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他世不离菩提心之因(于他世不离菩提心之因心得)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谁能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为什么菩提心如此重要?请从教证、举例、比喻、推理等方面具体阐述。
答:1)教证:《华严经》云:“欲得最胜第一道,为一切智解脱王,应当速发菩提心,永尽诸漏利群生。”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
2)举例: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为什么修无上密法,却只得了个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
《文殊根本续》中也有个公案:一个叫那自扎的修行人,凭借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杀害了很多众生,最终悲惨地堕入地狱。这说明即使修成了大威德,如果不具足菩提心,也只是堕入恶趣的因。
3)比喻: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能洗濯一切烦恼垢,犹如净水;能长养众生白净法,犹如大地……。《华严经》中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
4)推理:菩提心具有两个条件——缘众生的悲心、缘佛果的智慧。缘佛果的智慧可净治我们无始轮回的染污习气,若无此智慧,一直耽著五欲六尘为实有,则永无解脱之日;缘众生的悲心可对治我们无始以来的自私自利,若缺乏无我利他的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可能趋入圣者的境界。只有随顺实相修行,才能尽除妄执,若随顺迷乱的我执,想要解脱成佛,根本是一种痴人说梦。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华严经》云:“所说种种众譬喻,无有能及菩提心,以诸三世人中尊,皆从发心而得生。”假如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所行持的十善、持戒、念佛,甚至修大圆满,也不成为大乘菩提之因。
来自智悲佛光
如何把菩提心之因 分类 以及功德结合起来正式发心
佛说菩提心经
佛告思无量义菩萨:
善男子。菩提心者。非有非造离于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众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萨修菩提心。
菩提非过去未来现在。如是心众生亦非过去未来现在。能如是解名为菩萨。
然于是中实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得。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
为始行众生故说有菩提。如阿罗汉取证。于法无所得。
以世俗言辞故说有菩提。然菩提实不可得。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
然于是中亦无有心。亦无造心者。亦无有菩提。亦无造菩提者。亦无有众生。亦无造众生者。
亦无有声闻。亦无发声闻者。亦无辟支佛。亦无发辟支佛者。亦无有菩萨。亦无发菩萨者。亦无有佛。
亦无成佛者。亦无有为。亦无造有为者。亦无无为。亦无造无为者。是中已得今得当得皆不可得。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会中立佛右面,执大宝盖以覆佛上。
时,文殊师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发心 ?”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善女人,当随菩提相而发其心。”
“世尊,菩提相者当云何说?”
佛告文殊师利:“菩提相者,出于三界过世俗法,语言道断灭,诸发无发,是发菩提。文殊师利,是故菩萨应灭诸发发菩提心,无发是发菩提。发菩提心者 ,如如法性相如实际,无分别不缘身心,是发菩提。不著诸法不增不减不异不一,是发菩提。如镜中像、如热时焰、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应当如是发菩提心。”
我言: 能离六根,是发菩提,能离于相,是发菩提,能净于心,是发菩提,能断分别,是发菩提,能证涅槃,是发菩提!
尔时善目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菩萨修一切诸法。唯是发菩提心以为根本。何以故?
世尊。一切诸法皆是虚妄唯心分别。体无诸物离一切物。如幻无根本。随所求而成。远离作者受者。其性不住离于诸住故。世尊。一切诸法无始无终。以无二离二故。
世尊。诸法无我无我所。以无主故。诸法平等如彼法界。以非客故。
世尊。诸法非主。以远离诸贪故。诸法离于分别及种种分别。以远离可取及舍心故。诸法不来不去。唯是智境界故以其无知空主者故。
世尊。时诸毛头凡夫。于无我法中而生我想。于无众生中而生众生想。菩萨作是思惟。我以如是妙法。令诸众生而得解悟。
世尊。是名菩提心。一切众生安隐心。乐心无上心。法界心光明心。众生住持心。依如是心而生。名为发菩提心。
如何保证生生世世于菩提心永不退转
我之不认为发生生世世之菩提愿是必要的,是因为诸行无常,色受想行识无常,今天‘我要’‘我要’的这个‘要’是无常的,缘起法界并不保证你能贯彻意志。今生、眼前的意愿尚且无常,如何指望来生必能贯彻今生之愿呢?
还有,从微细的修行心境来说,‘我欲令法如是,我欲令法不如是’本身已是一种我慢了。佛弟子应致力观察过去的因缘无常、现在的因缘无常、未来的因缘无常,并且知无常的当下,随即心离执着,这才符应以解脱为本的佛教。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9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