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刚踏入社会之初,都会经历一段适应与磨合的过程,我也不能例外。而让我至今都记忆犹存的就是带教师父了,我觉得在我十八年的工作中,不论是最初的专业对口工作,还是后期转型的工作,都遇到了对我而言的良师。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专业技术水平,都是干了三十多年快退休的技术骨干;另一方面是言谈举止的纯朴,或许这也是那个年代人的特点;但影响我最深的却是那种传帮带的热情,那种手把手的教,敢于放手让其尝试的担当,这也是让我在之后的工作中,还是加入三级修学后,自己做传帮带时都未曾改变的一种良好的串习。从我的亲身经历而言,对于任何一个领域而言,起初的引路人都相当关键,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他会形成我对此领域行事作风的最初认知或某种意识形态的设定,所以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由此再来思考,一方面是传承已有2500年之久的佛教,早已从一棵主干,演变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可谓浩瀚无垠。另一方面,当今教界的现状却又是让人堪忧的,弘法力量薄弱,人才凋零,具格善知识很少,更缺乏系统引导等等,这也导致了学人普遍处于两端,或是不得要领、偏执一端,或是落入玄谈、盲修瞎练。在读书会护持过程中就遇到一位书友,每个人分享他都要点评,聊天时不是念咒就是诵经,还要给每个人算命看相等等,有些让我毛骨悚然。又或是修净土的邻居奶奶,念一句阿弥陀佛近二十年,不学教理,也让其变得迷信色彩浓重,只求往生极乐,属于是老年人的俱乐部。
以上林林总总的现象,加之自身经历过同喜班一年的修学体会,才明白真正要学好深奥难懂的佛法,不误入偏门,不仅要依止善知识,还要是对佛法有系统认识并堪能引导修学的善知识。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不仅僧格养成需要依止;正见形成也需要依止;止观、禅定的修行更需要有依止师来指导用心方法。可谓言传身教,缺一不可。而修行无非就是除过修德,那首先应该要有调伏自己烦恼的能力,而戒定慧就是调伏烦恼最基础的三种能力和功德。而调伏他人则是建立在调伏自己的基础上的。
从戒定慧三学中让我清楚的认识到其关键在于心,戒主要是止息烦恼在内心的相续。而定则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保持正知正念,从而生起定力。而书院倡导的观察修与安住修,就是把闻思法义所获得的正见转换成我的正知正念,从而转变我的某个错误认识,由此错误认识所带来的烦恼也就随之消失。而解除烦恼有三个方面,戒就是把烦恼捆住,定则是降伏烦恼,慧是彻底拔除,从中我就能体会其教法的殊胜。因为从认识上转变的话,我内心相应的烦恼就没有了,正见进一步引发的就是正知正念,这其实就是在修定,而没有烦恼之后的定就更容易定的下来,所以当烦恼通过闻思被替换后,那么接下来做安住修的定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这种由慧再到定的方式,更为殊胜,也更适用于现代人修习。
我觉得这种教法就足以体现导师在三学之上的修证功德,只有真正了知三学的差别功能。才能以智慧观察弟子,并能对机设教,这也体现了导师的教富饶。而同喜班从信仰篇、社会篇、人生篇、利他篇,再到教界篇、佛传篇、皈依篇,更进一步说明了导师对各种经论融会贯通,才能将深奥难懂的佛法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来演绎,从而契合现代人的根基,足见其通达教理,具足正见。
在面对当今社会中的种种乱像,导师所肩负的这种使命,不仅对修行人、对整个教界、乃至社会都有着重大意义,这样的德行是让我感到心悦诚服的,我觉得自己能加入三级修学是无比幸运的,因为导师的这种悲愿,才让我得遇良师,听闻正法,让我不会受制于自己所编织的烦恼枷锁中,这种求救之心,向上之心也油然而生。我觉得这种忆念思惟的过程,让我的心更加坚定的要走在这条菩提大道上,感恩三宝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