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佛网
用善的尺度记录人生!

关于“十二因缘”的几个问题

关于“十二因缘”的几个问题

缘起论是佛法的核心之所在,这一点是佛教各学派各宗派都公认的,原始佛教讲十二因缘,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讲业感缘起,大乘中观学派讲八不缘起,大乘唯识讲赖耶缘起,大乘如来藏系讲真如缘起,华严宗讲法界缘起,密宗讲六大缘起,等等,无不以缘起说作为本宗的核心理论,但关于缘起的阐述却又有很大的差别,本文即是对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略作探讨。

首先,十二因缘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都是与缘起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北传一切有部还是南传上座部,都将十二因缘定位为缘起论。如《法蕴足论·缘起品》中说,“云何缘起?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生缘老死,发愁叹忧恼,如是便集纯大苦蕴。”(大正藏,第26册,505页。)而南传《清净道论》中也说道,“诸比丘,什么是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由生之缘而发生老死愁悲著忧恼,如是这是一切苦蕴的集。”(《清净道论》,483—484页。)然而,在原始佛教里十二因缘与缘起论是否互相等同呢?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因为关于缘起的支数有二、三、四、九、十、十一等不同的说法,有人以此推论十二因缘的说法是逐渐发展定型的,佛陀并不是一开始就讲十二因缘,甚至还有人认为十二因缘的理论原型来自于婆罗门教的吠陀典籍,认为吠陀中讲的太一——欲——识的三重因缘与十二因缘中的无明——行——识比较类似,由于这种种考据所以现在许多学者已经不把十二因缘当成原始佛教缘起的唯一表述了,但传统的教内观点还是认为十二因缘即是原始佛教的缘起论。

其次,对于十二因缘各支的关系而言,若从“六因四缘五果”的角度来说,前一支只能是后一支的增上缘,而不是亲因缘,这也即是说,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前面一支是引发后一支的必要条件和间接原因,却不是生成后一支的充要条件和直接原因,这与后来大乘佛教的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是不同的,当然后来的赖耶缘起和真如缘起正是由于将赖耶和真如描述为生成万法的亲因,而被学者们误读成本体论甚至梵我论,比如掀起日本的“批判佛教”思潮松本史朗等人便如此认为,而十二因缘虽然没有被批判为梵我论,但其前支只能作为后支增上缘的状况也使得它作为缘起的描述在力度上略显不足。

再次,关于十二因缘是不是本体论,也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一般学者认为,佛法是到了部派佛教时期才出现了本体论,如部派佛教时期的“极微说”,但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是不能看作本体论的,但也有人将“无明”视之为诸法本体,现在学术界对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反思,如南京大学的傅新毅、上海社科院的夏金华等人,已经开始用缘起论来否定佛法是本体论的说法,这个话题在未来几年极可能成为佛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最后,关于十二因缘所阐述的缘起是否涉及到宇宙生成,一般认为,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是描述众生是如何生死轮回的,还灭门则是逆向描述如何脱离轮回断除生死,并不涉及宇宙是如何生成的,所以原始佛教里面谈到世界有边没边等问题时,佛陀不予回答而以“十四无记”的形式加以悬置,后来虽有学者很牵强的将十二因缘解说宇宙生成,但并没有说服力,也难以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真正讲述宇宙万法是如何生起,还是要借助大乘佛教的缘起论,如分别自性缘起、赖耶缘起、法界缘起等等。

这几个关于十二因缘的有争论的问题,皆可以看作学术研究的产物,十二因缘所描述的缘起法是佛陀亲口宣说,是需要我们理解之后去亲证的,是我们脱离轮回的途径,这是不能质疑的,但对于学者们提出的疑问,我们可以了解借鉴,这对于我们在义理的理解上还是略有帮助的,至少对我们的思维角度有所启发。

 收藏 (0) 随喜

日行一善,功德无量!

支付宝扫一扫随喜

微信扫一扫随喜

文章欢迎转发,分享,功德无量:学佛网 » 关于“十二因缘”的几个问题
分享到: 生成海报

佛渡有緣人 抢沙发

切换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我们将发送一封验证邮件至你的邮箱, 请正确填写以完成账号注册和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