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青年应有的孝道
古人立身处世,一以孝道为本。故古之社会,亲善和睦,国泰民安,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可惜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般青年,每为异端邪说的影响,物欲虚荣的诱惑,往往视释迦之教为迷信,以孔孟之学为迂腐。在打倒孔家店,推翻旧礼教的声浪中,导致人伦毁弃,道德沦亡,青年人大都德业不修,品行不立,以忤逆为自由,以无礼为平等。孝顺之道,荡然无存;为子弑其父者有之,为臣弑其君者亦有之,忤逆乱伦,颠倒乖谬,长此以往,举世不相率为禽兽者几稀?我辈青年,身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职责,诚应拿出匡时济世,舍我其谁的责任心,正义感来,先从自我做起,所谓先正己而后正人。阎罗王五使经中:“佛告诸比丘,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这种因果定律,与现实社会之杀父击母,被判死刑,身囚牢狱者何异?故孝道该是做人的根本,修身之秘诀。如果所有青年,都能够推崇母爱,实行孝道,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使兄弟间友爱亲善;再把孝顺和友爱之心,推广至一家一国,甚至全世界、全人类。如孝经所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那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处处充满礼让,人人皆崇尚和谐,至此,世上还会有悖德悖礼,相争相害之事发生吗?所以在个人说:孝道是人类最高的德行,人性至善的表示;就社会说:孝道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万善的根源;社会道德的隆替,时尚风俗的优劣,往往系于孝道之振靡。孝道昌,则一切道德从之而兴,一切罪恶从之而灭,而社会秩序与地方治安,亦可确保矣。
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戳,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以为做人之道,固然不可以自暴自弃,惰其四肢,不习向上,或沉迷酒色,不顾父母;更不可以误入歧途,挺而走险,好勇逞强,危及父母;或只知有妻子,不知有父母,青年读此,可作殷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勿谓孟子之言,陈旧迂腐,不适合现代的需要。否则,“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将遗恨终生!
今有人父母在生之时,不孝不敬,死后徒祭鬼神以盗名,实属不智。今天,我们面对着这伟大的日子,除了深感母爱之伟大,激发吾人之孝思外,更要因而想念到被称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的佛陀。因为母爱虽然伟大,但毕竟是自私的,虽然是推己及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总是先亲后疏,先家后国。佛陀之爱,则冤亲平等,自他一如。佛为了平等博爱世人而牺牲王位,而甘愿自己受苦,而卒使大众获得自由平等的待遇,和真理生命的快乐与归宿。这样无界限之爱,该是完整而圣洁,崇高而伟大的。像冬天的阳光一样,平等普遍照耀大地,使凡有生命的众生,在他慈悲博爱的慈光照耀下,获得人性至情的温暖与幸福。所以,我们为报亲恩,固然要提倡孝道,以尽人子之责;为报佛恩,更应该继承佛陀重视孝道知恩报恩的精神,提倡孝道,来孝敬一切人,爱一切人,为一切人谋幸福,为扩展青年的德性而努力。
香港佛教青年会,就是为了促进青年的德性与知能而成立。但愿在座各位,以及社会贤达,时代指南,俾得迅速发展会务,努力于文化教育及青年福利工作,使青年们俱服膺真理,崇尚孝道,居仁由义,归纳正轨。是则岂独本人,将感同身受,而社会道德的重整,亦可指日而待!(一九六三年讲于香港佛教青年会)