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宗教信仰思考分享(当代信仰问题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宗教的产生有个人主观的虚幻感觉和神秘体验因素。
2、形成宗教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宗教的社会功能在于麻痹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思考。
二、认识到大学生肩负重要使命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要历史使命。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对承载着这些知识的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正确看待宗教
1.分清宗教与邪教的区别,自觉提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2.认清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在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对待宗教的前提下,也定不能忘记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因子。不能将封建迷信当作宗教信仰而产生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应学会以辨证的思维摒弃陋俗净化风气。
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宗教信仰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打造温馨健康的校园文化。
扩展资料: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宗教政策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可相应地开设有关民族、宗教的选修课,将宗教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宗教观、人生观及对待学习宗教知识的积极态度。
重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使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和认识宗教,正确辨析科学与宗教、宗教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熟悉和掌握党的宗教政策。
掌握国家的宗教法律法规,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入到如何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力量上来。
(二)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充分利用媒体传播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所共同创造的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的总和,它可以引导学生以及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加强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媒介。高校要充分利用媒体传播的有效途径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营造出积极向上、阳光和谐的校园氛围。
加强校园刊物、校园各大学生组织、书籍等的管理和建设,使校园内的宣传教育起主导作用,加强高校综合防控,把积极的政治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及时将先进文化引入校园来规范大学生的文化取向,防御和抵制庸俗文化。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而且在精神信仰上能够进一步正确引导大学生,并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民族地区的建设,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俗民风的文化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对民族宗教政策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充分发挥高校心理教育功能
切实关注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此作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及进行无神论教育的辅助方式。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如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咨询等)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调适。
有针对性地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学会以积极的心态自我调适,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注重人文关怀,将理想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生活及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予以学生心灵深处的关怀,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模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西藏网-宗教法制建设挑战与应对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认识和看待宗教
宗教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总是隔着一层朦胧面纱,神秘、神圣、又有些迷信的味道。那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大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担当的一代,我们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将影响到我们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大学生广义群体而言更是会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因此我们更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辩证的去认识和看待宗教。
毛泽东生前有这样一则轶事:他一日路过寺庙欲入,同行者说,那是迷信,有何看头?毛泽东说,不对,那是文化。我们学过历史都知道宗教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是影响深远,我国更是有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宗教在传入我国时并没有遭到排斥,它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自然而然变成了一种文化。 世界有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这是按照信奉人数的多少和影响的大小来划分的。宗教它不是先进文化,但是它也确实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我们大学生必须清醒的认识它的本质,了解它的社会影响。清醒的认识什么是科学的文化、科学的信仰,来进一步学习先进文化、掌握先进文化、弘扬先进文化。
宗教它同大多数事物一样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产生的积极影响来说,首先宗教中都有引人向善的内容如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助人为乐。在宗教教义当中反映出了人类的、人性的、人格的善的一方面;其次对社会上的丑恶意念有禁戒作用。宗教要求信徒不欺人、不骗人、不损人、不害人。这在各种宗教中都是基本相通的。这些内容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且宗教可以使人特别是精神空虚的人有所寄托,对于这些人来说,宗教使得他们内心安稳而踏实;宗教的积极因素还在于几千年来对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早已是不可估计,这些文化早已成为我们人类的文化遗产。比如宗教的雕塑,绘画、壁画都是无价之宝。像我国古代道教、佛教所画侍女和佛像大多都是国家珍宝,四大石窟更是闻名世界,宗教音乐亦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宗教建筑艺术独特。天主教的建筑,高高的尖顶,非常有特点,佛寺、道观古香古色,风格各异。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享誉中外的名胜古迹,如道教的周口关帝庙、武当山道观等。
但是不可否认宗教也有很多消极的影响。宗教与我们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对立的。宗教的教义、思想和我们的科学思想是对立的。所有的教义当中都有对人类的起源、地球的产生、宇宙的产生进行的论述。但他们的论述归纳起来只有一点------上帝和神灵的创造,这是与科学事实相违背的。按照现在科学的理论,我们可以解释地球是怎样产生的,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等问题。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类是由单细胞生物进化成多细胞动物,再由动物进化成为人。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宗教宣扬 “宿命论”。我们经常听到社会上有的人这样说“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这就是“宿命论”。这都是受到宗教、迷信思想的影响,这样就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扼杀我们蓬勃进取的精神。并且宗教让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不自己去努力,不去创造,消极等待神灵保佑。宗教是唯心主义的产物,又用唯心主义影响社会。考虑问题不是从客观出发,不是历史的、发展的看问题,而是从神灵出发,用教义去分析问题。所有的宗教都具有神秘色彩。无论走到哪个宗教教堂,都会有一种阴森神秘的感觉,只有这样才会使教徒有一种畏惧感。古代的皇帝就利用宗教来加强自己的统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宗教更多的是与民族信仰和民族感情联系在一起,要尊重一个民族,就要尊重他们的民族信仰。比如说我们尊重少数民族,我们尊重阿拉伯地区的人民和那里的政府,他们都信教,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信仰。我们自己依宪法也享有宗教信仰自由。
我们尊重宗教,所以更要客观正确对待宗教,我们要建立正确的宗教信仰观,不能将封建迷信当做宗教信仰,摒弃陋俗。我们当代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真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怕鬼,不信邪,注意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认识事物,树立科学精神,遇事先用科学理论、科学的知识去分析、去判断、去验证。要注意透过社会的现象看本质,善于探索科学的真理。不要为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现象所左右,不上当,不受骗,同时还要克服从众心理。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自己的命运握在自己的手中,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抓住机遇与挑战,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对佛教的一点思考
对佛教的误解:
以前认为佛教就是充满了各种迷信,这种认知来自于从小受到的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佛教教就是迷信。另外,现在的佛教宗教商业化严重,几次在寺庙里被销售的经验,对佛教不好的印象。
通过接触一些讲述佛学的书籍,比如《洞见》,对佛学有一些许的了解。
佛学的核心思想我是接受的,比如空性,比如无常,有它的合理性。但我对佛“教”还有些抗拒,可以是对佛教的仪轨的不解,对佛教所谓的咒语不解,认为是迷信的表现。
这几天,读了济群法师的《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改变了我对宗教(佛教)的一些认知。
一,佛教崇尚理性,有庞大的哲学体系,逻辑严密。佛教提昌我们的信仰要建立在正信,正见(正确的认识)基础上,追求实证。简单地说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讲求实事求是,请求理性分析,要求信众亲自去体证佛法讲的道理,追求智慧,避免迷信。
二,佛学,跟科学一样是认识世界,解决不同问题的两种途径。科学是我们认识物质世界,改善生存环境。而宗教是我们探寻内心世界,建立社会道德,解决生死归宿,如何让人活得从容。而且佛教的很多认识也被现代科学验证。
科学家的第一个发现是:时空是假相! 佛法里讲,时间和空间都是幻相,是由于我们众生的妄想、分别和执着才产生的,这个跟现代科学讲的几乎完全相同。 现在科学也证明了佛教讲的一杯水有八万四千虫(细菌病毒)。
我
我尝试用类比方式重新理解佛教,与科学进行类比:
一,认识世界的方式,宗教认识我们的内在世界。科学认识我们的外部世界。
二,科学有伟人:牛顿,爱恩期坦。佛教有大师,佛陀,六祖。礼佛可以理解为现在的追星,偶像。希望自己能成为佛陀一样开悟的人。
三,科学通过学校来传递知识。佛教通过寺庙来传法(正见)。学校有校规,佛教有戒律,仪轨。
四,学校有入学的仪式。佛教有皈依的仪轨。
五,学校有教材,佛学有经文。
六,语言是有力量的,佛教的咒语,就想当于我们现代心理想的自我暗示,比如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
如果把佛教理解成佛法承载的载体,我们就能更好的,客观地理解佛教。
如何看待宗教信仰问题
首先,咱们国家对于宗教信仰是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反对但也不鼓励,总的来说就是中国是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所以从法律意义上来讲,有宗教信仰并不妨碍你在社会上的角色,并不意味着你不是个爱国志士。
其次,对于现代文明来说,宗教信仰这个问题,中国大多数人都说自己是无神论,但其实在各种行为表达上还是透露出文明沉淀下来的“宗教感”。个人认为,有信仰和无信仰本身并不妨碍社会的进步,因为根据西方历史来看,很多教徒也成为了科学奠基人,比如爱因斯坦(虽然他只是承认上帝存在,但并不相信上帝掌管世界)、牛顿、哥白尼(虽然最后他 因为发表日心说而被那个年代无知的教皇处死,但他本人是有信仰的)、伽利略(他认为圣经和科学并不冲突,他的女儿是修女)、开普勒(学过物理应该知道开普勒定律)……太多了,总体来说,认为信仰是迷信的人呢,大多都是并不了解宗教的。
总结一下,宗教信仰在有的人看来是盲目迷信,客观来看,当然有的人是迷信,但并非所有人都是迷信。就像无神论者有人坚定用科学来说话,但相当一部分人也只是跟风说话,散播谣言。部分不能代表整体。还有人说宗教信仰是一种寄托,客观来说,确实是,但它除了寄托的作用,肯定还有其他的效果——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那么真正有信仰的人呢,他们其实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还在犹豫要不要有信仰的人呢,其实随从自己的心就好。
现代社会已经很开明、自由,所以自己去追求真理就好。但是无路选择无神论还是宗教信仰,都应该尊重彼此的意见。最后,借用但丁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学习了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帮我消除了宗教信仰哪些误解
佛说:学佛法佩戴本命佛法器!终身护佑,平安婚姻财运仕途!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心得分享

修学进入第三课我们学习了“当代信仰问题的思考”
首先通过信仰与人生的学习,认识到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信仰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告诉我们拥有健康的宗教信仰,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净化心灵,建立道德规范,引领我们踏上古圣先贤的求真探索之路。
其次学习了如何分辨正信、迷信与邪信。将宗教等同于迷信的观点是对宗教的无知。纵观人类历史,宗教早已渗透在不同民族文化中,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
接着阐述了信仰与理性,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关系。佛教信仰以理性为基础,同时辩证指出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即“有智无信长愚痴,有智无信增我慢”。宗教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科学帮助我们认识外在物质世界,改善生存环境,而宗教是建立社会道德,解决生死归宿,两者无法相互取代。就科学研究来说,如果不执着唯物论为基本出发点,而是本着求真精神探索未知世界,教界人士和科学工作者应该是有共同语言的。
然后就宗教与社会进步进行了分析。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经济和文化平衡发展的,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佛法能为我们提供智慧引导,解决心里问题,带来世界和平,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最后是对信仰现象的分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学佛应该以出离心,菩提心为基础才能坚守信仰,同时需要身体力行,通过实践证悟 ,于法受益,才能使信仰巩固,深化和升华。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清楚的认识到拥有健康的信仰是我人生不可或缺的,坚守这份信仰是我务必要做到的。
曾经有段时间我非常苦闷,不停地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苦苦追问找不到答案。后来有缘接触到佛学的有关书籍,网站,法义上讲的道理让我这焦躁苦闷的心得到些许的安慰。隐隐感觉到佛法能解决我人生的大问题,能够给迷茫的我指引前行的方向。
通过本期法义的学习,我对佛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佛法可不仅仅是安慰剂那么简单,对于充满迷惑烦恼的我来说,佛法就是医治我心病的良药,能帮助我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渡”,我坚信佛法能帮助我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但佛教有庞大的哲学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辨,以我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靠自己研读相关书籍想要深入堂奥见真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非常感恩遇到三级修学,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14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