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生命的品位(茶的生命意义)

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生命的滋味
有人说:喝茶喝的不是水,而是滋味,时间长了,甚至喝的都不是茶的滋味,而是内心和人生的滋味。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万般滋味。
喝茶,需要用心尊重每一款茶,好比有缘之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令自己欣赏的东西。喝懂茶,需要毫无敷衍地与茶对话,像对朋友,我们得知他所有的经历后更理解他的独特,也更明白如何与他相处。
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却是一种心境。真我时刻,手执香茗,心素如简,人淡如茶。茶,是无所不容的,天地之间,可包容万物。我们可两人成友,可多人成饮,畅所欲言;同时茶又是静谧安逸的,我们可以独自品饮,闻香悟道,独立沉思。
喝茶,是找回安静最好的办法,用一盏茶的时光,放下忙碌、盲目和茫然,让内心回到安静的状态,远离周围的喧嚣。
喝茶带来的年轻感,是由内而外的。无法掩饰的独特鲜活魅力。
心态上的年轻,是因为茶把岁月的味道融进我们的心里,沉淀下来,让一颗心活力永在;面貌上的年轻,是因为喝茶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抗氧化,延缓衰老。
人们常说相由心生,年轻的面貌是父母恩赐的,但是中年我们的容颜是我们自己修来的,是有我们的内心散发出来的写照。其实我想说相也由茶生,喝茶的我们只会越来越年轻,就是逆生长。
一生普洱茶,一生健康美丽。普洱茶养心第一,除湿寒首选。也唯有普洱茶才能更好的诠释我们的风雨一生。
从茶道中品位人生
一、日本对茶道的解释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几 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 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 :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 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 ,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 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 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 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 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二、我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 “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 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 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 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 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 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 、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 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 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 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 ,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 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
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 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 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 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 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用心灵去 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 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 ”,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 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 ”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 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人生如茶
茶,亦雅亦俗,却是个人品位的象征。古人品茗论道,煮茶听琴,为的是在袅袅幽香中揣摩世态炎凉,体味人生苦乐。
北宋诗人苏轼,十分嗜茶,爱茶之情常见于诗行之中:“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因为爱茶,才具有对茶独特的感受。“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可以说,苏轼咏茶,总是那么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在烹茶这一环节,苏轼以为“精品厌凡泉”,好茶必须配以好水,因此常常亲自到钓石之旁汲取深潭活水。“活水还须活火烹”,所以他用于泡茶的滚水皆由“有焰方炽的炭火”煮沸。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轼也很讲究。在宜兴,他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即是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苏轼不只是烹茶、品茶,还亲自栽种过茶。他贬谪黄州期间,经济拮据,生活困顿。黄州一位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荒地,他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稍济“因匮乏食”之急。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有诗为证:“磋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在另一首《种茶》诗中他这样写道:“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
”诗意是说,茶种在松树间,生长瘦小但不易衰老;移植于土壤肥沃的白鹤岭,连日春雨滋润,便恢复生长,枝繁叶茂。可见诗人于躬耕之时,已深谙茶树习性。
茶的透明、润泽、剔透,使人冷静,使人沉思,使人清醒与真实,使人欢喜与清明,使人有了超越现实生活的想象。苏轼的一生,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是长期的贬谪生活,为他提供了品尝各地名茶的机会,也让他在痛苦之时保有一腔向上飞扬的心襟,在贬谪之境不失敏锐深刻乐观的人生态度,正因如此,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间断地泡出诗意的芳香。
现代人也喝茶,但能够如苏轼那般,在痛苦之时能怀着平静心境烹茶品茶,让世人感到香醇四溢的并不多见。我想,再怎么样有见地的人,若长期置身于“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生活中,断然是难以有思想上的收获的,无非是在丢掉烟头之时,搁下报纸之后,闲谈歪扯之余,制造出一堆寡淡无味,必须倒掉的茶渣。
如果说人生是一杯茶,那么泡这杯茶饮这杯茶品这杯茶的人恰恰就是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293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