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陀说欲望的苦是什么(佛教中关于欲望的理解)

学佛百科2023-03-10394

佛说 一切痛苦都来源于欲望 这是为什么?

事实上,佛陀并不否认生活上物质的需要,但是,他要我们以清醒的头脑寻求自己所该拥有的事物,不可对它们所妄执,以避免招惹无穷的烦恼。在目前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缺乏物质而生存,因为有些事物是人所缺少不了的。一个人可能必须拥有一些财物、妻子、儿子、屋子、花园、草场、药品等等。在生活的途径上,一个人免不了会在某一个时候成为一位胜者,或是一个失败的人,或成为一位有身份的要人,或只是寂寂无闻的小卒,无论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只要我们不妄执自己的身份,痛苦就不会产生。一个拥有重要身份的人,如妄执自己的身份,他可能会因为害怕失去那身份而苦恼;或者他可能因为那重要的身份而傲漫自大和极无礼,不能与人和谐共存,处处碰到问题,并受到别人的批评、攻击、绝交,或甚至给他狠狠一顿拳脚的教训。他对自己身份的妄执,只有使他尝到苦头的份儿,为他带来不少的烦恼和痛苦。同样的,一个无名小卒,也可能因为执著自己低微的身份,而深感痛苦。

人的欲望,是早在儿童时代就已存在的一种天性,那欲望会随著人的成长而扩展。欲望被实现之际,会有短暂的快乐和满意,但不久那满足的心理状况,会被更强烈的欲望所取代,如未能如愿以偿的话,人会挣扎和尝试,直至达到目的。但不久新的欲望又会产生,心又开始动荡及不满现状,而整个挣扎和尝试争取的过程又会重复,就像一个因果循环的轮子,正在不停的转动著:业—果—业—果。这是因缘与果报的轮回,不是生命流转于生死轮回之道的轮回。首先是欲望的产生,然后是推动欲望的业力,最后是业之果报;紧跟著又是另一个新的欲望之产生和再次的造业,最后又是另一个报果,然后又有另外一个新的欲望....佛陀把这欲望的生生灭灭,称为旋转的生死轮回之轮子,因为它就是那样的被人无止无息地推动著、转动著;而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以及种种的痛苦,也随著轮子一圈又一圈地转,生生灭灭,灭灭生生。只要是众生还被欲望所操纵,无论是乞丐或是百万富翁,是学生或教师、是小偷或警察、是国王或平民,都会被这可怕的轮子缠住而陷身于痛苦中。

——摘自:佛使比丘《佛法的真实面貌》(第四章)

佛说人生有三苦

佛说人生有三苦

佛说人生有三苦,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困难,只有把困难的事情熬过去,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好。以下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佛说人生有三苦的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佛说人生有三苦1

有一种苦,叫放不下

有一类人注定会来到你的生命,短短的陪伴你一程然后又离开你,这种苦恼是你放不下,在你得不到的人生消耗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在不对的人生留下的只能是痛苦的回忆,有些人只有放下才能重新开始,放下错的事情才有机会做对的事情。人长大的过程就是不断得到和放下的过程,你会得到真正属于你的东西,然后选择性地放下不属于你的东西,学会放下才会有所追求,放得下过去才会走得更远,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什么都不愿意放下的人最后除了永无止境的痛苦什么都得不到。放下 并不等于失去,换一个角度来说你放下的东西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给你,斌因此让你受益一生。

有一种苦,叫不满足

人生既然又放不下之苦,也自然会有得到苦恼,有的人会说得到了为什么还会痛苦?因为你得到你的永远满足不了你自己的欲望,当你的能力匹配不上你的欲望你就会活得很痛苦,在欲望的深渊里迷失自己。这一种痛苦是因为自己贪欲而至,想要更好的住所,遇见更好的人,做更好的事情,一切都在追求极致一切都在追求最好,殊不知最好并没有终点,并且你会因此不满足自己的现在而痛苦,人生应该是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情,别一昧的好高骛远!

有一种苦,叫不自渡

何为自渡?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救自己,人一生除了自己能帮助自己,任何人都无法解救自己,所有的一切必须靠你自己,佛菩萨灵验的本事也是自性的显示,唯有自己才会真正的帮助自己,修行修的是我们这一颗浮躁的心,修的是自己的行为,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因为你会失望,遇见对的人别等待,遇见想做的事情就去做,等待和犹豫换回的只是遗憾,身陷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学会自己救赎自己,勇敢的做你想做的人,见你相见的人,当你做了最好的努力,解决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了,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不记念自己放不下的人,不怀念过往的事情,一切都已过去,放下过去才会更好地迎接未来。得不到是苦,得到了也是苦,得到应该知足并且好好珍惜你的当下,便是你最好的生活,懂得珍惜知足就会快乐!人生不可能会有人真正的懂你也不会有人真正的可以救赎我们,所有的一些都必须自己来完成。

佛说人生有三苦2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身心本无累,累的是背负太多;再苦,都要用今天的'微笑把它吟咏成一段从容的记忆;再累,都要用当下的遗忘穿越万道红尘,让心波澜不惊。

人生在世,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起起落落,分分合合总是常态,当你累到撑不住时,停下歇一歇,但千万别放弃,因为人活着无坦途,累是必经之路。

有一种苦,叫放不下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只有放下,才能重新开始。

古人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学会放下,才能有所追求,懂得放下,才能走得更远,什么都不愿意放下的人,才会失去最珍贵的东西。

这种珍贵不是外物,而是内心的平和。

人生的痛苦,大部分来自与对所有执念无法放下的烦恼,生活充满了沉重的枷锁与束缚。

智者无为,愚者自缚,放下心中的执念,就是卸掉枷锁,获得内心自由的时刻。

懂得放下的人生,才会有轻有重,如同高低错落的棋盘,有智慧的深远布局,有取舍的淡定从容。

放下并不可怕,你所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来弥补。

放下烦扰,收获快乐;放下执念,收获坦然;放下名利,收获轻松;放下过去,收获重生。

放下不是怯弱,反而是一种勇敢,放下那个空空挣扎的自己,直面自己的不足,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风起时,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看天边云卷云舒,去留无意,闲庭信步、拾阶而上的人生,离不开放下的智慧。

懂得放下,生命愈加完美。

有一种苦,叫处处比较

人生的荒唐,最大的就是比较:和优秀的人比较,使我们自卑;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又使我们骄满。

终日比较,使我们心绪难以安定,不能自在;也使得很多人都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生活真正的意义。

有一种苦,叫没人懂

你总是笑容满面,别人就以为你没有伤痕。你总是光鲜体面,别人就以为你没有苦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人生在世,最哭的是没有人懂。

生活中有些“不懂”是因为不主动,而有些“不懂”是因为不在乎。

杨绛和钱钟书是出了名的文坛伉俪,两人相知相守,恩爱数载。

佛说人生有七苦是哪七苦 佛说人生有七苦具体是哪七苦

1、人生第一苦是生苦。佛说,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

2、人生第二苦是老苦。佛说,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活的同时,已经死了。人得本体随时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对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

3、人生第三苦是病苦。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4、人生第四苦是死之苦。佛说,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5、人生第五苦是爱别离苦。佛说,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6、人生第六苦是求不得苦。佛说,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7、人生第七苦是怨憎会苦。佛说,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为痛苦之源。

佛教关于欲望的解释

我们说的欲望其实是由于对事物的执著、贪爱而生起的一种无明思维,所以说是爱欲。

佛教讲,爱欲是烦恼痛苦的因,苦是爱欲的结果。但爱欲不是第一因,因为根据佛教讲,没有“第一因”,而是无始以来的因和果形成我们的世界。事物既非一因,亦非无因,而是缘起法所说的是“众因”。爱欲像其他色法一样,也是缘生的。互相依赖和互相关联,其本身既非始,亦非终,虽然爱欲被列为苦的近因,但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赖的。依受生爱,受的生起依靠触,等等。

正如在缘起法中所说的爱的近因是受。爱有它的原因,它是从受中生起的。

各种欲望都包括在爱欲中。贪心、渴望、欲求、肉欲、燃烧、怀念、热望、嗜好、爱慕、家庭爱,是许多术语中的几个,但这些术语概指爱欲,佛陀说是它们导致转生的。转生本身就表明是苦,挫折、痛苦、刺激,不尽如人意,这些是我们亲身所体验到了的。

贪欲是全世界的敌人。由于贪欲,给众生带来一切罪恶和灾难。贪欲不光是为了官能的快乐,为财富,为产业,以及希望打败并征服别人的国家,而且还涉及到思想、主意、看法、意见和信仰(法爱)。这些常常导致灾难和毁灭。为全民族、事实上为全世界带来难以用言语形容的痛苦。

爱欲从何处生起?在何处扎根?何处有喜悦和快乐,爱欲就生起,就扎根。哪里有喜悦和快乐呢?眼、耳、鼻、舌、身、意有喜悦和快乐。因为通过这五根的媒介,人才认识到外境,通过第六意根缘到法境(概念和思想)。色、声、香、味、触、法是喜悦和快乐的外境。因此,爱欲生起并从而扎根。

人往往被愉快的外境所吸引。他寻求快乐跟着五种外境驰求,对知道的意境就执着。他不知道色、声、香、味、触、法诸境,永远不会满足眼、耳、鼻、舌、身、意的欲求。众生强烈要求拥有的欲望,成为生死轮回的领域,使众生在苦恼中受折磨。

所以《法句经》中说:

从爱欲生忧,从爱欲生怖;

离爱欲无忧,何处有恐怖?

摘自《南传佛教基本教义》

其实不必在佛法的基础概念上去分什么大小乘、南北传,在基本思想上,大家都是一样的。

多欲为苦--警惕欲望的祸患

「多欲为苦」,意思是说: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对欲望贪求无厌,永无止境;总会遭到「求不得苦」的时候,就会苦恼丛生。所以说「多欲为苦」。

学佛者,应该特别警惕欲望的祸患,正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我们假使不能够以智慧观照欲望的话,就会处处为欲境所转,等于在种地狱之因,不得不谨慎。

马鸣菩萨所著的《大庄严经论》中也指出:「若其多欲者,诸根恒散乱,贪求无厌足,希望增苦恼。」假使一个人的欲望很多,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会如饥似渴地不断向外攀缘,追求满足,心无法安定,难免被外境所困扰和牵制,心神常常处于散乱之中。贪欲之心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也没有停止的时候,不断生灭的欲念化著希望的泡影,只能徒增无边的苦恼。

除了贪色和贪财,每一个人都希望有好的名声,喜欢贪求名誉、地位。更有一种人,认为名誉可以光宗耀祖,显亲荣己。因此不断贪求,所以叫做名欲。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第二十一章有关于「贪名危身」的开示:「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教人明白好求声名的人,不单是没有益处,而且有害处。所以佛说,人追随着自己的情和欲,去追求世间的一个好名誉。等到功成名就了,这时候,这身也就快要老死了。实在没有什么大意思!贪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学道,这就枉费了功夫,劳苦了身形。譬如一柱燃著的香,虽然令人闻著清香四溢,可是在不知不觉中,这柱香也越燃越短,最终化为灰烬。等到这柱香烧完了的时候,才知道当初追求的虚名正是危身之火。而这些往往是在人贪求虚名、陶醉其中时毫不察觉,到知道时已经悔之晚矣。

食欲:就是贪著种种饮食——山珍海味,甚至于贪食美味佳肴而残杀生命,所以叫饮食欲。

中国人一向是很讲究品尝美味的,所谓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都是和吃有关系的。食在人生当中,是很重要的。

《楞严经》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一切众生,所以能够活在世界上,就是依靠饮食维持生命。

在《佛遗教经》中,释迦佛告诫我们:「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

愿云禅师有一首偈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是让我们慈悲戒杀,奉行素食。

睡眠欲就是整天情识昏昧,昏睡如泥。像这种贪睡眠的,叫睡眠欲。依照社会一般的说法,每天起居三八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睡觉八小时。但是有的人喜欢睡懒觉,这种习惯是要不得的。

孔夫子有个学生叫宰予,老夫子上课的时候,他常常打瞌睡,因此,孔夫子很生气地责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大意是,宰予,你这么大好的光阴不听课,只想睡觉,他好像烂木头一样的,怎么可以雕刻呢?用粪土建造的墙壁,也是不可以把它粉饰的。

无独有偶,释迦牟尼佛也有一个喜欢睡懒觉的弟子,名叫阿那律,每当佛讲经的时候,他总是打瞌睡,佛很严厉地呵斥他:「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阿那律听了佛的教训,感到非常惭愧,于是精进修行,七日七夜没有睡觉,这么用功下来,真是过犹不及,把眼睛都修瞎了。佛陀见到这情形,就很慈悲地教他修「金刚照明三昧」,结果,他证得了天眼通,成为佛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的罗汉尊者。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的生命、人格,往往为资用欲而葬送。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荀子说:「欲而不得必争,争必乱。」从这句话,可以知道欲的害处了。

《四书》中的《孟子》,一开始就讲到被儒家尊为「亚圣」(次于孔夫子的圣人)的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很高兴地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大意是,老夫子啊!你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赶到我这儿来,一定会给我的国家带来很大的利益,一定会满足我们好多的希望吗?

但孟子的回答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说,你做国王的,不要欲望心太强,一开口就讲「利」字,只要有仁义也就好了啊。所以孟子又说:「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的意思是说,做君王的一开口就是希望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好处,怎么样可以满足我们国家的利益;而为官的假如一开口就说对我的家庭有什么好处;或者读书人、甚至老百姓都说对我们自身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可以满足我的私欲,那么,举国上下,上自国君,下至老百姓,大家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彼此相争,这样一来,国家就会危险了。可见儒家也是反对强调欲望的。

综观多欲的人,苦恼越多。贪财,财无所乐反添愁;贪名,名无所乐为名累;贪色,欲壑难填伤身多;可见佛说「多欲为苦」如警世钟。我们可以从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冢间修行,从孔子的门人颜回居陋巷,得到证明。从这些道理来看,苦就是由于多欲而来,多欲就是苦的根源。「知足的人,虽卧地上,犹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亦如地狱。」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人能无欲,品格自然高尚。

当然,佛教并不是绝对要人禁欲的,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态度,对于眷属、资用、身体等的欲望固然不可放纵,但也无法完全脱离,所以,应该安住菩提道中,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离杂染欲。以慈悲代替贪欲,以智慧融化情感,不让心中生起杂染欲,自然就不会「多欲为苦」了。

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教导弟子们,欲想摆脱苦恼,超越轮回,必须克制贪心,截断欲望,清心寡欲,不为物累,不为欲缚,使自己心不为境所转,身不为形所役;而于「身心自在」的状况下,精进办道,然后可粉碎名利枷锁,跳出欲海狂澜;甚至断烦恼,了生死,恢复真我的本来面目,究竟离苦得乐!

翻译:佛教的一句话:人生一切皆苦 而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

Life is suffering whick give you hope.

汗,吃苦才会长大。

前半句“一切皆苦”是佛说的没错,个人浅见,此“苦”字用suffering比用misery好些,misery只有痛苦和悲惨,suffering是受苦受难、忍受苦难比较契合佛祖本义。

后半句“欲望是苦的根源”乃外道论,且与前半句矛盾:既说一切皆苦,即是说苦为一切根源,已是顶级,岂可再回上一层目录?

从唯识角度讲,苦是人生贪嗔痴诸欲的根源。

让人感到苦,人就会希望生活变甜,于是努力奋斗,生活就可能变甜。不觉其臭,则永远不知该洗洗了。

生活好了,会感到不够好,还是苦!就希望更好,有更多钱,即所谓贪欲。

所以唯识论说,苦是诸欲的根源。所以佛说应当修行,无我才能使苦断绝,钱等俗物并不能够。维持生活、知足常乐,一般人已可离苦,努力奋斗只为社会进步从提高本人生活水平开始。

佛典从中文再翻译成英文只会害更多人

其程度猛于网络低俗风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51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