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我对佛陀有哪些新的认识(到目前为止,我对佛陀对佛法有多少了解?)

学佛百科2023-03-08107

谈谈你对佛教的认识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以下“简单给佛下个定义”选自 林世敏教授 著 之《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简单给佛下个定义: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普通人对佛的一点认识

估计很多同龄人跟我一样,对佛最早的认识应该也是源自于电视剧《西游记》,在童年的记忆里如来佛祖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神仙,只有佛祖能降的住齐天大圣孙悟空。

最近读了王路老师的《从佛教的轮回说起》上中下三篇文章,从文章可以看出王路老师对佛法有深入的研究和参悟,文章深入浅出,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仍然有很多读不懂参不透。

所以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普通人对佛的认识是怎样的?佛是什么?

那天在朋友店里吃饭,他看到我手上戴了一串佛珠,就问我信佛吗?

我回答说不信。

其实更准确的回答应该是我不把信佛作为一种信仰,不过是和普通人一样,戴一串佛珠图个平平安安,如同中秋节家家户户要吃月饼,表达对家人团圆的美好企盼。

我接着又反问道:“你信佛吗?”

他回答:“我信佛啊,但是我从来不求佛。”

为什么信佛不求佛呢?

他的解释是,佛每天都很忙,忙着普度众生,忙着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以他不能再去给佛添麻烦,所以他不求佛,但是佛教人向善,所以他又信佛。

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我觉得他的想法的确充满了善意。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个桥段,雍正给他的大臣讲了一个关于拜佛的故事,记忆尤深。

故事里讲有一个人潜心拜佛,天天在南海普陀寺烧香祈祷,渴望能见上观音菩萨一面。

终于有一天观音菩萨显身了,那个人高兴的不得了,赶紧向菩萨磕头。

紧接着那个人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他问观音菩萨:“菩萨您也拜佛吗?”

观音菩萨答道:“当然拜啊。”

那人又问:“菩萨您拜的事哪尊佛?”

观音菩萨答道:“观音菩萨。”

那个人疑惑不解啊,就又问:“您自己不就是观音菩萨吗?”

观音菩萨笑着答道:“是啊,求人不如求己啊。”

你看同样是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

有的人求佛,凡功名福禄皆为利往。

有的人信佛,修身养性,乐善好施。

有的人学佛,钻研佛法,授业解惑。

所以你要问我什么是佛,

我只能回答我是个普通人,读书少,

有兴趣你还是读读王路老师的文章。

想起一位非常有文学素养的朋友,曾经给我讲过一句诗,不知出自哪里,却很有深意:

古佛拈花方一笑,痴人说梦已三生。

谈谈我对佛教的认识?

佛教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佛教教义所发挥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水平飞速发展,人类精神领域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佛教此时正好充分发挥其心理辅导和治疗方面的功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现代社会中,有的人对佛教深信不疑,也有很多人认为佛教是迷信。那么不管信不信佛的人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佛教的含义呢?世人凡事都想图个捷径,既想得到好处,又不想付出辛苦。什么是捷径呢?于是大家想起了佛祖释迦摩尼。既然他老人家佛法无边,就一定能保佑我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于是现在有一种时髦就是烧香拜佛。朋友们若有时间不妨到寺庙走一走,看一看。一到那里就会发现,不管什么时候,总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烧香的、上供的、拜佛的、求签的。有想请佛保佑去病驱灾的;有想请佛保佑永结良缘的;有想请佛保佑升官发财的,甚至贪官也想求佛保佑免除牢狱之苦,永保荣华富贵的。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想佛祖释迦牟尼在西天灵鹫峰上见到此情此景也会哭笑不得!

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解救人们脱离苦海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与生俱来的那颗智慧的本心。

佛是什么?佛是觉悟了的人;佛是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佛是心明眼亮具有大智慧的人。佛是人们的良师益友;佛是人们的慈父和兄长。佛是你;佛是我;佛是他;佛是我们大家。 佛和我们一起思考人生;佛和我们一起探索宇宙的真理。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如果说学佛有什么秘诀,学佛的秘诀就是实践。读破万卷佛经,不如在普通的生活中为一位需要帮助的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做一件小小的善事。切莫因善小而不为。切莫口是而心非。切莫空谈而不去实践。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什么是佛教信徒:所谓“信佛”的人又有两大误区:一些人认为烧香、拜佛、磕头、念经,在供桌上供个鲜花、供点水果,跪到那里让佛菩萨保佑这个那个没有个完,这就是他们心里认为的佛教。另一种人认定的佛教,则是艰深难懂的经、律、论,在门外的人,觉得深奥不易亲近,在门内的人则因能研读经论,而觉得自己智慧过人,说起话来咬文嚼字,内心贡高我慢。 其实修行的内容,既包括礼佛、念经、念佛、供养、打坐等等,也包括研读深奥的经、律、论,但这都只是部分的内容。佛教修行的精髓,在于如何修心、断除烦恼。没有烦恼的产生,就不会有恶业的造作,而能使内心常保清净,更坦然地面对人生,这才是佛教修行的真谛。

佛并没有教导我们:只要你们拿香拜我,买水果供我,我就保佑你们平安健康、财运、官运亨通。佛只告诉我们,人生的好坏与否,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供养、礼拜固然有功德,然而在做这些事时,内心的动机不纯净,或只为沽名钓誉,那么这些作为非但不能添福添寿,反而可能有减损的作用。如果,修行真正目的是希望能断除烦恼、寻求内心清净,那么修行和工作就不但没有冲突,反而有结合的必要。我们不是常说“红尘处处好修行”吗?我们每天面对的生活,就是修行的最好场所。

佛不是什么救世主、大救星之类的无聊玩意 许多人之信佛,实出于有求于佛,希望借助于神佛保佑能顺遂夙愿,心想事成。此皆出于私心,与佛道相去甚远。特别是对于一些人通过烧香叩头,上供许愿,求神拜佛,以求保佑富贵平安,升官发财,婚姻如意,子孙昌盛之做法,有类于行贿受贿之嫌,更不能认同!

释迦牟尼佛不是宗教教主,也不是救世主。佛法也不是教人得福升天之法。释迦牟尼是思想家,教育家,他教人皈依佛门,修习佛法,不是为了得道升天成佛成仙,而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完善,精神的解脱,从痛苦中的完全解放。但是,为求得自身灵魂的超脱,不在于求佛而在于修己。世间没有救世主,没有大救星。只要心存善念,即为佛在心中;只要身有善行,即为佛在身上。善心即是佛心,只要身心俱善,广结善缘,与人为善,即可立地成佛,获取正果。真正的佛不在天上,也不在庙中,佛在人间,佛在心中,所谓天堂地狱,神佛鬼怪,皆在人世间!

你对佛教有哪些认识?

一般人对佛教的认识大部份,都停留在表层,实难深入。例如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或看破人生,逃避现实,脱离社会,或遭遇挫折,想不开,,,等,的人,才会与佛教连想在一起,这些印象,都是错误的认知与了解,对于感觉的认知佛教,更谈不上什幺是真正的佛法了,

时代的变迁,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只追求外表的物质生活,人心的迷妄,而不自知,要进一步的了解佛教。平时有人在烧香拜佛,你就认为那就是佛教,那是级小级小的现象的一部份,是方便一部份的人而有,那是方便,是对一般的人业的成次而有,实离佛教中的核心佛法有相当的距离。唯有深入的了解,佛教不仅是教的问题,是人生的问题,生命的课题,人心的问题,也是人生的意义的问题,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当你进入佛教的大们门,才会见生命的佛法。一切佛法,亦是强名,一切法,也就是我们现代人说的真理,真理永远在你,我心中深处,世间真理只会有一,不会有好几个。但真理的名,可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而有,人们今天了知的佛法,就是其中之一,当用肤浅的眼光看佛教或认知时,将会错失认知,生命真理的一大好机缘。人生习题的真理,佛法是在佛教最深,最深处。

对佛教你们有怎样的认识

——对佛教的理解

⊙什么是佛?

能觉是佛。

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一个能够觉知万事万物的心性,这个能觉的心性就叫做佛。你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吗?你相信自己会有一天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洞察无碍吗?如果你相信的话,那你就相信自己就是一个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个未来的觉悟者。如果你不相信,你还是一个未来佛,为什么呢?因为不管经过多少磨难,你总有一天会觉悟,因为能觉的心是我们本具的,所谓天真自然佛,人人本具之。

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完全清楚了。这样的人我们称他为佛。

⊙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教育。

用这个自性本具的能觉之心来教化自性暂迷的迷惑之心就叫做佛教。虽然我们说佛教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我们常常误会,以为有一个他来教育我,而实际上是把我们自己的觉悟之心显扬出来。佛像、经典、僧众只是起了一个增上缘。就是帮你觉悟向上的一个好缘。

⊙学佛,谁是我们的老师和榜样?

释迦佛是我们自性本觉的榜样和老师

虽然自性本觉,佛教本有,但仅仅靠自己独觉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大多数众生是需要导师和榜样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导师的指引、善知识的指点,这样我们可以少走弯路、不走弯路。释迦牟尼就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称他为本师。

⊙老师的使命是什么?

老师的使命就是帮助我们开启自性的智慧

释迦牟尼佛并不是自己发明了什么真理,然后再灌到我们众生的脑子里来,不是的。而是告诉我们:智慧和德能是我们自性本有的,不需要向外去求,只要把妄想和执着去掉就可以了。

⊙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内容是什么?

四十九年说法无非是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说小说大、说渐说顿、说偏说圆、说有说空,无非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佛能给人以祸福吗?

不能,没有学佛的人以为佛能给人以祸福,其实不是的。打个比喻,法官定案,他要以公正法律为依据,法官不能给人以祸福,佛也如是。一切因果报应就象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而然,没有谁在主宰。就象古人说的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其实是把宇宙间的祸福之理说尽了。就像现代的医学界也证实了,说慌的人体内会分泌毒素。

⊙佛能保佑我们不生病吗?

如果我们妄念连连、恶业不断,佛是无能为力的。佛只能告诉我们,人为什么会生病,如何避免。我们如果按照佛的话去做,身体自然会健康起来。就象父母随时随处护念儿女,但是不能保证儿女不惹祸,父母只能教育儿女怎么做。佛也如是,可见教育才是最大的保佑。再说我们天天念佛,心地平和,妄念减少,免疫力自然增强。我们可以在缘上下功夫,恶缘断了,恶果自然就不能结了。

⊙在灾难降临的刹那间,有可能感通佛菩萨而避免灾祸吗?

可能。因为心、佛、众生是三位一体的,可以说感通佛菩萨,也可以说是自心的“一心”所起的作用,自心就是佛。平常我们的觉悟之心被烦恼所复盖,智慧和德能都无法显现,现在临时抱佛脚,一句“阿弥陀佛”一句“观音菩萨”自心的智慧显现了,能力也显现了,所以刹那间便消除了灾祸、你说这是自力还是佛力,实在说自力和佛力是同一个力,自他不二么。释迦佛在菩提树下觉悟成道,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知众生和佛相比,就多了一点烦恼。

⊙修行,以什么为标准?

佛经是我们修行的标准

我们的自性是否觉悟了?觉悟到什么程度?我们本具的正知正见是否具备了?具备的是否圆满?我们自性的清净心是否现显了?现显了多少?我们要用佛经来印证,来对照,来检查。看一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日常生活起居、待人接客是否与佛经吻合。如果不相应,就要修行。

⊙什么是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

⊙什么是住持三宝?

就是佛像、佛经、僧众。如果没有住持三宝,如来的家业就不能传承和弘扬了,我们修行交流也缺少了方便。佛像是提醒我们自性要觉悟,因为没有一个人每天跟在你的背后,要你觉悟。而佛像就有这个妙用,我们每天拜佛,看到佛像就知道要像佛一样觉悟。如果你拜佛不是为了觉悟,那就不是修行。经典是帮助你树立正知正见,正知正见虽说是你自性本具,但是你现在迷了自性,分不清对错、好恶、正邪,所以暂时需要用外面的经典帮你打开自性的法宝。佛经好比是一条渡船,你到了对岸,渡船你就不需要了。僧众是和合僧团,是佛法的承传者、传播者、带动者。我们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也要象出家人一样清净无染、为法献身。

⊙什么是自性三宝?

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

自性三宝就是觉、正、净。归依佛就是归依自性觉;归依法就是归依自性的正知正见;归依僧就是归依自性的清净心。你想一想,佛像可以被毁,经典可以被烧,僧众可能被驱散,而自性的觉正净恒常无变,我们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依处——自性三宝。然后我们又不离开住持三宝而进行修行。自性三宝是本体,只要本体在,有体一定会有相。

⊙念佛、读经、参禅、持咒,目的是什么?

念佛、读经、参禅、持咒,目的是得清净心

不学佛的人常常误会,以为念佛是求佛保佑,如果你读了一些佛经,你就会知道,念佛是为了得清净心,《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圆觉经》上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实在说学佛很简单,二个字“除妄”而已,但是又很复杂,劳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就二个字,我们学了几十年,还是起心动念。

所以佛很慈悲,给我们说净土经典,一而再,再而三,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就是念佛得清净心的原理。当我们有了清净心,其实我们什么都得到了,因为自性的道德、能力都能显现了,与如来性相无别。如果自己没有清净心,整天胡思乱想,佛就是想帮你,也无能为力。佛对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保佑。就象父母告诫你,待人要有礼貌,千万不要打架。这就是父母对你的保佑,你要做到了,你才会平安,你若做不到,这个保佑就落空了。我们常常听到,危难时刻念一句佛号,会有不可思议的改变,为什么呢?因为“一心”啊!只要有了一心,自心就是如来,就有不思议的道德和能力。《弥陀经》上说“一心不乱”,就是把最大的秘密告诉我们了。

⊙熟读经典的用处是什么?

熟读经典才能提起观照

佛经是从佛的清净心中流露出来的宝藏,与我们众生的自心是相应的。所以佛经能帮助我们自心觉悟,我们熟读以后,生活中就能提起观照,不致于迷失方向。

⊙怎样从梦中去体会能作梦的心性和所作梦的幻相?

我们有做梦的经验,梦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那么整个梦境就代表我们的心,心是“能变”,心能变出梦境,梦是“所变”,梦是心所变的,如果在这里硬是要分一个真假的话,能变的心是真的,所变的梦是假的。梦虽然是假的,但是它能起作用,梦中有欢喜和恐惧。比如H20,它能变化出蒸汽、冰块、水,蒸汽能蒸馒头、开火车、冰块有冷冻和阻隔的作用、水可以洗衣服、洗菜。由此看来,我们随着事物的现象可以找到它的本体,而这一个本体又可以变现许许多多的相貌,每一个相貌又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心性”看不见、摸不着,比如“真空”,“现象”无处不在,比如“妙有”,真空不空,因为它能变,妙有不有,因为它生灭无常。我们希望做一个好梦,那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知道首先要有一个好心,因为清净的本心所现的相,一定是一个好相,一个清净庄严的国土。人生如梦,你知道这个梦是从那里变出来的呢?你想一想“能做梦的心”和“所做的梦”,试着找一找它的“能变”和“所变”。

⊙真心有多大?

真心遍满虚空

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真心有多大,我们的眼睛能看东西,会看很远吧,你看到以后,你就会作出判断,这是什么东西。如果我们眼睛所到之处,心力无法达到,那我们就不能判断,可见凡是眼到之处心都能到了。你想一想我们的心有多大呢?佛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心遍满虚空法界。佛说的对吗?信解行证,相信是不够的,还要理解;理解以后还要实行,实行以后才能证明。证明以后你才会觉的:佛的经典和你见到的没有两样。

⊙如何知道临终以后的去向?

人临终以后,身体会凉,但是总会有一个地方最后才凉,你只要看这最后微热的地方是什么位置,你就知道他到那一道去了。头顶——是圣人;眼部——升为天道众生;心窝——转为人道众生;腹部——下堕为鬼道众生;膝盖——下堕为畜生道众生;脚底——下堕为地狱道众生。但是你要试探,一定要小心奕奕,否则会令他下堕。

⊙佛为什么称二足尊?

福慧圆满二足尊

福和慧两样都好,当你妄心灭尽的时候,就是福慧圆满之时,那是什么样子呢?那就是圆满佛果,归无所得。为什么归无所得呢?因为是你本来就有的,不是从外面加进来的。我们称佛为二足尊,意思就是说福和慧都满足了,没有欠缺了。

这是我对佛教的理解,不知是否正确?希望老师和同修帮我修改一下。

您认识佛陀吗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6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