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耶戒菩萨戒(三昧耶戒真言念诵)

三昧耶戒的佛法戒律
吴明〈佛法戒律论〉(摘录)
梵语三昧耶,义有多种︰⑴时(一时佛在)会(大会经)宗(显示论)平等。⑵誓愿。⑶警觉。⑷除垢障。三昧耶戒,即平等本誓戒,意谓与佛平等誓愿。密宗修行,在传法灌顶前,须先受三昧耶戒。由传法之师男水自头顶灌下,称‘传法灌顶’,以示永不违越。三昧耶戒,就是以三种菩提心为戒。
《金刚顶宗发菩提心论》云
‘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乐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锐无惑,宜修佛乘。当发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余果。誓心决定故,魔宫震动,十方诸佛,皆悉证知。常在人天,受胜快乐。所生之处,忆持不忘。若愿成瑜伽中诸菩萨身者,亦名发菩提心。何者?为次诸尊,皆同大毗卢遮那佛身。(中略)凡人愿为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惟真言法中,是说三摩地法,于诸教中,缺而不书。一者行愿,二者胜义,三者三摩地。’
所以三种菩提心,就是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以三种菩提心为戒,即三昧耶戒。此诸佛菩萨共同发心平等本誓之戒也。所谓行愿者,如论云︰‘我当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所谓胜义者,如论云︰‘观一切法无自性。’所谓三摩地者,如论云︰‘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中略)照见本心,湛然清净。’三种菩提心可分为大悲(行愿)、大智(胜义)、大定(三摩地)三德。东密胎藏界则分为佛部(大定)、莲花部(行愿)、金刚部(胜义)三部。亦有分为观音(行愿)、文殊(胜义)、普贤(三摩地)三尊,或分为表德(行愿)、遮情(胜义)与不二(三摩地)。
《大日经》〈具缘真言品〉所列举之四重戒
‘三昧耶戒’语出《大日经》〈具缘真言品〉所列举之四重戒,即︰
⑴不应远离菩提心︰因学密行人尚在因位,具有菩提心而未圆满,时有远离之虞。且菩提心为三昧耶戒之根本,菩提心存则三昧耶戒在;菩提心失,则三昧耶戒失,故首要告诫不应远离。
⑵不离正法不(或起)邪行︰此条对出家在家行人有同有别。出家在家均不能离开正法,即不离佛法般若,此乃共同之点。但出家人为佛法常住,清净梵行,故不能邪行,如淫事。在家人行菩萨道,需入世俗行事,有时难免邪行,如夫妇性生活。三昧耶戒于此开许,但前提是不能离开正法,即不能脱离般若,脱离菩提心而邪行,此乃差别之处。故出家人为不离正法不邪行,在家人为不离正法起邪行。
⑶于一切法不悭吝︰佛法为公,不得私有。菩萨行愿,弘法利生。悭吝法施,是乃灭法。故于一切法,自人天乘以至佛乘诸法,皆应法施,不得悭吝。悭吝即失菩提心,违反平等本誓。然于此知,法施是为利人,说法施皆应当机。故对大乘根机,不应说小法令退堕;对小乘根基,不应说大法令疑谤;不应向外道辄说自具妙戒,自有大法,令其嫉恨退失。
⑷不得不饶益众生︰此乃菩提心根本所决定,法尔如此;有‘众生有一不成佛者,我不成佛’之大定;有‘观一切法自性,法尔如是,我为法王,如法自在’之大智。有一不饶益众生,即远离菩提心,违犯平等本誓。
以上四重戒,即佛所说三昧耶戒。亦即诸佛之平等本誓。以后四重禁戒,具体发展成为十重戒,亦称十波罗夷。此十重戒在显密二教中又各不相同。
《梵网经》所说十无尽藏戒
显教十重戒即《梵网经》所说十无尽藏戒,犯此戒律,则得波罗夷罪。即戒律中之严重罪。显教十重戒是︰杀、盗、淫、妄语、酤酒、四众过、自赞毁他、悭惜加毁、嗔心不受悔、谤三宝。
《大日经疏》第一种十重戒
密教十重戒有三种,其中二种是《大日经疏》所说,另一为善无畏三藏所说。《大日经疏》第一种十重戒为︰
⑴不应舍正法。
⑵不应舍离菩提心。
⑶于一切法不应悭吝。
⑷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
⑸不谤一切三乘教法。
⑹不应于一切法生悭吝。
⑺不得邪见,拨无因果。
⑻于发大心人劝其深心,不令退息。
⑼于小乘人前,不观彼根而说大法。
⑽菩萨常当行施,不得施他人以害物之具。
《大日经疏》第二种十重戒为
⑴不舍佛宝
⑵不舍法宝
⑶不舍僧宝
⑷不舍菩提心
⑸不谤一切三乘教法
⑹不悭吝一切法
⑺不起邪见
⑻不阻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退而不劝发
⑼不差机说法
⑽不施一切不饶益他物。
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之十重戒为
⑴不应退菩提心,妨成佛故。
⑵不应舍三宝皈依外道,是邪法故。
⑶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
⑷于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非凡夫境故。
⑸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如是法令退堕,趣向二乘,断三宝种故。
⑹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应说如是法,令彼于二乘之心,违本愿故。
⑺对小乘人及邪见人前,不应辄说深妙大乘,恐彼生谤获大殃故。
⑻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令断善根故。
⑼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不能办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损故。
⑽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及教人作、见作随喜,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违背故。
在家,出家要受哪些戒
在家佛弟子名为“优婆塞、优婆夷”,译为“居士”。在家众必须皈依、受五戒、八戒、十善戒乃至菩萨戒。
皈依者,既皈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
既皈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
既皈依僧。以僧为师。从于今日。至命终时。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香花曼庄严(装饰)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
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
出家佛弟子名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各各自受其戒。总归出家众受三坛大戒及佛性三昧耶戒。
三坛大戒者:沙弥(尼)戒、具足比丘戒、菩萨戒。
沙弥(尼)戒者: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 9.不非时食:10.不捉持金银宝物。
具足比丘戒者: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不一一列出。
菩萨戒者,依经论不同各有差异,总摄前戒,以《梵网经菩萨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
三昧耶戒者,为密教戒。三昧耶戒总摄三聚净戒(一切戒法),依密教经典,戒相不一,《大日经》中宣四重禁戒:不应远离菩提心,不离正法不(或起)邪行,于一切法不悭吝,不得不饶益众生。
后依《大日经疏》具成十十波罗夷:⑴不应舍正法。⑵不应舍离菩提心。⑶于一切法不应悭吝。⑷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⑸不谤一切三乘教法。⑹不应于一切法生悭吝。⑺不得邪见,拨无因果。⑻于发大心人劝其深心,不令退息。⑼于小乘人前,不观彼根而说大法。⑽菩萨常当行施,不得施他人以害物之具。
佛教戒律皆佛亲宣,敕诸弟子,持戒如护其目,以戒为师。后祖师大德,依佛戒律,又立制仪。
从今乃至菩提间三昧耶戒愿清净什么意思
从今乃至菩提间讲的是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自皈依那一刻起,我知道我不在原来的我自己,我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自己
...身,口,意,皆皈依上师,佛,法,僧,师父说,身的皈依,我所做的事情都是有利于众生,有利于他人的事情,慈悲为怀。念诵皈依发心偈“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三遍,或者诵“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三昧耶戒”属于密宗的戒法之一,但是关于“三昧耶戒”具体是什么意思,还是需要师兄多多去了解,因为“三昧耶戒”里面所包含的智慧是无穷的,是需要师兄不断的去探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三昧耶戒”该如何理解?
“三昧耶”是梵语,就是“誓言”的意思,所以“三昧耶戒”可以理解为你与上师建立的“誓言戒”。三昧耶戒主要指密乘的十四根本戒,但同时也涵盖大乘的菩萨戒及小乘的八种别解脱戒。广义上可以说包含了佛教中的一切戒律。
密乘的三昧耶戒在受戒时需要如理如法地设置坛城,依照仪轨进行。但最重要的是要有上师的灌顶,从而传授戒体,建立誓言。其它的大乘、小乘的戒律也有相关仪轨,需要依照律仪进行。
因此,不论我们受过何种戒律,只要是四众弟子,都可以发愿“三昧耶戒愿清净”。在修法时,尤其在修忏悔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相关的偈颂。比如《开显解脱道》中说:“我以愚昧无知故,于三昧耶有缺犯……”在最殊胜的忏悔仪轨《金刚萨埵•如意宝珠》中说:“我与一切诸有情, 失坏誓言皆令净, 从今乃至菩提间, 三昧耶戒愿清净。” 经常这样发愿,有助于清净我们过去毁坏誓言的罪业,也会加持我们未来誓言清净,所以是特别重要的。
三昧耶戒是指那些戒?
三昧耶戒,密宗的戒法之一。又称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智三昧耶戒。以众生原本有智慧德相为戒法。为真言修行者为止恶修善所持戒法,戒法通显密诸大戒,即含摄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归于‘众生诸佛智慧之戒法。
含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
三昧耶戒有平等、本誓、除障、惊觉四义,故此三昧耶戒亦具此等诸义。即︰
⑴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此即平等义,为三昧耶戒的根本义,故或称此戒为生佛不二戒。
⑵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即本誓义。
⑶由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即是除障义。
⑷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即是惊觉义。
三昧耶戒,不同于一般戒律,乃密宗内部秘密戒法,其中常有大阿阇黎或密宗传人之心得,成为入密宣誓之常规仪式。
按东密教法,如未受传法灌顶,擅入密宗事相领域,将会构成‘越三昧耶重罪’。
扩展资料
三昧耶之十戒条文归纳如下:
⑴不退菩提,不离菩提心。
⑵不舍离三宝,不皈依外道。
⑶不毁谤三宝,不谤三乘法。
⑷不应舍正法,不疑大乘法。
⑸不应起邪见,不拨无因果。
⑹于法不悭吝,不差机说法。
⑺不应向大心,说法令退堕。
⑻不应向小根,辄说微妙法。
⑼不应向外道,自说具妙戒。
⑽必饶益有情,不作损害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昧耶戒
佛教的七戒是指哪七戒?
佛教没有七戒。
佛教的基础戒律有三皈五戒,八戒。
再高一点的有十戒、比丘戒、菩萨戒。
佛教有七众,分别是:近事女、近事男、沙弥尼、沙弥、学戒女、比丘尼、比丘。七众最为尊贵者是比丘。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不杀戒、不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八戒:不杀戒、不偷盗戒、不淫欲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不著香花幔不香涂身、不歌。
倡伎不故往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所说的八戒其实有九条,最后一条叫做斋。这就是常说的八关斋戒。有的地方也会把第六第七条合为一条,那么就共有八条了。至于沙弥戒也就是十戒,比八关斋戒多一条手不捉金钱。
比丘戒与菩萨戒不便公开,而且戒条也太多。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戒。菩萨戒分为六重二十八轻戒也就是优婆塞戒经(在家居士受持的菩萨戒)和十重四十八轻戒也就是梵网菩萨戒(出家人和在家居士都可以受持的菩萨戒)以及瑜伽菩萨戒和三昧耶戒等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40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