尽所有智」,徧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从纵深来说,佛拥有「如所有智」,对于万法的认识深度,超越了一切世间智者与出世间圣者的境界,到达了最为究竟的地步。因此在经典中,佛常常被称为「一切智人」。
阿弥陀佛名号有何功德
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利益
1、《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言: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为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舍利弗!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或转贫贱获得富贵,或得果免宿业所迫病患之苦,或转短命得寿延长,或怨家变恨,得子孙繁荣,身心安乐,如意满足。如是功德,不可称计。
2、《要解》言: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3、《称扬诸佛功德经》言: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诵讽念,当起广远无量欢喜,安立其意,令使真谛十万亿信心。念斯如来,其人当得无量之福,永当远离,三途之厄。命终之后,皆当往生彼佛刹土。
4、《大悲经》言: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
5、《大般涅槃经》卷十七言:大王!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恭敬一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一。
6、《陀罗尼集经》言:若转轮王,十万岁中满四天下七宝,布施十方诸佛,不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一弹指顷座禅,以平等心怜悯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功德。
7、《谟诃般若波罗经》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但以敬心念佛,是善根因缘,乃至毕苦,其福不尽。须菩提!置是敬心念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但以一华散虚空中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须菩提!置是敬心念佛,散华念佛。若有一人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8、《观经四帖疏》言: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9、《阿弥陀经疏钞》卷三言:欲生彼国,需多善多福。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矣。
10、《选择本愿念佛集》言:念佛是胜,余行是劣,所以者何?名号者是万德之所归也。然则弥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故名号功德最为胜也。余行不然,各守一隅,是以为劣也。
11、《阿弥陀经义疏》卷一言:问:四字名号,凡下常闻,有何胜能超众善?答:佛身非相,果德深高,不立嘉名,莫彰妙体,。十方三世,皆有异名,况我弥陀,以名接物。是以耳闻口诵,无边圣德,揽入识心,永为佛种,顿除亿劫重罪,获证无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12、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 《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13、《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位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14、《观念法门》云: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以去,常使二十五位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
15、《观念法门》云: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16、《观经四帖疏》言: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17、《往生礼赞》云: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18、《往生礼赞》云: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19、《观念法门》云: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20、《往生礼赞》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普佛的功德和意义
普佛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延生)普佛和超荐(往生)普佛。
吉祥(延生)普佛,是为现生者祈求福寿康宁、消灾延寿、吉祥平安。
超荐(往生)普佛,是为往生者祈求冥福,帮助他们消除业障,超生净土,早日脱离六道之苦。
《药师经》经文内中对“消灾延寿”的内涵,阐释得很清晰:“消灾”必需认识到灾难乃自己业力所成。
所以,想要消灾,必定要先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延寿”并非仅指延长自己的寿命,还要祈求事业、道德、子孙,乃至法身慧命的长寿;”消灾延寿”不但是为了自身,更是为了天下所有的父母兄弟姊妹。
无论是吉祥(延生)普佛,还是超荐(往生)普佛,其核心内涵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发心、发愿、皈依、祈求、忏悔,凭借诸佛菩萨的本愿功德力,令现生者吉祥如意、增福延寿,令往生者脱离六道、早生净土。
佛教中说的口业身业意业,那么请问。身业和意业具体指什么?
身业、口业、意业,善的标准就是十善,身不杀、不盗、不邪行,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三业之善,非常坚固,不会动摇,这叫善根,能生一切善法
「善根者,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这善根第一个意思。身业、口业、意业,善的标准就是十善,身不杀、不盗、不邪行,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三业之善,非常坚固,不会动摇,这叫善根,能生一切善法。这样善根坚固的人很少,所以见异思迁,他还会动摇。
「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善根」,善根能生一切善,称之为根。「心心者」,这是心心回向,「纯一之心也,净念相继之心也」。这个心是什么?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心,佛号从心生起来,从口念出来,从耳朵再听进去,再回归到自心。古人念佛用这个方法,它能摄心。
心里头念,耳里头听,出声不出声都没有关系。自己听自己的佛号音声,外面的杂念进不去,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里头有个诀窍,必须要把外缘放下,对外面事情不关心了,只照顾自己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把它照顾好。
因为一分心,佛号就不见了,就没有了,杂念取而代之,这个净念就断掉了,就不能相继。所以,必须要把外缘放下,外缘随它去吧,要常常这样想,我一心一意就是求极乐世界,其他事情对我不相干。好很好,不好也好,对人、对事、对物欢欢喜喜,就是一句佛号。
这就是李老师过去常讲的愚不可及,谁做到了?乡下阿婆做到了。她真放下了,没有一样事情不好,好事告诉她,好,点头,不好的事情,她也点头。她对你就笑咪咪的,口里头就阿弥陀佛,问什么都是阿弥陀佛,你跟她讲什么也是阿弥陀佛,也不知道她听见没听见,她全是阿弥陀佛。
这是什么?这是真正念佛人。「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阿公阿婆他们做到了,他没有杂念。所以往生的时候他预知时至,瑞相稀有。而且这样念佛的人往生,多半不会超过三年,我们在《往生传》、在《净土圣贤录》,跟我们现前周边的人,有这种念佛人,我们看到。
佛陀的功德有多大
拖拖时间么呢的功德非常巨大。在历史上已经流传2500多年的说法,施加摩尼法院12000年,还有9000多年的时间,用于船舶播放,绿叶十方众生。留下经文上千部,以便后人,下雨学习理解理解和修行,度人无量无边。说话开始开始的49年就有,无数的天人罗汉圆觉菩萨?求生极乐世界修行佛法,普度众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51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