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生活中的中观正见

生活中的中观正见

学习了本课让我认识到消极与积极的评判来自于不同的标准。在与世俗的三观的对比下,我更加欣赏佛教颠扑不破的正确知见。了知了为什么社会上太多的人误会佛教是消极的,甚至也要去除自己心中对佛教的惯有的细微错解,并厘清其中的误区所在。

佛教的核心教义,就是破除我执,为法忘躯,普渡众生,历代伟大的高僧大德他们的目标明确而深远。佛教徒要明辨是非,止恶行善,他们不该做的,坚决不能做,该做的勇往直前,不分亲疏,不求回报,他们是积极中的无上积极的,消极的是那些该舍弃的恶业,而不是迷惑在自我感官的兴趣之中,只是做自己该做的,努力一步一步效妨佛菩萨的伟大心行。

而所谓的乐观和悲观的人生观都具有片面性,导师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不乐观的是什么?不悲观的又是什么?具体而客观,句句入心坎,跟随导师的肺腑之言,进入凡夫世间的观察,悲伤之情油然而起,在这个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交煎的世间,无常一旦降临,只能随业流转,对生死没有任何把握的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去乐观呢?

还有无量无边,曾经都做过自己母亲的众生,都深陷在苦海之中,历代宗亲,生生父母,为了自己造下众多恶业,还在痛苦中指望着我去救济他们,而此时的自己又身处末法时代,个人福薄业重,外围社会,道德沦陷,环境严重破坏,内忧外患,道业难成,想至此时,实在不容乐观。

紧接着导师又告诉我,佛陀在无数开示中提出要如实看待自己,看到生命存在的过患是为生起出离轮回的道心,同时也要让我们看到生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对修行抵达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这一点对于自己而言,早期的学佛的确偏向悲观,看到的都是凡夫生死业力的一面,后来通过学习了解到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突然间,给了自己特别的安心与欢喜,透过卑微的生命找到了另一个永久的安身立命之处,原来还有如此微妙的如意宝珠,不管我流落到何处,他都在绽放着本有的光芒,因为有佛性才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而且是本来具备的,更是有能力可以觉醒的,让自己知道,可以有机会不束缚在处处粘著的凡夫知见里,因了知到佛陀法身无处不在,每每想起,在冰冷的世间也似乎感觉到幸福温暖。因为他永远不会离开我,也不会舍弃我,更不会遗失了自己,他等待着众生回头,珍惜众生每个善念,不放弃众生在每个刹那间。因此,我感到有了勇气,如今的我不一味悲观,也不去一味乐观,愿慢慢的靠近佛陀告诉我们的中观正见。

在这个虚幻的世间,没有一个绝对的东西。因此,凡事寻找他的立场,不可一概而论,任何看法都是相对而来的,对事物的评判,都不可以把它固定化。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生活上,遇事多反省是否掉入偏执,对外在物质,少欲随缘,生活期向简单但也不一味过份自苦,为人也慢慢锻炼不再随顺自我感觉,而是客观对待。不一意孤行,也不茫然无措。不在随顺他人中迷失,但也不随便触恼他人。在互助互爱之中保持着独立自主的性格。不患得患失,但也努力珍惜现有因缘。学着停止动不动的贴上固定的标签,也不要时不时的立下好恶的标准。如实的看待世间,努力的不落入二元的对立。相信,佛陀告诉我们的中庸之道,能让我在世间与出世间中立下了不败之地。

感恩导师以无上的智慧力,将佛陀告诉我们的甚深八不中道知见,如此平凡无奇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哪个人都不能离开中道的生活,睡眠要中道,吃饭要中道,穿衣要中道,自信也要中道……生活中哪里能够离开中道呢?睡得太过,多吃太多,又有什么好结果呢?在生活中若离开中道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自寻烦恼,苦不堪言,更可怕的是最终一定误入歧途,自取灭亡。为人要中道,不要忽冷忽热,学习要中道,应当劳逸结合,修行要中道,不要太紧太松,更重要的是知见要中道,远离二元对立、四边八戏,正确理解,并体证空有不二之境。

虽然真正体会空性,似乎离我很远,但只要我在生活当中点滴的去应用生活中之中道见,也能给自己带来不少的宁静与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信心与勇气,相信佛陀的慈悲,导师的引导,团队的督促,一定会让自己快速走向解脱,回归与佛无二无别的中观家园。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生活中的中观正见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