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出家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出家是什么意思呀)

佛教中“出家”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意思是放弃世俗的家,进入到修行圈,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一般人要出家,满足四个条件即可出家出家:
一、必须本人自愿。
二、必须家人同意并签订同意书。根据想出家的人的年龄大小,分别要求提供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或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等作为出家的首选条件。
三、证照齐全。要求提供身份证、学历证明(不计较文凭,考虑到弘法利生的需要,文化程度太低,看不懂佛经,也念不了佛经,所以现在不少寺院对出家人也提出了至少初中文化的要求,这一条因地、因寺院的不同各异)、户籍证明、体检证明(包含四肢健全、相貌端正、心理健康等因素)、无婚姻恋爱关系证明及承诺保证书(如果是结婚人士必须提供离婚证明书)、无犯罪记录的证明书、无债务保证书。
四、年龄要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出家人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出家人这个词在经典当中没有,但出家这个词是有的,出家其实只是指离家生活的意思,通常说出家,非家,但出家经常和几个其他的词联系起来,比如出家而修习梵行,这里指的是非婚姻生活的离家状态,如果这个人受具足戒他就成为一个在宗教团体里的梵行者,但是一般出家人在佛教也被称为沙门,沙门的意思是游行者,而比丘,比丘尼意思是乞食者但和乞丐有区别。不过后期佛教又有观点认为只有实践了四沙门果者为真正的沙门真正的出家人,是心的出家而不只是身的出家。
学佛出家的真正目的是?
简言之:
断烦恼,得解脱。
学佛为学佛之人格,出家为出六尘之家。
学佛出家只为断烦恼,得解脱。
而一己即断烦恼得解脱后,又善于引导迷途人回归正道,得大自在,同断烦恼,同得解脱,则是大悲心、菩萨行。
以下提供参考论述:
《佛学大辞典》
【出家】
梵语pravrajya^。音译作波吠你耶。即出离家庭生活,专心修沙门之净行;亦兼指出家修道者,与沙门、比丘同义。为‘在家’之对称。又以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故又称出尘。出家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穿着坏色之衣,故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自古即行于印度,早在吠陀时代即有舍世舍家以求解脱者。尔后婆罗门教徒承其风尚,多入山林闲寂之处专心修道。佛教则以释尊之出家学道为其滥觞,其后以出家人组织教团。有关释尊出家之记事,详载于修行本起经卷下、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等。
摩诃僧只律卷二十三、二十四中列举二十六种不被允许出家者,如太小、太老、负债者、外道等。中阿含卷三十六何苦经说出家、在家各有自在与不自在之苦乐,如在家以金银、畜牧等不增长之不自在为苦,出家以随贪欲嗔痴自在任运为苦。大宝积经卷八十二郁伽长者会亦广说在家、出家之得失,如在家尘污多,出家妙好;在家具缚,出家无碍;在家摄恶,出家摄善;在家怯弱,出家无怯;在家顺流,出家逆流。又大智度论卷十三阐明在家与出家有行道难易之别,若居家欲专道业,则家业废,故为难;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故为易。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揭示出家、在家菩萨修学功德之胜劣,皆谓出家功德较在家广大。另外贤愚经卷四亦说出家功德无穷尽。
然大乘并不拘于形服持戒,而系以发菩提心及修利他行为出家要谛,故反对声闻僧单以剃发得戒为出家之本义。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一下):‘“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大庄严法门经卷下(大一七·八三○中):‘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中略)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
凡欲出家者,必先生起善法之心,而后从师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受持戒法。出家又有身出家心不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心俱出家三种之别;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萨僧属身心俱出家者;大乘之菩萨居士,如维摩诘、贤护则属心出家身不出家者。
又出家为释迦八相之一,自古表现于雕画之作品颇多,尤以印度马德拉斯(Madras)阿摩罗婆提(Amara^vati^)大塔栏楯上所刻者为现存最古之作,系描绘车匿牵犍陟,帝释执盖跟从之光景。中印度山琦(Sanchi)大塔东门上,亦见释尊出家始末详细之浮雕。我国江苏栖霞寺、山西灵岩窟寺中,刻出释尊至闲静处,脱宝冠与车匿,自以利剑剃发之状。〔大庄严法门经卷下、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
、卷四十七、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受戒轨则条〕
【学佛大悲心】
学习佛之大慈悲心,共施救济,以助其化。为真实僧宝所应具有之德。其救济之方法与程度不一,就净土门之究竟而言,其救济即在于使众生往生净土。善导之观经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五下):‘三乘等贤圣,学佛大悲心,长时无退者。’然三乘人中,菩萨之行兼摄自他二利,故行大悲心;声闻、缘觉则唯自利而不利他,复因声闻、缘觉不承认界外之净土,故因之亦不劝人归于净土。准此而言,则似与上引观经疏玄义分之说相矛盾。日僧良忠于观经疏传通记中,就此一问题提出三说,其一引法华论,谓应化之声闻,内秘菩萨之行而外现声闻之相,是为学佛大悲心之人。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ft/98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