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种身份五处用心九种禅修有哪些新的认识(对四种身份五处用心九种禅修有哪些新的认识)

禅修的好处有哪些?
1、禅修能够解压。行禅一小时,静坐一小时,这样能够迅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禅修是充电器!禅修时,身心完全放松,心专注在身体的动作或感受上面,每个当下只专注一个最明显的目标,将散乱的心收回。有妄想时就用心标记“妄想”,这样默念几次之后,妄想就自然消失。身体的疲劳很容易消除,但心累不容易消除。人们常说累,主要是心累,因为思虑太多、担忧太多、欲望太多,思想包袱太多!妄想非常耗神。禅修通过收摄眼、耳、鼻、舌、身五个根门,只留下一个意门,捕捉我们的心念,往内看清我们的心究竟在干什么。 2、禅修能够美容。 禅修者需要至少持守五戒,不杀、不偷、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为持戒,我们的言行变得清净,不会因做错事而有负罪感和懊悔,心变得平静、安详。因为心感到轻安,身体也轻安舒适,全身气血通畅,身体的机能恢复到最佳状态。我们的肤色会变得红润、有光泽,整个人显得清新自然,有神采。 3、禅修能够治病。 如果身体有毛病,我们就接受它,不排斥疼痛,也不期望疼痛尽快消失,而是冷静地观察疼痛的感受,通过正念观察,我们能够战胜疼痛,并可能彻底治愈疾病。正念禅修对治疗疾病非常有效! 4、禅修能够开发智慧、断除烦恼。 通过对当下的身心现象保持清醒的觉知,我们的定力会加深,心会变得更加清晰敏锐,能够更加客观冷静地对待人和事。通过持续深入的观察,我们会看到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不会再被表面现象迷惑,不会再执着于虚妄的东西。心变得稳定而有力,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正念加强,智慧就会得到开发。我们会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事情,效率更高,生活品质更高,生活更加快乐。最重要的,通过修习观禅,我们就有可能断除烦恼,实现究竟解脱。这是其他运动所不能达到的。禅修是一项心灵的运动,是一项探索心灵、发现自我、认识生命本质的运动。其中奥妙无穷,永远有看不完的新鲜!其他的运动只是帮我们释放压力,暂时使心平静,但并不能增加我们的智慧,只有禅修能令我们智慧增长,并有可能转凡成圣。 5、禅修是积累善业的运动。 禅修者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积累善业。而禅修者因为持戒清净,身心清净,因为如理作意,能保持正念,不善的心就很少生起,生起的主要是善心。长期坚持禅修,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效果和利益不可思议!
佛教认为人生的意义
佛学之于人生的意义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为化相,心不动,万物 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题记
我对佛学的最初认识,缘于高中时班主任对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的解说。对于一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我不由得产生极大的好奇和敬仰之情。少年才俊时的他,以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歌》闻名于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先生生于乱世,在他历尽百劫之后,终于在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时年三十九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他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将人生、艺术和禅修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由此,我开始关注有关弘一法师的一些书籍和语录集,也是在那时,我开始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自己所能接触到的有限的资源里,搜索那些吸引我眼球和撞击我心灵的字眼,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渐渐地尝试去理解禅意,追求高深的思想智慧,以明理、静心为目的,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问我为什么总是挺胸抬头,因为我是精神贵族”。记得在高三时,由于学习压力大,备考繁重,语文老师经常会找一些励志或者静心忍性的禅语来解析给我们听。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身如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以及后来更广为传颂的一
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来本是那么的纯真善良,如那些可爱的小孩般天真无邪,可为何长大后的我们会“处处惹尘埃”,生出那么多的烦恼呢?人生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我们不是自己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会给我们烦恼。快乐需要自己的成全,我一直这样认为,
幸福其实很简单。我觉得佛家讲究的是随缘,随性,万事不可强求。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但如果你放手,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人的心若死执于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有一直停留在某种程度上了。上次朋友聚会,谈到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一朋友说:“读书若不是为了功名,为了赚钱,那你读那么多的书为了什么?”我一时不知所言。我要是说我是秉着对文化的热诚走到今天,保证会被大家批个半死,要么给我扣上虚伪的帽子,要么就会说我傻,说我不懂得现在的社会形势那天看百家讲坛,问,《孙子兵法》在当代的作用是什么?答,经济效应。是啊,《孙子兵法》作为著作出了不少书,还出了国,中国人民作为炫耀的资本赚了不少钱。感觉自己现在有点像宋江,秉着大忠大义走过前半程,却在后半程被观众骂得狗血喷头我不否认,我曾经动摇过,犹豫过,思考过到底要如何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生存。人生,于我的意义是什么?乱花渐欲迷人眼,我,该何去何从
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被各种欲望充斥着的我们奴役在金钱的社会里,纸醉金迷,权势和名利狠狠地诱惑着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冷静地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在我的生活里,我一直把心思放在我所完成的任务之上,不去想结果,更不会带着某种功利心去完成某件事。享受着过程中的美丽,不去计较得失,求得一份真心付出之后的坦然。如今在大学校园里,好多学生都以学分为主要目的,反正一切与学分有关的东西都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学分
关心着荣誉,关乎着奖助学金。于是我们的生活北物质化了,因为
学分,我们把要上交的作业弄得很花哨,很精致,去取悦老师,取悦上级,而私下的生活却是一团糟。因为学分,我们学会了恭迎奉承,溜须拍马。我是一个追求实际的人,我不想那样里外不一地做人,与其强颜欢笑,还不如我脚踏实地碌碌无名,做到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都说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但好多人还是不知道该去学些什么,还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以为以后的路还很长,而宁愿把自己煮在温水里,得过且过,自生自灭。人的一生能走多远,关键就在于我们二十出头的这几年。大学,如果我们还是仅仅把它作为学知识的地方,那我们也只会一直是个成不了气候的学生。正值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在这个繁杂的社会里总结出自己独到的认知和见解,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个性和引领自己人生的思想。
幸福,也许是我们每个人共有的梦想。可幸福是什么?谁能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吗?是一辆宝马,一栋别墅,还是满屋的珍珠玛瑙?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有时候我们的幸福在别人眼里。如果我们只是追求幸福也就罢了,但我们往往是在追求比别人幸福。幸福是天凉了远方亲人打来的一个电话,幸福是下雨了朋友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幸福是回家了爱人为你沏好的一杯茶,幸福是一声轻轻地问候,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我,在家等你”幸福,不需要我们去苦苦追寻,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去体悟。我想,这就是佛理中常说的随缘,随性,不强求吧。
也是最近才知道,李娜早已削发为尼十四年,曾经的青藏高原,如今的五台佛山,她寄予人生的到底是怎样的情感?要放弃俗世的一
切牵绊,虚名浮华,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弘一法师一样,李娜也选择了用心去聆听生活的真谛,不为俗世所染,自在人心清净,洞明人生百态,坐禅于世。
“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每每读到这些动人的禅语,原本杂乱的心情总会变得很宁静。我能够体会到其中淡淡的安宁与祥和,一如佛理中所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佛教认为人生的意义 [篇2]
------高姗姗
佛教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佛教教义所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展,人类精神领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佛教此时正好充分发挥其心理辅导和治疗方面的功能,帮助人们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运用佛教理论化解现代人的心理疾病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又会留给他们那些活着的亲人数倍的痛苦。而这些自杀的人都是或多或少地存有心理问题和认知上面的.障碍。心理疾病一方面会给病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痛,严重的还可导致自杀轻生的后果,另一方面也会给亲友和家人带来很多负面因素,造成伤害和打击。 佛教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因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众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无论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门,都离开不了心。因为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净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必然是污秽的。所以经上说: “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可以说世间上种种的痛苦烦恼,皆由心造,我们的心在五趣六道里流浪,多生多劫以来不听从指挥,贪求五花八门的外境,对名利、金钱、权势、爱情,汲汲营营追求、计较、分别。其实我们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如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如田地,可
以滋长善根,种植福德;如明镜,可以洞察万物,映现一切;如大海,蕴藏无限能源宝藏。
心理上有了毛病,要用什么心药来医治呢?佛陀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顽强的心病,譬如贪病若不持戒律以去除,心必定随着贪欲四处纷飞奔逐;瞋病若不修禅定以根治,心则生活在焚烈的火焰之中,很难做到“如如不动”的境界;痴病也唯有智慧才能治疗,因为智慧能够照破痴暗的无明,让我们的心恢复光风霁月的本来面目。
佛陀以简便的法门告诉大众:佛法就是心法。在佛教的教理教义中,还有很多方面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佛教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在佛教唯识学中,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更多。佛教认为,我们所有的种种烦恼痛苦,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作引起的,所以,根除众生的苦恼,唯有从心入手。
通过学习佛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心是怎样运作的,我们的快乐和痛苦是怎样地被我们制造出来的,当我们能够了解和体会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我们就不太容易被我们的心“欺骗”了,我们就可能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做个自在快乐的人了。
二、运用佛教知识改善人际关系
佛陀指示人际的关系,亲到母子夫妻、亲戚朋友,乃至怨家对头,都是由宿生之缘缔结而来的!没有缘就不会在一起:过去没有缘的人,即使相逢了,彼此间也不起反应的。人际关系就是四种缘会:在感情
方面,不是报恩,就是报怨:在财物方面,不是讨债,就是还债,一切都不外乎这四种缘。
在佛法中,改善人际关系的主要方法有六度、四摄,四悉地,上供,下施等方法。六度重菩萨内在德能的建设;四摄重在善巧摄受众生,处理与众生的关系:四悉地中,息灾和降伏为谴除事业中的种种违缘,增益和怀爱为帮助菩萨摄受众生,获得众生的敬爱;上供是通过供养三宝得到三宝的加持,增加自己的福报;下施是行四种布施,使众生欢喜,愿意随菩萨修学。
因为佛教的教理教义都是引导人心向善的,而善念和善行则是调和人际关际的润滑剂。可以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也是培养一个人具有慈悲心和善良品行的基本保证。
一个拥有慈悲之心的人,必然会善待他人,关爱众生,看待别人如同自己的亲人。 《梵网经》中说: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此受生。”《无量寿佛经》中亦说: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毋相憎嫉;有无相通,毋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也说: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善生经》中讲子女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一、奉能使无乏,二、有所为先白父母,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五、不断父母所为正业。父母亦当以五事养育其子女,:一、制子不听为恶,二、指授示其善处,三、慈爱入骨彻髓,四、为子求善婚娶,
五、随时供给所需。不过这里要注意,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不是没有原则的,它不能离开一个“正”字。若父母不正,子女当劝令归正。 在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方面,佛教指出世间朋友有多种多样,有贤友、诤友、亲友、仁友、德友、挚友、善友、慈友、悲友,此数者为良友;另有邪友、佞友、贪友、假友、怨友、害友,此数者为恶友。良友是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人若远离良友,则恶友增多。
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是不同于一般宗教的,它强调智慧的重要性。有智慧的信仰,就是智信,而非迷信。人的生死问题,必须在智慧的观照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对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依此人生观,去做人处世,便可以减少错误,并由此而消除因错误所带来的困难。佛教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是叫我们破除迷信,排除一切假象,明悟自心,用实际的、圆满的、无碍的方法,和平等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人。佛教的慈悲平等理念可以作为构成这种人生观的重要因素和来源。
“慈悲”一词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体现佛教对众生的关怀的。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教视“苦”为一切世间法的根本相状,求道修行也就是要脱离无边的苦海。所以,在拔苦与乐的慈悲精神中,又以拔苦为最根本。
佛教认为,人们只有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无我
利生、化他无倦的人生,诸行无常、时空无尽的宇宙观,断除烦恼、完成人格的价值观,与慈悲济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菩萨正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弘扬,在现实生活中认真实践,才能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富强、世界和平。但是一般的人都有严重的我法执着和深重的烦恼,而烦恼中又以贪欲为上首。人在贪欲的驱使之下,就会想尽办法去追求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诸如名利、地位、金钱、美女等等。而人的贪心是无止境的。当一个人得到了近处的东西,还会希望拥有远处的东西,甚或是要把别人的也据为已有。一旦得不到所希望拥有的东西时,又会加重自己的瞋心,有时还会不择手段地谋取。有了贪心和瞋心,人也会同时具有了三毒中的痴心,于是可能导致家庭矛盾、社会动乱、民族分裂和战争等的发生。因此《杂阿含经》说:“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
为了对治众生不断膨胀的欲望,佛陀和历代祖师都劝诫弟子要少欲知足,淡泊名利。因为佛教认为世事无常,即使你现在拥有万贯家财,拥有娇妻爱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天灾人祸等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这一切都将会离你而去。且不说身外之物是苦空无常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也不会永恒存在。一个人在生前无论多么富足,也不论如何风光,一旦身死命终,终究还是要两手空空而去,这是千古不变的事实。
正确的人生观其实也包含着弥勒佛的精神。弥勒佛在佛教里代表着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未来,我们从佛像那象征着福气的大耳朵、满面
的笑容和大大的肚子中可看到全部的生活智慧:因他表现出了一种现代人应当具有的达观而宽厚的生活态度。每当我们礼拜弥勒佛的时候,都会从他那里感受到一种平直的心境和开怀的情感。而这种人生观还体现在佛教的修行上,所谓“修行”不是专指宗教的行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内心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升华。例如:人与人往来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仪;肯与人结缘;心思端正,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修行。甚至在人际的相处上,以人我无问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怨亲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这也是修行。
总的来说,面对人们普遍存在的贪心高涨,心态失衡的现实,佛教界人士应当利用其教义中有利于改善一般人人生态度的内容,从思想上来教育感化他们,让他们保持少欲知足的心态,在遭遇人生的成败之境时,应当做到“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此外,还应善用弥勒菩萨的宽容慈悲思想来培养现代人的宽容心态,塑造一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应当肩负起心灵教化的神圣职责,在化解心理问题,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方面充当良师益友,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发挥其劝世导俗,恒顺众生的积极的作用。
佛教认为人生的意义 [篇3]
浅析佛与人生
【摘要】:现代社会节奏飞快,压力无处不在,人们往往来不及多想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盼望。如何在繁芜的快生活节奏中,保持心境的豁达和明澈,可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道路,或者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某一个时期,抑或是影响我们一生。其实,我们每一个生活于时间的凡夫俗子们都有一颗明净的心,只是在世俗的尘埃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那么,佛在哪里?净土又在何方?当我们苦思冥想扪心自问时,豁然间会发现:净佛,其实就在我们心里。
【关键词】:佛,佛法,心态,人生,价值
【正文】:世人都很关注相貌和身体的美,但是,那种美是非常短暂,十年,二十年,抑或说三十年,都不是长久地。所谓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的一生,色身从小到大,由盛而衰,其间种种变化,就像时光的脚步,不曾停息。所谓长生不老,所谓永葆青春,不过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梦想,因为那是在和自然规律抗争。几千年来,多少人为驻颜有术而费尽心机,但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最大成功,不过是延缓衰老的速度罢了。对于外在身相来说,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内在美就是人格的美,心灵的美,生命品质的美。从佛法来看,内在美的至高境界就是佛菩萨。那么,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怎样达到内在美,又是怎样理解佛法与佛菩萨呢?
一、佛与佛教
佛,既是佛陀,源于梵语的音译。其意义是指觉者或智者,觉知各种事物的原理,而能了解分明,就想睡梦中觉醒一般,称作觉悟。自己觉悟之后,又能使他人觉悟的,智慧圆满,功德无量,这才叫做“佛”。悉达多太子断绝一切烦恼,悟道成佛之后,即自号为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只是众多过去、现在、将来三世诸佛中的一位。在大乘佛教的理论里,只要人能断除烦恼、悟彻心性本源,都能成佛,因此,佛不是特指释迦牟尼。
依据宋代高僧普济的《五灯会元》所列的释迦牟尼佛传的记载,佛陀生活的年代为公元前566年——前486年,他与孔夫子是同时代的人。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就是说,身体每个部位都是圆满而无可挑剔的。这种身相的圆满,不是靠化妆,更不是靠整形,而是由佛陀成就的无量功德所显现。经中称之为“行百善乃得一妙相”,故名“百福庄严”。当我们说到佛菩萨时,感觉似乎很遥远,是与现实迥异的另一个时空,事实上,佛菩萨并不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代表悲智两种品质的圆满。所谓智,就是解除烦恼的能力,了悟生命真相的能力;所谓悲,就是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断惑证真。
而佛教是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尤其是它的众生平等、出离家庭和超越当前社会秩序的观念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断的摩擦斗争。佛教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中国佛教伦理
道德学说。1
二、佛家学说对于人生的启示
1、认清生命的本质
现前,我们的生命存在着种种缺陷,谁都不能说自己是完美的,这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存在迷惑,而是存在烦恼。这是佛陀对生命现实所作的审视和评估,结论就是——人生是苦。
施加牟尼曾对人生和宇宙作出总的解释,概要地说,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中的四谛便是:苦、集、灭、道。“苦谛”是痛苦的现象。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僧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因此,释迦牟尼认为,人生世界皆如苦海。他的人生哲学实质上可以说是“苦”的哲学,是探寻人生痛苦现象的原因和消灭这种痛苦的学说。可见,在人生历程中,吃苦,受苦都是重要的。
同样,人生痛苦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的生老病死,及为追求欲望而制造的烦恼。此外,还有社会环境带来的痛苦,如怨僧会,求不得,爱别离;也有自然环境带来的痛苦,如天灾人祸,严寒酷暑。从表面看,这些苦痛是外在的,外来的。但事实上,所有的苦痛都根源于我们的内心,取决于我们究竟要怎样认清生命的本质,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
2、正视现实
对生命本质正确的透视,找到痛苦之因,正视现实,这是我们正确对待现实的方法。茫茫宇宙,大千世界,如若求不得苦,那么得不到的痛苦便会更加强烈。所以,对待事物,得到固然高兴欣喜,得不到抑不要悲伤,要坦然面对。若能以慈悲而不是对立的心看待他人,也就没什么冤家仇敌,自然不会有冤家路窄的痛苦,既能放过他人,也放过内心的自己,何乐而不为。
3、找到生存的价值
佛教认为,人生是由惑业苦组成,因为无明的东西在遮蔽我们的眼睛,以至于使我们看不清生命的真相。如若不知何谓幸福,那么便会以苦为乐,也就与幸福背道而驰;如若不知我是谁,就会非我执我,遗患无穷;如若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就不能使生命健康发展;如若不知何为命运,就无法对未来做出正确规划;如若不知活着是为了什么,就会耽著于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的真正价值,或因找不到活着的正当理由而失去活着的动力。
因此,我们活着的意义即生命存在的价值,我们要为活着找到理由,一个能够说服自己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理由。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的孩子,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的家庭,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的事业,但无论哪种理由都是生命表层的理由,经不起深入的推敲,这些理由对于某些人可能很重要,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就可有可无,又或者,他在生命的某一阶段十分的重要,但在另外阶段却毫无价值。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生命找一终极答案,一个能够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的终极答案…..
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佛教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我们的心固然会制造烦恼,但同时我们也具有解决烦恼的能力,这一潜力是无限的。如若不开发这一能力,我们也就将处于苦海之中,轮回江永无止境,沉沦辗转,迷失方向。
活着的意义,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解决问题的方法,1 杨菲、李松《佛、道人生境界之我见》2015年24期第364页
开发自身潜在的能力。我认为,在这之中,重要的是要做到将一切看空,但不是想空,更不要做空。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唯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完成我们生命版本的升级,将生命过的尽量像我们想的那个样子……
综上所述,佛法虽告诉我们,生命中存在种种缺陷,但同时还有良性潜能,具备解脱烦恼的能力,我们也应学会自行解脱烦恼,我认为,心态是最重要的,一是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二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每个人的存在无非就是两个问题,一是观念,一是心态。观念会制造心态,心态又会影响观念的形成。现实生活的我们,每天会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不同的问题又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程度不是看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任何事都有无限的可能,若能拥有一好心态,正确面对,坏事亦可以变成好事,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空性是佛教的最高理论,他告诉我们,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的,关键就在与我们怎样看待,若从主观出发,所得之间都是主观情绪所设定的,定会有得有失,反之,若能将一切看空,调整好心态,以智慧观照一切,当下便能超然外物,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实现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才不枉得人身。
佛教中说的增长福报的途径都有哪些呢? 详细点有奖励哦!O(∩_∩)O~
这十种功德事分别是:
“Dàna, sila, bhàvanà, apacàyana, veyyàvacca, pattidàna, pattànumodana, dhammasavana, dhammadesanà, ditthijjukammavasena.”
一共是十种,也就是:
第一是布施;
第二是持戒;
第三是禅修;
第四是恭敬;
第五是服务;
第六是回向(回向功德);
第七是随喜功德;
第八是听闻佛法;
第九是说法;
第十是正直己见。
这十种在巴利里面叫做造作功德的基础。我们每一个禅修者,在禅修之外,想要造功德,我们可以依照在经论里面的这些指导去造功德。这样的话,会明确很多,应当造哪一些功德,应如何造。而且,有些功德是非常容易的,是举手之劳,易如反掌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分别简单的讲一下:
第一种是布施(dàna)。布施是积累福德、积累福报最好的方式。在经论里面,有时候把布施分为两种,有时候分为三种:一种是财施,财施就是财物的布施,生活用品、资具的布施;另外一种是法施,法施是指佛法的布施,开示佛法;然而,有时候也分为无畏施,就是当别人有畏惧,当别人流离失所,需要帮助的时候,安慰他使他不会感到恐惧。
在这里特别说到的是财施,因为法施我们在后面还有一个叫dhammadesanà,dhammadesanà就是说法的意思。所以,因此在这边的布施特别是指物品、物资方面的布施,物品方面的布施有很多种类型。
在《注解》里面对此而分得非常细,比如说有亲手的施,有拜托别人去做布施的施,还有没有贪染的施,有贪染的施。比如说自己布施了之后,想要投生为人,投生为天,这个是可以导致继续轮回的布施;如果布施的时候,希望这种布施的功德成为自己证悟涅盘的助缘,这个是没有贪染的布施。
还有的施是很精心准备的施,还有没有精心准备的施。比如象我们布施食物一样,先把食物洗好、切好,再做得很好吃,这就叫精心准备的施,有时候只是买来,然后就把它供养,这个叫没有精心准备的施。
还有,可以伴随着很多附加条件的施,跟没有伴随附加条件的施。比如伴随附加条件的施,就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施主,他供养了一间孤邸(kuti,僧寮),然后再把孤邸的很多设备,桌子、凳子、香等等这些都附带上去,也作为一起供养,这个叫做有附带其它的布施。跟没有附带其它的布施,比如说只是供养一间空屋子,里面没有一些家具摆设,这个叫没有附带的布施。
还有很欢喜地做的布施,跟只是中舍性的布施;还有有智的布施跟没有智的布施。有智的布施就是当我们布施的时候,相信业果,相信做这些善行能够带来善的果报,这个是称为有智的布施;如果没有智的布施,就是只是认为说:「我布施就只是布施。」并不相信因果,或者说没有去思维因果,没有去考虑业果法则,这样做的布施就称为没有智的布施。
还有很主动的布施,跟被动的布施。主动布施就是自己很喜欢去布施,不用经过别人的支持、鼓励自己都去做。还有被动的布施,就是经过别人的支持鼓励才去做的布施。
还有有罪施跟无罪施。有罪施就是比如说你把偷来的东西拿去布施,你去用一些非法所得的,骗来的东西,或者说不是属于你的东西,你拿去布施,这个称为有罪布施。没有罪的布施就是自己如法的正当所得拿去布施,这样的叫做无罪施。
这些施的分类有很多种,这些不同种类的布施,它所带来的果报也是不同的。至于具体的分别我不想在这边展开来讲,要讲的话,一个晚上都讲不完。
在这里想要举一个例子,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谷比嘎公主,谷比嘎公主有一次她来到了佛陀的面前,然后礼敬世尊,之后就坐在一边,然后就问世尊这样的问题说:「假如有两个禅修者,有两个人,他们在持戒、在德行、在禅修、在对三宝的信心、在定力、在智慧方面,都是同等的这两个人。但是其中一个人有布施,曾经经常做过布施,而另外一个人不做布施,这两个人的果报有什么区别呢?请世尊跟我开示一下。」
接着佛陀就说:「有两个人,他们的信心、他们的戒德、他们的定力、他们的智慧都是一样,然而一个人有布施,一个人没有布施,他们在以后轮回的果报都是不同的。如果有布施这个人,无论他以后投生到哪里,如果他是投生为人的话,他都可以投生到富贵的家庭。或者说,他投生之后,他很容易获得财富,很容易投生为上等的家庭;而如果一个没有布施的人,无论他投生到哪里,他只能够投生到很贫穷的家庭,很下贱的家庭,他要积累财富也是很困难。」
「而如果这两个人,有布施的人在命终之后投生为天界的话,那么,这个有布施的人在十个方面可以超越那个没有做布施的人。哪十个方面呢?他可以在天的容貌(就是天人的容貌)、天的寿命、天的快乐、天的威德、天的力,还有天的颜色、天的声(他所享受、所感受的天的颜色、天界的声)、天界的香、天界的味跟天界的触,都要殊胜过这个没有行布施的人。如果这两个人都投生为人,结果又出家成为比库的话,那么,曾经在过去生有布施的这个人,无论他获得的袈裟、饮食、住所、药品这些用品都很容易得到,很容易获得。而没有行布施的在获得袈裟、饮食、住所、药品这些用品都很难获得,这个就是他们的差别。」
然后,这位公主又继续问:「那假如他们两位都入般涅盘之后,还有没有差别?」
佛陀说:「如果他们两位都入般涅盘之后,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也就是说,如果有布施的人,在他轮回当中,无论如何都会比没有布施的人更殊胜。同时,在这边,要鼓励大家如果要做任何布施的时候,要做「成为涅盘助缘的布施。」成为涅盘的助缘的布施,并不是说这种布施成就我们证入涅盘。而是说我们做这些布施,当这些布施带来的果报都可以助成我们,成为我们修行的助缘;成为我们的福德因缘,而且可以为我们的禅修创造很好的条件。
比如说我们可以不需要在禅修的时候为饮食犯愁,不需要为袈裟衣服而犯愁,不需要为住所而犯愁,不需要为有病的时候没有人照顾,或者说我们的身体会很好很健康,我们要去哪里,比如说以后我们听到一个地方有很好的善知识,有很好的禅修导师,那么接着会有很多人会来帮助你,帮你出车票,会护持你啊。
所以,有布施跟没有布施的差别就在这里。如果我们把这种布施成为我们证悟涅盘的助缘的话,那么这些布施都会助成我们,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把我们带到法上,而且很容易使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中减少这些障碍,减少这些没有必要的一些因为一时欠缺,因为没有人资助等等这样的障碍,这个是对于布施的区别。
第二种是持戒(sila),持戒是指不同品类的戒,对于比库来说是比库戒,比库尼来说是比库尼戒,沙马内拉来说是沙马内拉戒,如果是(sila行)来说持十戒,十戒女要持好十戒,八戒女要持好八戒,对在家人来说要持好八戒跟九戒。这个是不同的戒,如果自己已经持好戒,佛陀说:「如果我们今生有持戒,至少可以保证我们在下一生不会堕落到四恶趣。」
一个有德行的人,也就是一个持戒清净的人,可以保住他不会堕落恶趣,可以保住他在下一生仍然能够投生为人跟天。即使一个人没有任何的禅修,如果他持戒清净的话,也是可以投生为人天善趣的。
然后我们就结合着下面的禅修来讲,禅修(bhàvanà)可以分为两大类的禅修:
第一种是samatha bhàvanà(止禅), Samatha bhàvanà就是我们修止,对禅定业处、禅修业处的修习;
第二种是vipassanà bhàvanà(观禅), Vipassanà bhàvanà是对观(vipassanà,毗婆舍那,观禅,内观)的修持。
如果一位禅修者有戒行,而且也修各种的业处,如果他还没有证得禅那的话。那么,这种持戒清净跟禅修的这种善业,可以支持他在下一生投生为人或天。而如果在禅修的时候,他已经证得了禅那,而且这种禅那可以保持到他临终的时候不退失的话,这种禅定的业是成为一种极重、极强而有力的业,使他能够投生到梵天界。
刚才我们说到了业障里的五种无间业,五种无间业是极重的不善业。这种不善业没有任何其它的业可以跟它匹敌,使一个人堕落到无间地狱,堕落到四恶道。而如果一个禅修者有了禅那,而这种禅那可以维持到临终的时候,而且他又有意愿想要投生到梵天界的话,这种禅那的业也是一种非常强而有力的业,可以支助他能够投生到梵天界。
当然,如果一位已经有禅那的禅修者,因为他已经对许多种业处已经善巧了,所以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继续投生为人也可以,投生为欲界或天界也可以,如果他愿意的话,他还可以选择投生为梵天界。而如果一个禅修者修vipassanà(观禅,内观),修观智,观智因为只是属于欲界的善心;如果一个禅修者在修vipassanà(观禅)的时候去世,或者说他修vipassanà(观禅)这种业支助至他投生的话,下一生他还是会投生为人界或天界。然后再下一生,因为今生已经修vipassanà(观禅),下一生的有分心是属于观智的心,所以他要证果,要证得禅那也是很容易的。
再从果报上来说,我们有持戒,可以支助我们在轮回过程中可以保住人身,可以资助我们在善趣当中,因为唯有善趣,我们才可以听闻佛法。我们不可能向一个动物说法吧?是不是?在饿鬼当中即使有时候能够听闻到佛法,但是他们都是属于无因结生的,即使它们听闻佛法,它们也肯定不可能证得任何圣道圣果的。
所以唯有人身跟天身,跟梵天人才有可能证得圣道跟圣果;当然除了无色界梵天,如果无色界梵天乃是一个凡夫的话,他也不可能证得圣道圣果的。除非是一位索答般那以上的人投生到无色界的梵天,他才有可能证得更高的果位。一个凡夫投生为无色界梵天,是属于八难之一,他不可能听闻佛法,所以他也在无色界梵天那么漫长的岁月里面,不可能证得任何的道果。
因此,我们也要持戒清净,因为持戒清净是很强的助缘,可以使我们在轮回当中,能够继续的在人跟天趣当中,继续轮回,而使我们能够有机会听闻佛法,精进禅修。
第四种是恭敬。恭敬在我们前一次的讲座当中已经谈到了,我们恭敬的对象有五种,分别是佛陀、法、僧、自己的父母跟自己的导师,在这里我就不想再讲。然而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就是我们出家人应当恭敬的。
我们在这里首先应当恭敬的是佛陀、恭敬佛法、恭敬僧团;还有作为出家人,作为比库,应当恭敬自己的导师(àcariya,古译为阿阇梨),自己的戒师、自己的依止师、自己的业处的师、教导自己禅修的、教导自己佛法、教导自己戒律的这些导师,这些都是在巴利叫做àcariya。acariya包括很多种:有dhamm àcariya,有kamma??hàna àcariya,有vinaya àcariya,也就是分别跟我们有恩的、传授我们禅修业处的、传授我们佛法知识的、教导我们戒律的、乃至到我们去问他们,他们能够回答,这些都是属于我们的老师(àcariya),我们都应当恭敬。
还有应当恭敬比我们先受比库戒的,这是对比库来说的。因为在《律藏》里面规定,比库只能够礼三种人:第一种,就是后受具足戒的比库应当礼敬先受具足戒的比库;第二,就是依注而如法说的这些长老,这些上座也应当礼;第三是一切人、天、梵天都应当礼敬世尊、阿拉汉、正等觉者——就是佛陀,这是恭敬,我们恭敬也是一种善业。
在斯里兰卡的传统里面,当一位比库受人恭敬的,经常会念一首偈颂:「如果一个人时常礼敬有德者,有四法可以得增长,就是色、寿、力、乐。」如果一个人经常礼敬比库,恭敬应当值得恭敬的对象,他可以增长自己的容貌,自己的容貌可以变得更庄严、更漂亮,还有可以增长寿命,可以增长健康跟可以得到快乐。这是《法句经》里面的一首偈颂,因此,恭敬也是一种善业。
第五种是服务(veyyàvacca),相对于布施来说,布施是以物品的布施,而服务是更偏重于体力方面的,体力方面的服务。比如说帮僧团做一些事情,帮比库做一些事情,乃至到我们扫扫地、帮寺院搬一些东西,有建筑的时候,帮寺院提提水泥、提提沙,这些也是属于服务。或者说在有必要的时候,如果是沙马内拉或者在家人,可以帮寺院清洁卫生、除除草……这些对僧团的服务,做比库的净人,这些都是属于服务。服务,根据对象的不同而有不同。
最高的服务是我们对寺院的服务,然后是对比库的服务。乃至到我们对一般人的这些帮助,比如说我们走在路上,见到一个老人,我们帮他扶一把,这个也是属于服务。当然,这种服务在世俗上,一般称为慈善事业的,在这十种功德事当中就是属于服务。当然,世间的慈善事业也包括在布施里面,如果是出财、出物的话是属于布施,如果是出人、出力的话,是属于服务这一类。服务的范围很广,只要我们是作为一种奉献,我们就可以说是属于服务。
第六种是属于分享功德。分享功德,我们可以说是举手之劳的。当我们布施之后,我们有持戒、我们每天的禅修、我们去礼敬、礼敬长老、礼敬僧团、礼敬比库、乃至我们去礼佛,还有我们做任何的善事、闻法等等,之后都可以回向功德。回向功德就是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一些众生,回向我们导向涅盘。虽然回向的内容是我们所做的善业,然而回向本身也是一种善业。回向可以克服吝啬、可以克服悭吝,把我们所得的成就,我们所做的功德,回向给一些众生。
跟回向相应的,第六种是随喜功德。回向功德的对象,主要是自己所做的功德;而随喜功德是他人所做的功德,他人的成就,我们可以随喜。
随喜功德又可以分为两种,两大类:
第一类、当我们随喜的时候,如果别人做了一些善事,一些善行,我们说“Sàdhu!Sàdhu!Sàdhu!”这个我们说“sàdhu”的时候内心感到欢喜,这个就是属于随喜。
在斯里兰卡有一种传统,就是当你捧着要去供养比库或供养僧团的物品的时候,如果有其它人知道你要去供养比库的话,通常他会很恭敬的用手碰一碰你所供养的物品,然后再拿去供养,这个就是一种随喜的行动。因为对别人所做的善事,对别人所做的善行,感到欢喜,感到随喜;对他人所得的成就,也是感到随喜,这个就是属于随喜。
还有另外一种随喜,我们是说赞叹,赞叹他人的功德。比如说别人的性格很好,我们说:「他的性格很不错!他的性格很好!跟他相处很快乐,很和善!他持戒很好!他持戒很清净!他的修持很好!他很精进地禅修!他可以修到vipassanà(观禅)!他有定力!」这些我们都是可以赞叹,为什么呢?
因为,当我们赞叹之后,所缘是他人的成就,这种所缘的成就是他人的德,而通过我们的语言说出来。我们说出来的时候,不是很平淡地说,是很欢喜地,对他人所得到的成就以及功德我们感到欢喜,而感到欢喜我们由衷地说出来,赞叹别人,这个就是一种更强的随喜。所以,并不是我们说“sàdhu”才叫随喜,我们赞叹别人,这个也是随喜。
因此,我们在平时,如果跟人交往的时候,多点看到别人的长处,要学会如何去学习别人的长处,多点去赞叹别人的长处,发觉别人的长处;不要老是看到别人的缺点,看到别人的缺点说出来就属于毁谤;如果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长处,说出来,这个是属于随喜,何乐而不为呢?是不是?因此,我们要用一种很柔软的心,对别人的成就,对别人的功德表示随喜,表示赞叹;这个是属于随喜。
第八种是闻法(dhammasavana),就是听闻佛法,听闻佛法的开示。我们在经典里面可以看到,如果一个禅修者要证悟初果,有四种必须具备的:第一种是亲近善知识;第二种是听闻佛法;第三种是如理作意;第四种是法随法行。
亲近善知识是第一种,然后,我们还要听闻佛法。因为听闻佛法,我们才知道如何禅修,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应做、什么是不应做。
而在中部的《小业分别经》里面说到:「我们经常去亲近沙门、婆罗门、亲近比库、听闻佛法,是属于我们智慧的因。」
如果我们过去生能够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我们今生是智慧的原因。有些人很聪明,就是因为曾经听闻佛法,曾经询问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应做、什么是不应做。因此,听闻佛法等于说我们让别人帮我们打开慧眼,使我们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应做的、什么是不应做的。
而如果在禅修的道场,我们可以通过听闻佛法,可以了解我们应当如何禅修,应当如何排除障碍,应当如何解决我们禅修中碰到的问题,应当如何持好戒律,应当如何积累善行,所以,听闻佛法是有很大的功德的。
同时,佛陀也说过:「梵行的全部都依靠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跟善知识在一起,我们不听闻佛法,这个就跟汤匙放在汤里面一样。如果我们有听闻佛法,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吸收,这个就象舌头去尝汤的味道一样。
因此,跟善知识在一起,如果不询问、不听闻、不恭敬,那就好像汤匙放在汤里一样,永远也尝不到汤的味道;如果能够听闻佛法,那就好像是舌头尝汤的味道一样。而且,在这里,我们之所以能够依照次第,次第分明,很有系统地禅修,也是因为我们听闻佛法的原故,听闻禅修导师那种或者简短,或者详细的禅修解说,这个我们都可以说是闻法。
当然,闻法更重要的就是说我们如果有机会听闻佛法的开示、一些佛法的讨论,我们都去珍惜这样的机会,去听闻,这个也是属于听闻佛法。而听闻佛法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很恭敬地听、很用心地听、很认真地听,在听闻佛法的过程中,我们生起几乎都是属于喜俱的智相应的心。喜俱智相应的心如果大家是很主动的来的话,这种是属于无行的心,这些都是很强的善业,是不是?而且它又可以使我们能够成为以后很聪明,很有辩才,很有智慧的因。因此,听闻佛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善业、积累福德因缘的因,一种很好的机会。
第九种是说法。当然,说法就不是随便说我现在一知半解,半桶水,就到处去说,说法还必须得是自己对佛法有透彻的了解。如果自己懂得戒律,才能够讲戒律;自己懂得法,才能够讲法;自己懂得禅修的业处,有禅修的经验,才可能去指导别人。
要不然的话,那就很容易造成误导,使别人混淆,乃至到法说非法,非法说法,这样子就很不应该。因此,说法,如果自己不行的话,介绍别人。比如说,把一本很好的书,禅修指导的书,或者说佛法的书,介绍给别人,这其实也是一种间接的说法;或者说,哪里有闻法,我们去鼓励别人说:「现在某某地方有说法,我们去听闻佛法,听闻佛法是很有利益的。」这样的话,其实也是一种间接的,虽然自己还不能够说法。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方法,就是如果我们去助印佛法的书籍,禅修的指导书籍,这个也是说法。因为,有些大长老解释,因为自己不一定有能力说法,因为说法必须得要有精通教理(pariyatti)的人,才有资格说法。然而对于绝大部分的人,他想要在这方面积累巴拉密,积累福德因缘,又没有能力的话,他可以通过去助印一些佛法开示的书籍,一些禅修的书籍,来积累这种善业,因此,在这里还是可以做到的。
最后一种是正直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知见(ditthijjukammavasena)。对于正直己见,自己的见解,有两大类的解释方法,帕奥禅师曾经解释:正直己见就紧扣着禅修来的,第一种就是,如果一个人证得了禅那,在禅那的心路过程里面的慧就是属于禅那正见;而如果一个人修vipassanà(观禅),在修vipassanà(观禅)的时候,他的观智就是属于这里的正见,而如果一个人可以证得圣道与圣果,在圣道与圣果里面的慧,就是这里所说的正见,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另外一位大长老解释,正直己见分为两大类:一类就是皈依三宝,以三宝为自己的信仰;而另外一种,就是我们修四念处,提升正念,这也是属于正直己见。
无论如何,我们也必须得要把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知见,对佛法、对三宝的这些学说、这些见解,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常,根据上座部佛教,我们对于佛法的理解,对禅修的指导,都是依照巴利三藏的、依照《律藏》、依照《经藏》跟《论藏》、依照佛陀的教导,以及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大弟子们的一些教导。
而对于三藏跟注解以外的,通常就不是我们上座部佛教所应当过分去宣扬和持的。因此,我们说正直己见,最好的方法是:如果我们想要对于佛陀的教导,对于三宝,对于戒定慧有正确的了解,有更好的认识,我们必须得具备有一定的经论知识。我们可以去看一些很好的,那些大长老们的开示,可以去看三藏,最好是自己看三藏了,如果不行的话,我们也必须得要可以去学习一些《阿毗达摩》,具备一些《阿毗达摩》的知识。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很容易给一些其它似是而非的学说而混淆,才可以把自己的对于佛法的理解,对禅修的理解,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有一种正确的态度。
那今天就讲到了,如果我们要积累福德因缘,有十种方法可以积累:
第一种是布施;
第二种是持戒;
第三种是禅修;
第四种是恭敬;
第五种是服务;
第六种是分享功德或者叫回向功德;
第七种是随喜功德;
第八种是听闻佛法;
第九种是说法;
第十种是正直己见。
如果我们很清楚地了解这十种做功德的事情,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积累巴拉密,这十种事情都是巴拉密,不要以为说只有禅修才是巴拉密,任何的善行都可以成为我们禅修的助缘,乃至我们禅修本身,有时候回向我们都说:愿此功德成为我们证悟禅修的助缘。
同样,听闻佛法,布施、持戒、礼敬比库、礼敬长老、回向功德、随喜功德、听闻佛法,都可以把我们所做的这些善行善业,作为我们的巴拉密,我们证悟涅盘的巴拉密。
那同样的,在我们做这十种事情当中,只要我们知道了应当怎么去做,而且,都知道我们所做的这些善行,是我们证悟涅盘的助缘,是证悟涅盘、断尽烦恼的巴拉密的话,这就是一种智慧。
而如果这种智慧出现在我们所做这些善业的心路过程里面,造下的就是属于三因的很强的善心,如果这些善心能够成熟的话,如果在我们今生临死的时候,我们做这十种善行当中的任何一种,在临终的时候成熟的话,下一生我们肯定可以投生为人或天。
如果,在今生曾经证得禅那,而且这禅那能够维持到临死的时候,甚至还可以投生为梵天界;这些都是我们禅修或直接或间接的助缘,它都可以助成我们在禅修当中去除障碍,排除障碍;都可以使我们更容易地、更快速地让我们达成最高的目标,使我们能够更顺利地证悟涅盘。
因此,当知道了我们应当避免哪一些障碍,应当积累哪一些善行,哪一些福德,哪一些巴拉密之后,以后就可以更加清楚、更加明确、更清晰地知道什么是应做的,什么是不应做的。在这里,就希望大家都能够排除禅修的障碍,都能够去除禅修的一些没必要的盖障,更好地积累巴拉密,能够使大家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效率,能够尽早地证悟涅盘,断尽一切烦恼。
Sàdhu!Sàdhu!Sàdhu!
萨度! 萨度! 萨度!
我们下面再一起回向:
Idam me natinam hotu,sukhità hontu nàtayo (3x)
愿此为我亲,愿诸亲快乐!(三称)
Iminà punna-kammena,mà me bàla-samàgamo.
satam samàgamo hotu,yàva nibbàna-pattiyà.
藉此义行功德名,愿我不遇愚昧人!
愿我只遇有智能,圣洁的人,直到我达至涅盘!
Idam me punnam àsavakkhayàvaham hotu.
Idam me punnam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nnabhàgam sabbasattànam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m punnabhàgam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盘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Sàdhu!Sàdhu!
萨度! 萨度! 萨度!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分享稿
师兄们,吉祥!
本期法义是导师为我们又一次梳理修行大纲和思路的开示,感恩导师的良苦用心。
导师从一条道路、四种身份、五处用心、九种禅修来为我们勾勒出修学的目标、方法、检验标准、及每一步所要完成的心行改变。让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不迷茫、思路清楚、踏实上路前行。
一条道路即一条通往觉醒、解脱修行道路作为开篇,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在走的这条道是什么道路?我们要从修学层面、心理层面,去完成生命系统的改变,通达真正的觉醒。在修学之路上终点是觉醒,会依次停靠10个站点,就让我们能看得见,知道自己到底在那个站点,下一个站点是哪里,反观自己,第一步智慧人生,我似乎一直也不太智慧,凡夫心太重,但带着根基不太稳的自己又继续前行了,走近佛陀、入道基础、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发出离心。来到了同修班,同修班的前面几课都很强调认识人生苦轮回苦,发出离心。而当自己在此站点时,却有点像在泥潭沼泽,凡夫黏着的力量真的很难摆脱。我认识到我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是心的部分出了问题,就是看似做了很多,实际上是增长了凡夫心而已。所以修学的重点不是看自己表面在哪个站点了,而是看自己的心行是否改变,真的用心与否?我想在心理层面,我需要在基础心理建设方面加强惭愧心的培养,知耻而后勇,这就需要经常用到观察修来督促自己,有效改造生命系统走上觉醒之路。
改造生命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二是层层递进的,先从根上找问题,根上拨正了,其余的枝丫自然会正过来,而发现问题的阶段并引导我们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就是我们的预科阶段,也是我们刚结束的同喜班。同喜班的一年,让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生命系统中充满了漏器、垢器,烦恼不断,问题不断。那为什么会有这些永远不断的烦恼存在呢?因为我们凡夫的生命系统是建立在无明的基础上的,所以贪嗔痴慢疑构成了烦恼的永动机,我只能从根上解决。那就是改变凡夫生命系统,建立新的生命系统。那如何建立呢?这就是我们同修班需要完成的“舍凡夫心,发菩提心”,培养正知、正念、定、慧,到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一路往前。当我们自己生命系统正在变化的时候,正是我们战胜自己,去除我执形成的不良串习,把走向觉醒的时候,我们自然会看到以前的自己,即还在凡夫生命系统中迷茫痛苦的人,这时候,我们还需要具备慈悲心、大愿力。在利他中弱化我执,帮助其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我目前过了预科在专科阶段,前面的路还很长,我更要坚定信心,不断强化正见、正向心态。因为已经无路可走了。在身体告急时候,我也会停下来仔细想想,我也很感恩今生能有这一副看似不是很难看的皮囊和拥有瑕满的人生,她也为心灵承载了不可忽视的生命重量,可我为了外在的欲望,没有利用好她去好好改造生命系统,反而透支着她、反噬着她,浪费她的有限生命。今生她会陪伴我,可总有一天她会离开我,我怎能不珍惜和感恩她的付出呢?
师父慈悲,根据我们每个人的根气不同,从5个方面告诉我们该如何用心,将书本知识真正落实到心行上,而不是流于形式。自修、共修、定课、日常生活、服务大众皆是修行,就像画圆少一点点都是不圆满的,可以漏气的。有这么一句话: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自律。自由与自律在世间应该说是一对反义词, 这是二元对立的看法,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融合的、合一的。独处的时候无人监督、没有外在的压力,这正是考验我们修行的时候。我特别享受一个人独处,因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将自己不羁的心撒欢。所以我喜欢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就这么晒着太阳,一个人发呆。但是我在享受撒欢的时候也是心猿意马的时候,我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嘛,虚度光阴罢了。如果我能关照到自己在晒太阳、身体的毛孔在打开,心变得柔软而喜悦,这就是有正念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我在浑浑噩噩中享受,没有心与身体在一起。而服务大众的修行,我做的更是特别的差,我定义自己做的是教育一个很崇高的职业,但是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上,本身也是服务,而我个人心量不够,慢心总是占上风,可以在寺庙做义工帮助服务大众,而在自己做事时候,总会有很多设定,其实我忘了一句老话:谦虚使人进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多陪伴、关爱、理解、引导,这是一个通用的法则的,这何尝又不是落实到心行的重要环节呢?世界上哪有什么高低贵贱,都是我们自己心的设定而已,一个明相概念。心啊~
如何将狡猾的心安住下来,长时间安住下来,也是需要不断的训练的,所以三级修学的设定就是根据普通大众的心的特性来设定的。禅修不是只是盘腿打坐,实际上是心的修炼。我们三级修学不是没有禅修,而是从一开始就在落实禅修。我以前也参加过很多禅修班,有的是止观,可我们有前面的割除杂草的环节,怎么止怎么观?也参加过朝庙礼佛的禅修班,只能是觉得视觉、听觉、内心那段时间很殊胜,之后又恢复到原来。没有从根上“拨乱反正”,但是自从前年加入三级修学后,我个人觉得三级修学不是单独的一套什么体系,而是和所有法门不冲突并增上的。九种禅修就是我们三级修学中层层递进的训练心的方法和道路。如果我们根据这个公式添加的是无垢的,所得到的结果就是觉醒,如果我们带入的是无明,则结果就是无尽的烦恼。感恩师父用这样通俗易懂的道理让我更明白理解。
一条修行的道路,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每一点成长都是四种身份的转化和升级,通过五个部分来检验自己的成长和结果,最终落实到每一次心行轨道的改变,也就是这九种禅修的递进。思路清楚了,心里就明亮了。感恩让我遇到了师父这样的善知识依止,放心了很多,不用去四处找方法筛选了,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最终通达无我无相,喜乐充满。
真心的感恩每一位陪伴我成长的师兄们,也感恩苦心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导师,感恩带我们走向无限光明的佛陀!同愿同行,早证菩提!
祝春安
观澜
2019.3.14
找心之旅
今早学到三级修学同修班的第二课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第四部分讲到五处用心,听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课我也跟着哈哈大笑,可是忽然让我想起我的找心之旅怎么这么艰难,想到了定课一直做的糊里糊涂的,而老师在这堂课中讲到定课是最殊胜的,从开始定课用慈经到现在用七支供,都是在帮助我们打开心量,因为修行中要攻克的心灵堡垒就是我执,可是为什么我的我执这么严重?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生活经历和背景,从小到大的用心过程,因为小时候是抱养过来的,在青春期就知道了这件事,所以就把本心藏了起来,年少就学会用思维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没有办法表露内心真实的感受,一直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中生活着,只有养父用他无私的爱来给我养分,支撑着我走到成年,成年后就披起铠甲征战沙场,为了利所向披靡,只想证明给养母看我也是有用的。就是这种畸形的心态才会导致本心被层层封锁,我的形容就是被一个大手印尘封住了。后来婚姻和财富身体都出现了问题,这也是造业太多,导致的果报,因为没有学会用心都是在增加我执,增加贪嗔痴,老师在课中讲的与人相处时,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对人冷漠无感,或是带有功利心,虚伪应酬,或是贪着他人福报,甚至心生嫉妒。这些心行过去常常出现,甚至发展到后边不喜欢与人交往,除了为了生存才挣扎着带着面具走入到我需要的人群中,越交往越累,老师在课中讲到如果随顺固有习气,那么做的事越多,轮回的串习就增长的越快,最后自己痛苦,大家别扭,团体随之遭殃,反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弱化我执,增长慈悲,就是个人成就,大家开心,团体平安和乐。这些用心之道可以用在工作中,家庭中等等方面,凡是出现矛盾的地方,都是你有盾我有矛,才会二元对立,如果只有矛没有盾,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其实也是说明真正无我的时候,哪里会有问题和矛盾。
这条找心之旅,就是找到本心,而本心被我执层层封印起来,这一段通过每天固定练习妮姑玛瑜伽和冥想逐渐在解开封印,目标敌人已经很明确了,就是我执,这个我本来就不存在,只是业力的呈现,我不会傻傻被这个业力带着跑,我会用空性见来观照这个业力(种子),用好的种子去增福修慧,积攒成佛资粮。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in/385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