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利益别人也能利益自己感悟)

利益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一个人能够有大成就,一定是因为他被许多人需要,并且他也心甘情愿付出,在不断利益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释迦牟尼佛的伟大源于无量无边众生的需要,他悟出了佛法的义理,将它布施给众人,众生从中受益,因此成就了他的果。
如果哪一天我们把对他人的付出当做成就自己机会,会发所有的付出最终都会返回到自己身上,在这些付出与成就中我们的价值也能得以体现。
了解世界能够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破除“无明”,得智慧“光明”。
如何理解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
如何理解“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
静听涛声依旧 《待分类》
阅740转32022.01.29关注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行为作用与反作用规律,这比我们平时所说的“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要复杂深奥得多。
就像物理上的力的作用与反作用规律一样,行为作用与反作用也是一条客观规律,它主宰着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但是,其运行规律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人们经常会有疑问,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有时我们付出了努力,没有相应的回报呢?恶人做恶为什么没有恶报呢?善无善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其实,这种回报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其中有许多我们看不到或者想不到的各种情形存在。
首先来看行为作用(也就是种下的因),这种作用既有有意的,也有无意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入流的,也有不入流的;有短暂的,也有长久的;有因小的,也有因大的,有事上的,也有心上的等等。
也可以这样说,你所做的事情,或者你的行为本身,有些细节你可能意识不到,有些是累积的(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些是属于你的起心动念的作用,有些会间接起作用等等,总之,行为的复杂远超你的想象。
那么,你的行为作用之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反作用(结果)呢?
行为作用与反作用原理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行为作用,就有什么样的反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这个反作用对于你来说,其表现形式,并不是那么简单或直接。
这个行为反作用,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有的是直来直去的,有的是迂回曲折的,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有单一的,也有综合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等等。
但是,就行为作用与反作用规律来说,有什么性质的行为作用,就会有什么性质的相应的反作用。人生所有的行为作用,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最终一定会产生相应的反作用。
每个人的行为作用种下了什么因,不管是恶的还是善的,到了一定条件,或者条件成熟具备后,就会有什么样的果。
当我们说“利益他人”时,你的行为作用就是在种下善的因,最终,这种善的行为作用,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会有善的反作用回馈给你,也就是“利益你自己。”
关键是,这个条件成熟的时间点并不确定,这就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善行不会有善的回报,恶行不会有恶的回报。
并且,这种回报不是像人们想的那样,就一定是直接的、具体的、物质的、看得见的、有形的回报,就像上面分析的那样。这种反作用,可以是间接的、无形的、精神的、长期的、综合的回报。这种复杂性更加让人们对于“善恶终有报”的认识变得真假难辨了。
但是,这种回报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这是规律,我们不能用短视的眼光去看待这种回报,也不能急功近利地去要求这种回报马上就能到来。
所以,有高人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前路有光,初心莫忘,你只管善良,时间绝不会不会辜负于你。
当你真的坚信“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的时候,其实你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君子的境界。
当然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在此之上还有贤人的境界,还有圣人的境界。
你每上升一个境界,你的人生格局就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你的人生道路将会变得更加宽广,你的事业会更加成功,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幸福,你将收获更大更好的人生回报。
不断学习修炼,建设并提升我们的心灵品质,我们才能让自己活成想要的模样。
以上是学习阳明心学的一点感悟,我分享出去,也算是在做善事,既是“知”,也是“行”,所谓知行合一就是如此
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
不要暂时吃一点小亏,就认为自己被别人占了便宜。
世上大成者当时说要利益众生,但到最后也利益了他们自己并且也成了领袖一般的人物,
同样的道理,只要将自己的心胸开放,吃点小亏,也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到最后过得平安快乐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因为你胸襟开阔,心情舒畅,没有嗔恨、嫉妒和贪念,心能“知足”便能“常乐”,不会造业。今生没有做坏事造恶业,我们就会很快乐,以后会延续今世的福报而更快乐。
给别人搬凳子就是给自己搬凳子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利益他人就是利益自己。
给别人搬凳子就是给自己搬凳子,这句话出自远东xx集团董事长蒋锡培。
蒋总和夫人陈晓芬之间恩爱如初,蒋总身上的衣服都是夫人购置的,他们每天早上都会为对方挤好牙膏。如今的远东控股已经发展至500亿规模,蒋锡培始终将父亲的话铭记在心,“给别人倒茶就是给自己倒茶,给别人搬凳子就是给自己搬凳子”。
蒋锡培和夫人齐头并进,一起学习并带动整个大家庭都学习和践行中华文化,明心净心,在原本“以德立家”基础上更进一步——“以心传家”,带领全家人建设心灵品质,从小家到大家、再到国家,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建设心灵品质、建设家庭,从而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
生活很艰难,我们应该学会寻找阳光,发现美好的事物,转移消极的情绪,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67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